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

净界法师  2021/12/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六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五面,我们前面介绍的「不信、懈怠、放逸」这三个心所,大都是在尘劳的境界出现。以下四个心所─「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多数来说,都是在止观修行当中出现,跟前面的情况不同。其中「昏沉、掉举」可以归属一组;「失念、不正知」也可以归属一组。「失念、不正知」这两个属于正修过程中的障碍,「昏沉、掉举」是属于障碍。

我们先解释「失念」跟「不正知」。就以念佛法门来说,刚开始对阿弥陀佛名号,先培养清净的信心,之后就要培养念力,所谓「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就是我们内心对于弥陀名号,要从散乱心达到一心不乱、三摩地的境界,从散乱心要把佛号念到三摩地,所依止的法宝,一个是「正念」,一个是「正知」。

宗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品说:我们想成就三摩地,要有两种功德:第一个是「心于所缘,专一安住」,第二个是「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就是「正念」的力量;「心于所缘,要能够相续安住」,就是要有「正知」。而「正念」与「正知」的相反,就是「失念」和「不正知」。

『十八、失念者,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及以念及痴各一分为体。』

失念就是对于我们所缘的境界,这个特别讲修止。我们在修习止观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根本所缘。以净土法门来说,弥陀名号这个声尘,就是我们的根本所缘。本来我们对佛号,应该是要专一安住的,但是『不能明记为性』;所谓「明」就是明白,很清楚分明的叫「明」,没有一点昏昧的状态;「记」就是不忘失,「执持名号」,「执持」就有「记」的意思,心能够抓住佛号,明记不忘、不让它失掉。

『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当我们失念之后,我们的正念就不能分明了,这时候散乱心开始活动,因为失念下一个就是散乱。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打妄想?很容易判断。基本上你的心「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佛有三个次第:

第一「念从心起」:佛号是怎么生的呢?是从我们这一念皈依的心、从内心生起的,这时候没有声相,只是一种皈依的心,由皈依的信心,来带动一个如理作意,这时候佛号准备要创造出来了,但是声相还没有出现。

第二「声从口出」:这时候声相出现了,假借嘴巴的振动,把我们的所缘境创造出来。

第三「音从耳入」:之后再把这个声相─我们的根本所缘,假借耳根听回去。

怎么知道妄想已经进来了呢?假设你已经听不到自己的佛号声,那一定是打妄想了,表示主人已经不在、就是贼已经进来了。所以要清楚的听到你每一句佛号的声音、都要听得到。第一句听得清清楚楚、第二句也听得清清楚楚、第三句也听得清清楚楚,这就是所谓的『明记不忘』。一次又一次把佛号给抓住,清楚分明地把它记住,这就是正念的力量。

『十九、不正知者,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多所毁犯为业。』

当然,我们对于所缘境,只是专一安住还不够,必须还要「相续」。在相续当中,还有一个功德我们要注意,就是对于所观境要能够「正知」;而这个「不正知」就是谬解,一种错谬的理解:到底我们是不是安住在所缘境,不知道;或者在念佛当中有什么境界出现,我们也不知道;这个境界是真实的、虚妄的?是善的、恶的?应该增长、应该对治?完全不知道,这就是「不正知」。

『能障正知,多所毁犯为业』,因为不能够如实了知所观境的真实相,对于已经成就的戒定慧功德,就会有破坏的作用。戒定慧功德的破坏,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个是破坏「戒」功德,一个是破坏「止观、定慧」功德。

比方说外道修习禅定,虽然正念力很强,但是正知力薄弱,得到禅定之后,在禅定当中看到有人一生修善,因为临终起了恶念,堕落到畜生道去。他就起了「不正知」说:「啊呀,原来造善并不能成就可乐果报!」因为他对宇宙人生错误想法,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观念,就以现在所看到的景象来做判断──反正世间没有因果在,持戒、断恶、修善没什么意义。

