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净界法师  2021/11/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4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面,我们看丙四的“十念必生愿”。

愿文讲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个愿是整个往生的最重要也是最低的标准。这个地方也说明了带业往生的相貌。

这个带业往生的意思,当然包括了带善业往生,也包括带罪业而往生。那么他带罪业怎么往生呢?因为临终的时候他的正念非常的强烈。什么叫正念呢?他不是观察空性,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他在临终的时候真实地放下万缘,顺从本愿而愿生彼安乐国,以这种正念的力量跟弥陀的本愿感应道交,触动了弥陀的加持力,而把他带到净土去了,这个叫作“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我们讲一个实际的《净土圣贤录》的公案来加以印证。在唐朝,有一个先生叫张钟馗,这个人的家族是杀鸡的。他的父亲是杀鸡的,所以他从小也就跟他父亲一起杀鸡,杀了一辈子的鸡。到了晚年的时候,他是业障现前了,就生病。生病的时候,晚上经常做恶梦。他一睡觉的时候,就梦到一个穿红色衣服的人,带了很多很多的鸡跑到他的面前。那个红衣人说:啄!鸡就跑到他身上去,啄他的身体,脸部、耳朵、眼睛都啄得流血。他醒来的时候就全身疼痛。他每一次做这个梦就全身疼痛。他经常做这个梦,一睡觉的时候就梦到很多鸡去啄他的身体。后来实在受不了,他就跟他太太说,请一个出家人来帮我消业障吧。

这个时候他请来一个出家人,叫作弘道法师。这个弘道法师到了以后, 看这个样子,就跟他太太打听他平常干什么。杀鸡的!完蛋了,杀鸡的。弘道法师就跟他讲说,你要忏悔!你内心当中很真诚地对这些鸡忏悔,一方面你自己的念头要断相续心;第二个,好好地忆念弥陀的功德,忆念弥陀的圣号。

他就在弘道法师的劝令之下,一方面忏悔,一方面念佛。经过一段时间, 他就跟他太太说,群鸡化去,鸡已经消失掉了。再过一段时间,他说,香气满室。突然间他太太闻到整个房间有香气。其实,有香气的时候,跟阿弥陀已经感应道交了。后来他就要求太太把他端坐起来,他就在床上端坐,安然地坐化。

这个公案意思就是说,这个张钟馗是一个造业凡夫,那么他为什么能往生呢?其实就是“顺从本愿,欲生我国”。他内心当中,在临终的时候,生命当中最后的关键,他选择了顺从本愿,而没有选择顺从自己的妄想。所以这个地方是一个往生的关键。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一提的,就是后面那一段话,“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地方当然很多古德就提出疑问了,说是在第十八愿是“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但是在《观经》,这个五逆十恶照样往生,它下品下生的众生,他五逆十恶也照样往生。那么这怎么理解呢?莲池大师做一个融通,说,这个人虽然生前造五逆十恶,诽谤正法,但是临终之前忏悔,忏悔就清净。所以他只要忏悔,他就不是五逆,就不是诽谤正法。

所以这个地方的关键是他以后的忏悔。我们到一个地方去助念,你要发现这个人业障深重,他当然没办法顺从本愿,要教他先忏悔,把他过去所做的业力,内心当中很真实地忏悔,断相续心,然后再来顺从本愿。这就是一个往生的标准。

这个地方是讲到临终十念的情况。

丙五、临终接引愿(十九)

我们看第五个,临终接引愿。

前面的十念必生是为中下根人而发的,这个地方是为上根机人发的。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我们加以解释。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这个地方的根机,我们看他的根机是十方众生。当然这个地方的十方众生跟前面的十方众生是不一样,前面是颠倒的凡夫,这个地方是发大乘心的菩萨,这叫十方众生。

这个菩萨在修学当中有两个重要的功德:第一个,发菩提心;第二个, 修诸功德。

他内心当中有一个很坚定的愿望。这个菩提心当然主要是,或者说“众生无边誓愿度”,或者说“佛道无上誓愿成”,有两种。但是这个地方,昙鸾大师说,净土宗的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所以净土宗的菩萨是偏重在智增上菩萨。因为,你悲增上菩萨,你怎么到净土去呢?你是宁可陪着众生流转的,你的思考模式是以“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主的。

