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观无量寿佛经

净界法师  2021/12/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二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三面,辛三、第九 佛身观。

《观经》的修学宗旨,就是在强调一个观念: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只要我们能够很正确的去作一个佛菩萨的想像,我们向内能够开显自性的功德,向外能够感应十方诸佛的本愿摄受。

那么这个心想,什么叫心想呢?这当中有两个内涵:

第一个,你心中的相状是什么,你出现是莲华的相状、宝树的相状、楼阁的相状,各种不同的相状。

第二个,是你的心态,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如果你在观想极乐世界的时候,你只是一种很专注的相状,那么当然你就跟往生没有关系了,你是用这个相状来开显自性的功德,你偏重在三昧,偏重在止观这一块。如果你在观想极乐世界相状的时候,你的心态是一种欣求的好乐的,那么你这个时候是冥冥当中构成感应道交,所以关键在于心态。

所以在整个《观经》当中,我们后面会讲到──心态比心相更为重要!心相不是操之在我,有些人的心力比较薄弱,整天忙那么多事情,他把他的工作、吃饭、睡觉、游戏全部时间扣掉以后,他才来修行,所以他哪有那么多心力去观想这么清楚的相状呢?但是没关系,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即便你的心相如此的羸弱不堪,但是佛陀还是有办法进入到你的心中,只要你的心态正确,佛陀就有办法救拔你!

所以凡夫众生我们先偏重于心态!在我们一个散乱心的角度,开显自性的功德,不是我们目前的重点,但是感应道交是我们目前所修的重点!所以在本经当中是先求感应道交,然后再求开显自性,所以在这个地方心态就很重要,你包括前面的你用什么心态,你看我们的道前基础是什么?其实就是一种心态准备。

你一开始先有慈善心: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那么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修出离心;最后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其实慈善心、出离心、菩提心,其实这个地方叫做心态的准备,道前基础。如果你的心如此的刚强,充满了瞋恨、充满了邪恶,你把莲华相现出来也没有太大意思,因为你心态不好,心态不好你现这个相干什么呢?阿弥陀佛没办法跟你感应啊!因为阿弥陀佛的心是大慈悲心,你的心那么粗重,他的光明根本进不来,所以关键不是你把莲华想象的多么精致,这不是重点,而是你的心态,心态比心相重要,这是我们要注意的。好,我们看这个佛身观,我们看经文,先把它念一遍:

辛三、第九佛身观

我们前面的佛菩萨观叫做假想观,它不是真的极乐世界的佛菩萨像观,但是它可以作一个方便。这个地方就是佛陀亲自描述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是长得什么样子?这以下是如实观了:

(一)结前启后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

前面的像观成功之后,我们进一步观无量寿佛的真实的身相跟真实的光明,这是真实的观察。那么真实的观察有三小段,真佛身相,前面两段是报身佛,这个已经超出我们凡夫的心量;第三段是我们比较可以下手的,叫应化身佛。我们先看报身佛:

(二)真佛身相

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

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它是一个譬喻,是欲界的第三重天,因为它的光明特别殊胜,所以用夜摩天来代表,就像是百千万亿夜摩天空中的这种紫摩金色的光明,先解释它的光明。第二个解释报身佛的高度: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这个更不可思议,它不是六十万亿那由他而已,加一个恒河沙。古德说这已经超乎我们凡夫的想象了,我们只能以一种随喜赞叹的心情来读诵。

眉间的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白毫宛转五须弥。阿弥陀佛的白毫平常是收在眉间收起来,但是它一展开的时候,是右旋宛转,长度可以围绕五个须弥山。佛的眼珠当然是绀青色,如四大海水那么大,而且青白分明。身上的毛孔放出的光明,如同须弥山这么的广大无边,这都是报身佛。

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彼佛圆光,圆光就是佛颈顶上经常性的光明,如百亿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大;在佛的圆光当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在每一个光明当中有百万亿的,那由他就是亿,百万亿亿的,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每一尊化佛旁边,都有无数的菩萨以为侍者。

到这个地方,都是在讲报身佛,那报身佛已经超过我们凡夫的心量,我们只有随喜赞叹。这以下是比较重要,和我们有切身关系,佛的应身像。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释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相,因地的修学不同,发的愿不同。那么每一个相有八万四千个好,每一个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

