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土五经一论的内容

2011/11/1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净土五经分别指《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净土五经通常与《往生论》并称五经一论,为净土宗之核心经典,《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由净土宗泰斗印光大师增编合为五经。其中《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亦与净土密切相关。

一、五经编法之缘起

《无量寿经》是净宗的概论,《观无量寿佛经》是《无量寿经》的补充;补充的内容有理论与方法两方面,即更详细更深入地为我们解释。《阿弥陀经》的经文不长,释迦牟尼佛在经中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导我们修学净土法门,最后还举出六方诸佛赞叹(玄奘大师的译本是十方佛赞叹,《无量寿经》也是讲十方佛赞叹)。因此,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劝我们求生净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像释迦牟尼佛那样恳切地劝导我们!这是净宗三经。如果在一般经里附带介绍净土的,在《大藏经》里至少有一百多种。清朝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将《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附在三经之后,即《四十华严》最后一卷,称为'净土四经'。他这个做法非常正确,因为《无量寿经》一展开,第一句就是'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才晓得净土法门与普贤菩萨的关系非常密切。西方极乐世界诸善上人修什么法门?统统是修'普贤大士之德'。

二、乾隆年间五经的叙说 

乾隆年间,彭绍升是一位通宗通教的大居士,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他把《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与《华严经》看成完全平等,只有内容多少不同而已,《无量寿经》是略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广说、是细说。所以,将《普贤菩萨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附在三经之后很圆满,也很有必要。到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又附在净土四经后面,成了'净土五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有二百四十四个字,出自《楞严经》第五卷,由于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的提倡,成为中国净土宗五经一论中的一品经。在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询问诸大菩萨进入禅定、获得开悟的方法,大势至菩萨说他以念佛方法修学成功,其关键在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集中心思,忆佛念佛,维持净念,相续不断。《往生论》是天亲菩萨自己修学的心得报告,非常值得我们参考,天亲菩萨也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宗修学依据的经论,到此地可以说是大圆满,不必再附带其他经典了。

三、无量寿经

净土宗的根本经典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内容是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缘起。世界怎么来的,说明它的缘起、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意思、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概况,使我们对于西方极乐世界,各个都有相当的了解,等于说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概论,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解说西方极乐世界最完备的一部书。而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非常非常重要,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在因地行菩萨道,建造西方极乐世界的构想、蓝图。四十八愿不是一次发的,是在五劫修行当中累积起来的大愿,诸位读《无量寿经》就能了解。西方极乐世界建成之后,这四十八愿等于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宪法。古今人对西方极乐世界的介绍,或者是论述、讲解,凡是与四十八愿有抵触的,我们一概不取,依法不依人,四十八愿是根本法,西方极乐世界的宪法,凡是与他的根本法相抵触的,一律无效,我们不必采取它;凡是与四十八愿相应的,我们采取,我们可以信得过。所以我们对西方净土的信心,可以说就是以四十八愿作依据,决定不会错,不至于迷失了方向。具体内容是:佛宣讲无量寿经,说出阿弥陀佛最初的因地:弃国王位,出家修行,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经过长时间的依愿修行,终于福慧圆满,得证佛果。所感得的极乐世界,庄严无量,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共赞叹。十方世界的菩萨、回小向大的声闻缘觉、以及具足惑业的凡夫,只要肯往生,咸得往生。

四、观无量寿佛经

《观无量寿佛经》佛宣讲观无量寿佛经,重点有三:第一重点,净业三福:第一人天之福,第二小乘声闻缘觉之福,第三大乘菩萨之福,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想要修行成佛者,所须具备的条件。第二重点,十六妙观:使一切修行者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的正遍知海,是从心想生。若「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则众生的烦恼业海,也是从心想生。果然深明此义,谁肯枉受轮回?当然是拼命想佛念佛,以期作佛。第三重点,九品因果:说明西方极乐世界各个品位的正因,以期人人皆求上品往生。该经是讲西方净土理论的依据,很重要。讲修行的方法,讲西方极乐世界九品的因果,该经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合称三经,我们对这三经若不是完全了解,对西方极乐世界的认识就不完备,必须要三经合起来研究。