所以,净土宗的菩提心是怎么样呢?昙鸾大师说,他的思考模式是这样:发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就是愿求生净土之心;愿求生净土之心就是愿度众生之心。他是为成佛而求生净土,然后再回入娑婆度有情。他这个人基本上是依止大乘的空正见,发明了现前一念心性以后,发起了“众生无 边誓愿度”的决心。所以,他修学的时候,不为人天福报,不为二乘的涅槃,希望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内心当中有这么一个坚定的誓愿。

他不但是有誓愿,他还有行动,修诸功德。他平常布施、持戒、修习止观,积集福德智慧两种殊胜的资粮。

但是到最后的时候,一个关键点——“至心发愿”,这个是往生的关键。

前面讲“至心信乐”,这个地方讲“至心发愿”。我们讲一下。

前面的众生是一个颠倒众生,讲得严格一点,这种人是没有资粮力的。他哪有什么资粮力呢?所以他完全偏重在信仰,就是顺从本愿。

但是这个善根人不一样,你要他顺从本愿是有困难,因为他是一个有资粮的人。你说,你从现在开始,完全放弃你的自我意识,完全放弃你的菩提心,完全忘掉你的资粮力。那不可能!所以这个地方的关键不在信心,在于愿望。

这个发菩提心的人,他是要成佛的,但是他看到整个佛道久远,去佛久远,因为怕退转的缘故,所以他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他把成佛的愿跟往生的愿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了:为了要成佛,所以我必须到净土去。这两个不冲突的。

所以,他这个关键叫“至心发愿”,跟前面的“至心信乐”不同。“至心信乐”是我完全没有想法,反正你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我完全相信你。反正我就是怎么样?通身靠倒。就像小孩子,他根本不会站。三岁的小孩全部靠在母亲的身上,他自己根本使不上力。

但是这个菩萨不同,你要他完全靠上去是有困难,因为他怎么样?他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菩萨,是个有资粮力的菩萨,所以他不能完全顺从本愿的。他是怎么样呢?至心发愿。他把自己成佛的理想诉诸到净土去了,所以“欲生我国”。

那么,这个人到了临终的时候就有事情出现了。“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因为他本身不是完全顺从本愿,他是为了菩提道而求生净土,所以到了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要现前。干什么?开示慰导,给他种种的开示,给他种种的安慰,给他种种的引导。因为他这个人是有想法的,必须在临终的时候开示慰导。在《观经》上说,佛陀是怎么开示?先赞叹他的功德,善男子,你修诸善法,善哉!然后再带他到净土去。先开示安慰他,鼓励他。当然,这个临终的开导,这个时候是阿弥陀佛亲自来做临终关怀。

蕅益大师说,这个临终的开导很重要,特别是对一个修学大乘的菩萨。他说,这个菩萨到了临终的时候,他第六意识是处在一种乱心位,所以这个时候修行最难得力。他为什么能够发菩提心呢?因为他有第六意识的心念。他为什么能够修诸功德呢?因为他有第六意识的心念。他整个“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是依第六意识而住。

而不幸的是,他在临终的时候,第六意识即将消失掉。你想想看,一具臭皮囊,何来立功课?他发菩提心,不是靠身体发菩提心,也不是靠嘴巴发菩提心,是靠他的心念发菩提心,他持戒也是靠他的心念来持戒。但是临终的时候,所有修习善法的依止处——那个心念,开始要退失掉,要进入闷绝。这时候,他内心当中情何以堪!他根本使不上力嘛。

平常有人刺激你,你可以安住正念,因为你第六意识还在,但临终的时候,你第六意识是消失掉了。所以这个时候,蕅益大师讲,“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只要你内心当中还有一丝一毫的业力,你就必须随这个业力强的地方去投胎。这个时候他处在乱心位,内忧外患,所以弥陀的开示慰导就变得非常重要。

这个地方就是说,他修的是一个上等根机的大乘法门,至心发愿而求生净土,那么到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给他开示慰导而往生净土。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传记,刚好就是这个十九愿的最好印证。你看蕅益大师一生,他二十四岁就开悟了,“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他所悟的现前一念心性的那种“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真理,跟诸佛没有差别。但是他说:“惑业未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弃前功。”当我从空性出来的时候,我面对的是无始的业力,我一点办法都没有。就像那个坯器,我用泥土捏好了以后,还没有去烧,一场雨下来,这个坯器又变成泥土。

