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修善差别

净界法师  2015/06/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修善差别

我们看到很多非佛教徒,也会做一些慈善事业,他们也修善,我们佛弟子也修善,这两个有什么差别呢?

有些人说:“所有的宗教都是一样,都是劝人断恶修善。”其实,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

从暂时离苦得乐的角度来说,佛弟子是等同外道。就是说一般的非佛弟子,也经常做一些慈善事业,当他们大悲心发动起来的时候,到偏远的地方做很多关心弱势团体的善事。他们也会因为这些善业而生天,我们佛弟子因为持戒、修善也生天,但是最后的因缘却是不一样。

如果你是一个非佛弟子,生天之后,当你的善业享尽时,你的罪业就现前,善、恶是“强者先牵”。所以一个人升到天上享福,问题是下来之后很容易直接堕到三恶道去,因为你享受得太厉害,所有的善业都被你花光了,恶业变成是最大的势力。恶业一发动出来,就堕到三恶道去了。

所以古代大德,如果不愿往生到净土去,往往就发愿转世当人,他要把善业保存起来。非佛教徒升到天上去,当他福报享尽,一点资粮都没有,内心当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就跟刚开始的起点完全一样,还是活在烦恼障、业障、报障痛苦当中。

但是佛弟子修善的时候,因为有戒体的摄持,暂时升到天上,等他从天上下来之后,会遇到三宝住世,继续发挥他增上的功能——断恶修善。就算把善业都花光了,内心那种 “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的功能,还是没有改变。所以只有佛法才有资格称为“乘”,“乘”就是能够到达彼岸。外道修善,虽然这个善业能够得到安乐的果报,但是不能称为“波罗蜜”,不能称为“乘”,因为没有解脱烦恼的力量,没有解脱业力的力量,解脱老病死的力量。

所以,我们从心性迷悟的角度来观察,唯有“持戒”能够改变我们的烦恼障、业障和报障。

虽然说“持戒”可以暂时生天,但这不是佛陀制戒的本意!诸位从律藏可以看得出来,佛陀特别强调一个观念:佛陀不是为了人天福报而制戒的。虽然持戒的因缘,暂时可得到人天福报,但这不是佛陀制戒的真实意。佛陀制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令众生趣入圣道。

就好像一个小孩子生病,你要他吃药,他怕苦,宁可抱病过活。那这个医生很聪明,你不吃药,他把药包在巧克力里面,“诶,现在不吃药,吃巧克力,行吧?”巧克力吃下去的时候,也把药也吃下去。

我们凡夫好乐眼前的安乐,这个无上菩提的境界太高了,没有什么意乐。但是你说持戒,能得名闻利养,乃至死后得生天上。因为这样的鼓励,大家愿意持戒。当他持戒的时候,确实可以得到安乐的果报,因为持戒是断恶修善,但这不是佛陀的本意。

佛陀制戒的目的,是在你内心当中成就一种“返妄归真、防非止恶”的功能,这才是佛陀制戒的本意。所以即使你把善业给消耗掉了,佛陀所授予的那个善根,已经栽培在你的心中。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么辛苦来这个地方受戒的理由,就是为了纳受戒体。

我们讲浅一点,不要讲“成佛之道”那么遥远的道路,我们以临命终来说明。每个人都要面临死亡,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只要有生就必定要死亡,我们迟早要离开这个人世间,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当我们死亡时,马上要面临一个新的生命——来生。

《瑜伽师地论》上说,一个人面临死亡时,有两种力量在引导我们:第一种是业力,随业往生。就是你这个人从来不修行,你内心当中平常就是放纵自己,高兴的时候就高兴,生气的时候就生气,完全跟着感觉走,一般人是这种境界。这种人临命终时,就看他这一生当中,他的善业、恶业哪一个势力强,强者先牵。这种人临命终时,通常是进入昏睡的状态,因为他没有修行,所以他的正念很快就退失,取而代之的就是第八识的业力现前。如果他是一个大善、大恶的人,很快就投胎了。如果这个人善、恶各一半,那他投胎的时间会晚一点,不决定。总之,我们一般人是随业往生,由业力来引导我们下一期的生命。

第二种人是修行人,是由念力来引导生命,又叫做“随念往生”。特别是净土宗的人,强调随念往生。就是说我们曾经造了罪业,当然我们应该要忏悔改过,重点是你平常在内心当中,已经栽培一种清净的念力。不要说净土宗的信愿持名(这是一种念力),就是持戒也是一样,你经常忆念你的戒体。

因此当你受完戒之后,你不是就放着不管,要经常忆念你的戒体:不行,我不能再做这件事情!我已经在佛前、三师面前发愿,我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我是有戒法摄持的佛弟子,怎能做这种事情呢?你经常一次一次在心中加强戒体的力量,临命终时你就跟一般人不一样了。

一个没有戒体的人,他内心完全作不了主,随业往生。我们今天受了戒之后,经常保持念兹在兹,使令这个戒体的力量,从最初的种子,慢慢地增长广大,到临终时,正念现前——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愿力,这个念力就会引导着你,帮助你解脱业力的障碍,往生到净土去,或者往生到善处去。换句话说,你受过戒,你临终时,你的“念力”会现前引导你;没有修行的人,他的内心当中不可能有念力,当然就任由业力去引导生命,这个地方是有差别的。

有修行的人跟没有修行的人,差别在哪里呢?