所以出定以后,就开始造恶业,『多所毁犯』。为什么会多所毁犯呢?就是对于所观境,不能如实了知境界的真相,不知道一个人之所以会堕落,是他过去生曾经造恶业,不是今生造善的关系。这就是毁犯「戒行」的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毁犯「止观」功德,就是我们常讲的「错认消息」。我过去在佛学院,听一位老法师讲禅宗的一个真实故事,过去丛林,在禅堂有一位老参,打坐时都很相应,但是有一天,出现突然了一只大蜘蛛。这只蜘蛛从他的前面走过来又走过去、走过来又走过去,一开始也不去管牠,还是守住自己的话头─「念佛是谁」。慢慢、慢慢地这只大蜘蛛愈来愈过份了,竟然爬到他身上来,从脚上爬到头上、从头上爬到脚上,这时候他的身体就受干扰了。

之后,实在忍无可忍,就跟隔壁一位同参说:「这只蜘蛛实在太过份了,下次要准备一把刀在旁边,牠再跑来,我一刀就把牠给杀了。」旁边这个人有经验,跟他说:「你不要这样啊!不要拿刀杀牠,你拿一枝毛笔在旁边,下一次在再看到,在牠身上画个圈,牠就消失了。」「哦,这样子!好,那就试试看吧!」下次啊,这只蜘蛛又在他身上跑过来、跑过去,他就用毛笔在牠身上打一个圈。从静坐出来之后,发现这个圈圈,正好画在自己的肚子上!哪有什么蜘蛛呢?明明圈圈是画在蜘蛛身上,结果画在自己的肚上,表示这只蜘蛛是他自己心识变现出来的、是一种幻相。但是他在打坐中看到的,就像亲眼看到一样真实。

一般人修止观,如果过去曾经串习过外道法,之后放弃了外道法,在打坐当中,会比别人看到更多的景象。如果你修行很单纯,没接触过外道的思想,打坐的情况就会比较单纯,风平浪静,什么景象都没有,就是所缘境历历现前。如果你过去曾修过外道法,经常看到什么,带着这样的等流习性来到佛门,你在打坐的时候幻相就特别多。如果你不正知、不正确了知的话,那你所栽培的止观功德,就容易被破坏掉。这个「正知」,也是需要透过经论学习来的。

《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要经常忆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什么才是真实的、不虚妄呢?「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在一切相当中,看到「非相」──一切法的空性;就是在一切生灭相当中,看到毕竟空的空性,这个才是见到如来。当然,这里的「见到如来」,并不是见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应化身,而是见到「法身如来」,就是佛陀的法身。

这里说『多所毁犯为业』,一个不正知的人,在所观境当中,就会产生很多错谬的理解──错认消息!轻则破坏止观功德;重则甚至会破坏清净的戒行,因此才说「多所毁犯为业」。

再看「失念」的体性,它是以「念」跟「痴」各一分为体。

一、「念」,是五别境「欲、胜解、念、定、慧」中,明记不忘的「念」。当然这时候的「念」,不是去念佛号、或者念三宝的境界,而是念五欲的种种境界。

二、「痴」,是说不知道五欲的过患,所以心总是跑到五欲境界去。五欲的念,是一种熟境界;对三宝的念,是生疏的境界,所以佛号念一段时间,心就跑出去、念一段时间又跑出去,其实这很正常,因为我们过去在五欲境界,也是「心于所缘,数数忆念」,一次又一次去忆念、熏习。当然,这是不好的念力,会使令我们堕三恶道,现在想要改变它,就需要一点耐性,不要怕失败,心跑出去马上拉回来、跑出去又拉回来,一方面不再串习五欲,断相续性;慢慢地就会有变化:生会转熟,熟会转生。

总说:「失念」,是以「邪念」和「愚痴」为体;「不正知」,是以「慧」和「痴」为体,这个慧也是五别境之一,但是属于「邪慧」─过去曾患习过的邪恶知见。总之,「失念」跟「不正知」,都是属于正修过程中的障碍,「昏沉、掉举」是属于破障,障碍。

