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净界法师  2021/11/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3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甲二、正文。

关于大乘佛法的生命观,《华严经》讲到“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句话的简单解释就是说,我们的生命现象其实是我们内在的思想变现出来的。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有布施的思想,所以我们变现出富贵的果报;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有悭贪的思想,所以我们生命当中创造了痛苦的果报;因为我们内心当中经常保持忍辱,所以我们显现出庄严;遇境逢缘的时候经常产生瞋恚,所以我们创造了丑陋。所以,从这个观念当中来说,我们要改造我们的生命,最彻底的方式就是改造我们内在的思想。

在智者大师的《法华玄义》当中提到,要改造思想,就要修习止观。智者大师把止观分成了三种的方法:

第一个是修出离道。这个出离道就是我们观察现前的五蕴身心,以五蕴身心为所观境。观察我们现在的这个身心的果报是不净、苦、无常、无我的,它是杂染不清净的,是无常变化的,所以我们这个时候对现在的这个果报产生厌离。当这个厌离的思想生起的时候,我们三界果报的力量慢慢地就消失掉了,我们就不再来三界投胎了。这个叫出离之道,以五蕴为所观境,就是以众生法为所观境。

第二个是以心法为所观境。以心法为所观境,就是观照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透过我们对内心的了解,知道我们这一念心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了解到所谓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因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所以所有的恶法可以消灭,所有的善法可以成就,而发起了广大的菩提心。修菩提道,观察心法而修菩提道。

第三个所观境是直接观佛的法界。观察佛的依正庄严,生起欣求、好乐的心,这个时候修相应道,跟阿弥陀佛、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在密宗、净土宗这个大乘的不共法门,修本尊相应法门。

所以,大乘的止观之道有三种:一个出离道;一个菩提道;第三个,相应道。净土法门当然主要是相应道,因为它整个修学的过程当中就是修忆佛念佛,直接观察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而产生感应,产生一种灭恶生善的效果。这是整个净土宗止观的修法。

甲二、正文  乙一、总标核心五愿;乙二、别示其余诸愿当然,我们在观察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时,你要观察,一定是依教起观。你要先了解它有什么功德,你才能够观察。

我们看甲二的“正文”。这一科就正式说明阿弥陀佛构成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四十八个愿。这个愿总共分成两段,第一段是总标核心五愿,第二段是别示其余诸愿。

乙一、总标核心五愿丙一、住定证灭愿(十一);丙二、光明无量愿(十二);丙三、诸佛称叹愿(十七);丙四、十念必生愿(十八);丙五、临终接引愿(十九)善导大师把四十八愿分成两类:第一个是根本的,第二个是枝末的。根本的有五个愿,就像树的根本。你要了解这棵树,你一定是先掌握它的根本,然后再研究它的枝叶花果。了解四十八愿亦复如是。你要先把整个极乐世界根本的五个架构建立起来,你才能够了解其他的四十三愿。

这根本五愿,善导大师分成三类:第一个,说明净土的无上果,就是第十一愿跟第十二愿,赞叹净土法门的果地功德有两个愿。第二个,说明净土的无上之因,往生的正因,有十八跟十九。那么兼具因果的有一个,十七愿。这五愿等于先赞叹果地功德,再说明因地的修学。所以,这五个愿了解以后,你对于净土法门这个本尊相应法的因果,就能够掌握得很清楚了。

丙一、住定证灭愿(十一)

我们看第一个,丙一,住定证灭愿。

极乐世界往生的功德有两个:第一个,住定;第二个,证灭。这两种功德,是在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当中最有代表性的。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我们加以解释,看消释的地方。

“设我得佛”,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往生净土的,国中的天跟人……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只有两种道:一个是天道的众生,一个是人道的众生。这个地方的国中天人就表示这些都是带业往生的凡夫,他是生在凡圣同居土的天、人。当然,这些人的烦恼是没有断的,因为他带业往生嘛,他只是靠临终的正念感应道交去的,所以他内心当中怎么样?充满了烦恼,也充满了罪业。这些潜伏在阿赖耶识的烦恼罪业,在这些天人往生到极乐世界以后,他的烦恼、罪业都不能活动。他会出现两种的功德:第一个,安住定聚;第二个,必至灭度。这个安住定聚是指的刚开始往生的初心菩萨来说的,你刚刚往生不久,你安住在正定聚;那么你在极乐世界住久了以后,你必至灭度。

