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济群法师:什么是幸福,如何把握幸福

济群法师  2011/10/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记者:我们以前做过一个关于“幸福感”调查,在北京工作的“白领”有一半以上的人,接近60%的人感到他们不幸福,想请您跟我们讲讲到底什么是幸福,我们怎样把握幸福?

济群法师:多数人对幸福的理解确实存在问题,他们往往是从外在条件来考量,如家庭、地位、金钱等。事实上,幸福只是一种内在的、不稳定的感觉。当然,外在条件也是激发幸福感的助缘,但关键是在心灵而非物质。若一味外在条件,以为得到某些东西就能幸福,无疑是本末倒置。

我们不仅要对幸福的内涵有正确认识,还应以正当手段追求幸福。很多人在追求幸福的同时,却在不断长养心灵的负面力量,以至把心都做坏了。须知,“心”才是幸福的根源所在。若是这一基础被破坏,即使拥有再多,也很难感到幸福了。

记者:我常常有一种感觉,当我感到幸福时,心里往往患得患失,怕这种幸福的感觉会很快过去,那么我们其实不应该追求幸福的感觉是吗?

济群法师:也不是说不追求幸福。刚才讲到,幸福是一种很不稳定的感觉,若是我们既在乎它,又觉得抓不住它,自然会患得患失。如果我们非常清楚幸福是什么,又有信心获得它,就不会感到害怕了。所以,我们要培养把握幸福的能力。

记者:我觉得幸福的感觉和层次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喝到一泡茶也会感觉到幸福,但这种幸福比较短暂,也比较表层。再比如说今年春节我在一个寺庙里过春节,三十晚上跟大家一起包饺子,但是我们一同包饺子的人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第二天吃过饺子,大家又都走散了,这种幸福就不可能重现了,这些人不可能再一次在这里,再同样的包饺子了。所以我觉得这种幸福是不可重复的,很短暂,也很遗憾。

济群法师:那你觉得这帮人不要散掉,天天都在那里一直包饺子,你会觉得幸福吗?

记者(笑):也不幸福。

济群法师:这就对了。所以说,幸福是由一定的心理期待为前提,当这种期待获得满足和平衡时,会产生一种幸福感。但幸福也要“中道”,就像吃饭,饿的时候,吃的恰到好处也会觉得幸福。但一过量,马上又会不舒服。朋友团聚也是一样,许久不见,在一起不亦乐乎。但三天一过,可能就厌倦了,甚至想躲开图个清静。

任何感觉都是不稳定的,这就是佛法所说的“心念无常”,所以我们不应执著,否则就会感到挫折。当然,幸福是缘起法,虽然无常,也有相对的稳定性。只要我们不断创造幸福的因缘,培养善的、和谐的心理力量,同时,消除障碍幸福的各种因素,便能保有相对稳定的幸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圣严法师《知足是幸福的起点》

幸福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但在追求的过程中,有多少...

幸福不是活给别人看的

恶业 佛陀说:恶业未成熟,恶者以为乐。恶业成熟时,...

找回曾经的幸福感

回想二三十年前的小时候,一毛钱一包的辣丝儿,一分钱...

点亮心灵之光

我们看到世界上形形色色、日月星辰、树木花草、山河大...

【推荐】幸福快乐到底在哪里?

现代人每天熙熙攘攘,席不暇暖,问他为什么这么忙?他...

人生不是平白无故就能幸福

明白人生道理,处之安然,幸福自是可得。不因愚痴无知...

将一切追求与执取放下

放得下对外境的执着、攀附、依托,放得下一种嗜好、习...

你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空闲时,我曾经帮助一家心理机构做过问卷调查。问卷上...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注音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用佛法智慧净化社会人心——济群法师访谈录

在利益社会大众的同时,保持超然的心态 记者: 您是怎...

常耕福田,才能福报多多

福报从哪里来?不是说你能力强就一定有福,因为福报也...

理想的学习环境应该在大自然中

古德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郁郁黄花尽是般若。老子也...

济群法师:儿女是债,兄弟姐妹又是什么呢

问: 夫妻是缘,儿女是债,兄弟姐妹又是什么呢? 济群...

【佛教词典】觉了

觉悟了知事理,指证悟佛道之真理。楞严经卷五(大一九...

【佛教词典】提婆为利养学神通

(故事)有四说,一从佛学。五分律三曰:时世尊受诸大...

放弃小利来成就大事

意不并锐,事不两隆,人的一生中,总有许多事情要自己...

修学佛法不要永远停留在「知道」

这个地方为什么讲勤修加行呢?古德注解上说,一个菩萨...

要对病人隐瞒病情吗

问: 弟子正在学医,在医院里难免会说谎,对病人及家属...

从不寂寞

我从不寂寞。寂寞的人不了解内在原本是完美充实的。你...

受戒与不受戒的差别

在家人通常说:心好就好了嘛,受什么戒嘛,不受戒与受...

野狐狸之喻

野狐狸黑夜遁入厨房,饱餐一顿后便睡着了。睡到天亮不...

妄识心本来就是空

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了解这个妄识心本来就是空的,知...

如是发心名之为邪,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

佛陀开示的四种朋友

何人可称善友?佛陀虽在《吉祥经》中未曾明言,但于《...

两舌与恶口为何都是重罪

我们看这个天人的口业有四种,我们请合掌先念一遍: 四...

对逆境的反应和处理方式

快乐的人与忧郁的人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对逆境的反应和...

戒邪淫方法

果卿居士曾经提到过,要戒除邪淫有时候仰仗自力还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