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观无量寿佛经

净界法师  2021/12/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讲)

我们净土宗的修学它的主轴思想是一种他力法门,也就是说我们在整个修行的灭恶生善的过程,是把佛力引到我们内心来──转他成自。那么在本经当中就是说,我们怎么样把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功德庄严,转到我们内心,来消我们无始的生死重罪,乃至往生净土呢?在本经当中你要观相,你心中要有极乐世界的相状,你才能够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

就是说我们众生的心是苦恼的,阿弥陀佛的心是庄严的,你中间有一个桥梁,是吧,这个桥梁就是你要能够生起极乐世界的相状。本经在解释极乐世界的相状,是先解释依报的相状,再解释正报的相状,依报庄严它的主轴思想——它是以清净为根本。你看极乐世界的观法,第一个大地观:它用水来带动,先从水的观察到冰到琉璃地。这在诠释什么呢?就是在诠释极乐世界的庄严相、清净相。

所以比方说你要看到极乐世界,你在打坐的时候看到极乐世界的莲华,看了以后非常贪爱,然后躁动不安,那不对了,肯定不对了!这朵莲华应该不是极乐世界的功德相,可能是有问题。所以极乐世界的相状一旦心中出现的时候,一定有一种清净的力量,让你感到寂静,这是第一个思想,所以清净是整个极乐世界功德的一个根本。

第二个,从清净当中,能够引生三种功德:第一个、极乐世界的本质,它的的依正二报的本质,它是光明相的,处处讲到光明。所以为什么佛陀先讲落日?就是建立一种光明的概念。所以你要看到莲华,你突然间看到莲华是黯淡的,那就有问题,极乐世界的环境,没有一个是黯淡无光的,没有,全部放光的,它是充满光明的世界。

第二个,极乐世界充满了庄严,如果你在打坐间看到极乐世界的楼阁,是石头、泥土做的,那也不对!这个就是邪观。极乐世界的东西没有一个是不庄严的,一定是七宝所成没有例外。它是充满光明的世界、充满庄严的世界,它是充满音乐的世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音乐来演说妙法。这个是整个极乐世界的三种特色、三种本质:光明,庄严,音乐。

那么它的结构呢?在本经当中讲到结构,当然主要的我们看它的大地庄严以后,讲到宝树、楼阁、莲华,目前是三个主轴。第一个我们到了极乐世界,第一个去的地方肯定是莲华,有些人待得久,有些人待的短,肯定要在莲华待一段时间,在莲华当中享受八功德水的安乐、享受那边的说法,等因缘成熟了,华开见佛,然后离开莲华到宝树、楼阁去居住,甚至于遨游十方世界。它的结构是这样安排的,它的整个极乐世界的描绘,是以莲华为中心,而带动了宝树、楼阁,乃至种种的依报庄严。那么这以上是讲到依报的功德庄严,这以下我们看庚二的七观观正报。

庚二、七观观正报(分七:辛一、第七华座观。辛二、第八佛菩萨像观。辛三、第九佛身观。辛四、第十观音观。辛五、第十一势至观。辛六、第十二普往生观。辛七、第十三杂明佛菩萨观)以下有七个观,来观察极乐世界的正报,哪七个观呢?第一个华座观。第二个佛菩萨像观。第三个佛身观。第四个观音观。第五个势至观。第六个普往生观。第七个杂明佛菩萨观。它是先观静态的佛、菩萨、再我们观众生跟佛菩萨之间相互的互动,先观静态再观动态。

我们先看辛一、华座观,这个地方很重要,莲华观几乎贯穿了极乐世界的整个依报正报庄严。我们先看前面两段的这个纲要的说明,看经文:

辛一、第七华座观

(一)许说劝持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二)三圣现身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佛陀讲完了前面依报庄严以后就招呼了一声阿难跟韦提希,对他们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为什么佛陀讲完以后,又重复的再提醒阿难尊者要认真的听闻,而且好好的思惟呢?古德说:因为以下的正报庄严更加的精致、更加的微细,如果你不加以专心的话,很难契入,所以必须提醒与会大众,要提起精神好好的听闻、思惟。

