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净界法师  2021/11/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6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八页。丁八,天眼普见愿。

净土宗修学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所谓的心想事成。在我们未来的生命当中,你只要不断地去想极乐世界的庄严,这件事情就会成就。也就是说,阿弥陀佛那个四十八愿,他这四十八愿的四十八种力量,其实不断地在忆念我们。但是,单方面的忆念是不能构成感应的,所以只要我们能够花一点心思去忆念四十八愿,这四十八愿是绝对可以成就的。所以,在我们讲完课以后,希望大家在心中都有四十八愿,你不断地对它释放出你忆念的磁场,那么在未来的生命当中绝对可以心想事成。

前面讲到正报庄严,包括远离三途、身相庄严、衣食自然,这都是一种离苦得乐的相貌。这以下讲到五种神通。为什么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要提供这五种神通的果报体呢?我们从《大般若经》里面得到了一些说明。

《大般若经》对菩萨开示说,菩萨发菩提心已,应修学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无所着。说菩萨刚开始修学,先立定你的目标,要成就佛道,发菩提心。然后干什么呢?修学般若波罗蜜,用我空法空的智慧,使令你内心当中安住在无所着。既无所着,为了游学诸佛国土故,而应学五通。你慢慢地成就了菩提心,也成就了空正见,接下来干什么呢?为了游学十方诸佛国土、广作佛事的缘故,菩萨开始要修学五种神通,要修学禅定五种神通。

那么为什么修学五通呢?第一个,依止天眼而见其身形,看到这个同参道友的身形;第二个,依止天耳而辨其音声;依止神足而通达无碍;依止他心而知其心思;依止宿命而知所从来。所以当菩萨发了菩提心,修学般若波罗蜜以后,你要开始参学十方国土,开始去一方面亲近十方诸佛,一方面成熟无量有情、广作佛事,你就应该要成就五通。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到极乐世界,为了参学十方佛土的方便,阿弥陀佛也提供了五通。我们看看他的五通的相貌。

丁八、天眼普见愿(六)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这些凡圣同居土的天人,他们都必须要成就天眼。这个眼就是眼根,能够见诸色尘的。为什么加一个“天”呢?表示这个眼根是通达无碍,叫作天。这个天眼的力量有多大呢?至少能够照见百千亿亿十方诸佛的国土。百千亿亿包括了它的远近的相貌,包括它的粗细的相貌,包括它的内外相貌。内外,什么叫作内外呢?你看这个墙壁,墙壁以内的你看得到,墙壁以外的也看得到,看得到内外之相。假设不如此的话,不取正觉。

这个天眼通,在古德解释说,在极乐世界的众生能够照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苦乐等相,及一切障内障外、世出世法、种种形色,无有障碍。就是极乐世界的天人,能够亲眼看到这个六道众生,他过去修布施,死掉以后生在尊贵家;或者这个人悭贪,堕落到贫穷的果报。你自己亲眼看到这个果报的显现,当然能够生起厌苦欣乐的这样一种愿望。也就是说,他能够实际看到众生六道轮回,他死亡以后生到哪里去、受种种的苦乐的相貌。这个是天眼的一种受用。

丁九、天耳普闻愿(七)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前面是讲眼根的殊胜,这个地方讲极乐世界果报体的耳根殊胜。那么极乐世界的耳根是怎么样呢?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我国中的天人,他的耳根能够听闻种种的声尘, 他的范围能够听闻百千亿亿诸佛所说的佛法,而且能够受持。这个受,就是了解义理叫受;持,就是明记不忘叫作持。能够了解义理,又能够明记不忘。这个是讲到他的耳根的功能,能够受持诸佛所说的妙法。

古德讲到这个五种神通,说菩萨成就五通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坚固菩提心。菩萨因为能够见闻众生所受诸苦果故而厌离苦因, 因为能够见闻众生所受的种种乐果故而欣求乐因。我们一般人对于造杀盗  淫妄不知道怕,因为他没有亲自看到这个果报出现,所以他不知道怕。因为造业的时候果报不是马上出现,是来世才出现,所以他的恐惧心没办法生  起。但是,如果菩萨成就五通,他能够亲自看到这个人因为造业的关系来生 到地狱去,他对他自己行为的恶业会产生厌离的感觉。

《宗镜录》引用《大智度论》里面一个故事说,一个阿罗汉成就无生法忍以后,在禅定当中看到他过去生到地狱受刀山油锅的果报,身为一个阿罗汉他吓得全身毛细孔出血!你就知道这个地狱果报的可怕。你看到这种果报以后,自然地就不敢去造这个恶业了。所以它本身对于坚固一个人的道心有帮助,因为他实际看到因果的出现,而不是听闻而已。