所以这个地方讲到三件事:相、好、光明。其实,相就是好、好就是相,只是相是比较粗显的,好是比较微细、精致的。一般来说,我们观察佛陀的功德,在相、好、光明这三个当中,是以光明为下手处。佛陀的功德是互含互摄,只要成就一个佛的功德,其他的慢慢就具足了,因为佛的功德是法性身,它是互含互摄,所以是整体性的。在相好光明当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的一句话,就是这句话:

(三)光明摄生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讲到光明有什么功德呢?佛陀放出光明,除了显示庄严之外,有什么好处呢?它能够摄取念佛的众生。所谓摄,是指佛陀广大的自在力、方便力,他能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摄受你,你用音声他也可以摄受你、你心中取他的相状他也可以摄受你。那么摄受以后干什么呢,取,他能够把你取到他的功德当中,产生灭恶生善的效果。所以古人说:只要是念佛的地方,就是佛陀光明照耀的地方,因为佛陀的光明,它是可以他受用,佛陀的光明是来摄受我们的。

在莲池大师的传记里面讲到一件事:说他老人家以前在家的时候,莲池大师在家的时候就念佛念得很好。有一次隔壁的人往生了,那么古代的社会都会请道士来做法会,他也随喜,因为他认识隔壁的人。那么他就坐在后排,这个道士可能有一点小小的天眼通,这个道士他法会做完的时候,就特地来找莲池大师,跟他问候说:某某人啊!你念佛念得真的很好!莲池大师说:你怎么知道呢?我又没有出声。他说:你虽然心中默念,但是我做法会的时候我看到你的头顶跟别人不太一样,别人的头顶都是暗淡无光,你的头顶有一道很清楚的金色的光明,而且光明当中有一尊佛坐在里面。

所以这个地方讲,佛陀的光明,一一光明,摄取念佛众生。你看莲池大师也没有出声,只是心中默念而已。所以我们讲诸佛正遍知海,从众生心想生,你可以用音声的相状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当然也可以用佛陀的相状、光明相来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这个地方就是说,佛陀的光明是用来干什么呢?是用来照了念佛众生、摄取众生,使令众生能够灭恶生善,这一点很重要!讲到佛的光明有这第一个功德。摄取众生的功德,好,我们再往下看,当我们被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以后,开始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以后,进入到弥陀的光明中,有什么好处呢?这以下慢慢地深入,往下看:

(四)观成能见

其光明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前面讲到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所以我们刚开始在佛陀的相好光明当中,我们可以光明契入。契入以后怎么办?其光明相好及于化佛不可具说,这是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在下手的时候──但当忆想,令心眼见,我们只要知道一种大方向的概念,知道佛的光明是怎么回事,我们用内心产生皈依的心去感受光明、去用内心去感应就可以──令心眼见,不一定要说一定要光明要多么的精致。

这一点我们再说明一下:强调他力法门的人,当然一定要强调本尊相应,包括净土宗、密宗。西藏的上师敦珠仁波切,他在本尊相应当中,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开示,他说:本尊相应当然要把本尊的功德现出来,他说你不管本尊的相状,你是现出一个男众相、什么相或者光明相都没关系,重点是当你出现那个光明的时候,你要如实的了知──它就代表本尊所有的功德!

比方说你念阿弥陀佛圣号,你创造一个音声─念从心起,声从口出,然后再把自己的声音听回去,音从耳入,这就叫做感应道交。它是创造音声──自念、自听。你把它创造一个音声再听回来,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感应道交的重点在那里呢?你要相信你所创造的音声,就是阿弥陀佛全部的功德!只要修他力法门的人,你的信仰必须要够,谁适合去修净土?只有一种人适合──信心具足的人才有办法修!你有一点疑惑就没了,一念方动乌云遮,一旦起疑根,阿弥陀佛的功德就全部消失掉了。

所以在大乘法里面,一旦讲到不思议境,包括真如的法界观─正念真如,相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相信妄想的心,全体即是真如,这个东西是一种仰信。大乘法门有很多基础,像方等、般若等等,但是大乘只要入最顶端的圆顿止观─本尊相应止观,你的信仰的心要够,这个勉强不来,你没有这种信心就没办法。你说,唉,你说我勉强,没办法勉强,这个是宿世的栽培,有些人本身善根很强,他对真如佛性一听就深信不疑,一下子就契入,但是你契不进去,那契不进去你就找其他法门修了,只好这样。