那么佛陀以下是说什么法呢?说除苦恼法。除苦恼法这个地方得两说:你能够观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你等于是跟阿弥陀佛的功德直接接触,念念之间消除我们的生死重罪。极乐世界的庄严,你一旦观进去啊,你只要顶多三个月你就有感觉,你的身心世界会有变化。因为阿弥陀佛那种功德相啊──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但是你必须根据经文去观才可以,然后配合拜忏,有些助行。那么从现世的角度来说,我们能够将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在心中显现出来,能够消除我们的罪障,这是第一个除苦恼法。

第二个、临命终的时候,能够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往生净土,彻底的远离生死的痛苦。

这两种除苦恼法,我们应当要好好忆持,并且广为大众来宣说这个殊胜的除苦恼法门。那么佛陀讲完这件事的时候,这个时候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住立空中,突然间在空中现前,乃至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两位大士菩萨在左右两边站立。他们身上的光明,特别的殊胜明亮,没办法仔细去瞻仰,犹如百千的紫摩金色一样,放大光明。

这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竟然有他方佛现前,这是非常不寻常的。我们都知道在佛法的规矩,一世不能有两尊佛出世,一世无二佛。所以在戒律里面说:你说你是佛陀出世,不犯根本罪,因为没有人会相信;你说你是菩萨示现,犯重罪、大妄语;你说你是什么佛乘愿再来,犯轻罪,因为不可能有佛陀这么不守规矩的,以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的法还没有灭,即便是末法,至少法还在。

它是这样的:每一个世界都有一个教化主,但是也有例外,比方说《法华经》这种难信之法,开显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不管你造什么样的罪业、不管你起了多大的颠倒,你的清净佛性没有失掉,你还是有成佛的可能性,这个思想很难让人家相信。因为我们一般都是活在妄想当中,我们哪一个人知道说,把妄想拨开来看,它的本质就是清净的,谁知道呢?没有人知道,也很难相信。说:我们无量劫来打滚,打这么多妄想、造这么多罪业,还好,清净的佛性不受污染,有谁敢相信呢?这些罪业都是虚妄相而已。

所以佛陀诠释《法华经》,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时候,很多声闻人,心中有很多质疑,即便他对佛陀有强烈的皈依心,但是他觉得心中还是有挂碍,所以他必须有多宝佛塔出现—他方佛出来作证明,从佛塔中出来宣说,你们要相信你们的教主所说的是对的!

这个佛陀说法,另外一个佛陀来帮助你证明,在《法华经》出现过一次,在《阿弥陀经》也出现这种事情。

《阿弥陀经》在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讲了很多很多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之后,说这些功德是怎么来呢?是你心中忆念阿弥陀佛名号,念念之间创造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所以《阿弥陀经》是以音声来开显极乐世界功德,《观经》是以相状。这两个当然是可以相辅相成,你听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音声,你就能够趣入弥陀的功德,很难相信!尤其是声闻人认为音声是生灭法,一个生灭的音声怎么能够带动佛的功德呢?所以到流通分,只好请六方诸佛现前,出广长舌相,来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是对的──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释迦牟尼佛跟你们讲的法是对的,我们也是如是宣说的。

本经亦复如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观想莲华,下面有八功德水、莲华中有很多的光明……我们这样观想就能够灭除重大罪障呢?也是很难相信!是啊,所以这个时候阿弥陀佛亲自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亲自出来作证明,这个地方就是有启信。就是说在特别难信、不可思议法门当中,他方的佛陀会到娑婆世界来互相作证明。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

(三)为众祈请

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四)示所观境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

这个地方等于是讲到怎么去观极乐世界正报庄严的一个准备工作。还没有开始观喔,只是准备而已。那么韦提希夫人见到无量寿佛之后,就很虔诚的拜下去,当她拜下去的时候,她说话的对象不是对阿弥陀佛说,而是对释迦牟尼佛说,因为毕竟释迦牟尼佛是教化主嘛。

她就说:世尊啊!我现在因为佛陀的神通加持力,能够见到无量寿佛,跟两位菩萨亲自现身,当然我是生长在佛世,正法时代,但是未来末法时代的众生,想要观想无量寿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希望得到西方三圣的加持、能跟西方三圣感应道交,应该怎么办呢?已经没有佛陀的现身加持,怎么办呢?

