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在家人是否比出家人更能利益众生

如瑞法师  2016/08/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问:我认为我们修行实际上是修心的过程,要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去培养自己的心力。心中有佛,自己的心就是修行的道场。把佛法真正地实践于生活,利益于一切可接受我们帮助的众生,实际就是修行的运用。那么,修行人出家和在家有什么区别呢?如果在家修行,不是能更好地利益众生吗?那么,修行人家和在有什么区别呢?如果在家修行,不是能更好的利益众生吗?

如瑞法师答:首先,出家在家的外在形象不同。

在家:印度俗人喜欢穿白色的衣服,在家人通常用“白衣”作为代称。而现代社会,在家人非常自由,可以随国家、民族、身份、场合、性别、 环境等各种因素来着衣,并不单局一种颜色。

出家: 出家佛弟子的形象是剃除须发,身着袈裟。因为所着衣都要染成坏色(青、黑、木兰色),故又称“缁衣”。

无论出家在家都可以成就佛心,但因形象不同,作用也不同。出家是师位,法赖僧弘,可以代表三宝。律中有讲,打犯戒比丘,如同出十万亿佛身的血,罪过是很大的,原因就是通坏三宝。因此,大居士不言僧过。出家人犯戒自有犯戒的果报,但其形象就能亲起大用,这是在家人无法相比的。莲池大师曾说:“最胜儿出家好,出家二字人知少……”

其次,出家在家内在的差别就在于戒律。

因为受持的戒越多、越精严,解脱得就越快。从最初的三归开始,我们作为佛弟子,次第进入,先受五戒,以自调伏。逐渐地,信乐增加,才求出家,增受十戒。继续转深,再受具足戒等。这样,便能次第获得法味,志向坚固,不可毁坏。“如游大海,渐渐深入。入佛法海,亦复如是。”扩而言之,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这也是出家的功德殊胜之处。

佛在《涅槃经》中说:“居家迫窄,犹如牢狱,一切烦恼,因之而生。”

现代人虽然物质生活越来越优越,但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苦恼。从社会到家庭,上下级、同事、父母、夫妻、子女等各种关系,家庭琐事、感情纠缠、情爱烦恼,将人们层层笼罩着,逃不出来,难以解除内心的各种烦恼。因此,若不知修行,生生世世在爱欲苦海中挣扎、轮回,永远被恶法所染污,无法出离。

《涅槃经》中佛又说:“出家宽广,犹如虚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长。” 出家修行的范围极其宽广,所有一切善法,都因为出家修道而得以增长。出家无家处处家,出家无家以大家为家,出家可以说是一种彻底地奉献!出家人辞亲割爱,放下五欲,剃除须发,三衣一钵走天涯,我看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实在需要大丈夫气概!

既然因缘不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有条件舍弃家庭出家修行的,所以世尊种种方便,告诉我们在家修行的方法。出家要承担住持正法的责任,在家要承当护法的责任。佛法的大厦须出家和在家众共同撑持,这就少不了在家菩萨。

现在,约“出家、在家”,望“身、心”,可以作四句:

一、心出家,身不出家

《维摩诘经》中佛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出家。”因此,身虽在家,但是,能够发出离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这就是身未出家而心出家、在家精进修行的居士。

二、身出家,心不出家

身虽出家,剃除须发、披上袈裟、外现僧相,而心里面仍然想着俗事,每日为了名闻利养奔波劳累,不按世尊的教诲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如此蹉跎岁月,岂非入宝山却空手而回?