『十六、昏沉者,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

「昏沉」能令我们这念心,面对所缘境的时候无堪任;就是我们的明了性,如果忆念三宝的话,能够创造功德,但这时候明了性失掉了,创造功德的能力也失掉了,因此而没有堪任性。既然功能失掉了,内心就昏昧了。

『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当昏沉生起时,那就达不到禅定轻安的功德,也就没有观慧─毗钵舍那,对诸法的实相不能如实了知,修「止」、修「观」都被障碍了。

『十七、掉举者,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

前面「昏沉」的相貌是寂静的,好比一个人睡觉时,心很寂静,但是不明了,内心一片黑暗。而「掉举」刚好相反,明了性还在、内心很清楚,但是不寂静,不能够在所缘境专一安住,心在五欲六尘中到处攀缘,不寂静。

『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行舍」是禅定功德之一,这时候对于禅定的功德、止的功德,就产生障碍了。

关于「昏沉」和「掉举」的过失,《宗大师》说昏沉的自体是「痴」。一个人打坐经常昏沉,如果不去对治,以后脑袋会空空、钝钝的,讲什么都听不懂,经常串习这个痴心所,将来可能会到畜生道去,所以这个昏沉很可怕。我们初学打坐的时候,脚也痛、腰也痛、心也散乱,不容易昏沈,因为脚痛让你睡不着觉。但是坐久了之后,腿也不痛、腰也不痛,就容易昏沉了。

「昏沉」的可怕在哪里呢?因为昏沉的出现,它是寂静的,使令我们容易错认消息,以为内心当中很寂静,不会想去对治它,它让你感到身心寂静,而这种寂静却是昏昧的。没有一个修行人愿意昏沉,都是身心太疲惫、又强迫自己打坐,因为精神体力都耗损掉了,心光外泄,没有精神、也没有体力了,你硬坐,明了性就生不起来。刚开始是身心失调,但是习惯了以后,睡得好、吃得饱,精神虽然很好,一坐,照样昏沉,为什么?已经养成习惯了!

过去,有一位佛学院同学,就是这样,他刚开始是「晚上」睡觉,到后来是连「白天」都睡觉。他白天怎么睡?他不能打坐,一打坐,你在旁边从一数到十啊,他一定昏沈。他也很奇怪,不打坐什么事都没有,精神非常充沛、讲话也大声、走路也很快,只要腿一盘就不得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他一定睡着了!他睡觉他自己都不知道,你跟他说「你刚刚睡觉」,他说「我没有啊,我刚刚坐的很好啊!」因为昏沈在他心中串习的势力非常强大了,所以很难对治。但是你不对治,你就不断在增长你的愚痴啊!

我们一定要思惟昏沉的过患,这个烦恼不容易对治,比「掉举」还严重。「掉举」心不寂静、会扰动我们,我们会感到厌烦而去排斥它;但是「昏沉」的相貌是寂静的,很容易跟禅定的寂静混滥,所以一定要对治。我们常讲「入宝山空手回」,我们每天做定课,一堂功课做下来,得到很多的宝,身心又串习了一次功德、修行的功德又增上了。有些人却一点功德都没有,也是入宝山,但是他昏沉、明了性没有了,跟法就不能相应,这就是入宝山空手回啊!

而且昏沉的可怕怎么样呢?它下次它还会再来,你放纵一次,它一定又会来找你,你下次打坐,昏沉更厉害。就是这样。这个贼呀,你现在不对治它,你一天一天把它增长广大,以后就更难对治了;现在要用一分的力量对治,以后要用十分的力量。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串习,你一次又一次去串习烦恼,它的势力就渐渐加强;你一次又一次去串习正念,也是渐渐增强──「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总之,昏沉的过患是很大的!