佛陀说: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这地方两个重点:第一个、想,你心中要生起想像,想就是一种相状─于境取相。第二个,要把这个相状,在心中念念相续、明记不忘,你要让它相续的时间长一点,产生一种净化的力量。怎么想怎么念呢?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就是莲华座。本经观想西方三圣是先观莲华座,我们都知道莲华表示清净,因为它居尘不染,莲华的清净不是说远离染污的清净,而是它即便处在污泥当中,它的华瓣有一种透明的油质,那些染污的因缘,没有办法染污到莲华,再脏的地方它永远保持干净。

这个是表示十方诸佛菩萨,他的成就功德是以清净心做根本!

我们看菩萨的座像,比方说文殊菩萨他坐狮子,对不对?表示智慧啊,他能够狮子吼,调伏一切的妄想;普贤菩萨坐六牙白象。菩萨有某一些特别的功德,他有时候坐野兽、坐动物都有可能,但是你没有看过一尊佛是坐野兽的,不可能!所有的佛陀他坐一定是坐莲华座,没有例外,佛陀不可能坐动物,菩萨有可能。这表示什么意思呢?佛陀是尊贵的、清净庄严的,他肯定是要坐莲华座的。

这个地方,就在七宝地当中,我们要观想佛的庄严,先做莲华座的想,就是告诉我们:佛陀的功德是怎么成就的呢?他是依止清净心,而不是依止攀缘心;他是依止离相的清净心去修波罗蜜而成就的!先把这个基础工作做好。

再往下看,莲华除了清净,上面还有什么东西,看经文:

(五)华叶庄严

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

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

好,我们把莲华的这个莲华座,它这个座本身的庄严解释一下:那么莲华应该怎么观呢?我们观想莲华它的华瓣,有百宝颜色,华瓣的颜色是各式各样的都有,不是只有一种颜色很多颜色构成;每一个华瓣有这个脉,脉有八万四千脉,好像天上图画一样庄严美妙;而且它的每一华脉上,放出八万四千光明,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前面说过极乐世界的莲华是放光的,它的华脉放出八万四千光明,了了分明。

在《阿弥陀经》上说:极乐世界的莲华,如果它的颜色是青色的,就放青光;要是白色的,就放白光;青黄赤白颜色,青色青光、黄色黄光、白色白光,《阿弥陀经》是这样讲的,它的颜色跟它的光明是对应的,这是第一个。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那么最小的莲华,它的一片华叶,就有一万华里这么大,比台湾都还大,每一朵莲华,有八万四千个叶片,在每一个叶片当中,有百亿个摩尼珠王以为映饰。华瓣上面镶了很多的摩尼宝珠,来庄严这个莲华,而这每一颗摩尼宝珠,都放千种光明,这个光明在虚空中,好像宝盖一样,覆盖着整个大地。

所以,莲华除了清净之外,还有光明,光明当然表示智慧,菩萨在修行的因地的时候,是以智慧来引导的,还有种种波罗蜜的庄严。就是说:莲华本身是清净义,但是莲华本身有光明,还有很多的摩尼宝珠在莲华当中来做一个点缀,庄严和光明。

我们再看莲华的上面的种种庄严,有三段,我们看经文:

(六)台上庄严

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

(七)幢上庄严

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

(八)珠光德用

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

莲华台上有三种庄严:首先看第一个: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这个宝叫释迦,释迦就是能胜,释迦毗楞伽宝就是说这个宝特别的殊胜,因为它是晶莹剔透,叫做释迦毗楞伽宝,是晶莹剔透特别的殊胜,来当作莲华台。所以我们说莲华是清净义,连台座都特别的晶莹剔透。这个莲华台,有八万金刚的甄叔迦宝,红色的宝石、还有清净透明的摩尼宝,还有美妙庄严的珍珠网来做一个点缀装饰,在莲华台周围的边缘地方,这是莲华台本身的华台周围的庄严。

我们再看台上的幢上庄严:于其莲华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这个宝幢,古德解释:表示四无量心,就是说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一念清净庄严的心性,他有慈、悲、喜、舍四种的愿力,来摄受众生,所以叫做四柱宝幢。一一宝幢,有百千万亿须弥山,这个宝幢就像须弥山这么高大,这个是讲到台上有宝幢的庄严。第二个我们看宝幔的庄严: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宝幢是菩萨的四无量心,宝幔是比喻菩萨的四摄法。他实际付出行动的时候,菩萨的调柔犹如宝幔──有布施、爱语、同事、利行,有四种方便来摄受众生。这个宝幔就像夜摩天,夜摩天是欲界的第三天,它的光明特别殊胜,形容它的光明就像夜摩天宫的宝幔一样这么的光明。

