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化贪婪为恬淡

郑石岩  2014/02/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化贪婪为恬淡

贪婪是一种饥渴的心态,它的本质是不安,在心理上患了贪婪的人,永远不知道满足是什么。他不停地向外追求和占有,把生活当做追逐的手段。贪婪者最明显的行为特质是囤积,他不停地盘算追求更多的东西好据为已有,所以他的潜意识里有著严重的匮乏感。

在佛教的教理中,饿鬼是指一个人生活在强烈的渴求动机之下,以致他的生活变成一种挣扎和病态。饿鬼一词的梵语是Preta,它是指一种爬虫类动物,生性很像中国代传说中的饕餮。它的食量很大,吃了东西之后,肚子就变得更大而食量随之大增。于是它吃得愈多,也就愈感到饥饿,永远吃不饱,佛家用这种动物的名称来表示贪婪,确实非常生动。

贪婪的人,他们像是紧紧地握著双手,舍不得放下他追逐得来的东西。正因如此,他们显得非常吝啬,生活态度上也就变得拘泥,没有创意。

贪婪并不一定是贪图名种财富,有时也表现在对事务过分追求完美上。十全十美的标准,使他们变得批评挑剔,对别人和自己显得异常苛刻。于是看不惯的事情太多,心理压力增加,生活得一点快乐也没有。他们会把生活变为负担,在轻视别人的草率中,更突显了自己无法容忍的狭隘气度。

贪婪也表现在渴求别人的重视与赞美上,这就是一般人所谓的“大头病”。他不停地追逐别人的掌声、羡慕和肯定。活在别人掌声中的人,总是害怕别人的批评。他们乞讨别人说他好,赞美他能干。最后,他被迫不断向外追求,放弃自我肯定,而变得疲惫不堪。

贪婪引发了六根、六尘和六识的执著和烦恼。只有放下贪婪,才可能从许多桎梏中解脱出来。

什么叫做放下呢?是否百物不思就是放下呢?禅家告诉我们,真正的放下是恬淡,是“于相而离相”。当我们懂得知足时,一切贪婪和苦闷自然消退;当我们知道布施和跟别人分享时,自己也觉得丰足;当我们不与别人比较的时候,高下竞争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放下贪婪化为恬淡,是解脱烦恼和苦闷的第一法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

凡夫之所以遭受痛苦,归根结底是因为贪图欲望,正如一...

是贪欲葬送了它

内蒙古草原上有一种鼬鼠,很有灵性,整天忙忙碌碌,不...

悭贪是众苦之根本

《大庄严论经》中马鸣菩萨提到,过去有一位大商主子名...

欲望只要一打开,就很难收回来

富在知足 什么是富?很多人都会认为有钱就是富。这个答...

五蕴炽盛苦来得太厉害

五蕴就是我们的色受想行识五蕴,这五蕴,蕴就是覆盖的...

处处不想吃亏的自己

李嘉诚说:有时看似是一件很吃亏的事,往往会变成非常...

爱着心是痛苦的根源

《唯识学》有一个名词叫烦恼障,是说烦恼的活动能障碍...

无穷的欲望,导致无限的危机

北极的因纽特人利用独特的气候条件,发明了一种独特的...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淛等路...

佛说施灯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舍...

佛说佛名经

佛说佛名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城祇树给...

【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

(印光大师校印版本)...

「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是什么意思

整部《楞严经》的修学重点,就在破妄显真。那么在整个...

先把自性功德力现出来,再来处理问题

我们日常生活的空观跟假观,都是培养第二念。第一念落...

往生的人要先把生死业力沉淀下来

当我们面对过去的业力时,诸位!你就不能用业感缘起了...

【推荐】往生的人要把生死业力降到最低

净土宗要做两件事:第一个离开三界,第二个投生净土。...

【佛教词典】大悲心陀罗尼经

梵名 Mahākārunikacitta-dhāranī。全一卷。唐代伽...

【佛教词典】实相花

(杂语)实相之妙理,为佛道修行者之欲证悟而眺望者,...

慧律法师《顿悟本心》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诸位大德、在家居士,大家阿弥陀佛...

生命感悟法语系列

生命感悟之一 佛陀教我们,好好运用今生为死亡早做准...

为什么有的人轻轻松松就能赚钱

每一个人有各自的因缘不同,有福报跟没福报相差很大的...

《禅秘要法经》中的念佛方法

有一部经《禅秘要法经》,有一位叫禅难提比丘,他问佛...

弘一大师的惜福

弘一大师是近代著名的律藏大师,俗名李叔同。他的惜福...

世多谓参禅便为有禅,念佛便为有净土

世多谓参禅便为有禅,念佛便为有净土。非但不知禅净,...

女人适宜喝的8种花草茶

玫瑰花茶: 味甘微苦,性温,具有行气解郁、活血散瘀...

各宗要略——净土宗

史略 弥陀净土,源于晋代慧远大师,于庐山结白莲社,在...

佛法解决人生三大问题

人生所要面对的有三大问题,这三大问题对于每一个人来...

「六大根本烦恼」是众生轮回之根本

烦恼浊,天台宗称之为思惑,即思想上的迷惑,以贪嗔痴...

要出生死,必以此为第一义

道学人,往参老人于曹溪,特为发明金刚般若宗旨。 以吾...

菩萨终日度众生,但不见众生相

菩萨虽然利益众生,看众生受苦,终日度众生,但不见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