第二个,这个菩萨具足五通,能够积功累德。他能够游诸佛国,一方面亲近供养诸佛,一方面能够成熟、利益有情,能够积集广大的福德、智慧两种资粮。没有神通,你就离不开三界,就不能亲近十方诸佛,就丧失很多的上求下化的机会。为什么?这个叫作报障,你的果报体障碍你的愿望。你很想要亲近诸佛,你很想要广度众生,但是你的愿望,你这个果报体它没有提供你这个功能,它没有这种功能来完成你的愿望,你叫作空有愿望。因为娑婆世界果报体太羸弱了,你哪里都不能去。所以,对一个菩萨——一个有志向的菩萨来说,成就五通是非常重要,它能够实践你的理想。

丁十、神足无碍愿(九)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这个神足就很重要了。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天人(他的整个行动力就靠这个足)他的神足通是什么相貌呢?于一念顷的时间能够超越百千亿亿的诸佛国土,在一念顷。

我们可能很难想象他的功德,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你看经典上说,目 犍连尊者是所有阿罗汉里面神通第一的。他有一次在听佛说法,他就感觉  说,哎哟,我上次坐在前面听佛陀的声音是这样子,为什么我这次来晚了在后面听,声音还是这样子呢?那到底佛陀的音声有多大呢?能够有多远呢?他要测试佛的音声,就用他的神足通一直飞一直飞。飞到最后,竟然飞离了 娑婆世界,到了他方的佛世界去了,飞了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个地方是一个佛陀的庄严的国土,这些菩萨看到目犍连尊者,说,哎哟,怎么来了一个小虫?佛陀说,哎呀,你不要轻视他,他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大弟子,他要测试佛的音声跑到这个地方来。目犍连尊者一心一意地在听佛的音声,结果飞离娑婆世界以后,他回不来了。这个时候,他方的佛陀就跟他讲说,你要忆念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后来目犍连尊者仰仗佛力才飞回来。

所以,一个阿罗汉的神足通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而在极乐世界提供的神足通,是在一念顷超越百千亿亿诸佛国土。你去跟阿罗汉一对比就知道了,菩萨的神足通不可思议。

神足通这句话其实是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到达的意思;第二个是转变的意思,我们叫如意足。

到达就是我们经文所说的这种神足通。这个神足通有粗细的差别。在初地之前的神足通是粗浅的,他的相貌是身能飞行,如鸟无碍。你从这个地方到台北,你是用身体直接飞过去的,就像那个鸟,如鸟飞虚空,无有障碍。初地以上的菩萨的神足通,是精细的神足通,叫作此没彼出,一念即至。你从这个地方到台北去,你不用飞,你在这个地方消失掉,在台北直接现出来,就是我们这个地方说的“于一念顷”,他不用靠身体飞。这个是要初地以上的神足通才做得到,它有到达的作用。

第二个,转变。转变就是可以把物质作转变,把大的变成小的,把小的变成大的,把一变成多,把多变成一。在初地之前的变化,最多不能超过七天。你看阿罗汉可以把石头变成黄金,但是七天后它自动又变回来,因为他没有那个道力来改变物质的本质。但是初地以上的菩萨,把石头变成黄金以后,这个黄金就永远是黄金,它不会再变回来,永久的改变。

所以这个神足通有到达跟转变两层意思,也各有粗细的差别。

当然,这个神足通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古德说,在极乐世界的人民这个神足通,产生最大最大的作用就是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供佛用的。我们都知道,福德的产生要心境的相应,你有布施的心,你还必须找上一个殊胜的田。我们上次讲过,你供养一百个持五戒的,比不上一个修十善的;你供养一百个修十善的,比不上一个初禅……乃至于比不上二禅三禅、初果二果,乃至于比不上佛陀。在修福报的时候,你的田是很重要。末法时代为什么我们很难修习很大很大的福报?就是你找不到一个殊胜的田。

你看阿那律尊者。阿那律尊者,诸位都知道,他叫无贫尊者。他出家以后,他那个钵很特别。那些贫穷人家把粗劣的饮食放到阿那律尊者的钵里面,只要进入他的钵,入此钵成甘露味。他吃不完,他把他钵里的东西拿出来分给他师兄弟的时候,又变成粗陋的饮食。因为它是福德所招感的。