第三个、宝珠: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这个宝珠是比喻菩萨的波罗蜜妙行,它除了有四无量心、善巧的四摄法,还有实际的利他行动,就是宝珠。在这个宝幔当中,镶了很多很多的微妙宝珠来做装饰。所以这个极乐世界的莲华台上面有宝幢,宝幢旁边挂了很多宝幔,宝幔上面镶了很多的宝珠,有三种庄严。

那么,这么多的宝幢、宝幔、宝珠,有什么好处呢?先解释它的德用──每一个宝珠有八万四千光明,每一个光明,有八万四千种不同的颜色,每一个颜色有种种的变化,这种颜色各做各式各样的变化,以下提出三种:第一个它能够变出金刚台、或者变现出真珠网、或是变现各式各样的华云。在十方世界,随众生的欢喜而变现,来施作佛事,来宣扬菩萨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种种波罗蜜的佛事,显现给众生看,在宝珠当中的光明当中,来宣扬菩萨的佛事。这是极乐世界莲华台的庄严相貌,跟它的功能德用。我们看下面两段的总结:

(九)总结观名

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

这个叫第七观华座观、华座想,也是正报的前方便。

(十)结示本愿

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

那么这个莲华座跟前面的庄严是怎么来的呢?是法藏比丘愿力所成。

这一段这种经文在《阿弥陀经》有四次—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是由功德之所庄严。极乐世界的庄严,当然是弥陀本愿所成就的,这个没有话说。因为,没有阿弥陀佛因地的发愿、尘点劫的实践,就没有极乐世界的庄严,我们也就得不到他的摄受。但关键是:就是说阿弥陀佛所成就这个功德庄严,是他老人家自己受用;我们身为一个凡夫,我们比较在意的是:怎么跟他的功德相应?就是转他成自?所以在《阿弥陀经》讲,蕅益大师解释三力,佛力不可思议,这个没有话说,我们赞叹阿弥陀佛的发心,我们末法时代才有人帮助我们去灭恶生善,如果没有阿弥陀佛发心,我们必须完全靠自己的力量,那是一种漫长辛苦的菩萨道,所以我们感戴弥陀的发心,带给我们一个希望!

但是我们怎么契入他的功德,跟他感应呢?这个地方,就有两种差别──以《阿弥陀经》强调名号功德,它是从音声契入。本经也有讲到在临命终时,如果你真的无法观想了,那就提起音声。但是你真的想要消除重大罪障、增加品位的话,相状是很重要的!你看后面的九品往生,九品的分判啊,它是从相状契入,是品位比较高的。所以我们今天知道阿弥陀佛是法界身,能够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可以从音声契入、也可从相状契入,当然也可以两个兼修。虽说这个莲华是阿弥陀佛成就的,但是我们在观想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成就我们自己的莲华;就在我们观想莲华的时候,也念念成就自己的莲华,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有佛陀的莲华跟我们众生的莲华,这两层意思。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十一)重显观仪

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 一观之,一 一叶、一 一珠、一 一光、一 一台、一 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

(十二)结观成益

此想成者,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

(十三)辨观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我们想要忆念阿弥陀佛功德之前,要先做莲华观,这是一个正报的准备。所以在作观的时候呢,不能够混杂其他的观想,要很专心而且注意它的次第,什么次第呢?

先观它的叶,莲华它每一个叶,每一个叶当中有宝珠,宝珠当然放光了,那么莲华观完之后观华台,莲华台上有四个宝柱,宝柱旁边有华幔,华幔上有很多的宝珠。你要得很清楚,先观莲化本质再观莲华台。要像我们照镜子看到自己的颜面一样清楚分明。作莲华观有什么好处呢?灭除五万亿劫的生死重罪,消除我们心中的罪障,而且临终必定往生。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这个佛陀的法身,我们慢慢会讲到佛陀的法身,法身的救拔,下一段马上讲到,跟小乘人的法身不太一样。我们前面讲过,小乘的是以空性的无常观成就了法身,他也叫清净法身,但是阿罗汉的清净法身啊,叫素法身,吃素的素,他不能够他受用,不能救拔众生。佛陀的法身叫做妙法身,他是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他在清净的法身当中有救拔的力量。

