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化世界,需要从心做起

净智法师  2013/12/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净化世界,需要从心做起

21世纪是科技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精神财富的流失。信仰缺失、焦虑不安、冷漠空虚成了现代人的普遍症状。而此起彼伏的地区冲突、恐怖袭击、环境污染又加重了人们的忧虑。这个世界脏了、乱了、病了,怎样才能净化它、治理它?佛教认为,心净则国土净,心平则天下平。净化世界,需要从心做起。

净化世界,首先就要清楚,什么是世界。佛教有其独特的世界观,如五蕴、六处、十八界等,皆是佛教对世界的特殊划分。《杂阿含经》所说的“世六法等起”、“六爱生世间”,讲的是六处世界。佛陀被称为“世间解”,是因为他“知一切世间,出一切世间,说一切世间,一切世如真”。释尊不以孤立的眼光看待世界,而是从有情自体去观察,从有情本身去阐述:“若无彼眼……无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者,则无世间,亦不施设世间。”可见,佛陀阐述的世界,是以有情的感受和认识为出发点。离开有情的感知去谈论世界,讨论世界有边无边、有常无常之类,在佛陀看来都是无益的戏论。

有情作为精神活动者,其感知的世界,当然带着自身心灵的烙印。外在世界的本质到底如何,并不是佛教关注的焦点。正如当代大德印顺导师在《佛法概论》中所说:“佛法不是为了说明世间,而是为了解放自己,净化世间。”有情心目中的世界如何,以及怎样通过净化内心而净化世界,才是佛教关注的课题。

从“有情的世界”这个基准点出发,佛教认为,世界的净秽其实是有情自身业力所感。我们虽处在同一个无限的世界,而各人感受到的,却是有限而不同的。有情业力虽千差万别,但实质却都是唯心所造。有情的心不仅能造业,而且还能转业。即使看似已定的业果,也有着转化余地,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就包含这个道理。台宗强调,一法界可以通其余九法界。人心若被悭吝贪婪占据,那么整个世界都会显得匮乏和不足,这样一来,人就与无法满足的饿鬼没什么分别了。

相反,若充满慈爱,乐善好施,那么整个世界都会变得喜乐和宽裕,即使身在人间,却已心处天堂了。所以,《楞严经》有云“色身外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华严经》有云“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都说明,世界乃是心的世界,拥有怎样的心,就拥有怎样的世界。明乎此,也就明白净化世界需要从心做起的原理。

佛教在教导世人净化自心方面有着许多宝贵财富,相对其他以神为本的宗教,佛教更强调有情自身的努力。如果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是一般宗教的通则,那么“自净其意”则与其他宗教依赖他力救赎的思想明显不同。解放自己,净化世界,并非上帝或神灵的事,而是有情自己的责任。佛法的本质,正是教导人们从心灵深处净化自己,转凡夫心为圣贤心,并依此净化世间。

那么,该如何完成内心的转化呢?笔者从以下六个方面作简要说明。

一、培养深信因果的心

深信因果,简单地说,就是深信有因必有果,善因得乐果,恶因得苦果的道理。我们常常会怀疑世界的公正性,感叹为什么有时善人受苦,恶者无报;为什么有时辛勤无果,不劳有获。于是乎,骂天骂地,认为老天既然不公,我们又何必遵循公义?于是乎,为非作歹,把心中不平强加于世界之上,使之符合自己的判断。其实,这都是因为我们对因果缺乏信心、理解造成的。《大宝积经》云:“假使经百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清楚地说明:因果虽说一定,但因要成为果,还需缘的参与,即佛教所说的“缺缘不生”。明乎此,我们就不会对现实世界看似的不公心存怀疑。须知,在因果面前,一切都是公平的。我们也绝不会去怨天尤人,唯有自己积极努力地转变。有了深信因果的心,也就拥有了公正的世界。

二、培养知足常乐的心

佛陀曾对弟子们说:“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可见,在人们心目中,世界的富庶安乐与否,端在自己是否知足。当今世界,人类的滥采滥伐已导致大自然的报复,而为抢夺资源爆发的国际冲突也屡见报端,这不都是人心不足造成的恶果吗?导致地球贫乏的真正根源,正是人类永不知足的心。所以说,培养一颗知足的心,就是在营造一个富裕安乐的世界。在知足者的心中,世界永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三、培养感恩报恩的心

佛陀教导弟子“上报四重恩”,除诸佛菩萨外,国家、父母乃至一切众生都是报恩的对象。阿底峡尊者的《修心七要》中,将知母、念恩、报恩作为菩提心发起的基础,可见意义之重大。既然世间一切众生都曾直接或间接地有恩于我们,自然应对之生起感恩、报恩之心。感恩,就不会觉得世界亏欠于己;感恩,就会时刻想着回报世界。拥有感恩的心,就会拥有温暖的世界,拥有愿意奉献的人生。