本尊相应法也是这样,净土宗,但当忆想,令心眼见。就是说当你心中出现光明时,你要深信你心中的光明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凭什么说我心中的光明就是阿弥陀佛的功德呢?凭什么呢?凭的是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阿弥陀佛有无量的自在力,你不管现他什么相状,他就是有办法进去。但是你的心态、你对阿弥陀佛皈依的心很重要,你一旦起疑心,阿弥陀佛的功德就消失了,这个地方很重要!但当忆想,令心眼见。

当我们具足了广大的信心,然后契入到弥陀的光明以后,有什么好处呢?见此事者,见到佛的光明也好、相好也好,你见一尊佛就等同见十方诸佛,因为佛佛道同、佛陀的功德互含互摄,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这个就不是华开见佛悟无生了,我们一般说是来生,这个地方是讲今生,如果你真的有修行功力的话,那今生就见佛了。

见佛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往下看: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我们刚开始是以佛的相状,观他的相好,或者简单的观他的光明相来契入。但是你从相状进入以后,最后的结果是你跟佛陀的大慈悲心相应,因为佛陀的身心世界是互含互摄。佛陀不像我们凡夫,你看凡夫,你外表长得庄严,内心不一定庄严,不一定!

凡夫的身、心是两回事,在《唯识学》上说:名言种子管思想这一块,业种子管身相这一块。所以我们的种子,有的人重视思想,他思想好但是他的善业不足,所以他身相比较丑陋;有些人是一天到晚修福报,但是他也不修内心的思想,业种子好,名言种子不好,也是有。所以凡夫的身心世界是独立的,佛陀不是,佛陀身心世界是一体的。所以当我们从佛身契入以后,最后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无缘慈我们解释一下。在大乘佛法当中,慈悲心由浅入深,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是众生缘慈:众生缘慈的慈悲他是有条件的,因为众生的慈悲他要取一个相,他要取一个众生一种他的亲密的相状。比方说:这是我的母亲对我有恩,所以我应该要感恩。所以凡夫的慈悲心是要取一种悦意慈,就是你要找一个亲密的相状来带动我的慈悲心。

所以我要观想:一切众生在轮回当中,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无量的生死,我们每一次受身都要有一个母亲,所以由此类推,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蚂蚁都做过我的母亲。以母亲的相状来带动我们的慈悲,这叫众生缘慈。没办法,凡夫也只能从这个地方来修,以众生相来带动慈悲心,这是凡夫的慈悲。

第二个是二乘人的慈悲─法缘慈:二乘人观一切法空,从空性当中,知道大地与我同源、万物与我同根,所以生起慈悲心。但是他这个慈悲心是不主动的。阿罗汉你说他没有慈悲心吗?未必;阿罗汉他出来托钵,你有事情求他,他也会帮助你,但是阿罗汉的慈悲心不会主动,他一旦入了涅槃,就全面休息了。所以法缘慈他能够观一切法空而跟众生产生同体的这种心情,但是他比较被动,不像佛陀的慈悲,为诸众生不请之友。

第三个是无缘慈:无缘慈就是真实平等的慈悲心,而且这种慈悲心是任运自在,不假造作的。

在《涅槃经》里面讲到佛陀的慈悲心,它说:有一天,提婆达多想要谋害佛陀,他就把这个大象灌醉,灌醉以后然用这个东西去打这大象,象就往前冲,那么就冲到往佛陀走路的方向冲过来。佛陀这个时候看到醉象是冲他而去,他看到这个醉象,即将害佛,造五逆重罪,任运生起慈悲心,很自然的将手伸出来,手指上立即现出五只狮子。大象再怎么醉,看到狮子就醒过来了,害怕整个跪倒在地上,佛陀用这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来调伏醉象,任运的。

还有一次提婆达多他去应供的时候,因为菜非常丰盛,他吃多了而拉肚子,他就忆念南无佛,释迦牟尼佛也是现前给他加持,结果他就好了。之后有人就问说:这个提婆达多一天到晚想伤害佛陀,佛陀你为什么要救他呢?佛陀说:佛陀的心是平等的,他也没有刻意,就像月亮──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永远存在,你的心准备好,月亮就出现了。不是说月亮跟那一个人特别好、跟哪一个人比较亲厚,没有这回事情。你只要准备好,月亮随时出现,这个叫无缘慈,他没有锁定对象,是任运的。

所以当我们观成佛身以后,我们自然的契入佛心,而产生大慈悲心。那么作此观者有什么好处呢?

