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观无量寿佛经

净界法师  2021/12/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三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五面,辛四、第十 观音观

我们净土宗的念佛法门,是一个很特别的法门,因为它是一种本尊相应的功德。也就是说我们整个修行过程当中,包括我们今生的消业障、增福报,也包括我们来生的究竟解脱,都是本尊的加持。因此,我们在修净土宗的人,必须要建立两个很重要的认识:

第一个、本尊的功德到底在不在?我们现在是末法时代,释迦牟尼佛已经往生二千多年了。那么我们今天所皈依的阿弥陀佛功德到底在不在?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阿弥陀佛功德如果是存在的,那么他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存在?我们常常说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我们常常说我们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么阿弥陀佛到底在哪里?我们怎么去皈依他呢?

所以修净土宗必须建两个信仰:第一个、阿弥陀佛在不在。第二个,阿弥陀佛用什么方式存在。那么这两个问题就牵涉到法身的问题了──法身的救拔,法身的救拔在《法华经》讲得很清楚,法身的救拔基本上佛陀讲了三个观念:

第一个、法身是常住的。

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也好,阿弥陀佛也好,应化身有生老病死的,但是法身,身为法身它是没有生、也没有所谓的灭。

这个问题佛陀在《法华经》如来寿量品,他讲一个譬喻说:有一个医生,他的医术很高明,他有很多儿子,他的儿子一天到晚在外面跑,结果吃到了毒药,有些儿子中毒比较深,叫做失去本心,有些儿子中毒比较轻,不失本心。那些中毒比较轻的人,还有一点觉性,他就很快能够受到医生的药的调养,就把病治好了;但是有的儿子中毒太深,他失去了觉性,就对这个医生产生依赖,医生所开的药完全不吃。

这个医生没办法,就跟儿子说:爸爸要出门远行了!那么他周游列国一段时间之后,就派一个使者回来说:你父亲在外面已经往生了!这些儿子就很紧张,本来想:怕啥啊,我老爸还在,我也不用急着吃药。结果听到父亲往生之后,心里就恐惧,就赶紧把父亲所留下的药赶快把它吃了,病就好了!

佛陀说,身为佛陀,没有所谓的灭度、不灭度的问题,他老人家三大阿僧祇劫、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所修的波罗蜜功德,已经成就了法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但是他为什么还要来表演、来示现所谓的生老病死呢?他说:假设佛陀长久住世,众生不能生起渴仰欣慕之心啊!佛陀讲的话没有人听了。因为想说佛陀经常存在,他没有危机意识,所以佛陀必须在非灭度中而示现灭度。这个地方是说,其实佛陀只是到其他国家去了,没有灭度!

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一个观念就是:佛陀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这第一个法身遍满常住,这是第一个。不管你今天是生长在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那是约着应化身而安立的。约着佛陀的法身没有所谓的正法、像法、末法的差别,所以我们在修净土宗的人,第一个你要知道法身常住。

第二个、法身是有救拔性的。

佛陀的法身,他的成就是用无量无边的波罗蜜之所庄严的。其实佛陀在初地的时候就成就法身,但是诸位看,初地到成佛,还有两大阿僧祇劫的时间,他要用他的波罗蜜,而且他是初地以后的波罗蜜,去庄严法身。所以在唯识学,它对法身怎么定义?它说什么是法身?

大功德法之所庄严故名法身!

一念清净心,有无量无边的波罗蜜、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它能够救拔我们,所以这一念清净的法身,其实有无量无边的波罗蜜,它是随时可以救拔我们,它有救拔我们的力量,这是第二个法身的救拔。

第三个最重要:法身有自在性。

因为众生他的执着是不一样的,他法身不能用固定的方式来救拔我们。不能说反正身为佛陀,我就开个小门,你要找得到这个门算你有本事,找不到这个门,那就没办法了。不能这样。佛陀一定是要广开方便门──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所以佛陀他的法身救拔必须要是一种自在性的。

那这个当然就跟佛陀在因地的时候行菩萨道,他修波罗蜜的时候他有恒顺众生。你看阿罗汉他也有很多功德,但是阿罗汉修功德的时候,他布施持戒他完全不考虑众生的立场,我做我该做的事情,你认同我也无所谓、不认同我也就算了。阿罗汉修习无诤三昧,他不跟你发生冲突,但是他也不会随顺你。所以他因地的时候没有修恒顺众生,他得果报时,他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但是这个功德不能他受用,不能把功德输送给你,不可以,他只可以自受用。