三、心未出家、身也未出家

身体与内心都没有出家,就是《大智度论》中佛所呵责的“愚痴人、业障深重人、福薄慧浅人。”不懂利用这宝贵的暇满人身来修出离法。

四、心出家,身亦出家

此等既外现僧相,内发无上菩提道心,对佛说的圣教刻苦精修、自利利他,又能够勇敢荷担如来家业,发心广度众生。“高洁尊严人天师,如来亲子不自弃”,这样的出家人才是最上等的出家人。

出家是一件非常殊胜的事,三世诸佛最后身,都是示现出家相成就佛道。不管我们现在是否具足出家的条件,各位都要发出家的好愿。即使今生不能够如愿出家,也要为来世种下出家修道的因种。

如佛世证得阿罗汉果的莲花色比丘尼,常劝妇女出家。人们害怕出家受戒难持,会破戒堕地狱,她就说:“堕就任他堕,还是比没有出家的人解脱快。想我过去生中,曾为戏女,因为演戏穿袈裟,由此种下善根。到迦叶佛的时候,得以出家修道。虽然因破戒堕落地狱,但现在出离。正值释迦佛出世,可以遇佛闻法出家,终究获得解脱。”

又如佛世时,有一喝醉酒的婆罗门,到佛所求剃度出家。佛就让阿难赶紧给他剃头。当他酒醒以后,就还俗回家了。有的比丘请问世尊:为什么还给这样的人剃度呢?佛就开示出家的殊胜功德,因说偈云:

“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鹄能远飞。在家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如瑞法师文章列表

应该用什么态度来布施

我们再看正修。应该用什么态度布施才能够构成波罗蜜。...

宁自啖身肉,终不杂用三宝之物

佛说一大藏经,无非讲因果二字。详细分析起来,就无穷...

法施比财施的功德还大

皈依佛、法、僧的弟子,是为了求解脱,求解脱是为了自...

诵持大悲咒的功德利益

大悲咒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千手千眼观世...

在唐朝,出家是怎样一种体验

唐朝是我国佛教繁荣的时期,宏伟的佛教寺院,精湛的佛...

天台二祖慧思大师的三生三世弘法因缘

巍巍南岳,层峦叠翠,草木峥嵘,在从磨镜台去南台寺的...

「潜伏」在我们生命中的菩萨和大善知识

印光法师告诉我们: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

有虚伪心,修行永远得不到利益

我们这个世间众生修行的一个普遍的现象,不真诚,虚伪...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对佛菩萨要有信心

要弘法,说来不简单,也很简单。你想要弘扬观音菩萨,...

我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是我心中之佛

念佛要有真实信心,第一要深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修善差别

我们看到很多非佛教徒,也会做一些慈善事业,他们也修...

转变嫉妒心的方法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一种自己很难发现的习气嫉妒心。嫉妒...

【佛教词典】七知

据北本涅槃经卷十五梵行品载,佛于涅槃会上,告诸菩萨...

【佛教词典】蒙古佛教史

西藏名 Hor chos-byuv。Hjigs-med nam-mkhah 著。全名...

一念自私的心,就偏离了道

我们来出家,就是要做大丈夫的事。大丈夫的内涵,是要...

无所障碍,是从我们众生这边来说的

当知无障碍,约人民言,由众生与佛缘深,故佛光到处,...

大安法师:为何富贵学道难

问: 《四十二章经》中佛说二十难中有富贵学道难。佛...

有些行为不能让它辗转相续

那么你后面发心一正以后,你还要注意你的行为,因为行...

学佛人的十八项过失

(一) 为了成就世间法而息隐住山,乃学佛人之过失。 ...

极乐世界的四种国土

(一)凡圣同居土: 娑婆世界虽属秽土,亦有佛菩萨二乘...

星云大师《成败之间》

商场上,企业的经营,赚钱就是成功,蚀本就是失败;学...

净土往生者的宿命通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 第五愿】 生者皆得宿命愿: 【设...

为何寺院大门叫「山门」或「三门」

山门又作三门,乃大乘佛教及丛林之象征。本义为寺院正...

十种往生法门

一者观身正念,常怀欢喜,以饮食衣服,施佛及僧,往生...

女人临产的禁忌

女人临产,每有苦痛不堪,数日不生,或致殒命者。又有...

天宁维那十六岁,功夫相应付饭债

清朝末年,江苏常州天宁寺有位冶开老和尚童真出家。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