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前六识的明了功能是怎么产生的呢

净界法师  2024/06/1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前六识的明了功能是怎么产生的呢

先看阿难尊者他执着中间的相貌。我们看经文: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阿难听到前面佛陀破除中间以后,就跟佛陀说:佛陀啊,我所谓的内心在中间,不是前面的以色身为中间或者以外境为中间,不是这两种中间。我的中间,是我过去听到佛陀讲唯识学的时候,在《解深密经》当中,佛陀曾经说“眼色为缘,生于眼识”……这句话是真理,我们把佛陀的本来意思说一下。

唯识学把我们明了的心分成八个识。这八个识有六个识是向外攀缘的,有两个识它不向外攀缘,只是向内执着的。就是前六识是向外攀缘的,第七意识是执我,第八识是一个仓库。

前六识这个明了的功能是怎么产生的呢?要有根境的和合。比如说我今天为什么能够看到这个花呢?我的眼睛要没有坏,要有根才能看到。我要眼睛败坏了,就看不到了。我的眼睛没有败坏,而且这个花的色尘要现前——根无败坏,而且色尘现前,那么根境和合,我的眼睛的判断就出现了。

我耳朵的听闻功能也是这样,我的耳根不能有败坏,而且声音现前,根境和合,这个耳识就出现了。六识都是这样子,所有的心识一定要根境的碰撞,识“啪”出来了。

佛陀说根境和合产生识,但是佛陀并没有说这个识是有自体的,它只是一个生灭的作用,当根境一拔开以后,识又消失掉了,所以叫诸法因缘生嘛。你的根跟尘接触的时候,识突然间出现;当我们的根跟尘一拔开以后,这个识就消失掉了,觅之了不可得。佛陀的意思就讲到这个根尘相合产生一个心识的作用。当然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心是没有自性的。

那这当中,“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眼根它能够产生了别,而色尘是一个物质,那么当根尘相应的时候,这个明了的心就出现在中间,这个就是我所谓的中间。我们解释一下。

前面我们讲说:“心生故,则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则随有。”前面阿难尊者是认为这个心的自体在哪里呢?就是我这一念心去攀缘花的时候,我的心跟花一接触,“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我的心跟花接触的时候,就在花的地方出现我的心。我今天耳朵听到声音,当我听到了声音,我的心就在声音的地方出现。它是在心跟境结合的那个时候出现了;当外境消失掉,那个心也消失掉。但是阿难尊者他没有说消失掉,他认为这个心是有自体的,所以他才会讲到有处所。

前面所说的“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是心境和合的时候,在相合的地方出现。这个地方是不同的,这个地方是说,当我的眼根去接触色尘的时候,它的中间产生了一个心体。中间,眼根攀缘色尘的时候,它有一个中间的位置,这个地方把心创造出来。而这个地方就是我心的一个处所,也是我心的自体。阿难尊者的中间是这个意思,跟前面不太一样。

好,我们看佛陀怎么破。这地方有四段,正破。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佛陀说啊,假设你这一念心在根、尘——眼根跟色尘的中间,那么这个明了的自体它是兼二?还是不兼二?所谓兼二,就是说你这个心的自体是兼带根、尘两种。也就是说,它的体性是包含了根尘两种?还是它不兼带,它离开了根尘,另外有一个独立的自体叫中间?提出这个问题:是兼带,还是不兼带。

我们看兼二的情况,兼带的情况。假设你这个中间的心体是兼带了根尘二种,那就产生一个过失,所谓的“物体杂乱”的过失。物是色法,它是一个所缘境;体是心法,是眼根。眼根跟色尘的自体产生杂乱。为什么呢?因为“物非体知”,因为物这个色尘它是无情的,它本身没有明了性,所以“物非”。“体知”,我们的心这个眼根是有情的。有情当然是有了知功能。

所以,“成敌两立”,有情的眼根跟无情的色尘,是对立的。一个是有情,一个是无情,你这个中间产生心体,你又把这两个全部包含在里面。不可能!你要么属于有情,要么属于无情。你不可能说我这个心体既是有情,又是无情。不可能!因为有情跟无情是成敌两立的,色法跟心法这两个是对立的,所以兼带二种是不能成立的,你一定要选一个。

如果说我不兼带,我也不兼带色法,也不兼带心法,这也有过失。兼二也不成。为什么呢?“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非”就是离开,离开了有情的知跟无情的无知,就没有体性了。我们所有的世间法只有两种情况:一个是有感情的,有感觉的心法;一个是没有感情的色法。没有第三种情况。

你说,我也不是一个有感情的,也不是没有感情的。不可能,没有这回事情。佛法只有色法跟心法,物质跟精神,没有第三种东西。所以离开了知跟不知,已经没有其他的体性,那这个中间到底它是以什么为相?所以你说我不兼带色心二法,也不能成立。所以说在根尘的中间产生心法,无有是处,这个自体不存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

今天是打七的最后一天,我们打七的目的,是用参禅的方...

唯识学的精华

一、广阔的人生和宇宙观 佛学在分析世出世间的森罗万象...

第八识就像是一个急速的水流,不常又不断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

呆若木鸡的精神

佛陀教化世人的方法很多,所以有御马的说法。在《杂阿...

你不分别,就没有那件事

修唯识观分两个部分,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像...

【推荐】迷悟的不同为何就会创造十法界呢

为什么迷悟的不同就会创造十法界呢?这个概念就值得我...

唯识要义解说

一、唯识之义 唯识者,据《成唯识论述记》云:唯谓简别...

【推荐】整个身心世界就是一念心所变现出来的

我们再看第三个,业果的问题。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 ...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佛教中的四种涅槃

净就是执着有清净的东西。有些人认为有所谓清净这回事...

宏海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

(第一讲) 南无阿弥陀佛!我们闻思讲堂莲池海会的各位...

人生的三道题目

中专的最后一年有一门课程叫人生。 最后一节课,老师...

听经闻法有八种功德

根据方广大庄严经卷十二所记载,听经闻法有八种功德,...

【佛教词典】五百戒

(术语)比丘尼之具足戒也。本律之说相,唯三百四十八...

【佛教词典】白毛卧具戒制意

亦名:白毛三衣戒制意 子题:小小白尨、尨、尨毛 戒本...

下劣凡夫罪业深重,如何容易得生安养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

佛教中的美容和去体味的方法

美貌也是一种福报。任何福报都有其必然的成因,就象财...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

示法源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

《地藏经》教导我们修行的方法

很多道友出家受戒或住几年佛学院之后,经常生起这么个...

在梦境里判断你修行的功力

又见龙神 , 阿修罗等 , 数如恒沙 , 恭敬合掌 , 自...

贪着利养自取灭亡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名叫调达(提婆达多)的比丘,非常...

站在佛法的角度,要让小孩能够吃亏

现在一些做父母的不了解因果的道理,把子女作为自我的...

日诵九百遍,救了两只眼

日诵九百遍,救了两只眼 李怀瑾,江苏睢宁北乡车家店人...

会性法师:赞佛偈略说

赞佛偈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那一班子人都是开悟的

现在天气热一点,没地方躲。你躲到房里边,也不行,躲...

教育儿女比送经书更重要

一位居士经常请经书送给别人。印光大师对她说:你有这...

佛陀乞食空钵而回的因缘

一次,比丘们问佛:世尊!您成正觉后,曾入娑罗聚落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