我们讲一个小故事,来比较一下,凡夫功德跟佛的功德的差别:佛在世的时候在舍卫国,有一位大富长者,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生出时很奇怪,她的头顶上长了一颗宝珠。这颗宝珠白天看没有什么特别,一到晚上就放光,而且越晚放光越明显。所以大富长者,就取这个女儿名字叫宝光。当然这个是善业力,而且这个女儿善根很强,父亲去听法的时候,她就跟在身边,长大之后,就要求出家。她也是属于那种善来比丘,根本不用佛陀剃度的根性。佛陀说:善来比丘尼!须发自落,袈裟披身。她就自然成就戒体,那么后来她在修行当中很快证得阿罗汉果。

那么,弟子们就问佛陀说:这个宝光比丘尼,为什么一出生,头上就有一颗宝珠呢?乃至于出家之后,那颗宝珠都还在呢?佛陀说:这个比丘尼啊在毗婆尸佛入涅槃后,到了像法末法时代,她是一个在家女居士,她有一天到大殿拜佛,礼拜毗婆尸佛的佛像,拜下去,便非常感动痛哭流涕,拜完之后,就把身上非常喜欢的一颗宝珠,供养毗婆尸佛的佛像,而且还咒愿:以此布施的功德,生生世世,出生在尊贵家。她因为这种供佛和咒愿的力量,生生世世都出生在天上,或是人间的大富长者家,而且生生世世头顶上都有一颗宝珠放大光明。

我们要说的是:凡夫依止有所得的心,以善业力、咒愿力,所创造出来的这种宝珠庄严,它本身没有自在力!

我们要慢慢把凡夫的业感缘起跟佛陀的法界缘起作说明:因为佛陀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他也同时一定施舍过宝珠,乃至于施舍过祂的身体。但是佛陀为什么他的功德有自在力呢?他能够随意变现、施作佛事呢?因为佛陀的心是依止菩提心、空正见,他以无所求的心去做布施,所以你看他的这个庄严,我们看经文——处处变化,各做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

同样一件事情,比方说你现在去做一个财布施,你用有所得的心态去做,你来生的福报是固定的,它是一颗宝珠永远就是宝珠了,而且别人看到它,也不可能生起灭恶生善的效果,人家看到宝珠顶多起欢喜心,甚至起贪心,想要偷你的宝珠都有可能。如果你今天同样一件事,你是以菩提心、以无所求的心去做,而且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你以后得到这个宝珠,那是不可思议啊!它能够每一个人看到都会起欢喜心、每一个人看到都能够生起灭恶生善的善根、都能够施作佛事。

所以我们要知道:同样一件事,你的心态不同,结果就不同!我们现在除了仰仗佛力来帮助我们自己之外,我们要慢慢知道佛陀为什么可以有这种功德。其实观经它某种程度当然它是他力的加持,但是某种程度它也是提醒你──自己要发心!所以观经还讲到托彼依正,显我自性,就是说:自性功德我都已具足,为什么我不把它开显出来呢?我们在观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时候,某种程度当然我们生起皈依之心,某种程度也有一种自我勉励的意思。

这个就是讲到莲华的庄严,这种庄严能够有各种变现,而且在变现过程当中,能够宣扬佛陀的功德,让众生能灭恶生善、施作佛事。好,我们看辛二的佛菩萨像观:

辛二、第八佛菩萨像观

这个地方是一个总像观,是把佛跟菩萨合起来观。到下文再把它分开来,做个别的、微细的观察,先做总像观。我们看经文,先看前面三段的总说:

(一)结前启后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

(二)想佛缘由

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三)结归一心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这段经文很重要!你在修《观经》的观想,这段经文不懂,你就没办法修了,这个道理非常重要!