阿那律尊者以前是个农夫,他经常去田里面耕种。在山上住一个辟支佛, 这个辟支佛七天下来托钵一次。结果有一次他下来托钵的时候,托了空钵而回了。这个农夫看到这个辟支佛,一个修行者,他觉得很可怜,他七天才吃 一顿饭,这次又空钵了,他就把自己的便当施舍给这个辟支佛。从那以后, 他就天上人间永远不遭受贫穷的果报。为什么呢?因为他遇到一个殊胜的  福田,一个辟支佛。所以,我们今天供养他方十万亿佛,那的确是能够快速地积集资粮。当然,这个地方神足通就很重要,它可以把你的愿望转成实际 的行动,而不是在心中观想而已。

丁十一、他心悉知愿(八)

我们看第十一个,他心悉知愿。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这个是五种神通的第四个,他心通。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天人,假设他不能够见(这个见就是通达),不能够通达他人的心识,不能够通达他人内在的思想——他的最低限度要能够知道百千亿亿诸佛国中众生心念,不取正觉。

在《大智度论》里面龙树菩萨说,菩萨见其形而闻其声,而亦当知其心智。为什么呢?说菩萨到了十方国土去,他用神足通到了,也看到很多众生的形状,也能够辨别他所讲话的音声,为什么要修他心智呢?以知其心思而应机说法故。因为你要说法之前要先观察他心中的希望。这个说法本身不是说你要讲什么法,而是对方要听什么法,这个契机很重要。

我曾经遇到一个居士,他跟我讲一件事。他说,有一次,一个某甲法师跟他讲说:某某居士,你布施修得不错,持戒也不错,但是你这个脾气那么糟糕!就拿这个发脾气的过失一一地指责他。他听了以后非常反弹,非常不高兴。后来,他用同样问题去问某乙法师,某乙法师就赞叹他的功德:你看你布施学得不错,持戒也学得不错,如果你的脾气能够改得好一点那就更好了。这个居士听了大欢喜,然后就慢慢改他的脾气。

我在想一件事情,诸位你要永远记住一句话,如果你以后弘法的话,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他自己想要改变。所以你的目的就是怎么样?使令他改变。而这个时候你的善巧就很重要。诸位要记住,不是你让他改变,你是创造一个色声香味触法让他自己改变。而这个地方这个四悉檀,他的欢喜就非常重要。蕅益大师讲,没有欢喜益,后面的灭恶、生善、入理都不能成就。所以说这个菩萨的他心智是干什么呢?因为要观察他的心思、知道他心中的愿望,才能够应机说法,是这个意思。

丁十二、宿命智通愿(五)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我们前面的天眼通是看到他的身体的形状,天耳通听到他的声音,他心通知道他现在的善根的浅薄、烦恼的粗重,是看到他现在的结果。宿命通是知道他是为什么形成这个结果,看到他的过程——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过去是什么因缘而造就了现在的结果,就靠这个宿命通。前面是看到了现在的结果,这个宿命通是看到他过去的过程。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天人假设不成就宿命通——这个宿命通《大智度论》上说是“知所从来”,知道这个人过去是什么样的因缘,所以他有这个烦恼。这个人为什么一出家很喜欢拜佛?他有他的因缘。为什么这个人不喜欢拜佛,喜欢打坐?他有他的因缘。这个菩萨能够知所从来。能够知道百千亿亿整个诸劫的种种的“事”,这个事就是他的善恶的因缘,他的善根是什么因缘成就的,他的罪业是什么因缘成就的。

这一点,《楞严经》很强调,知所从来。《楞严经》说,一个人的绳子是怎么结的,他是怎么打结的,你要把他的结解开来,你要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你不是硬拉就可以把它解开。说 A 这个人有贪烦恼,B 有贪烦恼,对治的方法不一样,因为他们刚开始形成这个贪烦恼的过程是不一样的。他们两个形成贪欲烦恼的过程不一样,你怎么能够用同样的药去对治呢?

