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在日常生活起心动念中修行

昌臻法师  2021/10/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在日常生活起心动念中修行

不仅是天天在念佛就算修行了。因为修行就是用佛法的道理来修正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上的错误。我们身、口、意三业,也就是行为、言论、思想意识。这三业中,以意业为主要。所以佛经上有比喻说:意业是统帅,身业、口业是士兵。士兵当然听统帅的指挥,意业不清净的人,肯定身业、口业都要犯戒。

所以我们守戒啊,重点要放在意业上。这也叫做“擒贼先擒王”。我们的意念,很不容易控制啊!所以佛经上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佛法就是心法啊,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嘛:如何降服其心。净土法门当然也不例外,就是要我们能够降服妄心。

我们一天到晚,妄念没有一个时间停止过,甚至于晚上做梦,其实还是妄念的反应嘛。所以停止妄念很不容易。当然,我们能够认真念佛,念到一定的境界,肯定妄念会减少,梦也会减少,甚至于不会做梦。所以古人说“至人无梦”,意即:境界比较高的人、心清净的人,不会做梦。

还有一个错误的看法,想说一下。有些同修说,我只是想一下,又没有做,好像这个问题不很大。这个说法不对,只要你起了一个妄念,就是一个种子落入八识田。妄念就是恶因啊,必然就要受恶报。我们常人的妄念,不出三毒五欲,将来必受恶报无疑。所以有一个妄念是因,将来或早或迟就必然要结果。因为我们起的念头,我们不妨自己反省一下,恐怕都逃不脱贪、嗔、痴与杀、盗、淫、妄,当然受的都是恶报。所以三恶道的因,种得最多。

我们只说今生,多生累劫的我们不晓得。所以佛经上说:“如果罪业有形相的话,遍虚空都容纳不下。”你说我们的罪业有好多!退一万步说,我们起的是善念,善念也出不了轮回。善念你充其量就在三善道嘛。但是,念佛就不同了,念佛是净念,净念的果报就不在六道轮回了。所以,要熄灭妄念啊,非常困难。

修其他的法门,要断除烦恼惑业,才能够说得上:开悟、证果、了生死。很难很难啊!要证罗汉果位,上根利器都要三生,钝根要六十个劫。你想一下我们这些人做不做得到?这就是靠自力了生死,非常的难。

净土是二力法门,是依仗佛力,这也是佛的最大的慈悲啊!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生在末法时代的众生,善根少,福德薄,业障重,退缘多。所以,对于末法时代的众生,不依仗佛力,要靠自力了生死,更难!

净土法门因为要依仗佛力,所以,只要你能够深信、切愿、认真念佛,也就是只要你做到了“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今生就可以了脱,因为这个靠的是佛力啊!所以这个关键是:靠自力了生死是要断除烦恼,而依仗佛力只要能够伏住烦恼,这就大不相同了。

关于“断烦恼”与“伏烦恼”,举个比喻,“断烦恼”就好比是铲草除根。我们都有这个经验,我们年年都在铲草,但是草哪一年没有生呢?第二年都生了的,所以说,除根很难。只要你还有一点点根须没有清除干净,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它第二年又长起来了。

“伏烦恼”就容易。“伏烦恼”就好比是搬一个石头来把草压住,草并没有死,但是上面有一个石头把它压住的,所以它不能再生长出来。这个就叫做“不起现行”。“不起现行”的意思就是:现在不起作用了。我们能够让它现在不起作用,到了临命终时,我们一念佛,佛号一起作用,就往生了。

所以,只有念佛法门可以带业往生。业就是罪业呀。修其他的、法门,要是罪业没有清除干净,决不可能了生死。当然,这个带业往生指的是带旧业,不是带新业,就是说,不能现在一边在念佛,一边又在造罪,你也绝不可能往生。

有一首《伏惑偈》:

一念毒心生,急压一声佛;

