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六斋日持戒清净,获利如佛

2011/12/1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为比丘们开示:每个月的第八日,四大天王会派遣其使者至人间巡视,观察世人是否有孝顺父母、恭敬师长、慈爱众生、供养出家沙门、修行善法,或者行诸恶事,恼害他人者。因此大众应当勤修善法、去心垢染、除杀盗淫,以殷重心持守戒律而不违犯。而每个月的第十四日,四大天王会再度派遣其太子至人间巡视;甚至于每个月的第十五日,会亲自来到人间,巡视世人种种作为。

四大天王巡视完毕,就会前往善法堂,报告帝释天主所巡视的结果。若世间有许多不孝父母、不敬沙门、不尊师长,乃至于不守戒律,因毁犯而造诸恶业者,帝释天主及天人们听闻后皆面色凝重,愁忧苦恼而闷闷不乐。天人们不约而同地说道:‘如是行恶之人,损害天众之势而增益阿修罗之力。’若四大天王所巡视的结果,为世间人常能孝顺父母、心乐恭敬、供养出家沙门,乃至能持守戒律,清净不犯,帝释天主及天人们听闻后皆心生欢喜,异口同声地说:‘世间之人若能勤修善法,贤能良善,为所应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是则能增益诸天之力,而减损阿修罗之势。’帝释天主心中极为欢喜,而作偈言:

‘月八十四日,及以十五日,

 并及神足月,受持清净戒,

 是人得生天,功德如我身。’

佛陀告诉比丘们,帝释天所说还不得圆满,尚未究竟,因此不称为善说。若是烦恼漏尽之圣者,应说如是偈语:

‘月八十四日,及以十五日,

 并及神足月,受持清净戒,

 斯人获胜利,功德如我身。’

佛应说此偈,因为于六斋日中持戒清净,非仅生天功德,其所获利益如佛。因此如是说偈,方得称为实说、善说。诸位比丘闻佛开示,心生欢喜且依教奉行。

典故摘自《别译阿含经·卷三》

省思:

欲脱生死,欲破业障,欲成菩提,欲证佛果,依戒得入。行诸善法、严持净戒,非但为诸天所赞叹,能于六斋日中行善除恶,持戒清净,所获功德更与诸佛无异。因为持戒不犯,行诸善法,即能远离贪嗔痴,除灭杀盗淫,而烦恼漏尽,得证菩提,去心垢染,见本法身。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菩萨戒从天竺传入中土的故事

梵网菩萨戒号称千佛大戒,我们再珍视都不为过。而如果...

杀生戒解说

杀生戒:不杀生戒。生是有情生命,杀是用各种器具,断...

欲修孝顺者,须念念与戒相应

世出世法,皆以孝顺为宗。《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

如何看待破戒僧和皈依僧

问: 对于破戒僧只能做到表面恭敬,做不到由衷地恭敬,...

戒体有防非止恶的力量

我们南普陀学院,有个沙弥刚出家时,我告诉他:沙弥十...

《八敬法》是佛法中很特别的地方

前几天,有几位女众想出家,我说你要想出家就得把《八...

受戒后在心中会产生什么效果

我们受了戒以后,内心当中一个最大的差别,就是我们内...

为什么受菩萨戒后很容易得到感应加持

这个地方讲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从唯识的角度,我们...

【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注音版】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疗痔病经...

【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印光大师校印本)...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卷第一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闻如是...

老比丘寻死为佛所救

佛陀时代,有一国家名为多摩罗,在都城外七里处有间精...

我在哪里

无根禅师有一次入定三日,被人家误为已经圆寂了,便将...

念佛放光明的道昂法师

念佛放光明 道昂法师,唐朝魏郡人。法师风神清沏,对佛...

背诵《华严经》口放光明

根据《续高僧传》记载,魏武陵王东下以后,令他的弟弟...

【佛教词典】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为‘四种涅槃’之一。又称自性清...

【佛教词典】正等正觉

梵语三藐三菩提,华译为正等正觉,即真正平等的觉悟的...

以宽容姿态看待不公平

一位著名的作家,出身极其穷苦,他的成功乃从艰苦卓绝...

【佛学漫画】从不信不念到深信往生

从不信不念到深信往生,她经历了什么?...

在凡圣同居的世间,还有这么一种感应

我们这个世间也是凡圣同居,这世间有圣人,但我们是凡...

圣严法师:不为任何目的而奉献

以佛教的立场而言,「解脱乐」才是究竟的快乐,而追求...

道宣律师的故事

唐朝有一位道宣律师,是彭祖的后代,吏部尚书钱申的儿...

虽读大乘经典,仍以念佛为正行

在家闲居,当以净土法门,为双亲认真讲说,俾生正信以...

谁是禅师

佛光禅师在参禅的生活中,经常忘记自己。一些从各方前...

圣严法师《积极的人生》

一个人如果没有努力的目标,的确很容易就丧失生命的原...

蕅益大师警训略录

流俗知见,不可入道。我慢习气,不可求道。未会先会,...

念佛总是进进退退怎么办

问: 我非常相信极乐世界有尊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可...

饱满的稻穗

佛陀常常警惕弟子,即使已经智慧圆融,更应含蓄谦虚,...

男众入寺应注意的事项

清信士即对佛法有清净信心的男子,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