我们先看这个安住定聚。正定聚这个“定”不是指禅定,是指智慧,无漏的我空、法空的智慧。在大乘的经论当中是把众生分成三类:

第一个叫作不定聚。不定聚就是十信位的菩萨,他的内心圣道的力量没有坚固,所以他是可进可退,有时候进,有时候退。像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子,有时候正念很强,有时候烦恼现前。这叫不定聚,就是他的内心善恶不决定。

第二个是邪定聚。邪定聚就是外道,他有很坚固的邪知邪见,所以他是怎么样?邪定聚。他的思想特别坚固。

第三个是正定聚。正定聚就是十住位以上的菩萨,他内心当中对于实相的真理如实安住了,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这些带业往生的天人,他到了极乐世界以后完全安住在正定聚,他的烦恼不能活动,罪业也不能活动,他有这种力量。

这个地方是就着刚往生的菩萨来说。

那么他未来的生命有什么样的目标呢?必至灭度。这个菩萨只有一个方向,他不可能再到人世间做人天、做国王,不可能成就人天果报了,他也不可能到二乘涅槃去了。这个安住在正定聚的菩萨,在极乐世界,他的生命当中只有一种情况,就是直接地成就大般涅槃,没有其他的方向。这个地方是说明,假设这两个愿望不成就的话,“不取正觉”。

我想,我们读《阿弥陀经》,有两句话是非常重要的,是核心的思想:第一个,“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极乐世界是一个离苦得乐的世界。第二个,“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你在这个安乐当中是成就不退转的功德。

这个不退转,当然对一个入圣位的菩萨影响不大,但是对凡位菩萨的影响是很重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上说,极乐世界的四土当中,他觉得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这三土没有什么特别。他说,你要研究极乐世界,它最有特色的、最不共于十方佛土的,就是它的凡圣同居土。

这凡圣同居土太特别了,所以蕅益大师说:“一切即是,一切即非。”极乐世界的人民,有烦恼,但是安住正定聚,他不退转。你说他是圣人,他烦恼没有断;你说他凡夫,他又安住正定,他内心当中显现的一种正念正知的相貌。所以你没办法判教的。

蕅益大师说,因为在其他的佛土当中,凡圣同居土经常有退转的过失。我们的心念是因缘所生法,你为什么会有这个念头呢?是因为有因缘的力量才出现,它不是有自性。

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说你是好人还是坏人?答案只有一个,很难说。你在什么环境,你就出现什么样的心情。这就像空中的羽毛,你说这个羽毛是往上飘还是往下吹?很难说。羽毛是不能决定的。我们一个资粮位的菩萨,要找一个好的环境是很重要,因为我们的心是什么?心随境转,我们控制不了自己。

而极乐世界呢?在《净土十疑论》上说,为什么往生了极乐世界能够成就不退转呢?他是凡夫,他有烦恼,他为什么烦恼不活动呢?智者大师说有两个主要因素:

第一个,三宝的加持力。三宝的加持力特别强,这个是不共于其他的十方佛土的,佛力的加被。你整天跟阿弥陀佛在一起,你的菩提心特别坚固。二是法力的加被。极乐世界的五尘,有情无情同宣妙法。你经常听闻佛法,你能够加强观照力。三是僧宝的加持力。诸善聚会,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忏公师父常说的依众靠众,容易产生正念。

第二个,在三宝加持当中,他是寿命久远,他没有分段生死的障碍。我们一个人,换了一个果报就换了一个想法,这个分段生死很严重。你看你前生是个男人,你是用男人的思想;你今生变成一个女人,你变成一个女人的思想;你要变成一只蚂蚁,你就变成蚂蚁的思想。这个就是什么呢?这个就是因缘所生法。这个法不是独立的,它是由因缘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的烦恼、有很多的善业,但在极乐世界烦恼不能活动,因为它没有活动的空间,它没有那个因缘去刺激。

所以这个地方非常重要,一种不退转的保证。极乐世界是怎么样?住定、证灭。你到了极乐世界,刚开始叫住定,你未来的目标叫作证灭,这个是道出了往生极乐世界的真实功德。

丙二、光明无量愿(十二)