所以,我经常去提醒修般若法门的人,我说:你入空性的时候人法双亡, 你从空性出来的时候是业力现前,所以我们不能忽略业力的力量。蕅益大师后来他也说:“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你看他做过几次的加行,他曾经努力过,他曾经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他安住空性的时候,他觉得内心当中是平等无障碍的,但是他从空性一出来的时候,“惑业未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弃前功”。所以他最后选择“至心发愿,欲生我国”,所以他说“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说,修念佛法门有两种:一者专修,二者圆修。

专修是什么?就是前面我们说的,这个人临命终了,或者已经年纪大了,你不能说,哎呀,你要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你这样子,法不契机了。临终人,晚年人要怎么样呢?“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用第十八愿来摄受他,三业专修。你这个时候讲什么都没有用,也不是叫他赶快去布施,来不及了。往生不是靠资粮力的,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个时候你遇到年纪大的人,你就告诉他说,你内心当中只要做一件事情,把你的过去忘掉,想你的未来就好,就是顺从本愿,欲生我国。所以这个时候,善导大师所提的三业专修就很有效了。什么叫顺从本愿呢?身业专门礼拜阿弥陀佛,其他的佛一概不拜;口业专门称念阿弥陀佛;意业专门观想阿弥陀佛,万修万人去,这叫三业专修。

第二个是圆修。看蕅益大师的意思,他是选择第二个。那什么是圆修呢?就是以一门圆摄百千法门,以念佛为正行,以戒定慧整个波罗蜜为助行,他是提出了正助双行。但是,在这个地方要“至心发愿”。三业专修所强调的是一种信心,“至心信乐”;这个圆修所强调的是“至心发愿”,强调的是愿望。

但是这个地方,在专修、圆修当中,要拣别另外一个,叫杂修。有些人是今天念地藏王菩萨,明天念观世音菩萨,诵《地藏经》,诵《金刚经》。这些法门通通没有错,错在他的心态没有信愿具足。你的目标没有明确,那就完了。你既不是“至心信乐”,十八愿也不摄受你;你也不是“至心发愿”,十九愿也不摄受你。那你就由业力来摄受你,就这样子。

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净土法门要么强调信心,要么强调愿望。其实这两个都是有具足,只是有所偏重。所以窥基大师综合第十八愿跟第十九愿,讲出一个总结,说:“彼方精微,欲往实难;佛力加持,去之甚易。”说极乐世界,若实论之,是一个非常精妙的地方,要往生是很困难,那是连阿罗汉都没办法去的。怎么办呢?“佛力加持,去之甚易。”你一定要去触动阿弥陀佛的本愿,唯一的选择,就是本尊相应法。触动弥陀的本愿,从经文当中来看,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选择至心信乐,顺从本愿;第二个,你选择为菩提道,求生净土,选择至心发愿。这两个。

我们净土宗的思考模式跟禅宗、天台宗的差别在哪里,诸位知道吗?它们两个都强调正念,都是在心地上下功夫,但是诸位要知道,你修天台的圆顿止观也好,修禅宗也好,他的心是观察过去的:你从什么地方来?所有的天台止观,圆顿止观都是在探讨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你原来是什么东西,就你父母未生之前,什么是你本来面目。

净土宗刚好相反。净土宗不要问你的过去,你过去造善也好,造恶也罢, 它的重点是:你将往哪里而去!它不问你说,你从什么地方来的?而是问你说,你以后要怎么样?你将往哪里而去?你是不是真实地皈依阿弥陀佛,真实地愿求生净土,这是成败的关键。

所以,在大乘的修心法门当中,天台宗是去找他的过去,净土宗是找他的未来。所以大家要把这个心地法门抓到。净土宗是既往不咎,它不管过去的,但是你的未来很重要。这样子,你应该把十八跟十九愿的关键抓到了。