我要告诉大家一个问题,过程很重要;你不了解他的过程,你就不能为他解开他的问题。所以你看现在很多的治疗的,那个催眠法,其实这个是合乎《楞严经》的道理。你看他为什么一看到水就怕?你说,欸,你不要怕水,你不要怕水。你跟他这样讲不要怕没有用,他就是怕。你要“知所从来”,事出必有因,这个害怕的心是怎么形成的,把它找出来。所以这个宿命通能够知所从来,能够找到这个善恶形成的一个过程。

当然,这个五通其实是通外道的,也通于二乘,但是它的内涵不一样。诸位要知道,这个下面“知百千亿亿诸佛国土”、“知百千亿亿诸劫事”,特别的广大。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到一个修仙道的婆罗门的地方,这个婆罗门有很强大的宿命通。释迦牟尼佛就考他了,就拿了一个骨头给他看,说你看这个人他生前是做什么事?他是生什么病死的?他死了以后到哪里去?拿一个骨头给他看。这个外道一入定,哦,这个人他是在哪里出生的,他以前是做什么行业的,他是得什么病死的,他现在到哪里去了,讲得清清楚楚。佛陀说不错不错,善哉善哉!佛陀又拿另外一个骨头给他看,说这个人他是从哪里出生的?他是做什么行业的?他是生什么病死的?他是往哪里去?结果这个骨头他一看,看不出来。为什么?因为它是一个阿罗汉的骨头。阿罗汉入无生以后,他找不到他的信息,这个婆罗门竟然看不到他的过去。所以你就知道,外道的神通跟阿罗汉的神通、跟佛陀的神通是有差距的。

我们讲净土法门是他力门果地教,这个地方,其实这个神通可以说都是我们先受用阿弥陀佛的功德,但是在受用的过程当中,我们再慢慢地慢慢地偿还。先享受后付款,就这个道理。

丁十三、寿命无量愿(十三)

我们看丁十三的“寿命无量愿”。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极乐世界,古德说有三种无量:第一个是光明无量。极乐世界整个依报的国土都是光明的,没有一个角落是黑暗的,绝对没有。不管白天,不管晚上,极乐世界没有晚上,都是光明的。第二个,极乐世界的正报是寿命无量。第三个,眷属无量,有很多很多的大菩萨,诸善聚会。

这个地方讲到寿命的无量。说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假设我的寿命是有限量的话,那么这个限量是下至百千亿亿劫,就不取正觉。

这个寿命无量,当然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古德在这个地方说,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所以他的受用特别殊胜,他没有痛苦的感受,只有快乐的感受;极乐世界供养诸佛植众德本,而且见佛闻法增长菩提,你能够积集广大福德、智慧两种资粮,也特别殊胜。这样的一个果报体,假设他的寿命很短暂的话,那么就好像玉杯之穿漏而终成遗憾。说一个杯子,这个杯子长得很漂亮,里面装了很多的甘露,但是它的杯底有漏洞,那这样子这个杯就是很遗憾。

所以极乐世界,你看,没有三恶道,身相庄严,衣食自然,五种神通。你还不一定要待在极乐世界,你经常能够遨游十方世界。它提供你这么好的果报体,当然我们很在乎这个时间。用这个果报体借假修真,到底这个果报体能够用多久?下至百千亿亿劫!有足够的时间让你修学圣道。

我想,我们流转到现在,我们感觉到三界对我们最大的伤害大概就是分段生死。我不知道诸位怎么想的。其实我们对三界果报的厌恶,我们不在乎说什么老病死,因为我们久了也就习惯了,但这个无常败坏很可怕。我在想一个问题,如果三界的寿命长一点,不要经常这样死来死去的,可能很多人会考虑继续留在三界。但是,三界的果报体太短了,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好不容易,生老病死我适应了,我适应以后你又让我死掉,又换一个新的环境;新的环境我又适应了,又死掉了。弄得一个人真的是莫名其妙。我们必须要不断地适应新的环境,等到你摸清楚开始修行了,又死掉了。其实我觉得,三界当中最大的伤害,除了生病以外,这个死亡是很严重的。这个分段生死,让你整个修学圣道一加一不能等于二,不能够相续下去。

极乐世界提供一个这么长的寿命,古人说一句话:“拼个今生,永作闲汉”,这个极乐世界是一劳永逸的,辛苦一次,一次解决。我觉得这个非常好,我今生拼了,但是怎么样呢?得到这次果报以后,一劳永逸。我们为什么不到天上去?因为他的寿命太短。你好不容易生天了,结果又掉下来。所以这个地方也就是说,极乐世界的果报是什么样?一劳永逸的!你只要拼一次,从今以后,你长久地可以受用这个果报。所以寿命无量这个愿望是太重要了!

