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怎样才能既快乐又成功

大愿法师  2014/05/3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怎样才能既快乐又成功

有些人学佛法以后就有一个疑问,就说:“哎呀,我也觉得很累,我确实不想每一天都绞尽脑汁,筋疲力尽,为了追逐财富而去工作,但是这个社会现实不允许。比如我是属于某一家公司的,我身边的同事们都在为了加工资、晋升而拼命工作,我如果不努力,一定会成为‘剩闲’,我被边缘化成一个剩下的闲人,甚至于一定会丢掉工作。到丢掉工作的时候,我的确可以不再去绞尽脑汁、追逐财富了,但是同时我连养家糊口也做不到了。因此我没有办法,我只能加入那个追求财富的行列里面去,似乎我没有看到别的选择了。”

其实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了,很多人学佛以后有这种困惑,他不晓得到底应该怎么办。要是一直去拼命工作,就觉得我的灵修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我若去灵修,我觉得我很快被边缘化了。

其实我们要反过来向内看我们的动机,我们如果为了养家糊口等等的外部动机去工作,当然我们的工作就会变成不得不做的事情,不得不做的事情是在外力的压迫之下,所以就会有压力,有压力当然就没有幸福感,就没有快乐了,幸福感就荡然无存了。

如果我们能超越思维的局限,不是为了外部的压力、外部的动机去工作,而是要超越我们思维的局限,看看我有什么内部动机能够让我欢喜工作呢?

比如说我为了我自己对这个工作有兴趣,对这个工作我很欢喜,能够令我成长,能够乐在其中。如果你为了这些内部动机去工作,工作就会变为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当然就乐在其中,每一时每一刻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这也就是所谓的“沉浸经验”。我们沉浸在其中连自己都忘掉了,连身心都忘掉了,在任何领域能够有造诣、有成就,一定要有这些沉浸在其中的经验,佛法里面称之为“三昧”,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成就,我们沉浸在这种喜悦之中,当然就没有压力,当然就充满幸福感。

所以禅的智慧开示我们,不离世间觉,要明心见性不是说你不可以工作,而且不能讨厌工作,因为不能离相,不能著相,要活在世间而不属于它。要活在世间,所以我快乐地工作,快乐地学习,没有压力,也没有留恋和牵挂,所以我们要活在这个世间而不属于它。

事实上,在具体的事情上积极做好,这个是提起;心上没有留恋,没有牵挂,心上彻底放开,圆融无碍,完全开放,这个就是放下。提起是幸福,放下是快乐。当然我们就能够每一天都生活得既快乐又成功,内心很快乐,外显的事业又很成功。因为我们内心坦荡荡,内心没有一丝一毫的牵挂,心无挂碍,没有包袱,当然事业很成功,在任何领域之中都成为很优秀的人。

我们也来说一个寓言好了。

有一个老人新搬了家,刚刚搬去的时候,他对自己的新住宅很满意,因为他的房子前面有一大片绿茵茵的草地,中间有一棵大树,他觉得这个环境很惬意、很舒服。但是很快,他的这种舒适感就被破坏了,因为有一群小孩子跑过来了,围着大树在草地上追赶、嘻闹、玩耍。

老人忍受了几天,终于难以忍受,于是有一天他就走出来了,他就给每一个小孩子发了五十美分,然后对小孩子们说:“你们让这里变得很热闹,我虽然年纪老了,但是在你们这种朝气蓬勃的气氛感染之下,我也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所以我给你们每位一点点钱表示谢意。”

小孩子当然感到很高兴,玩耍还会有钱收。第二天又更踊跃地过来玩耍。黄昏的时候老人又出来了,他就给每个小孩子发了十五美分,解释说:“我老了,已经退休了,也没有另外的收入来源了,所以昨天给五十美分,今天只能少给一点。”有些小孩子当然不高兴了。

第三天,小孩子们又来玩耍,这时老人只给他们每人五美分,这些小孩子们都勃然大怒,很生气,就说:“哎呀,我们一天才得到五美分,你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啊。”小孩子们就在老人面前发誓:“我们发誓,我们再也不会为你来这里玩耍了。”这个老人当然从此就得到清净了。

这个寓言启发我们什么呢?就是说人的动机其实是分为两种的,内部的动机和外部的动机。如果我们按照内部的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就觉得很快乐、很幸福,多忙、多累、多辛苦我们都不觉得,反而觉得乐在其中。但是,如果驱使我们行动的是外部的动机,我们就没有自主权了。我们就会随外部动机的变化而情绪波动,那么就会成为奴隶,就会感受到压力和痛苦。