乙二、别示其余诸愿分四:丙一、国土庄严;丙二、身心安乐;丙三、出世解脱;丙四、闻名得益我们看第二个,别示其余诸愿。

前面的核心五愿,把净土的因果做一个纲要的说明,这以下我们详细地说明净土的因果。

入文分四:一、国土庄严;二、身心安乐;三、出世解脱;四、闻名得益。

前面的三个是说明往生以后的利益,就是你忆佛、念佛的时候,这三个是来世才兑现的。闻名得益有十二个愿,是你念佛的时候当下就可以受益。

丙一、国土庄严分五:丁一、一切严净愿;丁二、道树高显愿;丁三、宝香妙严愿;丁四、照见十方愿;丁五、树中现刹愿我们看第一个,国土庄严。这当中有五个愿,我们先看第一个,一切严净。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数者,  不取正觉。

这个愿等于是把极乐世界依报的国土庄严做了一个总结。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我国中的天人,以及这些天人所受用的一切依报的万物,包括山河大地、房子、草木,这些依报万物是什么相貌呢?这当中有两种的功德,第一个从本质上来说,第二个从数量上来说。

先看它的本质。它的本质是“严净光丽,形色殊特”。

第一个,严净光丽。这个“严”当然指的是整个总相是特别的庄严。这个庄严开出了三个相貌:第一,清净而不杂染。极乐世界那个庄严是清净的庄严,它不会让你产生烦恼。第二,极乐世界的庄严是有光明的。极乐世界的每一个地方都没有黑暗,都是光明的,因为它的宝物都是放光的。第三,极乐世界的东西都是美丽而不丑陋的。这个是它的功德庄严。

第二个,形色殊特。它的形状也好,它的颜色也好,也特别的殊胜,世间所少有。

总而言之,这个极乐世界是特别的微妙而不能称量。你不但是不能用嘴巴来赞叹它,你甚至于没办法用心思来加以测量。它是怎么的庄严,它是怎么个微妙,你没办法去测试它。这是讲它本质的庄严程度。

其次,我们看它的数量。这些众生,甚至于已经成就了天眼通,都不能够去明了它的名相跟数目,也不能去加以形容辨别它的名相、数目。明了指的是内心,辨别是口业的形容。我们常说,这个人是日用而不知。他平常住在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但是他根本没办法去形容它,也没办法去想象它的存在。

那么,这个地方到底是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我们讲一下。

极乐世界这样的一个总相,是说明它的色声香味触这个五尘是一种胜妙五尘。胜妙五尘,当然它包括了提供你一种安稳的功德跟快乐的功德。而这个地方,阿弥陀佛强调说无能称量,就是说,极乐世界的整个功德,你是不能用心思口议来称量。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时空无尽的世界。

那么这个时空无尽的世界表示什么呢?窥基大师说,极乐世界跟弥勒净土有十种差别,而其中一个就是在庄严的差别。他说,弥勒净土的庄严是有时空限制,叫低劣的庄严。你看弥勒净土,你到那个地方去,时间有限度,空间有限度。为什么?因为它是业感的缘起。你为什么到弥勒净土去?因为你造了善业,因为你持戒,你布施。诸位要知道,你持戒的时候,你心是有所得的。有所得的心是怎么样?有限量的。你在因地是用有限量的有漏的善业,果地就去招感一个有限量的国土。

极乐世界就不同了,极乐世界的庄严是无限量的一种殊胜庄严。为什么?你今天往生极乐世界,不是用有漏的业去招感。是什么?是至心信乐,是至心发愿,是顺从本愿,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那是一种时空无尽。

所以,极乐世界的国土,诸位要知道,它不是业感所成,它是法身所变现。这个是关键点。

很多人研究极乐世界,方向错误。看到宝石,看到黄金,他就很质疑说, 欸,为什么阿弥陀佛把极乐世界创造这么庄严呢?它是一个法身所变现的世界,本来就很庄严嘛!你到极乐世界,等于是到了阿弥陀佛的整个法身的境界里面去了,时空无尽。所以你根本不能够去称量它、去想象它的数目。你没办法想象,因为它是一个时空无尽的世界。它不是一个三度空间的世界,那是多元化空间的世界。

这个地方等于是把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做一个总说。

丁二、道树高显愿(二十八)

我们看第二段的“道树高显愿”。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前面等于是把依报的国土做一个总结,它是一个时空无尽、法身所变现的国土,这以下就个别解释这个国土的相貌。当然,这当中极乐世界依报值得我们谈的,包括在《阿弥陀经》经常提到的宫殿、楼阁、七宝池、八功德水、莲花,还有树。这个地方先提出这个道场树。