不过,你也要注意一些相关事情,饭不要吃得太饱、不要吃太甜东西,因为甜的东西容易变成酸性,睡眠也要调得正常,饮食、睡眠都要留意。还有不要去做那些太劳耗神的事,减少精神的损耗。如果你已经昏沉了,打坐的时候不要闭眼睛,当然闭眼是养神啊,你看别人闭眼、你也跟着闭眼,人家有功夫明了性还在,你一闭眼、一片黑暗。修行要衡量自己的能力,你现在还不适合闭眼,打开眼睛让光明进来,就不容易昏沉;如果眼睛打开还会昏沉,那我建议你,不要坐了,起来拜佛。总之,就是一定要下定决心,不要让昏沉相续下去。

蕅益大师说:「既从心起,还从心灭。」烦恼是怎么生起的?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从你内心生起的,所以必须从你内心去对治它、消灭它。「既从心起,还从心灭」。这个「昏沉」和「掉举」在修止、修观当中,都要注意的。「掉举」就是不寂静,形相是很粗重的,一般来说,我们很容易观察得到。前面的昏沉是「痴」,掉举是跟「贪」有关系,你会在外面攀缘,就是对外境有染着,所以你才会攀缘。这个是我们修习正念正知的两种障碍,就是昏沉跟吊举。我们再看第二十:散乱。

『二十、散乱者,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

散乱,是对于所缘境令心流荡,已经不能安住在所缘境了,这个时候到处流荡、飘流、到处攀缘。『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一个人散乱久了之后,在打坐当中经常打妄想,偶尔也会想出一个道理来,就会生起邪知邪见。当然这个道理是不合乎诸法真实相,所以说『恶慧所依为业』。就是你经常打妄想久了,也会在心中想出一套“玄妙”的道理出来,『恶慧所依为业』,这个是散乱。

关于「散乱」跟「掉举」,在《成唯识论》上说,掉举是「一境多解」,一个境界有多种理解;本来修止是不能分别的,修观才要分别,「修止」是无分别住,对于所缘境─或是佛号、或是数息,只有皈依的心,一次又一次去忆念;如果对一个境界产生很多的分别、理解,这个叫做「掉举」。而散乱是「一心多缘」,就是一个心去攀缘很多境界。由上可知:「掉举」是在一个境界产生很多分别,「散乱」是到很多境界去分别,不一样。「一心多缘」叫做散乱,「一境多解」叫掉举,两者有差别。我们看最后总结:

『此八徧于不善及有覆无记之二种染心故,名为大随烦恼。』前面这八个随烦恼,活动范围在于「不善」跟「有覆无记」两种染心,因为活动范围比较广大,所以安立为「大随烦恼」。

讲到这里,关于「根本烦恼、随烦恼」的相貌,已经全部解释完了。

我们会来到三宝,就是仰赖一念信心,相信三宝能够使令我们离苦得乐,三宝有「离苦得乐」的功能;我们在三宝当中,能够赚很多功德法财,这时候有些朋友会带我们去赚更多的钱,有些朋友是把我们的钱全给花光、把我们的钱偷光骗光,由于两个朋友对我们都很好,所以分辨不出,到底谁是好朋友、谁是坏朋友?怎么办呢?就要找一个善知识来引导。善知识告诉你说:我现在把「好朋友」画给你看,所谓好朋友是长得怎么样,你看到这个就是好朋友;坏朋友长得怎么样,他也画给你看。我们学习过了以后就可以判断什么是好朋友、什么是坏朋友,下次好朋友来,啊呀,你下次要继续来!看到坏朋友,我不再跟你来往了!这样我们所赚的法财就不会失掉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我们内心活动有善心所,也有恶心所;善心所会增长我们的功德,使令我们今生、来生成就可乐果报,让我们的生命不断增上,投生到更尊贵的法界去;而恶心所会使令我们今生、来生堕落到卑贱、不可乐的果报去。如果我们不研究《百法明门论》,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完全不知道!