四、培养慈悲利他的心

慈悲心是佛教修行的重要内容。经云,“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这不仅适用于他人,也适用于自己。在慈悲他人的同时,无形中也会化解自身痛苦,给予自己喜乐,正是自利、利他双赢举措!在慈悲者的心中,世界到处充满需要帮助的人。世界需要自己,生命就有了更多的意义,人生价值因此得到最大的彰显。现代世界,太多人因为空虚悲观而放纵堕落,甚至选择自杀。他们把自己圈梏在狭小封闭的自我空间,听不到世人的呼唤,也看不到存在的意义。

须知,世界的意义,只有在大慈大悲者心中才会完美显现,正如《十明论》所说,一切众生生死流转的苦海,“亦是一切诸佛众圣贤宝庄严大城,亦是文殊普贤常游止之华林园苑”。如果说世间一切事业都有尽头,但利他事业却没有尽头。只要众生无尽,世界无尽,利他事业也就无尽。所以,慈悲心不仅可以创造充满喜乐、充满价值的世界,而且可以创造无限增上的世界。

五、培养无我智慧的心

“诸法无我”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显著标志,也是胜义谛的教法。无我,指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我。世间一切都是缘起的,无常且无主宰。无我是佛教智慧的核心,通达无我,也就通达了佛教智慧。我们常说用智慧断烦恼,而无我正是最锋利的慧剑。有情烦恼的根源在于我执,由我执生贪嗔痴,由贪嗔痴造种种业。拥有无我之剑,三毒之根就断了,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位西方哲人曾说过,“别人是自己的地狱”。但在无我者心中,对立的“我”和“他”已不复存在,地狱自然无从谈起。若能证得无我之心,就不会再有什么挂碍恐怖,无论处在何方,都会变成清凉世界。

六、培养平等宽容的心

佛教的平等,是所有宗教中最彻底的平等。不仅皈依者与被皈依者平等,六道中的一切众生也都是平等的。对于人类来说,不论其国家种族、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善恶美丑,下至乞丐,上至君王,在生命的究竟层面,都是平等无别的。有了平等之心,我们才会真正尊重他人、爱惜生命,而不是己所不欲、强加于人。世界上也才不会出现那么多霸权国家、恐怖团体。拥有平等宽容的心,就能拥有和平无诤的世界。

以上,当然不能包括佛教全部的修心内容。但做到这些,世界必将因此改变。拥有怎样的心,就会创造怎样的世界。和谐的世界,还应同时具备和平、公正、富足、温暖、喜乐、清凉、持续、增上等诸多要素。当我们拥有完美无暇的心,这样的世界就离我们不远了。愿我们携手共进,从心开始,共创人间净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透过声音使心灵稳定下来

观世音菩萨由于修习《楞严经》的耳根圆通法门,证入诸...

不要用无益的苦行来破坏你的色身

我们看修禅定的人,刚开始修禅定是散乱心,欲界的境界...

心总是被烦恼围绕怎么办

问: 每天茶饭不思就是不开心,总是被烦恼围绕怎么办...

如何正确理解心清月现

汝何不知事务,一至于此。光何人斯,何可以与莲池大师...

内心是最好的龙穴

佛教对于世间万象,都有深入的观察,了知天有天理,地...

如果研究过唯识,你就不敢去伤害任何一个众生

万法唯识,万是代名词,表示很多、很多无量无边的法的...

调整心态养成佛陀的思考智慧

我们现在做为一个生死业障凡夫,第一件事情就是赶快调...

「初心」与「直心」有什么不同

问: 请问初心与直心,有什么不同?或者两者本质相同而...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注音版】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大悲忏)

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大悲忏)...

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

言恶作者,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此即于果假...

转粗重为轻安

三善十一者:言轻安者,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

最适合在夏季食用的7种水果

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以及诱人的味道是水果能...

出家人为什么坚持上早晚课

我们出家人上早晚殿、过堂这功德是一堂佛事。这堂佛事...

【佛教词典】出出世间

(术语)超出出世间之法也。三分菩萨之十地为三世间。...

【佛教词典】六种震动

(术语)大地震动,有三种之六动:(一)为动六时也。...

【推荐】临命终时一句佛号提起来,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而整个本...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根机

什么叫根机呢?我怎么知道我根机好呢?当然,你根机好...

这里本来就是地狱

无德禅师收了不少青年学僧,大家慕名而来跟他学禅,禅...

圣严法师《快乐由自己决定》

开朗才会快乐 人经常生活在不安定的心态及环境中,因...

只因众生有生死,佛才讲涅槃

华严五祖宗密大师在《圆觉经大疏》中说:以一切种智释...

如何把佛号念到专注不间断

问: 如何把一句佛号不间断地念到专注? 大安法师答:...

你想知道你来生是什么样吗

我们今天在面对果报的时候,你要注意而生其心,这个是...

《法华经》中最精彩的七个比喻

《妙法莲华经》在大乘经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法华经...

「无色界」是什么意思呢

无色界天的人:就是修禅定的人他达到色界第四禅的时候...

做慈善并非是佛教的正务

当代有一种观点,认为佛教要主张做慈善,还说做慈善事...

【佛学漫画】入门不是家

佛门中还有一个名词叫作标月指,也就是指向月亮的手指...

修正自己的习气,不再被业所转

众生如果不修正自己的习气,随着自己的习性去造业,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