(五)举益劝修

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

舍身他世,生诸佛前,你一定不会在五浊恶世投胎,你一定生长到有佛出世的净土,而且在那一生成就无生法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我们这个地方,慢慢慢慢大家已经知道一种观念,叫借相修心。没有相状,我们没有办法修心!虽然修行是改变我们的心态,但是我们要借相。比方说我们持咒、比方说我们礼拜、比方说我们供养,就借这个相,借供养的相,来启发我们慈悲的布施心;借拜佛的相,来启发我们惭愧的心。

印光大师讲一个很重要的话,他说有些人修行,向外攀缘,心外求法,就是说他那个功课越作越多、个性越刚强,他以此功课来自我骄慢,那这个就不是借相修心了。

我们常常说一个人修行上路,说你到底这个车子是不是上了高速公路,上了高速公路说你这个人方法正确了,你每天在进步,你今天会比昨天更近于佛道了,一定趋向光明了。这个很重要,一个人就是生命当中永远保持进步!但是,你怎么知道你有进步呢?不管修什么法门,我们只看结果:

你的心越来越调柔、越来越有智慧、越来越慈悲,你修行上路了,你方法正确;如果你修很多功课,但是你心烦恼依旧、自私依旧,人跟人之间的对立相依旧,那你就不是在借相修心,你叫做积集善业!

但是我们要知道: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也积集善业,魔王,他没有积集善业,他得果获报的时候,他哪有那么大的神通力来干扰修行人?他的神通力从什么地方来?是从布施、持八关斋戒,那做一个无遮大会供养大众师,但是他不懂借相修心的道理。

所以这个地方讲到一个很重要观念──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如果你真正用功的人,你开始进入到佛的相状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受到佛的心,你也要慢慢出现佛心。这个叫做心心相印、感应道交!

所以我们是以相状为下手,但是最后是以心态来做总结!

就是说:最后的结果,你的心态必须跟佛心是相应的,那我们说你这个人修行正确了,上路了,进步多少是时间的问题了。一个人修行上了路,就不用害怕了,你今天拜佛拜得少,那只是懈怠,在高速公路休息站休息一下,没关系,可以再继续走,起码你是上路了;我们最怕就是一个人还在市区打转,找不到路头,那就糟糕了。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刚开始可能是观莲华相、观佛的光明相、观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相,但是最后的结果是要契入佛心──生在佛前,证得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性,这是本经的目的。本经是先以欲勾牵,再令入佛智,先用相状来引导我们,最后进入佛心,是这个道理。我们再往下看下一段:

(六)教观入处

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

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

我们这个地方讲出它的下手处: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其实佛门讲到正报时候的相跟好是很复杂的: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怎么办呢?我们可以从一个地方下手:从眉间的白毫相下手。

佛陀有三十二相,有两个相是很特别的:一个是佛顶的无见顶相,一般佛陀如果从佛顶放光,那就在显真如本性—性德。你看《楞严经》包括楞严咒,佛陀在讲楞严咒之前,是佛顶放光而宣说神咒,因为楞严咒不是修来的,那是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真如本性,所以佛顶表示性德。那么白毫表示修德,我们看《法华经》,佛陀在演说《法华经》之前,白毫放光──从白毫当中,现出十方菩萨修六波罗蜜的相状:布施的相状、持戒的相状、忍辱的相状、精进的相状,乃至于禅定、智慧的相状。

白毫是一个下手处,佛顶又是一个下手处,这两个是最有代表性的。那么从白毫表示修德,因为无见顶相我们看不到,无见顶相是没办法看的,那么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前,所以从白毫下手。那么见到无量寿佛的相好,就见到十方无量诸佛的相好,以见十方诸佛故,就得诸佛现前授记。你能够蒙佛授记,那肯定是入正定聚,那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萨,无生法忍。

(七)结示观名

是为遍观一切身相色身相,名第九观。

(八)辨观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我们慢慢进入到正报,会发觉佛的相好是很复杂的,但是我们在这个时候,我们心态的调整,那种皈依的心就很重要了!我讲一个实际的小故事,供大家参考,这是我一个老师在读佛学院的时候,他老人家讲出来的:

他有一个弟子,就是我的恩师性公长老他的一个弟子,在台北做军官的,这个弟子他出生的时候,他爸爸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往生了,他跟着他的祖母长大的,他的祖母对他疼爱有加。后来他长大以后,他的祖母,他正开始赚钱要孝养他祖母的时候,他祖母得了癌症。他心里非常悲伤,好不容易能够去做一些孝顺回馈,他祖母的病这么重。

所以他有一天,就跑到一个寺庙去拜,在大殿拜佛,拜得痛哭流涕,后来有一个出家人出来说:你怎么回事啊,为何这么伤心?他就说我跟我祖母相依为命长大,我祖母现得了癌症,我感到非常悲痛,一点办法都没有!那位法师说:你回去诵《金刚经》,一定有救!

