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今生最宝贵的

济群法师  2011/11/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很多人不曾意识到,人的身份究竟有多重要。因为我们此生是以这一身份来到世间,似乎做人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殊不知,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中,我们历经多少劫的沉沦漂浮才有机会生而为人。虽然世界上有几十亿人口,但从六道轮回的角度来看,和无穷无尽的空间中难以计数的生命总量相比,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得以生而为人者几何?正如佛陀告诫我们的那样: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茫茫宇宙间,我们有幸得到人身,是今生所能拥有的最大福报。除此而外,即使贵为帝王,其价值也无法与之比拟。当我们谈到价值时,往往只想到家中的房子、汽车值多少,想到自己的孩子、事业有多重要。我们关注的,无非就是这些,每天的用心也无非纠缠于这些,似乎人生的所有价值就蕴涵其中。或以日进斗金为人生价值,或以身居高位为人生价值,或以生活奢华为人生价值。当然,也不能说这一切就毫无价值,只是对人生而言,其意义是短暂而非永久的。可悲的是,这些眼前利益反而成了很多人终生不悔的追求。

我们学佛,应明确何为真正的价值。和财富、地位相比,拥有人的身份显然更有价值。当然,社会上也有很多要钱不要命的莽夫,为赚钱一切都在所不惜。但深究起来,这些人往往是存有侥幸心理,若必须一对一地交换,一边是钱,一边是命,又有谁愿意达成这笔交易呢?当生命和金钱不可兼得时,再贪婪的人也会意识到生命之可贵:若是一命呜呼,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呢?无论财富、地位,还是事业、感情,在死亡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对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人而言,曾经孜孜以求的这一切,不再有任何意义。即使我们再执著、再留恋、再不舍,也只能两手空空地离开这个世界。在那个时刻,财富不过是空洞的数字,事业不过是逝去的旧梦,家庭不过是难以割舍的牵挂。往往是,生前拥有得越多,离开时的遗憾也就越多。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念头不起则已,一起必落一界

我常常劝你们都要吃素,都要念佛,为啥呢?既然大家都...

只要念佛仰凭佛力,这块业障大石头就解决了

首先看第一愿 国中无三恶道愿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

因忘自性弥陀佛,异念纷驰总是魔

解脱生死,念佛怎么解脱生死?平常研究佛法,知道一切...

前世一念之迷与净土失之交臂

生苦我们都忘记了。虽然我们在娘胎里那个苦啊,我们每...

十二因缘法

作为修行人应当知道十二因缘法缘起法的真理。我们生命...

生命尺

有一个女孩自杀,被一个老人撞见了,未遂。女孩哭诉了...

佛说人在临终时投胎到哪一道的现象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第十卷阿阇世王受记品记载:...

这一辈子若不能往生,后果将会非常悲惨

这是生命当中的一桩大事因缘,我们今生能成办这桩事情...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浴佛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峯山顶,与大苾刍众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用佛法智慧净化社会人心——济群法师访谈录

在利益社会大众的同时,保持超然的心态 记者: 您是怎...

济群法师:什么是幸福,如何把握幸福

记者: 我们以前做过一个关于幸福感调查,在北京工作...

理想的学习环境应该在大自然中

古德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郁郁黄花尽是般若。老子也...

济群法师:儿女是债,兄弟姐妹又是什么呢

问: 夫妻是缘,儿女是债,兄弟姐妹又是什么呢? 济群...

【佛教词典】不调柔性

【不调柔性】 p0325 法蕴足论八卷十五页云:云何不调柔...

【佛教词典】释藏

(杂名)释教之三藏也。宋元明皆有雕本。鸿编钜帙。搜...

圣严法师《赶而不急》

有个弟子曾经问我:『师父,我很积极,可是我也很急,...

如何消除嫉妒心

有些人看到别人得到荣誉、好处或利益,表面上也许会说...

母亲的心

有一位寡母茹苦含辛把幼小的独子抚养成人,母子身影相...

没有定的不净观是没有力的

我们不要得少为足。有的人得了一点点修行的好处,就以...

佛教四众弟子的称呼及含义

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

净土这个法门最直捷、圆顿

佛陀施设教法,我们可以分成实法跟权法,好比我们今天...

他走他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在佛法中,有人讲佛法不离世间法,即所谓佛法在世间,...

念药师佛圣号,灭无量劫生死重罪

药师琉璃光如来,过去因地发了很多愿,主要是十二大愿...

一碗白饭的恩情

曾看过一则感人的故事――数十年前,台北市的旧市区有...

迷路的穷人

无量劫以前,有一座原始森林,山林里林木茂密,是许多...

游名山不愿西方

【原文】 游五台者曰文殊在,游峨嵋者曰普贤在,游普陀...

去掉傲慢和嗔恚才能成正果

在禅修的过程中,要排除傲慢和瞋恚的心理。傲慢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