为什么先提道场树呢?古德解释说,释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有四相成道是在树下完成的:第一个,出生。佛陀是在树下出生,他不是在房子里面出生,在树下出生。第二个,成道。佛陀成道是在树下成道。第三个,说法。佛陀说法的时候是在树下说法。第四个,入涅槃。佛陀入涅槃的时候在树下入涅槃。所以佛陀在八相成道当中,四个最重要的,出生、成道、说法、入涅槃,都是在树下完成,所以,树跟我们的关系非常的重要,应该解释极乐世界的树是什么相貌。我们加以解释。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我那个国中的菩萨(就举初心的菩萨),这些带业往生还没有积集资粮的菩萨,还没有供养十方诸佛的这些菩萨。那么他一定要能够怎么样?知见其道场树。知,什么叫知呢?就听闻它的名声,哦,我听过这个道场树。这个见,就是亲自见到。这个道场树就是菩提树。因为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所以以后这个菩提树叫道场树。

那么这个菩萨他知见道场树是什么相貌呢?它的形状是无量的光色, 无量的光明、无量的颜色;而且它的高度四百万里,有十万由旬。如果不是这样,“不取正觉”。

这个树,当然在我们的依报环境当中是很重要,否则佛陀不会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一而再、再而三提到这个宝树的庄严。你看,我们在一个房间当中放一棵树,你会感到有生命力。在所有无情的世界当中,树是唯一有生长能力的。它虽然没有明了性,但它有生长能力,所以你看一个地方放一棵树就充满了生机。

当然,极乐世界的树不但是给你提供一种生机,它有两种的功德:

第一个,它演说妙法。在《阿弥陀经》讲得很清楚:“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有些人可能不太习惯去讲堂听佛陀说法,那怎么办呢?他想一个人静一静,他到树林当中打坐,或者在那边经行,树为他说法,可以的。

第二个,这个树能够显出十方诸佛国土说法的情况,显现。你说我现在要看看药师佛在说什么法,多宝佛说什么法,这个树就能够随心而显现诸佛说法的状态。这个树还有这两种功德。

丁三、 宝香妙严愿(三十二)

我们看第三个,宝香妙严愿。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觉。

那么这个地方,宝香妙严,我们先做一个说明。极乐世界的五尘,当然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讲很多了,胜妙五尘。但这个五尘当中,我们仔仔细细地看《阿弥陀经》,再比对《无量寿经》,发觉释迦牟尼佛在极乐世界的依报环境当中,特别强调三种尘:

第一个,色尘,光明。所以你在观想极乐世界的时候,没有一个极乐世界是黑暗的。所以你看佛堂,一定要有灯光,因为极乐世界没有一个地方有黑暗,它每一个宝物都放光的。我们娑婆世界的宝物,那是能够反射光明的,白天看是很光明,晚上看就是黑暗的。但极乐世界的宝物一定有光明。这是第一个,色尘。

第二个,极乐世界的宝物一定有香气。这个香气在《无量寿经》讲得很多,《阿弥陀经》讲得少。极乐世界的五尘,每一个尘都有栴檀香气。光明,当然主要是什么?消业障,身心柔软。它这个香气,你闻到这个香气,“菩萨闻者,皆修佛行”,增长你的菩提心,这个香有这种效果。

这个五尘当中最有代表的光明、香气——香光庄严,还有声尘说法,声音说法,它每一个宝物都可以说法。你看这件事情,“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所以我们在观想极乐世界的时候,你要记住几个特点:第一个,一定要有光明的内涵;第二个,一定要有香气;第三个,它有声音出来。这段经文就讲很清楚了。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我整个依报的国土——什么叫依报国土呢?它的范围怎么说呢?从大地以上乃至于虚空,我整个的生活空间就在里面了。这依报当中包括了:宫殿,菩萨所居住的环境;楼观,是佛陀说法的处所;池流,我们受生的地方,八功德水、莲花;还有种种的宝树。总而言之,国土所有一切万物,有三个相貌:

第一个,从本质上来说,“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极乐世界的整个宫殿、楼观,乃至于道树,道场树,是由珍宝所成,放光。这个珍宝,在《阿弥陀经》提到七宝:金、银、琉璃(琉璃是青色的宝物)、玻璃(是透明的水晶)、砗磲(是白色的贝壳)、赤珠(是红色的宝珠)、玛瑙(是暗红色的宝物)。极乐世界的整个本质是七宝所成。所以你观想极乐世界的房子,你不能把它观想成水泥的,那你来生就投生到娑婆世界了,因为娑婆世界才有水泥。极乐世界没有水泥做的房子,你想错了,那本尊不相应了。极乐世界的房子,七宝所成。

第二个,极乐世界的宝树,具足百千种栴檀香,而用这个光明跟香气所合成。所以古德说,在娑婆世界,金银虽有光辉,而无栴檀之气。金银发出光辉,但是没有香气。栴檀虽有香气,而无珠玉之光。只有极乐世界,香光具足。所以说是“严饰奇妙,超诸天人”。

第三,为什么讲它是奇特又微妙呢?古人解释说,香光具足名之为奇, 广做佛事名之为妙。极乐世界的宝物,又放光又有香气,这件事情非常稀奇,连天上都很少有。而且,这个香光还经常演说妙法,广做佛事,这叫妙。所以这个香光普熏十方世界,菩萨在那个地方经行也好,打坐也罢,闻到这个香气,看到这个光明,皆修梵行,增长他的菩提心,更坚定他修习六波罗蜜。“若不如是,不取正觉。”

极乐世界依报的意境,我们用蕅益大师的一段偈颂做一个总结。

蕅益大师说:“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就是说,你在极乐世界的时候,你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理性,但是你又同时看到了光明,也同时闻到了香气,一一理性具足庄严;虽然你闻到了香气,你也看到了光明,你还是安住在空性,一一庄严还全体理性。两个完全不相障碍,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你也不要去障碍真空,就是这种意境。所以蕅益大师讲,一一理性还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事事无碍的境界,两个不互相干扰。修空观,修假观,两个不互相障碍的。

这个地方讲到极乐世界的香光庄严。

丁四、照见十方愿(三十一)

看第四条,照见十方愿。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个地方讲到照见十方,我们看消释的地方。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我的国土是清净无漏的。无漏只是断恶,它只是一个基本,还要修善。怎么修善度众生呢?“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这个地方就是说,极乐世界的七宝,它所显出的色尘,前面讲到光明,这个地方讲到还有另外一个,就是显现十方世界的种种的相貌。这个地方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就讲得清楚,他说极乐世界依报的这些所谓的宝物,能够显现十方国土。“净秽诸相,善恶业缘,一切显现。”

也就是说,你到了极乐世界,不但是用耳朵听法(你看娑婆世界只能耳朵听法),在极乐世界你还可以用眼睛看到所有的真理,用亲眼,百闻不如一见。你看这个人,他因为持戒的关系生天了,你看得清清楚楚,看到整个十方世界善恶的业缘全部显现。你看到别人怎么样,你就会警惕:哦,这个人因为持戒的关系生天了;这个人一天到晚说人家的是非,到拔舌地狱去了!你看到以后,内心当中特别深刻,跟听闻的感觉又不一样。所以,在极乐世界,它的说法不但用音声,有时候佛陀他不讲话,让你自己去看,皆悉照见十方世界种种善恶的业缘。那么看到是怎么样呢?“犹如明镜,睹其面像。”就好像你照镜子看到自己的面像那样的清楚分明。虽然你看的是一个很远世界的众生的情况,但是你看得就像自己在照镜子一样,如此的清楚。当然你的感受也特别的深刻。这个就是能够照见十方的业缘,举出这种功德。

丁五、树中现刹愿(四十)