我们解释一下。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你能够把极乐世界的莲华座观,观想成就以后,你就可以观想佛。当然观想佛坐在莲华座上。所以者何?就是说为什么要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庄严呢?他解释一个道理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是讲到佛陀的身-以法性为身。

我们解释一下,佛陀的救拔有两种:一种是应化身的救拔,一种是法性身的救拔。

什么叫应化身的救拔呢?比方说,诸位有幸生长在佛陀时代,你能够看到佛陀,整天跟在佛陀的身边,这个时候佛陀可以主动救拔我们,而且是无条件的救拔,这个叫做为诸众生不请友。你不用观想他,诸位你可以看看佛弟子得到佛陀的加被,即便他在打妄想,佛陀都有办法去改变他,而且你不用去祈请佛陀他主动救拔你,为诸众生不请友,但是有一个条件,你要生长在佛世而且要有善根。你就是打妄想,都可以救拔你。佛陀可以毫无条件、主动积极的救拔你,不用你去启请他,这是应化身的救拔。

但是,等到佛陀一期的应化结束了,佛陀涅槃了,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佛陀了,这时候剩下法身。法身的救拔跟应化身的救拔有所差别,他是有条件的救拔,他有一定的条件,你要遵守一定的规矩,他有一定的道路,你要跟他的道路相应,佛陀才有办法救拔你,所以佛陀灭度之后,就没有所谓的为诸众生不请友,没有这件事情了,他不能主动救拔你。

所以你看: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这句话是针对像法、末法时代,就是说我们出生的时候,佛陀灭度了,那怎么办呢?没关系!还有希望。因为佛陀应化身灭度了,佛陀的法性身──遍一切处,恒常存在。

而佛陀的法性身有什么好处呢?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关键在这个“入”。智者大师解释说,就是一种自在力。

其实我们凡夫也会造一些功德,对不对!我们也曾经布施、持戒、作很多慈善事业,那么布施持戒的功德我们要把这个功德输送给我们的亲戚。比方说你的父母亲、你的子女,你能够怎么做?你只能够回向,是不是?你不能说:某某人啊,你在美国,没关系,你观想我的形状,我就能够入你的心中,我们做不到。他观想你的形状,他还是苦恼依旧、他还是业障依旧,因为我们不能入众生的心中!所以我们凡夫的功德,只能够透过回向来输送,当然这中间的过程,障碍重重,问题就比较多,因为彼此之间的因缘浅深都有问题。

但是:佛陀的力量很大,即便佛陀灭度了,剩下法身,他都能够入于众生的心想当中,所以即便佛陀没有在我们身边,我们还是可以跟佛陀感应道交!为什么?因为佛陀的法性身,他有能入的功能,能透过我们的妄想,进入到我们的心中,产生一种感应加持的力量。但是,这个地方要有条件,我们说过佛陀灭度之后,佛陀对我们的救拔,是有条件的救拔,我们必须做一些准备,不是无条件的救拔。我们必须准备好了,佛陀才能够产生入的力量。至于怎么准备呢?这个地方说来话长,我们等下一堂课再来说明。

我们虽然生长在末法时代,我们感到一种遗憾,我们得到人身,佛灭度了;我们还有很多的烦恼要处理,我们有很多的业障要处理,谁来帮助我们呢?佛陀应化身灭度了,佛陀法身还在,只要我们有正确的方法,我们也可以达到跟佛陀正法时代一样的效果、得到他老人家的加被,当然这个方法就很重要了!那至于什么方法,我们下一堂课再来说明,好,今天先讲到这里。

我们回答三个问题:

【学员提问】:弟子本来是不杀生的,就连蟑螂也不杀,但是弟子无法忍受德国蟑螂,因为它繁殖速度很快,造成生活上的困扰,弟子无法停止对他们的扑杀,如果不杀的话繁殖得更是惊人,请问师父该怎么办?

【师父回答】: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受戒,不过听你的口气你应该没有。我们受了戒以后有些戒是可以开缘,但是杀生这条戒几乎是没有开缘,几乎没有开缘。

我们不能给他杀生用任何的理由,我是维持正义呀,我是干什么的,通通不行!那么这理由是什么呢?为什么连蟑螂都不能杀?表面它是一种毒虫,伤害我们,那你好像是杀他的理由很正当啊。不是这样子的,佛法在看人生啊,它不是顺着外境去看,他是从内心的缘起去看的,所以佛法是向内观察。

就是说为什么有蟑螂,诸位知道吗?因为我们要看缘起法,我们要消灭一个东西,先观察它是从什么地方来。那是众生的共业所感,那是众生的循业发现。如果你说今天蟑螂很多,我好好的拜忏,我好好的改变我自己,蟑螂会慢慢地消灭,我相信!但是你说你打他,他会消灭,我不相信。因为你跟缘起不符合,你越打他繁殖越厉害。因为你的仇恨越积越重,你打他怎么会消失呢?

