佛弟子文库

无念、无相、无住

净慧法师  2021/09/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无念、无相、无住

彻底觉醒不空过此生

在禅堂里面七天,可能每个人都能有一股勇气,都能打起精神来与自己的无明烦恼习气拼搏。一旦离开了禅堂,回到了世俗生活中,又抵挡不住种种的诱惑,一切习气毛病又故态复萌。所以,不管是在禅堂内还是在禅堂外,是在家庭还是在寺院,我们都应保持一颗精进的心,不要懈怠。人的生命很有限,人的生死问题很严峻,迷惑的问题很严峻,不趁我们还有精力的时候来解决这个大问题,更待何时呢?

因此,接受了佛法,信仰了佛法,并且程度不同地理解了佛法,那就要很好地珍惜这种法缘。要向佛陀学习,向诸大菩萨学习,向历代祖师学习,他们都解决了人生的大问题。我们是在学佛,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在人生亘古的迷惑上求得一个彻底的解决、彻底的觉醒,这样才不空过此生。

我们七日禅修进行了五天。名字叫做禅修,但实际上没有讲到禅是什么,要怎样进行禅修。我想,禅就是这样,禅修就是这样,如果还要画蛇添足地讲什么是禅,那已经不是禅了。

六祖大师告诉我们,学习禅宗首先要明白禅究竟是什么。六祖大师在《六祖坛经》里面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是《六祖坛经》的原话。“我此法门”指的是什么法门呢?就是禅宗的顿教法门。顿教法门离名离相,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说“先立无念为宗”。

明明坐在这里,念头像潮水一般,一波接一波地起灭不停。怎么能够做到无念呢?无相为体。我们满眼的青黄赤白,形形色色都是相;万象森罗,山河大地,无不是相。怎么能够做到无相呢?无住为本。无住的意思是什么呢?一切法迁流不息。一切法在迁流,时间空间在变换,所以都不可定位。既然不可定位,那么一切法都没有住相。

而实际上,在我们迷惑众生的印象当中,看到世间一切事物虽有迁流,但是从印象上觉得万事万物至少有相对的稳定,相对地保持一段时间的住相。事物存在的状态有四相:生、住、异、灭。一切事物有出生的相状,有住持的相状,有变异的相状,有坏灭的相状。四相宛然,怎么能说一切都是无住呢?

一切事物迁流不息

六祖大师的精神,六祖大师顿悟禅的核心就是“三无”:无念、无相、无住。“三无”的思想,是指导我们断惑、破执的根本,是指导我们直接证入真理的钥匙,是打开我们每一个人自家宝藏的钥匙。

第一,无念。念就是概念,也就是名言。名言表述的是一切具体的事物。同一个具体事物可以用多种名言来表达,究竟哪一个名言能够把这件事物表述清楚呢?我们能否从名言上看到事物的本质呢?亲证一切法的实相呢?不能,因为名言概念和事物本身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名言是随着时间、地点、人物的不同而安立的,不是事物本身。要认识事物本身,一定要离开名言,透过名言,不要在文字上兜圈子。认识事物的实相是要通过不立文字,亲见本来。所以,六祖大师的顿教法门“先立无念”为宗旨。

第二,无相。具体的事物有名有相。名相只能是引导人们去接触事物本身,名相并不是那件事物。而且,由于主客观条件的改变,相也会有歪曲错误的反应。所以要离相,要离名。

第三,无住。住,实际上首先是把一切事物看作是静止的、不变的、永恒的,那就是住。一切事物是不是如此呢?不是的。一切事物是瞬息万变,迁流不息的。孔子对颜回说:交臂之间(时间极短的一瞬间),我孔子已经不是原来的孔子,你颜回也不是原来的颜回。孔子深刻地认识到诸法无住的实相,交臂之间新新不已。

认识到无念、无相、无住,对于我们破无明、断烦恼、除二障、显真理来说,就是最锐利的思想武器。我们之所以有迷惑,就是从名相而来,就是从一切法常住不变的执著而来。实际上,事物本身,实相本身,是离相离名的。我们的意识面对这个世界,就像流水一样不断地翻腾,种种妄想分别,对于离相离名的真理实相不了解,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就要有甚深的智慧、无上的般若,来觉照,来观照。

临济禅师有一首偈子,这首偈子说:“临流不止问如何?”我们面对这个意识之流,妄想翻腾,一下都不停止,怎么办呢?“真照无边说似他(tuo)”。在这里读成“拖”。真照就是大智慧,能量极大、能量无边的大智慧。也就是说,临流不止怎么办呢?我告诉你一个办法,要用能量极大的智慧来觉照,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办法。