看最后一段,树中现刹愿。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前面所看到是众生的善恶的业缘,那当然是给我们一些警惕的情况,那么这个地方是看到佛陀说法的情况。前面是看众生法界,这是看佛法界。说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菩萨如果想要见到在十方净土当中的某一尊佛跟他的净土,比如说你在娑婆世界的时候就非常仰慕药师佛跟他的净土,但是因为有特殊的因缘,你没有求生到那个地方去,那么你到净土以后,你想要去见到药师佛的净土,怎么办呢?“应时如愿。”因为在道场树的树叶当中,你就能够随你的心愿而看到药师佛跟他的净土、跟他的眷属。虽然这么远,你也是像照镜子一样,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其他版本的《无量寿经》说,你看到这个诸佛世界的国土,“众生睹者,生希有心。”这个希有心,古德解释,生起无上菩提心。看到诸佛在说法,生起菩提心。所以古人常说,你往生到净土,就等于往生十方净土。我刚开始还不懂这个道理,为什么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是往生十方净土呢?因为你到极乐世界,整个十方世界的资讯你全部很清楚,就像你在家照镜子一样,身历其境。这个是其他世界很难提供给你的,很难提供。所以古德讲,亲近阿弥陀佛就等于亲近十方诸佛,往生极乐净土就等于是往生十方净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从这两段经文可以看得出来。

我们希望大家的思考模式是这样:这个四十八愿,你不要把它想成是阿弥陀佛发的,它跟你是有关系的。你现在四十八愿听完以后,你要做一堂功课,你要在心中画出你自己净土的愿景。四十八愿讲完以后,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要有一本四十八愿,你就成功了。如果四十八愿听完以后,你的心中还是无住,那就完了。这个四十八愿是告诉你,你怎么去规划你来生的愿景,而且这每一个愿你都可以做到,每一个愿都可以兑现,佛陀绝对不妄语的。所以你一定要告诉自己,这每一个愿跟你关系密切,有的是跟你今生有关系,有的是跟你来生有关系。只要你忆念它的存在,它就会存在。是这样子的。

0:00 / 0:00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1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2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3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4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5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6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7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8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9
弥陀四十八愿导读10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错失西方的「高僧」

悟开法师宿世善根深厚,然而好胜心切,志在参禅,藐视...

念佛是要大声念,还是要小声默念

【原文】 念佛宜小声念念,默念念,不可一味大声著力念...

扫除临终的一切障碍

我们佛教的修学,相对于其他的宗教来说,算是比较多元...

执持名号具足四缘

此等庄严,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亦圆五品观所感,...

别把佛留在佛堂

念佛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安住在佛。其实忆佛和念佛意思...

临终的正念绝对不是自然出现的

净土宗临终的正念绝对不是自然出现的,也不是佛菩萨赐...

念佛求生净土以报答四恩

若不念佛求生净土。虽发心广大。自救尚且不了。安能救...

不能往生西方,则所作有益之事,完全成了世间福报

既不能生西方,则汝一生守节念佛,及所作种种有益之事...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具足四种力量才能真正的忏悔

忏悔是我们修行的人自净身心、明心见性的一个最初的必...

腊八粥的八大吉祥寓意功效

传统节日在很多人印象中,似乎只剩下相关的节日食品了...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在以下的经文当中,佛陀都...

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

过去,在一座佛寺前的市集上,有一些做生意的摊子,其...

【佛教词典】似比量

梵语 anumānābhāsa。因明用语。为因明八门之第八门...

【佛教词典】十法行

【十法行】 p0103 瑜伽七十四卷八页云:复次于大乘中,...

福能空罪,慧能破愚

每有久住丛林之人,未开佛法知识,未阅佛祖经典,一向...

念经总走神,如何克制不断升起的念头

问: 请问师父,念经时,比如念《金刚经》总会走神,...

地藏菩萨名号的殊胜功德

假使有人于其弥勒、及妙吉祥、并观自在、普贤之类而为...

你的心跟三宝有很远的距离

持诵地藏菩萨、恭敬地藏菩萨,这位菩萨能够让你持戒坚...

初次见到师父应如何亲近

问: 请问亲近师父有何注意事项以及初次见到师父应如...

口念弥陀心散乱,这样能不能往生

问: 请问法师,龙华三会的第三会得度的都是释迦牟尼佛...

了生脱死,必须要克尽伦常之道

欲皈依佛法,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必须要克尽伦常之道...

老人积德,福泽子孙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某人能升官发财,那是他祖上积...

禅的最高境界是不着相

禅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著相。所谓不著相就是看空世间一切...

善导大师念佛偈

渐渐鸡皮鹤发,精神未免枯竭; 可怜老眼昏花,恰似浮云...

全球正在拒肉千里

素食改变美国家庭 家住美国犹他州盐湖城的温勃先生现...

业障会因为你拜忏而提前现前

你拜头一天,没离开;拜第二天,最多七天,这些灾难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