佛陀有大智慧,把我们心中每个心念活动的相貌,都安立一个名称,好比我们对于五欲境界的染着,这种体性安立做「贪」;对于不如意的境界生起憎恚,安立做「瞋」;对于别人种种荣耀的事情,不耐他荣,不耐他荣的相貌安立做「嫉妒」;这样对内心的相貌,就很清楚了。也可以当作一面镜子,反照内心──喔,这是不好的心所,要断除;这是好的心所,要让它增长。所以对「百法」的心所了解以后,我们就知道,什么是坏朋友,会破坏我们功德的要厌离它、消灭它;什么是好朋友让它增长,比如信心、惭愧、精进等等,无贪无嗔无痴这都是好的朋友,应该增长。所以这些善、恶心所,我们都应该把它背起来。

再看第「六、不定」,这是「心所法」的最后一部分。

【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看蕅益大师的注解,先解释什么叫「不定」:

『不定是善,不定是烦恼,不定徧一切心,不定徧一切地,故名不定。』

第一、不定是善性,不定是烦恼:是说以下这四个心所,它的体性,不决定是「善」,也不决定是「恶」。比方我们以「睡眠」来说,假设你睡眠的目的,是为了修行,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那你睡觉的动机是为了修行,就安立做「善」;如果你休息的目的,是为了放逸,那就是「恶」。看你用在什么情况,它的体性可善可恶,所以叫做「不定」─善、恶体性不决定。

第二、不定徧一切心:是说它不一定跟哪一个心相应,不决定。比如说睡眠,当然第七、第八识没有所谓睡眠,第八识、第七识永远在活动,从无始劫到现在、从现在到无始劫,没有成佛之前,第七、第八都不休息,只有前六识才会休息,所以它不决定徧一切心。

第三、不定徧一切地:是说它的范围也不决定。比如说睡眠在三界九地中,只有欲界的众生─「五趣杂居地」需要睡眠,色界以上的众生,色界的四禅、无色界的四空,这些众生都不睡觉的。初禅以上的众生它不用睡觉,所以它是不决定徧一切地。

『故名不定』,因为它有这三种不决定:体性不决定、所相应的心王不决定、活动范围也不决定,所以叫做「不定」。「不定」是这样安立的。

『一、睡眠者、令身不自在,心极暗昧,略缘境界为性;障观为业。』

「睡眠」对色身来说,让我们不得自在。我们清醒的时候,身体要活动很自在,手要往左边、往右边很自在,但是睡觉的时候,身体就不自在。而且『心极暗昧』,这时候内心的明了性就失掉了,对于所缘境不能说完全不能了解,『略缘』─就是若有若无,不能清楚分明。在睡眠的时候,有时候做梦也会有所缘境,但是这个梦境,好像有、又好像无,叫做「略缘」,不是很清楚分明。这是讲到内心的状态─『心极暗昧,略缘境界为性』,安立做「睡眠」。『障观为业』,其实睡眠对我们的观慧,也会有障碍;睡太多,打坐的时候,明了性会很粗重,整个脑筋昏昏盹盹的,因为睡觉长时间缺氧,第六意识就会昏盹,「障观」。

《瑜伽师地论》上说,引起睡眠有三种因缘:

第一是因为「饮食」引起的:人要吃饭、也一定要睡觉,你不睡觉,不可能,除非你不吃饭,你要吃饭、要消化东西,为了消化食物就一定要睡觉,这是生理上的需要。而饮食所引生的睡眠,差不多是四到六个小时。《瑜伽师地论》上说,四到六个小时睡眠是我们生理上必须的。

第二是因为「习惯」引生的:好比你习惯饭后一定要睡半小时,你已经一次又一次串习,下次不睡觉,就会觉得全身不舒服,因为生活习惯引生的。

第三是因为「放逸」:你对修行没有目标,悠悠泛泛,逮到时间就想去睡觉,因为放逸而随时都想睡觉,这是放逸引生的。如果睡眠调得适当,它是属于善心所;调得不适当,就是恶心所,所以不决定。