我们看第二段的“光明无量愿”。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我们加以消释。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光明,我身上所发出的光明。佛陀的光明有两类:第一个是常光,第二个是放光。常光就是经常存在的。你看我们画佛像,佛陀的头顶上有一个像月亮一样的,圆形的,那个叫常光。放光就是佛陀有特殊因缘的时候,比如说佛陀说法,众生有业障,他过去有谤法的因缘,他是没办法听进去,佛陀从头顶上、从胸前、从白毫放光来加持他。这个地方的光明是指的常光,经常性的光明。

释迦牟尼佛的光明是一由旬,四十华里。我们看看阿弥陀佛的光明有多大。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我身上经常性所发出的光明,假设是有限量的话, 什么叫有限量呢?他讲出一个最低的标准,就是我的最低标准,不可以少于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这个“那由他”就是亿,百千亿亿诸佛国。一个佛 国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假设我的光明,最低限度是少于照了百千亿那由他 诸佛国,我就不取正觉。

前面的果地功德是约着你往生以后的受用,这个地方的光明无量愿是就着现在。你是一个娑婆世界的众生,当你身心苦恼的时候,你忆念阿弥陀佛的光明得到的受用、加持。

那么我们内心当中遇到了苦恼、遇到了障碍,我们忆念弥陀的圣号,跟弥陀的光明感应,有什么好处呢?在后面的第三十三愿当中提到:“若有众生,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说,你内心当中忆念我的圣号,马上就会触动我身上的光明。这个时候有什么功德呢?“身心柔软。”我们一个烦恼很重的人是身心刚强,而“身心柔软”是说明他的业障消除了。所以,这个地方的光明是约着你现世的利益。

就是说,我们现在念一句佛号的时候,最少最少两种保证:第一个,你现在身心柔软;第二个,你来生,来生实践的就是什么样呢?安住正定聚而必至灭度。这是两大保证。

关于阿弥陀佛的光明,我个人曾经跟阿弥陀佛的光明有过一次的接触经验,我提供给大家做一个参考。那是在几年前,应居士的邀请,到美国华盛顿 D.C.做一个《阿弥陀经》的演讲。刚开始去的时候,第一天人数不多, 大概七八十个。那要讲六天的《阿弥陀经》,后来几天越来越多,到最后一天圆满的时候,一百二十多个,算不错了,很多了,因为美国人住得很分散。讲完以后,听众很欢喜。我自己那个时候刚好讲第十五遍《阿弥陀经》,我也很欢喜。

讲完以后,居士说,还有一天的时间,隔天就请你们到华盛顿去参观那个科学博物馆。我说,好啊,去看看也好。讲完《阿弥陀经》的那天晚上,在睡觉的时候,就有事情出现了。我在梦中看到自己在讲经,那个时候法座坐得很高,下面很多人,讲什么课没有印象了。讲到一半的时候,突然间整个灯光变暗,然后跑出很多的黑影在里面流窜,黑色的影子。我的直觉那就是一种鬼神在障碍。当然,鬼神在那干扰的时候,那些下面的听众就一阵一阵地惊叫,没办法上课。我那个时候就赶快闭起眼睛念阿弥陀佛。我印象里面念没有多久。念了几声以后,就从右边的窗户那个地方照进来一道金黄色的光明,非常清楚,好像是夕阳金黄色的光照进来。它一照进来的时候,整个房间又恢复了光明,那个黑色的影子就全部消失掉了,整个会场又恢复清净,我内心当中也感到非常安乐寂静。但是那个时候又醒过来了。一看三点钟,还早,又继续睡。

第二天我们要去博物馆的时候,吃完早餐,大概八点出发。那个居士说, 博物馆九点才开,我们顺路先到五角大厦去参观一下。我说,好啊,去看看吧。到五角大厦,站在门外那个地方照了几张相。后来远远走过来一个上尉军官,一个老外,请他帮我们合照一张。有人就提议说,那我们到里面去看看吧。我那个时候内心当中就有一种不祥的征兆,我说不要了,快九点了,我们离开这个地方好了,赶快去科博馆。后来大家就接受我的建议,我们上车就走了。我们这个车子开不到五分钟,五角大厦就爆炸了,整个就是浓烟密布。他们说,欸,你看,我们刚刚去的地方已经浓烟密布了。我们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到了华盛顿街道的时候,整个街道管制了。后来才知道有飞机恐怖攻击,炸到那个五角大厦。我们逃过了一关,我感觉是阿弥陀佛救了我们。那个时候我在梦中见到阿弥陀佛光明的时候,内心感到真的是很安详、寂静。