我们去想一件事情哈,人类的历史啊,我们的科技越来越进步,我们的杀虫剂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但是我们的毒虫减少了吗?没有,是不是,问题在哪里?我们一路都是向外攀缘,《楞严经》讲你到一个世界,你有什么环境?那是众生的循业发现。如果我们今天发现了很多的病痛,表示我们过去有杀生的业,如果我们今天发现很多人在互相欺骗,那我们前生有这个妄语的业、欺骗别人的业,我们到一个地方环境特别的污染,污秽不堪,我们有邪淫的业。那是我心中有那个共业,所以我们看到共同的环境。

你不是从外面改变,如果说我们从外面可以改变世界,那修行就不要说什么心地法门。那这个缘起论就要重新说,那就不是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那每一个东西都有自体了,不是这样子的。佛法是说一切法都不存在,本来没有的,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它本来没有怎么有呢?因为我们念头开始动就有。一念妄动而有世界,那么你往好的方向动,比方说布施,你念头往布施的方向动,你生长的国土就会在一个非常富足的事情,你看美国人福报很大,你去看看,不管依报正报很大,他那个布施心强——共业。

所以你要是往悭贪的地方动,你所招感的世界就是贫穷。佛法解释人生是认为,你的生命的现象,完全是你的内心变现出来,完全。我们每一个人都想改变生命,是不是。我们希望痛苦不要出现?我们希望快乐能够出现。但是你要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你不是去改变外在环境,你这样是搞错方向了,问题不在这里了。你如果好好的修行,你即便不到极乐世界去,你能够培养一种慈悲的心,从此不杀生,从此不伤害别人,连讲刺激别人的话都不讲,我保证你来生绝对不会生长在有毒虫的地方,没有人可以伤害你的身体。

你看到事情,我们讲借相修心,我们看到我们生命出现的障碍,我们是要反省自己,佛法是这个道理,就是我们是用回光返照、自我检讨。我们前生要没有杀生的共业,我们不可能生长在一个有毒害的世界,不可能。我们前生没有伤害别人的身体,我们今生不可能受有毒的东西来伤害我们,不可能,这叫因缘果报。

所以你今天继续的杀他,那就构成了《楞严经》的恶性循环,你前生杀他,他现在来伤害你,你又杀他,好了,没完没了,因果相续。所以我们现在的众生,你没有遇到佛法,我们是活在一种轮回的恶性循环,今天你福报大你伤害他,他也不甘愿,他哪一天蟑螂做完了,他过去生曾经有布施过的善业起现行,该他幅报大,你福报享尽了,他伤害你。这是恶性循环。

因果轮回,你今天杀他,来生他伤害你,就是这样业果相续,直到有一天。你遇到了佛法你真实的觉悟。你开始回光返照,一个人开始自我反省,这个人就有救了。你说我的生命什么时候改变?当你遇到事情,你知道自我反省的时候,法法消归心性,我今天会跟这个人结恶缘,他会这样伤害我,事出必有因。你向内心中找,一定找得到答案,然后好好忏悔,你就可以从痛苦的轮回中跳出来。如果一个人还不知道回光返照的时候,那你学佛法叫结缘,你生命不可能改变,你向外攀缘就是产生惑业苦的循环。

所以。你今天用杀生的因缘要使他消失是不可能的。你修慈悲心他就消失了。所以我们要知道,佛法你要知道,什么是流转门?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你要知道,你连世界是怎么来的都不知道,你就回不去了。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从颠倒妄想而来,我们从哪里而去,我们从诸佛的功德庄严而去。我们来的地方不见得好,但是我们去的地方肯定好,这叫活在未来。

如果你不根据佛法的思考去思维,你还是活在过去的妄想,那你从妄想而来,你也从妄想而去,就是这样,来生依旧如此,更严重,来生更严重。你来生再来的时候,蟑螂比现在更厉害,我保证,因为佛陀是说末法时代,这个世界是往坏的方向走。不可能明天会更好,明天会更好,这句话是骗人的。明天只有更糟糕,佛陀的预言是众生是减劫吗,一代不如一代,你来生再来的时候,蟑螂更凶、蚊子更凶,毒性更强五浊恶世更厉害。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今生的机会。

【学员提问】:请示法师,发菩提心和行菩萨道有何区别?