第二个「恶作」。「恶」就是羞耻的意思,对所作的事情感到羞耻。

『二、恶作者。追悔为性,障止为业。』

「恶作」这是对已经做过的事情,产生追忆、产生后悔;啊,这件事情不应该去做!一方面回忆已经做过的事,一方面后悔、追忆往事,然后再后悔。这样对修禅定就有障碍了─『障止为业』,心静不下来,不能寂静。

关于「追悔」有两种情况:

一、假设是对过去所作的「恶法」追悔,好比过去做了杀盗淫妄的恶法,现在皈依三宝、受了戒以后,「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内心至诚向佛菩萨发露忏悔、至诚呵责自己,这是属于善业,对你的恶业有折损的力量,这时候恶作─追悔的角色就是「善」。

二、假设你对过去所作的「善法」追悔,好比曾经布施,但是现在后悔了,也会对布施的善业有所折损,这时候对善法的追悔,就安立做「恶」。

有时候我们对善法生起悔心,是跟「愚痴」有关。上次九二一大地震,有一位居士告诉我说:他曾经布施很多钱给埔里某一个道场,但这个道场全毁了,他说他实在很后悔。我说:你不要这样想!其实你布施波罗蜜,在你布施的当下:所观境是清净的道场,能布施的心也是清净的,心境和合,施波罗蜜种子早已成就了,地震不能破坏你的功德,是你后面的「悔心」,在破坏你的功德。

我们要有一个观念:一切功德是从哪里生起的?如果功德是从外面生起的,那当然地震会破坏它。但是从《唯识》的角度来说,不管是功德、罪业,没有任何东西是从外境生起的,没有。就是说:真正的布施,是你当时所缘的,是三宝的境界;而能布施的是一种清净心,清净的布施心跟清净的所缘境和合,这个功德就成就了。假设地震真的能够破坏我们的功德,那佛菩萨的功德早就被破坏掉了!佛菩萨行菩萨道时,也盖了很多寺庙,结果寺庙也都被破坏了,那佛菩萨的功德不就都失掉了?不是这个意思。

其实,我们是假借这样的因缘,来成就内心的功德。你的功德会破坏,是来自于与你的后悔,你自己以为你的功德会破坏,结果你后悔了,而这个后悔正是破坏你的功德,问题在这个地方。所以你以后得果报的时候很有钱,但是破产,所以你布施不要后悔。你看有些人出生时很有钱、长大之后很有钱、年老了还是很有钱、死后还是很有钱,他的钱财在一生当中,水不能淹、火不能烧、败家子也不能损、贼也不能骗,特别坚固;就是在行布施的时候──「方便时」、「根本时」、「成已时」都很坚固,没有一点后悔之心,所以得果报也特别坚固。

有些人布施之后舍不得──当初不应该布施二十万,应该留十万起来才对。好了,以后得果报,出生时很有钱、长大后很有钱,到了中年破产,得果报就有问题了,就是「追悔」的缘故。假设我们对善法产生追悔了,要赶快把心态调整一下。这个是讲到「恶作」,它是可善可恶,不决定。

今天先讲到这里,大家有没有问题?

问:……

答: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不是受蕴,它不是属于受,不是我受的舍,它是行蕴的舍,不是我受的舍。这个五蕴:色受想行识,色当然是色法,受想行识都是属于心法。受跟想是两个心所,「触、作意、受、想、思」,受跟想刚好是五遍行的两个心所,因为这两个心所特别重要,所以五蕴里面特别独立起来,受跟想。识就是八识的心王,那行蕴是什么呢?其它所有的心所法,除了受想以外,都是属于行蕴,这个行就是活动,行蕴就是在五十一个心所当中,除了受想以外,都是属于行蕴,这样懂吗?因为五蕴里面:色是色法,识是八识心王,受想行都是心所法。