其实,我们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即使你没有看到光明,其实你身心当中已经出现光明,这是真的。台大的教授用科学仪器去测试,说一个人身上的光明本来都很羸弱,除非你身体很好,但是他找来印度修瑜伽的修行者,他一打坐,他身上的光明非常强。但是,一个人心中念佛的时候,他的光明比那个打坐的光明还强。心中念佛的时候,那个佛力的加被不可思议。那么他的光明哪里来的呢?当然是弥陀的摄受。所以,在黑暗当中你也不要怕,你心中念佛的时候,其实你身上是出现一道光明,而这个光明就是弥陀的加被。

这个地方是说明极乐世界的两种功德:第一个是往生以后的功德,第二个是现世的功德。

丙三、诸佛称叹愿(十七)

我们看第三段,诸佛称叹愿。前面是赞叹果地功德,这个地方是说明、赞叹极乐世界的因跟果,兼通因果。我们看经文。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我们加以说明。在我成佛的时候,有十方无量的世界。这些世界当中已经成就的无量诸佛,必须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要咨嗟。这个咨嗟就是赞叹的意思,他要赞叹我所成就的果地功德。我们前面说过的,他能够不退转,他能够有无量的光明,这个是赞叹净土的果地功德。第二个,称扬我的圣号。这是赞叹我的因地的修学。也就是说,在我成佛了以后,我希望十方诸佛都来赞叹我的功德,都来称扬我的名号。假设不如此的话,不取正觉。

每一尊佛做的事情都是不颠倒,一定是有他的道理。古德说,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的圣号一定要有诸佛来称叹呢?这个地方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我们引用蕅益大师的开示说,这是表示这个法门的甚深,法门特别的深妙。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说,《阿弥陀经》这个经文有两个特色:第一个,无问自说。没有人能够问,而且在整个过程当中,舍利弗尊者连回答都没办法回答,都是佛陀单独一个人来自圆其说的。第二个就是它流通分的时候,是六方诸佛的称扬赞叹,这个是在其他经典当中所少有的。

一般来说,佛陀在教化的世界当中,一个世界不能有两尊佛,一世不能有二佛。但是在特殊的情况当中,佛跟佛之间会互相证明,特别是这种难信法门。你看《法华经》,《法华经》是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把前面的三乘方便会归到一心的真如。佛陀说,其实法门都是方便,真正的修学是在那一念心性。在心性当中没有所谓的声闻乘,也没有缘觉乘,也没有菩萨乘,每一个众生就是现前一念心性,“无二亦无三”。这样的思想,当然很多人很难接受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到了<见宝塔品>,就请出过去已经灭度的多宝佛出来证明。多宝佛说,释迦牟尼佛说的是对的。乃至于到最后流通分的时候,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来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话是对的。

那么为什么这个地方诸佛证明呢?蕅益大师说,因为净土法门菩萨没有资格流通。你看《华严经》《法华经》,都是由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来流通;但是净土法门,菩萨没有成就净土的经验,菩萨还在成熟众生、庄严净土, 所以净土法门只有诸佛可以去称扬赞叹而流通,因为他才有资格。所以,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十方诸佛来称扬赞叹,是说明这个法门的甚深。

第二个,说明这个法门的广大。善导大师说,如来以无尽大悲而出兴于世,其最终目的,要惠以众生真实的利益。说佛陀是以大悲出世的,而出世的目的,是给众生真实的利益。善导大师说,念佛一法,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故。那么给众生最真实的利益,莫过于你告诉他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而现生消除罪障,临终往生不退。

所以说,从这个法门广大的角度,也值得十方诸佛来称扬赞叹,因为这个法门太普遍了,它不需要拣别根机的。你看你修唯识观、天台观,它第一个一定要过滤,你这个人是不是通达诸法实相。没有一个止观是不通达诸法实相而可以上路的,不可能!它要拣别你是不是大乘圆顿种性。只有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所以它不需要拣别根机。不用拣别根机,当然十方诸佛就可以普遍地流通,使令他的弟子广泛地受益。

所以,这个地方的诸佛称叹,就说明了这个法门的甚深跟这个法门的广大。这个地方是通于因跟果,称扬阿弥陀佛的因果。

丙四、十念必生愿(十八)