这位居士回去就请了一部《金刚经》,他也不懂意思,就一直诵。当然《金刚经》里面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启发他,它说凡是有《金刚经》的地方,就是有佛的地方。这句话对他影响很大,他认为《金刚经》就是佛──在在处处只有有此经即是有佛,那么他有一天的时候,他家里没有佛堂,他就是把他们家餐桌擦干净,然后将《金刚经》放在餐桌上就开始读诵。有一天,诵到一半的时候,突然间他的餐桌前面,一尊佛身现前,释迦牟尼佛全身是金色光明,他就一直诵,这个光明停留了好几秒,都没有退掉,他把《金刚经》他还是继续诵,把它诵完以后,佛像的光明才消失掉。

当他见到这次光明之后,就出现了两件事情,他自己讲:

第一件事情:他祖母的病,那个癌细胞自然消失掉,检查没有癌细胞,他祖母后来又活了十二年,这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情:他见到佛像那次以后,他从此做官,官运亨通,最后做到军法处处长,少将退休。

这个地方是说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位居士来看过性公,我还跟他谈过这个故事,其实他对佛法了解不多,但是他对佛陀的信心,他的心态、心理素质非常好,这个人心理素质善根很深厚。什么叫善根呢?你的心态好,信心具足就是善根,对正法能够深信不疑!他深信《金刚经》就是佛陀,所以他就是这样子,他认为《金刚经》就是佛陀,他一定可以救拔我。他就以这个信心契入《金刚经》的文字相,结果以这样的心态动去接触《金刚经》的文字相的时候,感应道交,本师释迦牟尼佛现前。凭什么?凭的就是——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所以我们要知道:《观经》讲借相修心,你心态的准备很重要!你不要说是《观经》,你念佛也是一样,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同样一句佛号进入不同的心中,为什么产生不同的功德?他心态准备好了,他心理素质好。莲池大师都能够…他都没有出声他就是默念,能够把阿弥陀佛念到头上放光、出现一个佛像,他心理素质、他心理准备够。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观佛像的时候,重点不是说观得多么清楚分明,因为在作观的时候,有心相跟心态,我们今天所要强调的一个观念:心态比心相重要!我们再看辛四的第十观观世音菩萨观,我们看前两段:

辛四、第十观音观。

(一)结前启后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

(二)总标身相

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

前面是观佛,这以下观菩萨。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我们能够如实地观无量寿佛──见无量寿佛的相好也好、光明也好,在你心中清楚分明显现之后,其次应当要观观世音菩萨。怎么观呢?此菩萨的身长有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他的色身是紫磨金色,头顶上亦有肉髻。

我们这个佛像,现在台湾现在很多佛像都是用描金、彩绘,都不错,但是我的老师讲过一个观念说,其实佛像最好就是全部安金的,因为它符合经义。因为经文里面的佛像,没有一个是描金的、彩绘的,全部都是紫金色,所以安金的佛像,相对来说是比较合乎大乘经典的经义。

他身是紫金色的这一点跟阿弥陀佛一样,头顶有肉髻,那么头部有圆光。他的圆光从各方面看过去,都有百千由旬;在圆光当中有化佛,如释迦牟尼佛等等;一一化佛有五百位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

举身光中,他身体所放出的光明中,五道众生,(这个五道,事实上是六道,是把阿修罗并入到其他五道),有六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

我们在观佛跟观菩萨是不太一样,这一点要知道。佛是功德圆满,既然是功德圆满就不应该有特色,你看过佛有特色吗?没有特色。但是菩萨是身为因地,菩萨就有特色,比方说文殊菩萨表示智慧、普贤菩萨表示行力,观世音菩萨表示慈悲。