行蕴的功德比受想的功德大,受蕴不讲功德,受蕴是果报,受是感受,跟你过去的业力,跟你烦恼的淡薄有关系,果报不讲功德,果报是讲可乐不可乐。

这五十一个心所,大家可以把它背下来,多去体会,就能判断:什么是心中的贼?什么是心中的朋友?什么对临命终有很大的帮助,能带你到可乐的境界去;什么会害你,你要赶快对治。这五十一个心所,就像一面镜子,能够清楚地让你看到自己的内心状态。佛法讲「万法唯识」,生命是由我们内心状态来决定的,所以想要改造生命,一定要先认识自己的内心状态;而认识内心状态,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五十一个心所背起来,你就知道什么是贼,什么是主人你就清楚了。

0:00 / 0:00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1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2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3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4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5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6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7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8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9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10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11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12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13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14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15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16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17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18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19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20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21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22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如何把唯识学跟念佛法门结合

我们怎么把唯识学跟念佛法门结合? 其实唯识学跟净土宗...

第七意识在心中所产生的影响力

我们今天了解这个所知依,当然,它主要的内容是阿赖耶...

人生在世那叫业力的释放

一个人,落入因缘法的时候,会产生我、法二执。我、法...

阿赖耶识有漏种子的分类

影响种性的这些种子,种类是什么?什么东西会影响我们...

痛苦和压力是心中那个影像给你的

我刚出家的时候,我的心情欢喜吃牛奶,还有所有牛奶的...

这三个加在一起,人生就无解了

第二念以后,就落入了分别变,我们看看这个怎么从「因...

唯识学的精华

一、广阔的人生和宇宙观 佛学在分析世出世间的森罗万象...

【推荐】迷悟的不同为何就会创造十法界呢

为什么迷悟的不同就会创造十法界呢?这个概念就值得我...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对于初学佛者,应该怎么安排较好

问: 请法师开示:对于初学佛者,应该怎么安排较好?...

对自己这么残忍,恐怕会失去大好机会

以为五逆十恶,临终回心,念十声佛,就可往生,因此可...

名誉不足惜,道德无可崇

人之处世,贵真率耳!德莫德于真,贼莫贼于伪。古之圣...

五戒都修不好,凭什么得出世间的圣果

十恶止了就是十善。心有三种,贪、嗔、痴,要把它断除...

【佛教词典】昙鸾

(人名)续高僧传六曰:昙鸾或作峦,雁门人。初研究四...

【佛教词典】自在

梵语 ī?vara(音译伊湿伐罗), va?itā,巴利语 issa...

盐在生活中的妙用

虽然食盐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放个几年不成问题,但是...

莲宗九祖蕅益大师画传

一、持咒祈子,大士授生 蕅益大师,名智旭,号西有,...

蕅益大师:大病初起求生净土(六首)

一、 阎浮百苦镇煎熬 赖有摩提路匪遥 六字洪名真法界...

十大菩萨名号隐含的义理

大智,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表智,文殊菩萨以智慧著称。...

不经多劫,得疾解脱方便

不经多劫,得疾解脱方便。疾,就是快速;解脱,就是离...

母亲留给儿子的证明

有一个台湾的企业家,他是通过中国佛学院来找我。他有...

大象的故事

古时印度,有一只大象,年轻时非常强壮,打起仗来,神...

《竭诚方获实益论》白话译

(印光大师著 圆涛法师白话译) 谚语说:对人低下谦恭的...

人间也有强过诸天的地方

声闻法和辟支佛这两种佛法都是有出离心,对于世间生死...

把握当下,做就对了

在一个大丛林中,有位七十几岁的老和尚。他从十几岁到...

对治懒惰放逸,精勤固道心

懒惰放逸是人与生俱来的烦恼。谁都想偷懒,冬天早上赖...

放逸者,于染净品不能防修

随烦恼二十:言放逸者,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