为什么会临流不止呢?因为迷惑的人,不懂得实相是离相离名的。“离相离名人不禀”,把握不住这个离相离名的实相,所以要用般若来观照。最后一句“吹毛用了急须磨”。这一句是承第二句而来。真照好比一把能断秋毫之末的锋利的宝剑,像这么锋利的宝剑用完了之后不能就这样收起来,还要继续磨砺,使它永保锋利。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离一切相,才能见到实相。

我们在此静坐修禅,仅仅是修行的起步,一切都还在名相当中兜圈子,都还在语言文字上面兜圈子。对于离相离名的真如实相,我们还摸不着边。所以我们要从基础做起,要从净化三业做起,要脚踏实地地解决我们人生亘古以来的这场大梦。这样,我们才能逐步进入到禅修、禅悟的实际阶段。因为,禅最终的目标是要开悟。

禅以悟为本,禅的灵魂在开悟,人的转变、人的超凡入圣的关键也在开悟。一切没有想到要开悟的人,学佛就等于是枉费劳神。学佛,佛者觉也,就是要学习佛陀的觉悟。大家这样一听,很多老人就灰心了,我都七八十岁了,怎么开得了悟呢?你不要着急,只要心心念念真正在学佛,你就是开悟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你心心念念在学佛,心心念念按照佛的要求在做,按照佛的模样在做,那你就是一个开悟的人。可惜要做到这一点,千难万难。所以无论年老的人也好,年轻的人也好,不要把开悟当作是一个遥远的目标。“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迷、悟也就是在一念之间。七八十岁的人有份,年轻的人更有份。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净界法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

「世间」就是个无相的大禅堂

开士行吟秋后菊,名花回顾梦中人。是谁人淡能如菊?一...

星云大师《如何坐禅》

一. 如何坐禅? 一般人大都以为禅的修练,一定要如老...

逞强好胜,终非道人资格

参禅人,只顾真参,只忙努力工夫,打失时,用头触柱,...

修行是要分别,还是不分别

在修行的时候,我们要问一个问题:到底修行是要去分别...

【佛学漫画】禅宗三祖僧璨大师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

《十牛图颂》略说

要管理好我们的心,具体操作就要讲到调心,我把心比喻...

元代高僧中峰明本禅师

各位吉祥,阿弥陀佛。 我们中国的佛教行门就是修持的方...

【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修学佛法必具的三项要求

知道人生是苦,知道生命短暂,知道国土危脆,却不知道...

一坐坐定,不执著一切境界

问: 我学坐禅的时候,我用的是数息法,但是我没有按照...

专访净慧长老:信仰就是生活本身

净慧长老在佛界可谓德高望重。他一岁半即由父母送入尼...

人法圆融才能够行于中道

打七以来有不少人递了一些条子,提了一些问题,也谈了...

【佛教词典】眼及眼界

问如经中说眼及眼界,若眼亦眼界耶?设眼界亦眼耶?答...

【佛教词典】义邑

北魏初期至隋唐之际,存在于江北地方,以在家佛教徒为...

正信去邪知,亦保永世安康

过去,佛陀曾生为马王,名叫驱耶,常在海边渡引漂流之...

具足十信心,往生便有把握

第一相信有出生必有死亡(普天之下,从古到今,还没有...

生意人的四个锦囊

有一生意人,虽然事业做得很大,日子却过得不快乐。他...

怎样才能把善根启发起来

流转门、还灭门。 丙二、转化生命 丁一、总说 什么叫...

喜爱调戏异性终受苦报

我老叔家的女婿,是个很热情的人,他虽然不是我的亲姐...

证严法师:不说是非难

在日常生活中,有两种表达彼此感受的方式,那就是「声...

从果报中反省自己的因地

我们对因果的态度,应该是从果报中反省自己的因地,这...

台湾明乘长老圆寂 世寿八十岁

2011年7月13日下午6点40分,台湾能仁高级家商职业学校...

见胜成慢这种大我慢魔如何对治

他这种我慢心,我们看佛陀他的对治方法。 此名见胜无慧...

「中道」的财富观

小乘佛教认为金钱是不洁净的,如毒药,似毒蛇,应该远...

适当的放手

新来的小沙弥,按法师的吩咐,去另一座寺院送经书。几...

佛陀入灭给我们什么警觉

佛陀转法轮以后,既然示现是一个凡夫,就必须要示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