我们下一堂课会讲到大势至菩萨,菩萨的光明有两种,观世音菩萨的特色是比较偏重利他,所以你看观世音菩萨的身相,以手为主,千手千眼、广设方便摄受有缘众生,尤其他身上的光明,你看佛的光明,佛一旦放光,光明当中一定是佛菩萨等等。都是赞叹佛的功德庄严,观世音菩萨的光明当中现出六道众生,这一点值得我们去思惟,表示一种慈悲的光明。大势至菩萨不一样,是比较偏重在自利,调伏烦恼。

所以我们下一堂课会发觉到,身为一个佛陀的相状,基本上是圆满的,阿弥陀佛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做什么呢?摄受念佛众生,几乎是圆满的,圆满就没有特色了。但是,观世音菩萨是以慈悲为特色,以利他为特色;大势至菩萨是以行力自调──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他是以行力,刚强的行力表示大势至菩萨。

所以我们待会,我们下一堂课会讲到:观音菩萨跟大势至菩萨两个相状,有不同的特色,观世音菩萨的特色在手,大势至菩萨的特色在脚,他老人家脚一动大地震动,表示菩萨的行力,所以到了菩萨观的时候,我们再慢慢把他的特色把他观出来。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我们回答几个问题:

【学员提问】:法师说过,如果对于佛的功德庄严无法相像,表示你的菩提心是赢弱的,虽说佛经会描述极乐世界的庄严境界,可是未曾见过。只有名相很难相像他的功德,就好像一个人没有吃过柠檬,我们不会知道它的酸味,要如何才能够让心体会到佛的功德庄严?

【师父回答】:当然我们在修观之前我们有一些道前基础,就是你的净业三福,对不对,慈悲心、出离心、菩提心。其次,我们不要忽略了我们在十六观当中有三种的基础,这三个基础很重要,你看落日观,落日当然表示智慧,但是那种智慧不是那种很刺眼的太阳,你看太阳很可怜,太阳每天照耀我们,但是你看太阳是很不得人缘,你看诗人赞美月亮,初一也赞美,十五也赞美,初一说月亮像弯月,弯弯的月亮多么美,十五的时候说月亮很圆满,你看过有诗人赞吧过太阳嘛?没有,太阳你看我们历代的文人,很少赞叹太阳。

但太阳对我们很重要,为什么,因为太阳太刺眼太高调了,所以一个人做事高调做再大的好事,没有人当一回事。你看月亮温柔,你看父亲跟母亲哪一个人讨好,你们猜猜看,母亲啊,你看我们在这个历史上赞美母亲,哪几个人赞美过父亲,很少,但是父亲做的事少吗?也不见得。因为父亲表示刚,母亲表示柔。所以柔的东西是得人缘,你看月亮得人缘,太阳不得人缘。

但是太阳有一个时间例外,夕阳不一样。只有这段的夕阳我们眼睛可以直接看它。白天的太阳,你敢看它你试试看。但是夕阳是可以去直接欣赏。所以我们从落日观,我们得到很多启示,其实你不要小看前面的准备,就像智者大师说落日观其实跟极乐世界观没有关系。但是它是一个准备工作。

你说水观,你放一盆水在前面,你观赏它的调柔清净。水跟极乐世界也没有直接关系嘛,是吧。因为极乐世界的水跟我们的水不一样,但是你不要忽略它身为一个基础,它是在调你的心态。一方面培养你的观行、训练你的观照力。一方面训练你的观照力,一方面调你的心态,因为你太刚强了,你观不进去啊,因为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都离不开阿弥陀佛的心啊,他是大慈悲心啊。

如果你极乐世界的相观不进去,或者你佛号真的念不起来。不是说你不用管,你的心理素质太差,你心态准备太差。你要往这个方向下手,太刚强太好胜太好斗、对立心太重,这种人修大乘佛法就进不去,进不去啊。所以我们要知道什么叫道前基础,就是你事先的准备工作做得够不够,这个是很重要的。

【学员提问】:持名念佛如何跟《观经》配合,才能够止观双运顺畅而没有妄念?