恶言不出口,损人事莫作。

久久成自然,往生可带业。

是名伏惑法,真实秘密诀。

一念毒心生:就是我们起一个妄念。我们的妄念不外乎是三毒五欲,所以称为毒心。

急压一声佛:赶紧念一声佛号。起一个妄念,应该念十句佛号把它压住。

恶言不出口:你的妄念起不起来,你当然不会犯口业。恶口、两舌、绮语、妄语,这四种罪业都不会犯了。

损人事莫作:在行为上会损害别人的杀、盗、淫等事情,都不会做了。

以上四句,非常简明清晰地揭示了一句佛号就可以清净三业的道理。

久久成自然:这个当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达到的。所以我们要长时间的这样去做,所谓习惯成自然。

往生可带业:这就是带业往生的条件。

是名伏惑法:这就是伏惑、降服现行烦恼的巧妙法门。

真实秘密诀:这就是真实的秘诀。

这个偈语,很好!这也是我们大家应该每天用以对照检查自己用功的一个标准,这对我们修行很有好处。我们能够经常用佛号来伏住烦恼惑业,身心自然清净了。这样念佛,功夫就容易上路,也就很有希望达到一心不乱。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昌臻法师文章列表

独孤皇后的成就秘诀

独孤皇后的成就秘诀...

学佛人既要修福也要修慧

佛陀住世时,经常开示弟子修行要福慧双修,才可有成就...

圣严法师《让生活重新上轨道》

散漫可以分为头脑的散漫,和生活的散漫。头脑的散漫就...

偏执无生之理,轻视往生之事

执著有往生的事相,虽然不了解无生的道理,但老实念佛...

边地疑城往生

在《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中,释尊开示边地疑城往生之...

慧律法师《去贪则清凉》

学佛,就是要超越自己。但要从何下手呢?第一,要从去...

仅仅了解道理是不够的,一定要生起观照

下面这一段庚二,诫劝,作一个告诫跟劝修。这当中有两...

每天忏悔罪业,罪业的念头是不是又会数数熏习

问: 请问法师,法师一直在讲重罪问题,必须至少忏一年...

佛说月光菩萨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与大苾刍众,而...

佛说法灭尽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

【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印光大师校印本)...

修学净土要发什么愿

信与愿是往生的关键。蕅益大师说得明白:往生与否,全...

昌臻法师《学佛先学做人》

今天讲的题目是《学佛先学做人》,分两部分来谈: 第...

昌臻法师:印光大师对念佛人病中发心的开示

[原文] 念佛人有病,当一心待死。若世寿未尽,则能速...

昌臻法师《做人的基础 学佛的捷径》

佛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是乘愿再来的中国近代少见的高...

【佛教词典】解脱胜处遍处差别

【解脱胜处遍处差别】 p1236 显扬四卷五页云:应知胜处...

【佛教词典】普济

(1179~1253)宋代僧。四明奉化人,俗姓张。号大川。...

圆瑛大师与他的四大高徒

近现代,中国汉传佛教有五大高僧之说。他们是虚云、圆...

初学者如何选择入门典籍

佛教三藏十二部典籍内容瀚如烟海,对一个初学者来说,...

这两种人难入道

遇苦、受苦、知苦、觉苦,当下生什么心?厌心还是怨心...

一偈得道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讲经说法时,有一年长比丘,名叫般...

佛教称谓的分类及其含义

中国人素重礼仪,在称谓方面亦十分讲究。而佛教的称谓...

【推荐】一片诚心,三支清香,如此便好

冷泉的一涧溪水,环着古寺静谧,黛瓦黄墙外,小沙弥挥...

李炳南老居士:报恩要及时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人生七十古来稀啊,儿子到了四十岁...

培养孩子的仁慈之心

教育儿童要爱惜生命,即使是弱小的昆虫,诸如蚂蚁、蚊...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名言分享【图】

《唯识学概要》名言分享...

如何根治烦恼习气

在凡夫地,谁无烦恼。须于平时预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缘...

学佛的两种用心

佛学是一种心理学,最着重心理训练和修养。楞严经说:...

修福应要注意的两点

【原文】 古有偈: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修福不修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