再看第四条。这个地方第四跟第五,就是十八愿跟第十九愿。这两个愿就很重要了,跟我们往生很有关系了,这个是往生的正因。往生正因当中,这个“十念必生”是为中下根机而发的愿,摄受中下根机;这个“临终接引”,第十九愿,是为了上根机的人发的。

我们先看第十八愿。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个愿太重要了!善导大师说,所有的四十八愿以五愿为核心,这五愿当中又以这个愿当愿王。因为有这个愿,使令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才能够成立,使令生死凡夫才能够出离三界火宅。

这个愿古德的注解很多,我们根据解释第十八愿最有权威性的、最有代表性的善导大师的注解来加以解释。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是出名的,他的第十八愿解释分成三段,叫机、行、益——根机、修行跟利益。先看根机。

在我成佛以后,他的根机——十方众生。这以下的修学的因果,是摄受哪些人呢?是摄受十方众生。善导大师说,这个十方众生是怎么解释呢?就是颠倒众生,就是我们一般还没有学佛的。这种颠倒众生,有时候造善,有时候造恶,像空中的羽毛,内心完全不决定的,这个叫作十方众生。这个颠倒的众生就是整个十八愿所收摄的根机。他也不是说一定要修行,当然他也不是说一定要造恶,他是看情况办事的。

那么他的行,看他的修行有三资粮。“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刚好是信愿行三资粮。善导大师说,这个三资粮,最重要的就是“至心信乐”,这是往生的关键。

先看“至心”。这个至心就是真实不虚妄的心,他内心要非常的真实, 没有任何的虚妄。这个“信乐”就是一种顺从皈依的心。“至心信乐”,简单地讲,善导大师说,一个人修行的成败就只有四个字:顺从本愿,不要对本愿有所抗拒。看他后面的文的意思就是说,你在念佛的时候,放下你的自我意识,完全顺从阿弥陀佛的本愿,就好像说你这个人不存在一样,那种感觉就是这样,这个叫作“至心信乐”。你是一个造恶凡夫,你内心当中积聚很多的罪业也好;你是一个持戒的菩萨,你内心很多的善业也好,你把你内心当中所有的自我所累积的这些善恶业的思考全部放下,一心地顺从本愿。

这个“顺从本愿”,善导大师说有两个标准,叫作所信的决定跟能信的决定,就是所信之事决定跟能信之心决定。所信之事有三个,有三个事情要相信的:

第一个,“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那么什么叫顺从本愿呢?对于事相上你要生起三种信心:第一个你相信你是罪恶生死凡夫,你相信你无始劫来阿赖耶识当中累积了无量无边的罪业。也就是说,你修行不是从零开始的。诸位要知道,你是现在开始修行的,但是你不是现在才有生命的。你在修行之前已经有很多很多的生命,已经累积了很多很多负面罪业的力量在你的心中,你是从这个角度开始修行的。你是从一个内心满是污泥的状态才开始修行的,你要相信这个事实。你不是在一张白纸当中开始修行的,这个纸已经画得乱七八糟了。所以,第一件事情,你要相信你是罪恶凡夫,这个你要相信。

第二个,“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你已经在三界当中流转很多次了,无量次的流转。

第三个,“无有出离的因缘”。你根本没有力量能够离开三界。你现在开始饭也不吃、觉也不睡,整天的拜佛、持戒、修止观,你就是不能离开三界。这不是你要不要,而是你根本做不到。你要相信这三件事情:你相信你是业障凡夫;相信你已经流转太久了;第三个,你没有出离的因缘。这是你要相信的三件事,你才够顺从本愿的。

你相信三件事情而生起三种的决定心:

第一个,“彼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你要生起三种决定心:第一个,你要相信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是真实存在的,这个法界当中的确存在四十八种力量的,这个你要相信这件事情,这个是你对佛的信心。第二个,你对自己要有信心,“无疑无虑”。你不能有任何的怀疑,不能有任何的忧虑。怎么说呢?你念佛的时候,就想,哎呀,我业障深重,我福报不够。这是不顺从本愿!你内心打妄想就是抗拒本愿。抗拒本愿的结果,当然阿弥陀佛不能救拔你,就不是至心信乐。你在皈依佛陀的时候,你不能说你业障深重,你也不能说你福报不够。为什么?因为你已经不存在了。第三个,“乘彼佛力,决定得生”。你相信他一定有足够的力量救拔你。阿弥陀佛要救你,绰绰有余。这个时候“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叫作至心信乐,叫作顺从本愿。