你看看菩萨戒,菩萨每一个修学,他一定要站在众生的立场去考虑事情:我布施,我要考虑对你有没有好处,对众生是不是产生广大的利益?我持戒,为什么要持戒?我为了利益众生而持戒。他在整个每一个善法当中,他是从一个恒顺众生出发的,所以他叫做波罗蜜。

阿罗汉没有波罗蜜,二乘法没有波罗蜜,二乘叫布施,这个善法。只有大乘佛法有波罗蜜,因为大乘佛法修我空观、法空观──菩萨能够无我而恒顺一切众生。恒顺一切众生修一切善法,才有资格叫波罗蜜!所以他因地的时候恒顺众生,他在果地的时候,他的功德就能够有自在力,能够满一切众生的愿望。

所以我们从法身的救拔,我们知道两个概念,就是经典上说的: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诸佛如来他的身是以何为身呢?是以一切法为身。阿弥陀佛存在,他存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个,他无所不在。你看慈明寺有阿弥陀佛、净律寺有阿弥陀佛、乃至于诸位的佛堂当中,家里供养的佛像也有阿弥陀佛啊──阿弥陀佛是法界身,他以一切法为身,所以阿弥陀佛是无所不在的!这第一点。

第二个,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句话太重要了!阿弥陀佛与我同在,他不但是无所不在,还能够进入到我们的心中。你可以用想象的方式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也可以用音声的方式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佛陀有广大的自在力,他能够进入到我们的心中,而变现我们自己相应的相状。所以阿弥陀佛是无所不在,第二个阿弥陀佛与我同在,这个很重要──你在佛堂念佛的时候,他就跟你同在,你平常散散乱乱的时候,他也存在佛堂当中,他就是无所不在。

这是我们修净土宗的两大基本概念,也是两大基本的信仰:相信弥陀是无所不在,相信在我们忆佛、念佛的时候,是与我们同在。那么这两个信仰建立起来,你才有资格修学净土法门。

我们看今天讲义的经文,这段经文开始介绍:我怎么去跟观世音菩萨感应道交?我怎么去观想观世音菩萨的功德?释迦牟尼佛介绍观世音菩萨的相貌,他是从上面往下介绍,由头部到手臂到脚,他是由上而下介绍的,好,我们看今天的主题,天冠化佛跟标举面相两段,看经文:

(三)天冠化佛

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好,我们从上面开始观起:顶上毗楞伽摩尼宝,毗楞伽是殊胜的意思,摩尼宝就是如意宝珠。那么,他把摩尼宝珠串成一个帽子,天冠就是帽子。在帽子的正中央,有一个化佛,这个化佛是阿弥陀佛。这个观世音菩萨头顶,顶的阿弥陀佛,原来是站立的,但是站立的比较高,一般人家画佛像为了尺寸的关系,都把他画成用坐的,但其实他是站立的,有一立的化佛高二十五由句。

(四)标举面相

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

那么观音菩萨的面部颜色,如阎浮檀金色,就像紫金光色,这个跟阿弥陀佛一样,所以一般佛像,比较如法的是安金的。眉间的白毫相是七宝色,流出了八万四千种光明。阿弥陀佛的毫相是白色的,观世音菩萨的毫相是七宝色,每一光明都有无量无数的百千的化佛──光中化佛,那么在化佛当中,又有无数的菩萨以为侍者,这个化佛跟菩萨之间可以做种种色身的变现,而遍满十方世界当中,做种种利他的事业。

观世音菩萨,我们从他头部或脸部来看,最有特色的地方,当然就是他的化佛,这尊化佛是怎么回事啊?在我们显教并没有明显的说到,但是在密教就有提到这件事情。说是:观世音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他发了四十八愿,他的悲心很重,因为观世音菩萨的特点就是大悲,他一直要帮助众生,希望众生不要造业、不要堕落到恶道。但是,众生在受到观世音菩萨救拔的时候,他有时候他就听观世音菩萨的指示,有时候就忘掉观世音菩萨指示,竟然继续的造业。所以观世音菩萨在救拔众生的时候,就发觉众生总是进进退退,所以他产生一种强烈的挫折感,那么这个挫折感产生以后,他就产生一种退转的心情。