【师父回答】:发菩提心是一个内心准备,菩萨道是付出行动。发菩提心不必有因缘,你有没有钱、有没有能力都不是问题了,只要你在佛堂,只要你方法正确,你就可以发菩提心。但是行菩萨道就有外在条件的配合,你要布施要有很多的配合,比方别人要接受,你自己有能力各方面。

所以发菩提心是操之在我,行菩萨道要等待因缘、随顺因缘。

【学员提问】:只念佛而不行菩萨道可往生否?

【师父回答】:你如果没有行菩萨道也可能会往生,但是品位低了,但是你没有发菩提心,你就不太可能往生了。因为你不发菩提心,你就是世俗的心,自私的心。自私的心,你肯定贪恋娑婆。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他能够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但是他入的心中是有条件的。你必须要有正念,如果你是颠倒妄想,他进不去,他进不去。法身的救拔是有条件的,这个诸位要知道,如果你临终起颠倒佛陀进不去你的心中。他不是不来,他是进不去。所以我们自己的准备很重要。

【学员提问】:上念佛堂领众的居士须搭海青吗?如果没有搭是否有过失?

【师父回答】:当然你共修有龙天护法一定要搭海青,那你如果没有搭的话,就有不庄严的过失了。

【学员提问】:法师慈悲,山河大地会因众生的共业而快速的毁灭?

【师父回答】:山河大地不会快速毁灭,是慢慢毁灭。有些人说什么世界末日,这个是外行人讲外行话。世界的成住坏空它有一定的时间的,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世界的成住坏空,你看佛经的记载,地球毁灭的时候,它不伤人,它不伤害人,它只有毁灭依报。就是说,当这个地球要毁灭的时候,这些人都一定要投生到其他国度去,地球才毁灭。自然界的自然成住坏空的毁灭,所谓世界末日,他不伤害有情众生。是众生都投生到其他世界去了,这个地球没有众生的心识的摄持,它自然毁灭,是这样子的。

0:00 / 0:00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2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3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4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5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6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7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8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9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0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1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2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3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4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5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6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7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8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9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20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下劣凡夫罪业深重,如何容易得生安养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

示法源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

会性法师:赞佛偈略说

赞佛偈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门槛高吗

问: 尊敬的大安法师!阿弥陀佛!两个月前,念佛越念...

修净土法门勿废金刚经

勿废金刚经。 就是《金刚经》的诵持不可废止,意思是,...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

【原文】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此唯心之义,...

我们要对佛号生起决定的信愿

念佛之说,何自来乎?非金口所宣,明载简册,今日众生...

大安法师: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修学

问: 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大...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修习净土法门是最上的福报

念佛人称之谓净土行人,净土行人必须要把我们净土这一...

心无分别时,敬僧功德就圆满了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 我们这会儿呢,从山下爬到佛顶山...

佛经中有关职业与财富问题的开示

佛陀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财富,应当学会一门技艺,作...

净土法门具体怎么修法

净土本可无修,修是因为众生迷失真心才不得不有种种法...

【佛教词典】布萨

梵语 posadha, upavasatha, uposadha, upavāsa, 巴利...

【佛教词典】鱼施饿鬼

指供养鱼族之施食会。渔夫对平日之杀生,为日后生菩提...

用慈悲忍辱的精神来对待谩骂

通常被人骂者,少有不起烦恼,乃至瞋恚心,佛在世时,...

宏海法师:信解行证

好各位,我们尊敬的上果下道和尚慈悲,各位在座的法师...

如野马一样的妄想心怎样调伏

祖师们确确实实了不起,想了很多办法,写了很多文章,...

欲得成就一心应当存诚念佛

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见诸相非相」应如何理解

问: 佛于《金刚经》中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星云大师《律学修持法门》

我今天讲的律学修持法门,第一点,要跟各位讲的是持戒...

如何富过三代?德过三代?

财富和财富能力如何传递下去,是个世界级难题,英文对...

这样的「陷阱」反而成为我们的「加持力」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自己身边总是小人很多,常常被人...

多欲的过失

《大智度论》当中,有一个小故事,说明多欲的过失。 这...

何谓「供养」

供养,又称供施、供给、供,是对佛、法、僧三宝进行心...

主导六道轮回的亲因缘、增上缘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的涵义

问: 请解说《观经》中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