丁十四、随愿修短愿(十五)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个地方也讲到跟寿命有关系的,说在我成佛了以后,国中的天人,寿命是无能限量的。这个我们说明一下。极乐世界的无量,他的寿命是有量的无量,你有一天还是要面临死亡,是有量的无量,当然这个时间很长。除非你有一个很特殊的菩提本愿,你能够“修短自在”。这个修就是长期的修学,或者短暂的修学,这个是合乎你心中的愿望。

我们到极乐世界以后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你成就无生法忍以后,马上离开极乐世界。离开极乐世界,在古德注解当中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你以初地菩萨的力量,转投生到十方的其他佛土去。你等于是把阿弥陀佛佛土当作你成佛的第一个跳板,到极乐世界成就无生法忍,然后你就放弃那个寿命到另外一个佛土去,那个时候你自在了。第二,你成就无生法忍以后,回入娑婆度有情,大悲特别重。就是你不需要那么长的寿命,你怎么样?把那个寿命的愿望舍掉,这第一个选择。

第二个选择,你觉得,欸,极乐世界不错,我就长久待下去了,一直等到你修到等觉菩萨为止。如果你读《阿弥陀经》你就知道,它讲到“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蕅益大师解释说,阿鞞跋致是初发心的、初往生的菩萨,一生补处就是等觉菩萨,就是在那个地方住很久的久修菩萨。所以极乐世界很多等觉菩萨。

当然,你不能在极乐世界成佛,因为你成佛,你自己要发愿创造一个国土。但是极乐世界可以让你待到等觉菩萨再离开,也可以;你成就无生法忍马上回入娑婆,或者亲近十方诸佛国土,也可以。这叫作修短自在,“除其本愿,修短自在”。

你看净土宗的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省庵大师他是悲心很重,他作那个《劝发菩提心文》。他临命终的时候诸位弟子在下面哭泣、膜拜。大师说:大众切莫哭泣!我去去就来。生死事大,各宜净心,念佛可也。他说你们不要哭,我去去就来。所以这个菩萨可能不会待太久,就是随顺你的本愿而修短自在。

所以你看,我们在修净土的发愿文有两个,对不对?一个是什么?“愿 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对不对?后来忏公师父把它改成“回入娑婆度有情”,你会觉得哪一个比较好?你跟不退菩萨,一天到晚跟他们作伴,第二个是回入娑婆度有情。这个就是我们说的“随其本愿,修短自在”,两个都很好。

我们回答几个问题。

【学员提问】极乐世界的寿命无量直至成佛,请示法师这样的思想对不对?

【师父答疑】我们不能在极乐世界成佛,因为那个世界不是你创造的。你可以借用那个地方来修学,但是你不可以在那边成佛,一个世界不准许有两个佛。这个是弥陀的本愿创造的世界,你等于是借他的光明来修学,借假修真。如果说你到极乐世界成佛,那这个思想是完全错误,你不可以在那边成佛。你要成佛,你要到娑婆世界,然后发愿;发了愿以后,到众生的世界积功累德,去满你的愿;然后愿成就了,那个国土就出现了;然后别人再来依靠你。你不能够说别人创造那个地方,你去成佛,不可能。成佛都是开山祖师,这个道场必须你自己盖的,否则你没办法成佛的。

【学员提问】到极乐世界皆具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

【师父答疑】是的,这前面我们讲过。你或者是一部分,或者全部。

【学员提问】在极乐世界还有天、人之分吗?

【师父答疑】有的。不过,我们在娑婆世界的六道轮回是竖的,所以它彼此不能见闻,我们跟畜生道可以见闻。而极乐世界的四土是横具的,它的天、人,什么叫天人?就是这些凡圣同居土。上面还有方便有余土,还有实报庄严土,这三土的众生可以互相的接触,可以互相见闻。你可以看到天上的人,天上的人也可以看得到你在干什么。你可以看到凡圣同居土,你可以看到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他也可以看得到你,互相可以往来的。你看《阿弥陀经》说,你可以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蕅益大师讲说,什么叫诸上善人?就是那些法身菩萨。所以极乐世界的人民是互相地见闻,互相在一起。

我在想一个问题,关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我在作《四十八愿》,我在想,构建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想法是从真善美出发的,真善美。我们娑婆世界,美好的东西往往都是不善良的,都是跟邪恶划等号的。你看最美好的是什么?钻石。但钻石成就的过程是充满了血腥跟暴力。美国有一个作者说,我们受用的钻石,你看做很多很多的装饰品,这些美好的钻石有三分之一来自于非洲,而得到这个钻石都是经过杀戮。只要一个乡村发现有钻石,这个乡村的人大概全部要被杀掉,一个都不能够留下来。所以他的作品,他那个作品的名字叫《滴血钻石》,钻石是滴血。然后它成就以后,我们看到钻石又产生很多的贪欲的烦恼。所以我们娑婆世界,美好的五尘都是跟邪恶有关的。你看我们讲修行,为什么都摄六根?就是你不能被五尘所转。所以在娑婆世界,美好都是不善良,善良也就不美好。