我们知道菩萨的生命─法身慧命,完全是以愿望来支持。在菩萨戒上说,一个菩萨虽然有过失,但只要心中永不放弃──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这个菩萨并没有死亡,因为他精神还在。菩萨的死亡是什么意思呢?他放弃了努力,他愿望的退转,这是最可怕的!所以观世音菩萨产生退转的时候,他对他过去所发的誓愿,产生质疑;产生退转的时候,他突然间产生极大的痛苦,身体就碎为一千块。

这个时候他的本尊、他的本师、他的师父阿弥陀佛现前,这个时候阿弥陀佛开导他,重新建立他的信心,他说你应该加强自己的道力,而不是关心众生有没有进步,你一定要注意向内心中去自我要求自己的道力。那么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听完阿弥陀佛的开示以后,他的信心重新建立起来、他的愿力重新提起,这个时候,他在地上碎成一千片的身体就化成千手千眼。因为观世音菩萨这次的退转的障碍,是他的本师,他的这个上师阿弥陀佛的加持,所以他就为了感恩阿弥陀佛的慈悲,所以就把阿弥陀佛的像顶在头顶上,表示对师长的尊重与感恩。密宗有这种说法,就是为什么他的头顶经常顶着一个阿弥陀佛,是一种感恩心的缘故。

好,我们继续往下看,他的手臂还有脚的种种妙用,看经文:

(五)臂现佛事

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

我们看看观世音菩萨手臂的功德:他的手臂犹如红莲华的色彩,有八十亿微妙光明,这个光明在手臂上形成一个璎珞,那么在璎珞当中,它能够普现一切菩萨,利他的种种庄严的事情。

(六)手有悲用

手掌作五佰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这个是手臂,但是手臂它是一个本体,它依体起用时,就变成手掌。手掌有五佰亿杂莲华色,就是青、黄、赤、白各种颜色都有。他手掌的十个指端当中,每一个指头有八万四千个彩画,犹如印文,就像印刷印上去的一样清楚分明。每一幅彩画,有八万四千的种种的颜色,每一种颜色有八万四千光明,这个光明是柔软的、慈悲的光明,普照一切的十方众生,以此宝手来接引摄受一切众生。这就是一般说的:千手千眼、无量无边的手,每一只手都放出光明来接引众生。

我们再看他的脚:

(七)足有德用

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

观世音菩萨在行走的时候,他足下有千辐轮相(这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有一千幅的轮相在这个足下,自然化现五百亿的光明的华台,下足的时候有金刚摩尼(摩尼就是如意),如意华遍布在足底下,来承接菩萨的宝足。当然这个地方表示菩萨的尊贵,表示说菩萨的脚他不能踩在地上,他每一个脚要踩下去的时候,自然有种种华台来承接菩萨的宝足,菩萨的尊贵。

(八)与佛同异

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其他的身相都跟阿弥陀佛没有差别,只有头顶上的肉髻,还有肉髻中央的无见顶相(这是三十二相最尊贵的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那么,观世音菩萨其实他代表大悲,从大悲的精神来看,我们看观世音菩萨在中国的示现,他有白衣观音、送子观音、滴水观音,滴水观音最多,忏公师父画的西方三圣,那个观世音菩萨就是拿着甘露瓶,滴水观音,还有骑龙观音、乃至于千手观音,但是最能代表观世音菩萨大悲心的,就是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在经典上的出现主要有两个地方:

第一个是《大悲心陀罗尼经》:观世音菩萨在持大悲咒的时候,发愿:他说我如果尽未来际能够真实利益众生的话,我发的愿如果是不虚假的话,令我身体当下即变出千手千眼。果然他这个大悲咒一持下去,还有他的咒愿,就变成千手千眼,这是第一,这是在经典上讲到的千手观音。那么千手观音在这个大悲咒里面比较偏重在折服,折服众生这一块,比较刚强折服的。

其次,在《楞严经》讲到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为什么叫观世音呢?原来因地是观察音声,从音声当中,我为什么能够有音声呢?这个音声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回光返照而找到真如本性,所以他是从观察音声而入道。那么在果地妙用上,他是寻声救苦,你只要忆念他的圣号,他就能够寻声音来救拔你,若因、若果都跟音声有关系,所以叫做观世音。

那么他修耳根圆通成就以后,他成就四种的不思议的妙德,其中一个就是现容不思议──他现出种种的容貌不可思议,而现容不思议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现千手千眼,一千只手、一千只眼。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菩萨在大悲利他的时候,他的手表示他的行动,付出行动去接引众生,但是他的每一个行动他是要有智慧,菩萨在度化众生,他是要有善巧智慧的,眼睛表示一种善巧的智慧。