【师父回答】:我们的主修其实是以念佛为主,因为音声是最容易摄心,但是呢。但是是这样,如果你学过《观经》再来念佛,跟你没有学过《观经》来念佛是不一样的,不一样。你透过《观经》的训练以后,你再来提起佛号,会丰富这句佛号。你知道这句佛号代表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的庄严,会有一种欣求的心。如果你这句话提起来的以后,它只代表一个声音,你很难欣求。同样一个佛号。你学过《观经》以后再来提佛号,跟没有学过《观经》提佛号不一样,意境不一样,那种皈依的心不一样。

所以我们净土当然是以持名为本,因为持名方法简单扼要,临终的时候靠耳根听声音,但是你透过《观经》这个过程以后在提佛号,你会发觉这句佛号在心中转动的时候力量不一样,不一样。而且你的心态准备更成熟,我认为《观经》是可以当持名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再回答一个问题啊,他这个地方讲了三个问题,其实问题只有一个,都一样。

【学员提问】:法师慈悲,弟子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平时忆佛念佛读《楞严经》,但是有些情况出现,弟子心中没有想要念佛,但是嘴巴会自动开口念佛,发出的声音阿弥陀佛,而且不是第六意识所发动的,请问为何会这样?

【师父回答】:他后面讲很多,都是说好像有东西来引导他,我们要知道,所有的修行必须从你的心发动,然后回归到你的心中啊,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如果你出现一个音声或者出现一个影像,不是你心态发出来的,比方说你做莲华观,突然间变成一尊佛像,这有问题,因为你本身并没有作佛像观作依报观。

我们所有的功德必须从内心发出来,你不能去假借别人的力量来修行,这个观念很重要。我再讲一次,我们不能假借其他的众生来修行,这个会出差错的。所有的相状都必须由你的心,想象力创造出来,然后从你的心中出来,最后还是会到你的心中而去。如果过程你有一些不能控制的东西出现,你要小心了,可能有问题了。

那如果你产生欢喜心,不错,有人来帮你说很多事情,你一旦攀缘他你就完了。他就有机可乘了,进入到你的神识控制你的神识,从今以后你就失去了自主性。虽然说是他控制你,但是是你自己攀缘而来的,《楞严经》说你自己取着的,是你自己要的,你自心取自心呢,所以让他有机可趁了。所以我们修行人绝对要断绝一切的攀缘,所有的东西即从心起,然后还从心灭。最后还是回到心中去,这才是正确,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念心性流出各种的相状,最后无不还归此法界。借相修心,只要是外力的东西,绝对不能攀缘,这个是基础。

0:00 / 0:00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2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3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4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5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6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7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8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9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0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1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2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3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4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5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6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7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8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9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20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下劣凡夫罪业深重,如何容易得生安养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

示法源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

会性法师:赞佛偈略说

赞佛偈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门槛高吗

问: 尊敬的大安法师!阿弥陀佛!两个月前,念佛越念...

修净土法门勿废金刚经

勿废金刚经。 就是《金刚经》的诵持不可废止,意思是,...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

【原文】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此唯心之义,...

我们要对佛号生起决定的信愿

念佛之说,何自来乎?非金口所宣,明载简册,今日众生...

大安法师: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修学

问: 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大...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修习净土法门是最上的福报

念佛人称之谓净土行人,净土行人必须要把我们净土这一...

心无分别时,敬僧功德就圆满了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 我们这会儿呢,从山下爬到佛顶山...

佛经中有关职业与财富问题的开示

佛陀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财富,应当学会一门技艺,作...

净土法门具体怎么修法

净土本可无修,修是因为众生迷失真心才不得不有种种法...

【佛教词典】布萨

梵语 posadha, upavasatha, uposadha, upavāsa, 巴利...

【佛教词典】鱼施饿鬼

指供养鱼族之施食会。渔夫对平日之杀生,为日后生菩提...

用慈悲忍辱的精神来对待谩骂

通常被人骂者,少有不起烦恼,乃至瞋恚心,佛在世时,...

宏海法师:信解行证

好各位,我们尊敬的上果下道和尚慈悲,各位在座的法师...

如野马一样的妄想心怎样调伏

祖师们确确实实了不起,想了很多办法,写了很多文章,...

欲得成就一心应当存诚念佛

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见诸相非相」应如何理解

问: 佛于《金刚经》中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星云大师《律学修持法门》

我今天讲的律学修持法门,第一点,要跟各位讲的是持戒...

如何富过三代?德过三代?

财富和财富能力如何传递下去,是个世界级难题,英文对...

这样的「陷阱」反而成为我们的「加持力」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自己身边总是小人很多,常常被人...

多欲的过失

《大智度论》当中,有一个小故事,说明多欲的过失。 这...

何谓「供养」

供养,又称供施、供给、供,是对佛、法、僧三宝进行心...

主导六道轮回的亲因缘、增上缘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的涵义

问: 请解说《观经》中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