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以什么态度来对待受苦众生

大安法师  2012/11/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针对我们这些遭苦的众生,佛是用什么态度来对待的呢?佛在这种同体的心性当中,跟一切众生,无论是有情和无情都是同体的。当佛在成佛的那一刻,他现量见证的一切都是佛。所以佛在跟一切众生同体的心性当中,圆成了他的佛果的时候,虽然是在享受涅槃法乐,但他并没有在那里独享他的法乐。由于他现量亲证跟一切众生同体,所以众生在遭苦、遭受六道轮回的剧苦,佛就生起大悲心。有同体他就有悲心,悲是拔苦,拔苦为悲。

就好像父母看到子女在生病的时候,甚至得绝症的时候,父母是不是很悲伤啊?他还能够去卡拉OK吗?他还能够自己一个人去旅游吗?他一定会念念想着如何让自己的子女病好啊!这是同体的悲心所致。子女生病就好像自己生病,恨不得把这病移到自己身上来,这是感同身受的天性相关。无缘大慈,由于佛是证到空性产生的大慈心,慈就是给一切众生安乐,慈以予乐。为什么叫无缘呢?由于在这种空性当中,大平等的胸怀出来了,这里他就不会区别对待:这是跟我有缘的,这是跟我无缘的。有缘的,跟我有亲属关系的,我对他好一点;冤家对头我对他坏一点。他没有这些,他对一切众生都是大平等的胸怀,这就是无缘大慈。我们要了解,为什么诸佛如来要不断地示现到这个世间,八相成道救度我们?就是出于这两句话,是由佛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不得不来,一定要来。也唯有把这两句话把握住了,我们才了解什么叫宗教精神。

在世间一般的价值观当中,认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他对我好一定会有目的。但是佛法的精神告诉我们,就是有无条件的爱,就是有超越交换条件的慈悲、奉献。为什么呢?同体,只有从同体的角度,我们才了解宗教的精神就是无条件的仁爱,不讲交换的慈悲,完全自我牺牲的奉献,这就是菩萨道精神。诸佛在常寂光的状态当中,以他同体无缘的大慈悲心,每个念头都在忆念我这个苦恼的众生。我们众生都心有分别,为什么很难理解佛的大慈悲心,总认为“你成佛了,你成佛跟我有什么关系啊?我受苦,你还会想到我?”可是,佛就能想到我们啊!他念念都在忆念于我,念念都在观察我们的时节因缘。什么时候时机成熟了,就不失时机地来摄受教化于我们。

就在当下,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就在那里观察十方世界众生,讨论哪个世间众生机缘成熟了,怎么去救度,马上观音、势至就会以种种身份过来。二六时中都在关照着我们。而且佛菩萨都有六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都能把我们看得一清二楚。所以我们要想到:哦,原来真的有一种超越于父母恩德的,佛菩萨的恩德,是这样的关照着我们。如母忆子,佛看一切众生就像自己的儿子,像罗睺罗一样。所以我们对佛要有绝对的信心。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我们对娑婆世界的贪爱执着与对治的方法

我们对娑婆世界的贪爱执着有两块: 一个来自于色身,来...

【推荐】以逆境苦难为师

古圣先贤无一不在逆境苦难中,成就人格与大业。佛教四...

找回那个没有结婚前的你

一位妇人在河边寻死,被路过的船夫搭救了,询问原因,...

想度一切苦厄,就要五蕴皆空

想要来生得聪明智慧,就要多看经、多拜佛、多打坐,没...

痛苦和压力是心中那个影像给你的

我刚出家的时候,我的心情欢喜吃牛奶,还有所有牛奶的...

太子出城游历,照见世间老病死

释迦牟尼佛出家前为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名为悉达多...

生老病死与成住坏空,促长了众生的出离心

长养六心,守道始终。 学佛求道者,六心当具。这六心指...

尘埃里开出鲜花

低到尘埃里,并且在那里开出花来。这是张爱玲说的话,...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注音版】佛说弥勒下生经

佛说弥勒下生经...

【注音版】往生普佛仪规

往生普佛仪规...

【注音版】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如何激发一个人的孝心

问: 如何激发一个人的孝心? 大安法师答: 百行孝为先...

大安法师:怎样做到凡事都能随遇而安

问: 怎样做到凡事随缘,随遇而安? 大安法师答: 要...

不经中阴身,顷刻做菩萨

如果我们都没有接引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们都是很昏迷...

业障很重,但不妨碍往生

比如你的命运要生绝症,生命要终结,那你忽然在这个时...

【佛教词典】西曼陀罗

(术语)又作果曼陀罗。金刚界之曼陀罗也。对比金胎,...

【佛教词典】六种调伏

菩萨调伏恶事障害之法有六,即:(一)性调伏,谓菩萨具...

宏海法师:观无量寿佛经

(第一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

在家居士的两种误区

佛教徒分为出家人和在家人两种,出家人是以修学佛法为...

《善生经》为现代人提供的保富法

追求财富是世人普遍的希望和目标。然而,世间的富人,...

慧律法师:佛教是彻底觉悟的人生观

简单来说:佛教就是彻底觉悟的人生观,是彻底觉悟,而...

工作时需要说谎该怎么办

问: 目前的工作环境和待遇都非常好,但工作时需要大...

修净土最忌讳夹杂

大凡修净土人,最忌是夹杂。何谓夹杂?即是又讽经,又...

退让的智慧

汉代一个叫公孙弘的人,年轻时家里十分贫穷。后来当了...

三车祖师--窥基法师

● 一坐坐了几千年 前边提到坐禅要有忍力,不怕苦二十...

佛现火光度外道

佛陀时代,私诃牒国有一座高山,名为私休遮他,山中有...

净界法师:测试自己有没有出家的因缘

你想到出家的时候,你想到什么?我们也可以测试一下你...

破除执空和执有

真谛和俗谛是佛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常常从两个层面阐释的...

自古佛门多孝子,愿父母究竟安乐

记得电影《一轮明月》里,弘一大师未出家前,他在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