诸位你要看看菩萨戒,菩萨讲到六度,他的每一度:布施度也好、持戒度……他的整个菩萨道在行动的时候,他考虑到很多因素:我这样子做会让众生产生疑惑、产生善根上的障碍,菩萨就不做了;我这样子做,虽然对菩萨是有所牺牲,但对众生的善根有所帮助,菩萨就做了。他要观察因缘,他每一个行动都要用智慧来引导。

你看春秋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人,他在海里抓到一只海鸟,这海鸟长得很高大,颜色也特别的美妙,这个人就送给了齐王。齐国国君看到这只鸟非常漂亮,就把它关起来,特别宠爱它,就把他自己平常所喝的,最喜欢的酒、肉,就赏赐给这只飞鸟吃,这支飞鸟七天之后就死了,为什么死掉呢?因为齐国国君没有善巧智慧,他以为他喜欢的东西别人也喜欢,这个菩萨只有手没有眼睛。因为你要站在众生的角度,而不站在你自个儿的角度,众生有什么需要,我们要从众生的角度去满足他,所以他的千手千眼,就是在每一个利他的行动当中,都有智慧的判断。

观世音菩萨的身相,大部份表示摄受门,只有千手千眼,具足调伏和摄受。诸位可以看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手,他那个手有代表折服的,比方说观世音菩萨手拿刀剑、他有拿刀拿剑拿宝杵,这个众生应该折服他就折服,他应该依折服而得度。但是他另外一边手拿什么呢?拿莲华、拿宝瓶、楼阁、拿种种安乐的资具。所以千手观音,他本身是很特别,他又能够现出慈悲摄受的一面,也能够现出严肃折服的一面。

一般我们持大悲咒的时候,我们的本尊是观想千手观音,但是千手观音他的观想的心态,在持咒的时候是比较偏重在降魔,他是刚强。但是你放蒙山的时候,也是要持大悲咒,或者有些人持楞严咒,其实楞严咒的本尊也是千手观音。海公师父讲《楞严经》的时候,他说楞严咒的本尊也是千手观音。你在放蒙山之前,先观想你是千手观音,但是那个时候是慈悲摄受,你用这个手施出无量的饮食、施出无量的法味,让众生离苦得乐。

所以在观世音菩萨所有身相当中千手千眼是非常重要,显教、密教都非常重视这个身相。因为他圆满具足菩萨的折服、摄受两门都具足,他可以代表菩萨的慈悲摄受,他也可以表示菩萨的这种严肃的折服,全都具足。所以一般只要这个有在持咒,千手观音是必定要观想的,大悲咒、楞严咒、楞严咒心很多咒,乃至于密宗很多的咒,都是观想千手观音。只要跟观世音菩萨有关的,大部分都是观想千手观音。很少人观想滴水观音、白衣观音,很少,所以这个千手观音他是很重要。

当然他千手,他每一个手,千手观音他有两种说法:在密教的上师的开示说:千手观音有人说是,他手就是手,他的眼睛是在头上,手和眼是分开的;但是有些上师不认同这个想法,认为他的千手千眼,是每一只手都有一个眼,他认为手和眼分不开的,这样讲也合理──手中有眼、眼中有手,他千手千眼就是每一只手当中都有眼睛,这样的说法也合乎他的道理;善巧中有行动,行动中有善巧。总而言之,身为观世音菩萨,我们比较常观的大概就是千手千眼的相状。好,我们往下看,最后两段:

(九)结示观名

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这一段做个总结。是为观,观是指观想,你要把观世音菩萨的相状放在心中现出来,观想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这不是假想,这是观世音菩萨的真实色身,他真实的就是千手观音。

(十)彰功劝观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

佛陀告诉阿难,若欲观想观世音菩萨者,当作以上的如实观想。这样观有什么好处呢?第一个不遇诸祸,第二个净除业障,消除无始劫来的生死重罪,这些重罪大部分都是很重的。

一般来说,在古德的注解上说:他说一般罪,大概你拜忏、或者是持咒、念佛,就可以消除。但是特别重的罪,你一定要观想,你光是身业的礼拜、口业的加行还不够,一定要三密相应──身业礼拜、口念佛号或持咒,还有意业的本尊功德现前──意业的观想。也就是说:你要灭除五逆十恶重大的罪障,那一定是要三密相应,光是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名都不够。所以他这地方讲:灭除重大的罪障,因为他包括观想,如此菩萨但称念他的名号,尚且获无量福德,何况是能够观想他的色身呢?你不但身业礼拜、口业称念,还加上意业的观想,那个灭罪力量更大啊!这个地方的灭罪,我们解释一下。

