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企业领导如何学佛

济群法师  2013/06/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问:现在有一些企业领导对佛教很感兴趣,但因为身份、地位等种种原因或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佛,或碍于面子不愿意公开学佛。虽然有向善之心,有时却基于习气做一些不对的事,他们能不能学佛?怎样学佛?他们学佛后也可以成佛吗?

济群法师答:人人都能学佛,没有人会被排斥在佛门外,这是首先要肯定的。其次,人人都能成佛,没有人天生就注定不能成佛,这也是我们要肯定的。

当然,每个人又是不同的。对于学佛,也同样存在发心及信仰深浅的不同。所以,在处理学佛和工作之间的关系时,会出现不同选择。学佛较浅的人,学佛只是工作之余的生活点缀;学佛较深的人,则将学佛作为人生的重心,工作只是生存的方便。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确,什么摆在第一,什么摆在第二;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当然,也有些人是由浅入深,随着学佛时间的增长,对佛法认识的加深,从而提升对佛法的需求。一旦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其它问题便不重要了。

学佛究竟为了什么?不是为了求保佑,保平安,这些只是学佛的副产品。学佛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成佛。所谓成佛,就是成就佛陀的生命品质。

我们现在为什么是凡夫?因为具有凡夫的生命品质,即是无明、我执、贪嗔痴。佛陀为什么成为佛陀?是因为具备了佛陀的生命品质,那就是大解脱、大自在,那就是无限的慈悲、无限的智慧。学佛的过程,是改变生命品质的过程。因此,佛法是心地法门,得用心去实践。

真正想要学佛,应该从基础做起,如三皈、五戒。三皈,是通过宣誓建立对三宝的信心;皈依后还应不断修习皈依,培养对三宝的信心,强化三宝在心目中的地位。唯有三宝在我们心目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佛法才可能真正的影响并改变我们的人生。此外,五戒也很重要。戒具有止恶的作用,从表面上看,五戒是禁止杀、盗、滛、妄、酒,实质而言,是在止息我们内心的贪、嗔、痴,止息生命妄流的相续,这正是解除烦恼,明心见性不可缺少的基础。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办公室的两舌与中伤

虽然每个人都知道,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对人对己...

如何受持读诵大乘经典与一心称名的关系

问: 上品上生应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净土法门者,应...

办公室里的春秋

办公室里的春秋 芳兰只为因香折, 良木多从被直摧。 独...

修学佛法,绝不可离开净土法门

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年),示生人间,说种...

怎样对待现代人的离婚问题

问: 现代人的婚姻很脆弱,离婚率很高,对小孩的负面影...

圣严法师《为什么要做佛事》

什么叫做佛事? 广义的说:凡是做的信佛之事、求佛之...

大安法师:求往生是否先要做个善人

问: 如果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是否应该先要做个善...

一定要让学佛成为快乐的事

实际我个人24岁出家到现在60岁,我们师父们也可以见证...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百喻经

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

既然心即是佛,为何还要学佛

问: 何为心即是佛?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学佛? 济群法...

用佛法智慧净化社会人心——济群法师访谈录

在利益社会大众的同时,保持超然的心态 记者: 您是怎...

济群法师:什么是幸福,如何把握幸福

记者: 我们以前做过一个关于幸福感调查,在北京工作...

理想的学习环境应该在大自然中

古德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郁郁黄花尽是般若。老子也...

【佛教词典】那含

阿那含的简称,为小乘的第三果名,华译为不还,即不再...

【佛教词典】五净

(名数)黄牛之尿、粪、乳、酪、酥也。苏悉地经仪轨下...

贫穷布施难?在乎一念之间

昨日说《四十二章经》中的二十难,会过来,难会变易。...

圣严法师:在忙中起了烦恼时的禅修

现代人是非常忙碌的,除了街头的流浪汉,以及好逸恶劳...

「两面人」更甚于坏人

两面人是一句骂人的话,形容一个人不诚实,在这边是一...

这个生死的怨贼你认识到吗

要想成佛,一切求心都得歇下来,自然相应,求是苦追求...

好习惯是最好的仆人,坏习惯是最坏的主人

我们常常会忽略一些小问题,认为这是一件小事,不会有...

【推荐】透过佛法的熏习,加强我们的能量

今天是我们中国除夕的前一天,也就是说我们即将面临一...

还我们本来面目

我们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句话说起来...

为什么净土宗可以带业往生

身为一个凡夫众生,在一期的生命当中,我们或多或少都...

当下是我们唯一拥有的一刻

如果我们花许多的时间担忧昨日发生过的事,以及明天将...

《临终三大要》述义

《临终三大要》作于民国十九年,即一九三○年,这篇文...

中辈往生的情况

再看中辈的,中辈的因地有三个: 一、发菩提心 二、一...

佛疗六法

一、念佛对治业障: 平时多用念佛的名号、智慧、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