我希望大家把这个十八愿的核心思想——这个“至心信乐”抓到,你就知道念佛的时候心地法门怎么操作。这是一个往生的关键。当你至心信乐,你的内心当中把身心世界完全放下,你是造恶凡夫也好,你是造善也好,总而言之你在念佛的时候顺从本愿,你的心跟佛合为一体了。那么合为一体, 当然产生很大的加持力了。你要求什么呢?你不求人天,也不求二乘涅槃,你要求是怎么样呢?欲生我国。我心中顺从本愿以后,我只有一个希望—— 愿生彼西方安乐国。

以这种顺从本愿而产生的愿望的力量,在临终具足十念。在古德的注解当中,大部分都说这个十念就是临终的十句佛号。不过昙鸾大师解释比较合理,他说不一定是十念。他在《往生论》中说,临命终时,相续称念,业事成办,不局数目。临命终的时候你就是相续称念就好了,直到你的净业成就,不要去管十念、二十念。

你能够具足这三种资粮,假设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当中唯除了两个情况:第一个,有重罪的因缘。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五逆的重罪。第二个,邪见,毁谤大乘正法。这两个是拣别的。

这个地方就说明,这个愿后来被历代的祖师公认为往生的最低标准,就是我们讲的临终的随念往生。就是这个人可能是造恶凡夫,临终的时候听到净土法门,他做一件事情,“顺从本愿,欲生我国”,然后相续称念佛号,结果就往生了。这个是叫作随念往生。

0:00 / 0:00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1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2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3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4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5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6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7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8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9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10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错失西方的「高僧」

悟开法师宿世善根深厚,然而好胜心切,志在参禅,藐视...

念佛是要大声念,还是要小声默念

【原文】 念佛宜小声念念,默念念,不可一味大声著力念...

扫除临终的一切障碍

我们佛教的修学,相对于其他的宗教来说,算是比较多元...

执持名号具足四缘

此等庄严,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亦圆五品观所感,...

别把佛留在佛堂

念佛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安住在佛。其实忆佛和念佛意思...

临终的正念绝对不是自然出现的

净土宗临终的正念绝对不是自然出现的,也不是佛菩萨赐...

念佛求生净土以报答四恩

若不念佛求生净土。虽发心广大。自救尚且不了。安能救...

不能往生西方,则所作有益之事,完全成了世间福报

既不能生西方,则汝一生守节念佛,及所作种种有益之事...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具足四种力量才能真正的忏悔

忏悔是我们修行的人自净身心、明心见性的一个最初的必...

腊八粥的八大吉祥寓意功效

传统节日在很多人印象中,似乎只剩下相关的节日食品了...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在以下的经文当中,佛陀都...

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

过去,在一座佛寺前的市集上,有一些做生意的摊子,其...

【佛教词典】似比量

梵语 anumānābhāsa。因明用语。为因明八门之第八门...

【佛教词典】十法行

【十法行】 p0103 瑜伽七十四卷八页云:复次于大乘中,...

福能空罪,慧能破愚

每有久住丛林之人,未开佛法知识,未阅佛祖经典,一向...

念经总走神,如何克制不断升起的念头

问: 请问师父,念经时,比如念《金刚经》总会走神,...

地藏菩萨名号的殊胜功德

假使有人于其弥勒、及妙吉祥、并观自在、普贤之类而为...

你的心跟三宝有很远的距离

持诵地藏菩萨、恭敬地藏菩萨,这位菩萨能够让你持戒坚...

初次见到师父应如何亲近

问: 请问亲近师父有何注意事项以及初次见到师父应如...

口念弥陀心散乱,这样能不能往生

问: 请问法师,龙华三会的第三会得度的都是释迦牟尼佛...

了生脱死,必须要克尽伦常之道

欲皈依佛法,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必须要克尽伦常之道...

老人积德,福泽子孙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某人能升官发财,那是他祖上积...

禅的最高境界是不着相

禅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著相。所谓不著相就是看空世间一切...

善导大师念佛偈

渐渐鸡皮鹤发,精神未免枯竭; 可怜老眼昏花,恰似浮云...

全球正在拒肉千里

素食改变美国家庭 家住美国犹他州盐湖城的温勃先生现...

业障会因为你拜忏而提前现前

你拜头一天,没离开;拜第二天,最多七天,这些灾难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