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果普老和尚往生录

2017/03/1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果普老和尚往生录

果普老和尚,俗姓郑,浙江常山人。幼时,父母双亡,寄食于叔父家,赖苦力过活,度日艰难。成年,蒙一亲眷引入佛门,后于常山住一小庙欲求出家,然其庙未禁酒肉,一夜,梦大势至菩萨示曰:“此处非汝所居之地,另谋寺院出家”。年四十八,另择一庙剃发。次年,受具足戒。师因不识文字,故专持佛号,归心净土。

年六十九,至庐山东林寺,任香灯等职。普师为人忠厚,寡言笑,常著旧衣默然独行,惟遇有缘之人,劝彼念佛。然寺内道众从未见其张口念诵,上殿亦然,僧值呵问:“上课不念经,在念甚”,师自惭答言:“吾不识字,只会念佛”,虽然,寒暑不懈,无缺席。数年后,因年高迁住老年寮,师即谢却每月单资。

丙申年(二〇一六)冬月,忽染微疾,患疝气,常住遣净人为侍者,照护左右,至医院缝合疝气口。期间,梦大势至菩萨告示:“汝寿已不多,速速念佛”。遂出院,回东林寺,即令侍者将药送走,并嘱知客取出所积衣单费,供养东林常住。邻舍道友来探,为师祈祷:“若寿未尽,愿师病愈,若寿将尽,愿速往生”,师对曰:“日前,大势至菩萨示梦,称吾寿已不多”。此后,体虚力弱,食不下咽,呕秽物,众疑师肠胃有伤,劝请就医,检查无病,返东林,神色黯然。道友鞭策: “势至菩萨令汝出家,今又示汝寿命无多,速念佛”,对曰:“喏,然思念一庙,欲去数日”。知客师与侍者陪同至上饶小庙敕国寺,住四日,供施余财,继返东林。

返程途中,神情异于他日,一路微笑不语。是日下午二时,回僧寮,亦不与人言,惟笑容不歇。仅独坐一椅,持珠念佛,勤恳异常。侍者见其手持檀木珠,遂问:“师父何不用木槵子珠,我闻经言,用木槵子,若求往生诸佛净土,随愿往生”①,师甚为欢喜,令取珠,换木槵子持。晚八点,侍者见师仍坐于椅,似未挪动,惟见手拨念珠锵锵有力,便问:“师父上床念否?”回曰:“不用,汝可回房休息”。次日清晨,侍者见师仍坐椅上,彻夜未眠,惟身倦困乏,急呼:“师父何未上床休息”,师即醒,曰:“不上”。侍者即请知客,抬师卧床。此后,师即不思饮食,神情疲怠,假寐,然似有警觉,轻呼即醒,问之饮食,皆言:“不用”,惟饮少许热汤净水。卧床两日,未见其深睡,每问饮水,先展微笑,随后开目示意。道友见师愈发虚弱,便问:“愿迁至助念堂否?”师用力点头,心无恐惧。

入助念堂,师即不再言语,时而见其面露喜色。诸师相继而至,齐声助念,并以接引佛像令其瞻仰,方丈大安和尚亦至榻前开导策励,师见和尚心甚欢喜,含笑示意,志生净土。期间,堂内护持甚严,只许男众进,禁女众。经一夜一日,助念佛声不断,师乃静听,心随之念,识不昏乱。至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师气息渐微,六时三十五分,于大众念佛声中安然而逝,然面容犹笑。至年七十七。自此,助念继续,三日方歇,入殓,笑容愈甚。

果普老和尚,一世平庸,恬淡无欲,幸蒙菩萨示化,不恋尘劳,不怖生死,犹能自知时至,彻夜念佛,面露喜色而没,想必随佛西归矣。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把佛号重视到超越生命的程度

佛施设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便,但这个法门是方便当中的...

【推荐】带业往生对我们多么的重要

那么下面就是能除罪否疑。那有人问:临终的时候以猛利...

为亡者助念,怎样确定亡者生到哪里

问: 现在很多居士为亡者助念,有时候看见亡者坐莲花升...

修不净观,累积往生的力量

我们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一下,为什么要修不净观...

切忌用「临终十念」赌往生

有人说,《观经》讲临终十声就都能往生,那我现在就可...

念佛往生一法,对初发心菩萨来说非常重要

尘劫声闻者,有于大通佛世发心,皆因退大,尘点劫来,...

修习净土的人常犯两个毛病

整个净土成败的关键,就是在发愿。我们心中都有很多的...

跟佛菩萨感应道交,必须具备一些条件

为什么我们要打佛七? 因为要跟佛菩萨感应道交,必须具...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

楞严咒注音版

楞严咒注音版...

【注音版】劝发菩提心文

劝发菩提心文...

禅师们面对死亡时,是如何的呢

佛经中说,人死之时,四大分离,如生龟脱壳,痛苦不已...

苦不在外境,而在心有烦恼

修行本来就要有随遇而安的功力,在燠热酷暑的环境,要...

把聪明转变成智慧

大凡立身处世,是最需要聪明和智慧的,但聪明与智慧有...

莫让「担心」成为「诅咒」

一位做电视企划与采访的年轻人,常常需要加班,日夜颠...

【佛教词典】理事

(术语)道理与事相也,是配于真俗,理为真谛,事为俗...

【佛教词典】六识取境四因

【六识取境四因】 前六识又称了别境识,前六识取境,受...

生命感悟法语系列

生命感悟之一 佛陀教我们,好好运用今生为死亡早做准...

善人与善根人的区别

善人和善根人,什么叫善根人他曾经修过行,曾经见佛闻...

超越的情

有一天早晨,佛陀的僧团三五成群,正在讨论城里发生的...

掉举的三种情况

第四弃掉悔盖:掉有三种:一者身掉:身好游走,诸杂戏...

般般不如意,正好降伏其心

会得了,一切处都是道,会不了的,就被时光境界转,这...

以戒为师的底线是什么

戒是佛亲制的,我们后人,现在也有人提倡说要改戒相,...

泥泞路上的脚印

人生就如同一幕话剧,有开场白、情景、高潮、低谷和尾...

地藏菩萨告诉我们要日日行忏悔法

【日日如是行忏悔法。勿令懈废。若人宿世远有善基。暂...

略释《四料简》要义

佛教的大纲,不外乎五宗。这五宗是:律,教,禅,密,净...

念佛愈癣疾

潘万宗居士。吴江(江苏)黎泾港人。中年丧子,因此发...

为什么学佛后会遇到不如意的事

最近有一些同修来信,发贴,诉说在念诵《地藏菩萨本愿...

大安法师:科技与宗教的关系

问: 请法师开示科技与宗教的关系,确切地说,与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