诸位可以看看老和尚,老和尚就很明显地与众不同。你看一般的老人,当他的身体都老化了,白发苍苍,满面的皱纹,他的眼神呆滞无光,他一生的心光外泄得太厉害了,整天就是向外攀缘,心随境转,把一生的念力耗损掉了,所以眼神就没有光明。诸位去看看大修行者,像最近我看到忏公师父,他坐在轮椅上,你看他的眼神——不得了!目光如炬。我们一个人,什么地方都可以欺骗人,眼睛无法骗人,那是一种经过长时间栽培的正念力。所以你看老和尚的特色,你看他的眼神就知道不一样。他的身体可能败坏了,这个色法是没有办法作主的,佛陀也示现老病死,佛陀也会老,脸上也会出现皱纹,但是佛陀“不老、病、死的心”有正念力。

所以,我们今天成就戒体,就是要在你这一念的无明妄想当中,先把第一个善种子种下去,也就是在你的“成佛之道”先跨出第一步!这第一步跨出去之后,你慢慢就会产生清净的动力!

——摘自《受戒须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愚人与智者之区别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为比丘们开示愚...

一杯鲜奶

一个穷苦学生,为了支付学费,挨家挨户的推销货品。到...

他用八块钱素餐温暖了广州

一家面积才67平米,人均仅10元的素餐馆,竟引来一百多...

自己行善的心是真还是假

以前有几个儒生,去拜见中峰禅师 ,提出一个问题说:佛...

放生与救济贫苦患难者哪个重要

原文: 鳏寡孤独,贫穷患难,所在皆有,何不周济。而乃...

曹德旺做慈善:不成佛,便成仁

胡润研究院日前发布《2011胡润慈善榜》,玻璃大王曹德...

付出,不是发给东西就好

南非治安不佳,不少慈济志工都曾遭遇抢劫。有一次,一...

梵网经菩萨戒和其他菩萨戒有何区别

问: 梵网经菩萨戒和其他菩萨戒有何区别? 大安法师答...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悲华经

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客来客往,自心不动

《楞严经》中,憍陈如尊者因悟客尘二字得证圣果。起心...

静坐的好处

静坐(冥想、禅思、内观)提供人类一贴清凉剂,无论闲...

爱钻牛角尖是属于业力吗

问: 请问爱钻牛角尖是属于业力的一种? 净界法师答:...

大小乘经典对提婆达多的描述为何不一样

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

【佛教词典】见修

(术语)见惑与修惑也。见道所断之理惑谓之见惑,修道...

【佛教词典】大轮明王

梵名 Mahā-cakra。又作大轮金刚。乃菩萨示现之忿怒身...

净土宗的人,低估了妄想的势力

从佛陀的预言,我们现在是在一种下坡的阶段,叫末法时...

一定有要恭敬心,才能在佛法当得到利益

你看玄奘大师那么艰辛去印度取经求法,我们今天佛法送...

人生不会总倒霉

人皆可圣。你们一再称我是经营之圣,我决不是什么圣,...

福和祸、怨和亲都是无常的

《史记》中记载,戚姬是汉高祖非常宠爱的一位妃子,他...

日落西山忆故乡,急需检点办资粮

佛法教导我们:人要自己掌握命运、掌握生死,就是避免...

四十八大愿——(第35愿)信乐永离女身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

迦叶尊者入灭的因缘

世尊灭度了!所有的佛弟子听到这个消息,都十分地悲伤...

【推荐】肉食有何危险

肉食有何危险? 爱斯基摩人主要以肉类、脂肪为主,平...

找到一切痛苦的根源

这个地方为什么讲勤修加行呢?古德批注上说:一个菩萨...

大安法师:讲预测和问灾难是否正修

问: 我们有些同修很喜欢大谈感应,或讲些预知,问灾...

今生可能是你无量生命里最美好的一次

阿赖耶识它是怎么样?它受熏,你每一次投胎,或多或少...

学会转念,平复疫情中躁动的心态

好,各位腾讯佛学的网友们,大家好,非常高兴,有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