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一口吸尽西江水

蔡志忠  2012/09/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庞蕴居士参访马祖道一禅师,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说:「待你一口吸尽西江水,我就告诉你。」庞蕴立即开悟。

万法是一切有形的现象以及一切无形的道理、观念;举凡生活中所思、所见、所用、所接触,全都是法。一般人皆不能离开生活,离开生活就不是人;只要生存一天,只要还有生活的型态,还有身体的活动和心理的活动,就不能离开万法。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能不与万法相伴呢?

这句话问得很高明:离开一切相对的事物及观念,一切不依赖,一切不应用,有这种人,其实就是解脱自在、大彻大悟、无罣无碍的心境。这种人的心境,已不是能够用语文描述出来的,名词也好、形容词也好,都不能代表这个人的广大心胸。可是即使把这个人带给你看,你也无法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有多广大,容或由第三者向你介绍他或由他自我介绍,也无法讲得明白,还不如无言胜有言。所以马祖说:「等你一口吸尽西江水,我就告诉你。」由于马祖当时在江西,所指的西江可能是长江或赣江;不论是哪条江的江水,都是绝对无法以一口吸尽的,而庞蕴为何一听就开悟了呢?很简单,不与万法为侣,是有这样的人,但却无法想象、揣摩、形容、计较。他当下知道一口吸尽西江水是绝对不可能的,他的期待心马上就消失了,在他放下对内及对外的揣测追求之时,悟境便现前了。

这个公案对现代人也有启示作用,大家都在争论对与错、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等等,其实世间并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比较性的、阶段性的、区域性的正确,一旦时过境迁,正确的标准也随着改变,因此,不要以主观的自己强求他人认同,更不要自以为是真理的代言人。不可以说:「我的发现最正确,我的观点最标准。」只可以说:「提供我的浅见,请大家参考指教。」

由于标准之外还有标准,正确之后另有正确,就应不断地吸收新知,虚心地多多学习着尊重他人,看看其他的地方,听听别人的意见,然后省察一下自己以为的正确,是否需要修正甚至放弃。

如果别人的看法更周到、更有用、对人更有利,那就捐弃己见,接受他人的看法。如果衡量之下你的观点、方法确实比别人的高明,那就毫不保留地倾囊提供,和盘托出,但是态度务必谦虚。因为那只是一种暂时的方便,和比较的正确,不是真正的绝对正确。如此一来,对方觉得被尊重而愿意接受,大家会因而得利,自己也会继续进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快乐」其实无处不在的

最近在佑顺寺举行「八关斋戒共修法会」期间,进行了三...

因为不知道,所以勇敢

一个下雪的晚上。农村有户人家,半夜里有人敲门。主人...

有了这个观念,就能消解愤怒的情绪

相信因果,就会有对一种生命的际遇那种逆来顺受。以前...

不要以「凡夫心」对接「圣人境」

问: 法师在讲解中提到无我,既然这个神识不是我,我们...

面对死亡而改变人生的观念

因为身语行为受心支配,由内心执著不同,将导致行为倾...

净慧法师:做人的六条标准

学佛的最后落脚点在什么地方? 我想,落脚点就在实际...

只要改变观念,前程就会跟着转变

我们的身体经常在不断地变化,其实我们的念头也一样,...

拜佛念佛改变了爸爸

我的老爸一生历经磨难,平时经常唉声叹气,责怪老天的...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道生长老:终身受持法华经

终身受持法华经 道生长老终生受持《妙法莲华经》,并从...

什么是小孝、中孝、大孝

大家对孝道,大家都知道百善孝为先,但是什么是孝?我...

现在打普佛,有点像买保险一样

下午很多人来打往生普佛,这也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也是...

心无形故,力最无上

《金刚三昧经》云:大力菩萨言:何谓存三守一,入如来...

【佛教词典】涅槃夜阿阇世王梦

(故事)阿阇世王害父王,身生恶疮,既遇世尊月爱光,...

【佛教词典】大族王

(人名)西域记四曰:北印度磔迦国数百年前有一王,号...

丰干、寒山、拾得

唐太宗贞观年间,天台山国清寺的住持名叫丰干禅师。丰...

六祖禅法之三句口诀

简略地介绍六祖禅法,有三句口诀,这三句口诀,就是在...

简单的禅修方法

许多慢性病,都是由于生活压力和精神紧张所引起,透过...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更适合个人修行对吗

问: 大家都觉得六祖慧能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

这些能够悟透,对净土才有决定的信心

今天我们的版块呢,要讲到修持门,《莫道老来方修道》...

净土法门与通途法门的不同

净土法门跟通途佛法不一样。首先通途佛法讲信,净土法...

每临大事有静气

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

打坐时出现幻境,该怎么办

打坐时如果有任何善恶境界现前,都不要执着。告诉自己...

十法界:六凡与四圣

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哉!奇哉!大...

如是行去,必得往生极乐邦——截流大师的故事

《净土圣贤录》记载,康熙二十一年七月初九,常熟地区...

「十不求行」帮助我们修养身心

《宝王三昧论》的十不求行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修养身心...

往生极乐世界九品莲位图文详解

上品上生: 往生之因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