极乐世界是怎么样?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安排,先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然后你在美好的世界当中产生善良的心,产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从美中培养你的善心,然后从善心当中悟入我空、法空的真理,再入真。所以极乐世界的国土是美、善、真。你要掌握这三个角度,你大概对极乐世界的国土,那个纲要抓到了。第一个,他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让你产生欣求;第二个,他从美好当中引发你的善念,菩提心、六波罗蜜的善念;然后从善念当中再悟入我空法空的真理,再入真实。

我们常说一句话,借假修真。这句话刚好运用到极乐世界。先假借这个美好的东西,我们看到美好的东西我们会喜欢;你喜欢上它的时候,它就有办法引导你生起善念,最后从有相的善念入无相的空性。这个思考不错。诸位以后成就国土可以参考这个方式,由美入善,由善入真。

我们这一堂课就讲到这个地方。诸位如果有空的话,可以把那个核心五愿背一背,因为它等于是整个极乐世界净土的因果的纲要,前面五个愿,讲到极乐世界的果报功德、因地的修学。然后再把后面的这些愿,依报庄严、正报庄严,你把几个重要的背起来,重要的。然后在心中不断地想,你每想一次,它就跟你产生一次的感应。说实在的,极乐世界,忆佛念佛,净土法门你要多想,它跟你的缘才深。娑婆世界的事情你要少想。

0:00 / 0:00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1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2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3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4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5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6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7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8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9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10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错失西方的「高僧」

悟开法师宿世善根深厚,然而好胜心切,志在参禅,藐视...

念佛是要大声念,还是要小声默念

【原文】 念佛宜小声念念,默念念,不可一味大声著力念...

扫除临终的一切障碍

我们佛教的修学,相对于其他的宗教来说,算是比较多元...

执持名号具足四缘

此等庄严,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亦圆五品观所感,...

别把佛留在佛堂

念佛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安住在佛。其实忆佛和念佛意思...

临终的正念绝对不是自然出现的

净土宗临终的正念绝对不是自然出现的,也不是佛菩萨赐...

念佛求生净土以报答四恩

若不念佛求生净土。虽发心广大。自救尚且不了。安能救...

不能往生西方,则所作有益之事,完全成了世间福报

既不能生西方,则汝一生守节念佛,及所作种种有益之事...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具足四种力量才能真正的忏悔

忏悔是我们修行的人自净身心、明心见性的一个最初的必...

腊八粥的八大吉祥寓意功效

传统节日在很多人印象中,似乎只剩下相关的节日食品了...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在以下的经文当中,佛陀都...

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

过去,在一座佛寺前的市集上,有一些做生意的摊子,其...

【佛教词典】似比量

梵语 anumānābhāsa。因明用语。为因明八门之第八门...

【佛教词典】十法行

【十法行】 p0103 瑜伽七十四卷八页云:复次于大乘中,...

福能空罪,慧能破愚

每有久住丛林之人,未开佛法知识,未阅佛祖经典,一向...

念经总走神,如何克制不断升起的念头

问: 请问师父,念经时,比如念《金刚经》总会走神,...

地藏菩萨名号的殊胜功德

假使有人于其弥勒、及妙吉祥、并观自在、普贤之类而为...

你的心跟三宝有很远的距离

持诵地藏菩萨、恭敬地藏菩萨,这位菩萨能够让你持戒坚...

初次见到师父应如何亲近

问: 请问亲近师父有何注意事项以及初次见到师父应如...

口念弥陀心散乱,这样能不能往生

问: 请问法师,龙华三会的第三会得度的都是释迦牟尼佛...

了生脱死,必须要克尽伦常之道

欲皈依佛法,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必须要克尽伦常之道...

老人积德,福泽子孙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某人能升官发财,那是他祖上积...

禅的最高境界是不着相

禅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著相。所谓不著相就是看空世间一切...

善导大师念佛偈

渐渐鸡皮鹤发,精神未免枯竭; 可怜老眼昏花,恰似浮云...

全球正在拒肉千里

素食改变美国家庭 家住美国犹他州盐湖城的温勃先生现...

业障会因为你拜忏而提前现前

你拜头一天,没离开;拜第二天,最多七天,这些灾难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