消除灾难跟净除业障,这是两码事。

你一个没有学佛的人,你都有可能因为一念的信仰,而在痛苦当中称念观世音菩萨,那么你这个时候一时的灾难也可以把它消灭掉,消灭灾难不难,你不需要所谓的道前基础,但是你想净除业障不容易。

我们先谈一谈佛菩萨能够做的是什么、不能做的是什么,这件事情我们要先弄清楚: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菩萨能够进入到我们的心中,他做得到。但是他进入到你的心中──他可以引导你,但是他不能改变你!他不能主动改变你,他可以现很多相状来启发你,让你自己去改变。所以诸佛菩萨在《大智度论》上说:佛菩萨可以把他的福报,释放给我们、跟我们分享,他的福德送一点给我们,让我们消业障、增福报,可以。但是他的善根不能输送给我们,好比说把他的菩提心送给你,不可以!你想要有出世的道心、菩萨的波罗蜜,佛菩萨可以从相状来引导你慢慢的进步,他可以让你借相修心现出相状,他现出光明相提醒我们要保持智慧;他现出水相,提醒我们心要保持柔软心;他现出珠宝相,提醒我们心要像宝珠一样充满庄严;但是他不能主动改变我们,不可以!

所以你要能够净除业障,你在持念观世音菩萨、观想观世音菩萨的时候,你本身就要具足忏悔的心,才可以达到业障消除的功德。只要跟解脱道有关系的、只要跟生命的改变有关系的,这个都是没有人可以帮助我们。你念观世音菩萨,让你消除灾障,但是你的个性都没有改变、你的思想没有改变,这个是生死凡夫。但是你称念观世音菩萨的时候,你依止菩提心、空正见,不断的回光返照,一面称念观世音菩萨,那你就是解脱了,你是假借观世音菩萨的因缘来帮助你前进。所以菩萨不能把善根输送给众生,这个要注意!不是说我念观世音菩萨以后,我善根增长了,没有这回事情,福报增长这个是对的,善根是你要栽培的。好,我们看最后一段:

(十一)重显观仪

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

那么我们如果要观想观世音菩萨,它的次第要从上面观起,先观他头顶上的肉髻,然后再观祂的天冠,天冠上面有一尊阿弥陀佛立像,然后循着头部的天冠往下观是手臂,手臂当中有莲华的光明,串成璎珞;再看他的手指头放出光明来接引众生;再观他的脚足等等。应该要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的手纹一样的清楚明了。那么佛陀做总结:

(十二)辨观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这个观世音菩萨在诸多菩萨当中,他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他跟我们娑婆世界的因缘特别的深。因为在四大菩萨当中: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文殊、普贤菩萨,四大菩萨,就是这个观世音菩萨,他因地是在娑婆世界修道而成就的,所以跟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特别有缘,这第一个。所以你看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很多人供奉观世音,不要说佛弟子,连外道都供奉观世音菩萨,因缘很深。

第二个、观世音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很特别──普门示现。《法华经》二十八品,全部是赞叹菩萨的功德。而《楞严经》它是告诉我们怎么摄用归体──回光返照把心带回家;《法华经》是怎么样在找到家以后,用福德、智慧来方便庄严这一念心。所以《法华经》全部在赞叹佛菩萨的功德,而佛菩萨功德的最高境界就是普门品,普门品是《法华经》的最高境界,普门示现。

我们讲一个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的一个公案,给大家作参考:

在隋文帝的时候,终南山有一位道士,这位道士他定期下山来卖仙丹,然后跟人家说:你吃这个仙丹就可以成仙了!事实上很多人吃了仙丹之后,就经常晚上的时候跑到山上去,然后就失去了消息,就没有回来。大家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吃了仙丹,上山之后就没有下山了呢?就三、五个人集合起来上山去找;就在深山里面找到一个山洞,那是一个大蟒蛇的山洞,叫做毒龙。其实毒龙就是大蟒蛇,就是这个蟒蛇精他修练成就以后变成精,他就化成道士来诱骗众生,但大家知道也没办法,所以经常就会看到有人就莫名其妙的失踪了。