五、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是劝我们修行的,佛宣讲阿弥陀经,描述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妙果,令闻者生信、发愿、执持佛名,求生净土。信、愿、行(执持名号),是净土法门的纲领宗旨。具此三资粮,不论是毕生执持而现生就得「一心不乱」(非常深的禅定境界,已达生死自在,能自行决定何时往生),或临终方闻而只称十念,皆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弥陀经摄受力甚广,因此连佛教其他七宗派(天台、华严、法相、三论、禅、密、律),也奉为日课。

六、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为第四经,其他大乘经,附带说净土的,不胜枚举。《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实在是念佛法门的最妙开示:果然能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是故此章列於三经之后。如果我们对这几句话能深深理解,对于这个法门就死心塌地了,不会再起个妄念,你心里石头落地了,你决定能够成就,而且对于念佛的功德、利益,虽然经文不长,但是这个赞叹到了极处。不是其它四部经所能比的,这是赞叹功德、利益。提出修行的要领,这四句话是修行念佛的要领,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才晓得这个法门,确确实实超过了禅宗,超过了密宗,超过了一切法门,真实的超越了。

七、普贤菩萨行愿品

《普贤菩萨行愿品》取自华严经,导归极乐,乃一切佛法之最终归宿,故殿后为第五经。古大德对《无量寿经》的称赞,称为中本华严,把《无量寿经》的地位提得跟《华严经》一样高,中本华严。大本华严是什么?大本就是我们现在念的《华严经》,八十卷《华严经》。《无量寿经》称为中本华严,小本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所以《华严经》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特别是《无量寿经》一开端,就说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些菩萨们,几乎每一个人都遵修普贤大士之德。遵是遵守,修学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是什么呢?就是十大愿王,因此我们念佛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的人,对于十大愿王要重视,要努力地来修学,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到普皆回向,一定要修,这是什么?这是上品。上品上生的统统都修十大愿王,所以这部经加在净土四经后面,成为五经,很有道理。

八、关于净土五经的编法提出者印光法师

有人认为,印光老法师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我们看他一生的行谊,的确很像大势至菩萨,他这一生的行持非常像,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所以他把原来的净土三经加上《楞严经》、《华严经》中的两个章节,变成净土五经。

附:印光大师《净土五经》跋

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及修净业者之根本,而戒尤为重要。故《观无量寿佛经》,开示净业三福:一则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则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则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初、二多属戒学,三则三学圆具。具此三福,则净业大成,往生上品。故于《净土五经》后,附《华严经·净行品》,及《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以期净业行者,于律仪戒之执身不作,进而得定共戒之制心不起,及道共戒之超情离念、断惑证真。然纵得定共、道共二种实益,犹当兢兢业业,执持律仪戒,以为自利利他、维持法道之轨范。则空解脱人,无由以大乘藉口,而因之以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也。

附:印光法师文钞之净土五经重刊序

净土法门,甚广甚大,上中下三根普披,利顿众生全收。九法界众生(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地狱)若舍此法,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若离此门,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净土流出;一切行门,无不还归净土。何以见得?
一切法门,皆从《华严经》流出。华严是佛初成正觉时,在菩提树下,甚深禅定中,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已断尽见思二惑、明心见性之菩萨。四十一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第四十二位次妙觉,就是佛位)所说的一生成佛之法。

在华严末后之「入法界品」,善财童子参访诸位善知识后,最后来到普贤菩萨座下,蒙其威神加披,所证境界已是等觉菩萨。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导善财以及花藏世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此举表示:往生西方是华严「归宗结顶」之法。所谓「一生成佛」之法,正是求生西方。

净土法门之玄妙,唯有法身大士与菩萨根性的人能接受,声闻、缘觉等小乘圣人都无法接受,何况六道凡夫?因此,佛在其四十九年的教化中,头十二年「阿含期」,只讲小乘经论,并无提及净土。待得弟子们的根性提升了,在接下来的「方等期」,才说出净土三经,使一切凡圣,同事修持,以期现生就能出离娑婆恶世,登彼极乐莲邦。

无量寿经

首先,佛宣讲无量寿经,说出阿弥陀佛最初的因地:弃国王位,出家修行,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经过长时间的依愿修行,终于福慧圆满,得证佛果。所感得的极乐世界,庄严无量,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共赞叹。十方世界的菩萨、回小向大的声闻缘觉、以及具足惑业的凡夫,只要肯往生,咸得往生。

观无量寿佛经

其次,佛宣讲观无量寿佛经,重点有三:

净业三福:第一人天之福,第二小乘声闻缘觉之福,第三大乘菩萨之福,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想要修行成佛者,所须具备的条件
十六妙观:使一切修行者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的正遍知海,是从心想生。若「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则众生的烦恼业海,也是从心想生。果然深明此义,谁肯枉受轮回?当然是拼命想佛念佛,以期作佛
九品因果:说明西方极乐世界各个品位的正因,以期人人皆求上品往生

阿弥陀经

最后,佛宣讲阿弥陀经,描述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妙果,令闻者生信、发愿、执持佛名,求生净土。信、愿、行(执持名号),是净土法门的纲领宗旨。具此三资粮,不论是毕生执持而现生就得「一心不乱」(非常深的禅定境界,已达生死自在,能自行决定何时往生),或临终方闻而只称十念,皆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弥陀经摄受力甚广,因此连佛教其他七宗派(天台、华严、法相、三论、禅、密、律),也奉为日课。以上三经,专门讲述净土。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

其他大乘经,有带说净土的,不胜枚举。《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实在是念佛法门的最妙开示:果然能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是故此章列於三经之后,为第四经。《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导归极乐,乃一切佛法之最终归宿,故殿后为第五经。

另附:净土往生论

往生论

往生论是天亲菩萨(佛灭后九百年顷,生于北印度健陀罗国之富娄沙富罗城,婆罗门种族之家)修学净土法门的心得著述。对于净宗不可思议的事理、因果、性相,与佛境界的状态,和盘托出。从此论,可以窥见古印度纯正的净土教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推荐】《无量寿经》会集本的重要错误

某人曾经说过:「夏老居士不是普通人,他的会集本出来...

下品三生分别要住胎多久才见佛

问: 九品往生中,下品分别要住胎多久才见佛? 大安法...

如何看待《无量寿经》会集本

《佛说无量寿经》传入中国,曾被翻译过多次。现存五个...

《观无量寿佛经》第六观:总观想

【经文】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

《无量寿经》开显的修行宗旨是非常精妙的

善导大师在注解上品下生的条件时只有一个但发无上道心...

佛为我们揭开了这个惊天秘密

一、揭秘之说 佛在本经中告诉我们法界中还有一个极乐世...

《观无量寿佛经》第十二观:普观

【经文】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

观无量寿经的十六观

念佛行者由忆念弥陀之身与净土,得以往生西方,总其观...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注音版】金光明忏斋天法仪

金光明忏斋天法仪...

念了一辈子的佛,现在不念了

我这次到太原,见到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家,念了一辈子...

五种不净的说法

我们很多同修都喜欢给人讲说佛法,宣传佛法,介绍佛法...

我今念佛,必得见佛

现前一念心性,本与佛同体。佛已久悟,而我犹迷。佛虽...

越是在修行的人,那些罪业越是会现形

傍晚,某某法师与一些信徒,近十人上承天寺请示老和尚...

【佛教词典】转凡为圣

(术语)宗镜录曰:还丹一粒,转铁为金。至理一言,转...

【佛教词典】邪行真如

【邪行真如】 p0672   瑜伽七十七卷八页云:五者、邪...

无住生心与日常生活

金刚经中有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无我相、人...

【推荐】争吵是灭亡之源

昔日,于波罗奈都城,有梵与王治国。那时,释迦菩萨投...

可怜那条被钓的鱼,也别忘了慈悲钓鱼的人

我是一个嗔心比较重的人,平时各种看不惯别人的不文明...

一门深入,不要贪大贪多

将佛法与日常生活结合,来验证这个心,无非是训练心的...

净土不是自了汉法,更不是小乘佛教

问: 请问法师,修行以自利为主,容易被人误解为是自了...

星云大师《什么是禅》

今天和大家讲的题目是《什么是禅?》。凡是对佛教有研...

带着善良出来混,迟早会有人还的

今年24岁的美丽姑娘名叫Liz Woodward,目前在美国新泽...

【推荐】六根攀缘的种种境界都不是真实的

缘影心就是指的第六意识,能够缘种种影像。缘就是靠六...

祸福相依,福报不可享尽

有一个观念大家要了解。我们有情众生,特别是佛弟子,...

无用与无明

一般人皆以无用为耻,而我却认为无用正是大用。 我一...

培植福德的十种方法

一、孝亲 百善孝为先,所以孝亲为修福第一要务,人间第...

盘山宝积禅师的悟道因缘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是唐代高僧。与其他高僧的悟道因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