那么在这个寓言之中,这位老人就是成功地将小孩子的内部动机置换为外部动机,小孩子们本来刚刚开始玩耍的内部动机是为了自己的快乐而来,但是老人给他们发了美分以后就变成了外部动机来玩耍,就是为了得到美分而来玩耍,所以老人就能够掌控、能够操纵外部的因素——美分。他发多少,他越发越少,他能够掌控、能够操纵,让小孩子们的动机迷失了,由内部迷失为外部了,所以也就能够操纵小孩子们的行为。我们想想我们是不是这样?我们的老板是不是也像那个老人给我们发美分一样?我们自己也是不是像小孩一样?我们如果一直活在外部动机里面,我们为了成长的快乐而去工作,这种内部动机如果迷失了,我们为了内在的心灵的成长而去工作,这种内部动机如果迷失了,我们就会患得患失,就会总是活在辛苦、压力和烦恼痛苦之中。

可见,禅的生活艺术就是开启内在的动机。如果我们要教育自己的小孩子学习,一定不是为了外部父母亲对他有什么期望、有什么要求,一定要激发他内部的动机,是为了满足小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和面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为了满足小孩子学习的快乐,这种内部动机而去学习,当然小孩子就能够成绩很优秀,不用父母亲操心,不然你一直给他找很多辅导老师,其实都是增加外部压力而已,一定要激活他的内部动机。同样的,我们工作也是为了成长的快乐去工作,我们当然每一时每一刻就能够欢喜自在快乐幸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愿法师文章列表

别被不重要的目标阻挡了人生的方向

人的一期生命,掐头去尾,老天爷刚好把中间的五十年留...

人生的老病死非常无奈

到了老了,你看人的一生,你想想,是毫无意义的。几岁...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那么这个地方的因缘观强调对治,对治我们的爱取跟我见...

换取一时的荣华富贵,你认为值得吗

歌坛常青树蔡琴在查出自己患有肿瘤后,列出家中所有的...

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你就成功了

在大乘佛法的修学内涵当中,不管你是修什么宗派,都有...

非大悟大彻,无自由之分

贫者忧无财,慕富人之为乐,而不知富人有富人之忧也。...

坚定的信念值得终身携带

古时候,有一个农夫要到另外一个村庄办事,可是当时交...

人生的立命之学

垂训以格人非:垂训就是建立好的教训,来格除人性当中...

占察善恶业报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佛说阿弥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q)树给(jǐ)孤独园。与...

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与...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禅诗三百首

1、无相偈六祖惠能大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

三种层次的念佛人

我们可以这样讲,从一种愿力来取代业力的角度,我们可...

道尚难办,何能污情染爱

参禅人,立志孤高,迥绝人世,只身孤诣;以道为侣者,...

三界无安是火宅

我们以前有个例子说得非常好,千里来书为栋墙,让他三...

【佛教词典】俱攞

(杂名)Kūla,凡人之小塔也。寄归传二曰:或有收其设...

【佛教词典】三谛相即

指天台圆教之空、假、中三谛圆融不二,以别于别教三谛...

是否不能妄生度众生之心

问: 弟子冒昧请法师开示,在听法师讲的《佛说阿弥陀...

圣严法师《108自在语》

(一) 1.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2.知恩报恩为先,利...

降伏顽固的不良情绪

根本烦恼,是最顽固的不良情绪。这类情绪有六种:贪、...

人者,仁也

人者,仁也,仁义道德的仁。仁字是一个会意字,许慎《...

我们能听闻这部经,要感恩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我们看这个名称,在...

【推荐】把心送到极乐世界是怎么送

问: 请师父开示,先把心送到极乐世界是怎么送? 净界...

广钦老和尚指导如何内心用功磨好剃头刀

有一天,在建筑工程正忙,工程车、建筑工人都来准备做...

白居易与佛教之因缘

白居易是唐代的伟大诗人,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自称...

四依法之「依义不依语」

前面讲过第一依法不依人,现在来看看第二依义不依语。...

念佛法门的五个要诀

憨山大师:此种法门:第一要决定志;第二要放得下;第...

要趁身体强壮之时办往生大事

唯有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净土,才是究竟脱离轮回的捷径。...

到临命终时,就是凭本事了

你平常的功力如果不是坚定的,到临终的时候,你的冤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