直到有一天,有一位老比丘来到山上,他受居民的乞请,上山到那个山洞去,做法,用慈心三昧把这大蟒蛇调伏了,大蟒蛇就离开了。离开以后这位老比丘就住在山洞里面,后来在六月十九号那一天,突然间山上放大光明,村民跑上去看,原来这位老比丘要入灭了。要入灭的时候,这个老比丘就坐在山洞前面,就入火光三昧,用三昧火把自已的身体烧掉。就在火烧的过程当中,火光上面现出一尊观世音菩萨骑着一只龙,骑龙观音就是这样来的。这是一尊白衣观世音菩萨脚踏一条龙的相状,这时候大家才知道原来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所以我们就定农历的六月十九号是观世音菩萨灭度的日子。

也就是说:观世音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他是恒顺众生的因缘,既然这只大蟒蛇现出一个道士,那么观世音菩萨现出一个比丘身──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这是说明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的功德。我们看第五科的十一势至观,我们看经文:

辛五、第十一势至观

我们知道菩萨的功德,基本上都是以他的相好光明,特别是以光明来做代表。我们看到观世音菩萨的光明,基本上是比较慈悲的、调柔的,他代表大悲。但大势至菩萨的光明比较偏重在智慧这块,他是比较刚强、调伏的,所以忏公师父念大势至菩萨时,称南无大力大势至菩萨,多了一个大力,表示这是一种智慧的调伏。我们看经文:

(一)总举观相

次观大势至菩萨。

(二)重辨观相

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

(三)正明圆光

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

(四)光益有缘

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

观世音菩萨跟大势至菩萨的身量一样,比阿弥陀佛矮一点;那么圆光的面各百二十五由旬,他的光明能够照二百五十由旬;他举身的光明,可以照十方国土,作紫金光色,只要有缘的众生,皆悉得见。

那么,见到此光有什么好处呢?

(五)从光立名

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只要有人见到这个大势至菩萨的光明,就能够见到十方无量诸佛净妙的光明,所以号称此菩萨名无边光,又称为无边光菩萨。为什么叫大势至呢?因为他能够以智慧的光明普照一切众生,使令一切众生远离三涂的痛苦,成就无上的威德势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大势至菩萨就是能够调伏众生的罪障,远离三恶道,所以叫做大势至。

0:00 / 0:00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2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3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4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5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6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7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8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9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0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1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2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3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4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5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6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7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8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9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20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下劣凡夫罪业深重,如何容易得生安养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

示法源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

会性法师:赞佛偈略说

赞佛偈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门槛高吗

问: 尊敬的大安法师!阿弥陀佛!两个月前,念佛越念...

修净土法门勿废金刚经

勿废金刚经。 就是《金刚经》的诵持不可废止,意思是,...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

【原文】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此唯心之义,...

我们要对佛号生起决定的信愿

念佛之说,何自来乎?非金口所宣,明载简册,今日众生...

大安法师: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修学

问: 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大...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修习净土法门是最上的福报

念佛人称之谓净土行人,净土行人必须要把我们净土这一...

心无分别时,敬僧功德就圆满了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 我们这会儿呢,从山下爬到佛顶山...

佛经中有关职业与财富问题的开示

佛陀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财富,应当学会一门技艺,作...

净土法门具体怎么修法

净土本可无修,修是因为众生迷失真心才不得不有种种法...

【佛教词典】布萨

梵语 posadha, upavasatha, uposadha, upavāsa, 巴利...

【佛教词典】鱼施饿鬼

指供养鱼族之施食会。渔夫对平日之杀生,为日后生菩提...

用慈悲忍辱的精神来对待谩骂

通常被人骂者,少有不起烦恼,乃至瞋恚心,佛在世时,...

宏海法师:信解行证

好各位,我们尊敬的上果下道和尚慈悲,各位在座的法师...

如野马一样的妄想心怎样调伏

祖师们确确实实了不起,想了很多办法,写了很多文章,...

欲得成就一心应当存诚念佛

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见诸相非相」应如何理解

问: 佛于《金刚经》中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星云大师《律学修持法门》

我今天讲的律学修持法门,第一点,要跟各位讲的是持戒...

如何富过三代?德过三代?

财富和财富能力如何传递下去,是个世界级难题,英文对...

这样的「陷阱」反而成为我们的「加持力」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自己身边总是小人很多,常常被人...

多欲的过失

《大智度论》当中,有一个小故事,说明多欲的过失。 这...

何谓「供养」

供养,又称供施、供给、供,是对佛、法、僧三宝进行心...

主导六道轮回的亲因缘、增上缘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的涵义

问: 请解说《观经》中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