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观无量寿佛经

净界法师  2021/12/01  繁體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四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面,我们讲到丙二、明欲害母。

《大乘起信论》讲到我们修行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破和合识,一个是断相续心。这个和合识,就是五蕴当中的想蕴,主要是第六意识对外境的种种想像。相像当然会产生贪爱,所以破和合识,是破除我们对娑婆世界一种贪爱的想像。

以本经来说,频婆娑罗王跟韦提希夫人,都是大福报之人,一个是国王,一个是王太后。所以他们的想像肯定是跟外境坚固的结合一起。因为他们遇到的都是别人的恭敬、饮食乃至种种的受用资具,都是如意、安乐的境界,所以你要这两个人平常要破和合识,基本上很难。一个快乐的感受不断的在刺激他、不断的诱惑他,你要他的想蕴能够断然地放下乐受,不容易做到。但是遇到逆境的感受刺激他的时候,第六意识产生出离,为什么?因为他有愿力 ── 一个有愿力的人遇到逆境,会启发他的道行;一个没有发愿的人遇到逆境只会自暴自弃!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这两个人都不是普通人,都是有善根的人,他在福报当中只是一时的迷惑,但是善根一发起来的时候,他能够断然地求受八关斋戒、听闻佛法,一个证得三果,一个求生净土,不容易啊!这个都是因为逆境的刺激所产生的。他能够在逆境当中,破除合和识,使他令第六意识的想蕴,脱离了外境的尘、内在的感受的根──迥脱根尘。这是第一点,出离心。

但是,他真正要做的是断相续心,也就是第七意识的执取,这个就要靠智慧了。你要听闻佛法,完全只有逆境,你只是一种基础的出离道心,你真实要脱离三界的系缚,还得靠我空、法空的智慧,来断念念执取──相续的心。频婆娑罗王,这两点都做到了,他一开始就有出离心,求受八关斋戒,又听闻富楼那尊者说法,所以一方面破和合识,一方面断相续心,果然证得三果。这是讲到本经缘起当中,关于频婆娑罗王的情况。

那么阿阇世王本来是跟他父亲结下恶因缘的,但是因为他母亲过来帮助频婆娑罗王,所以引起了阿阇世王的迁怒,也要杀他母亲,这件事情当然引起了严重的反对,我们看经文:

(2)良臣谏:

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以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旃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

正当阿阇世王拿着利剑,一步一步的走向韦提希夫人王后住的地方时,所出现的一件事情,时有一臣,当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大臣叫月光,这位大臣的特点聪明多智,非常有智慧;那么这个大臣,另外有一位王族叫做耆婆。耆婆是阿阇世王同父异母的弟弟,都是频婆娑罗王的儿子(一般俗称王爷)。耆婆大家都知道,他是当时一位有名良医,依止目犍连尊者修学。

这个时候两个人就劝谏大王说:臣闻毗陀论经说,这个臣是指月光大臣,其实那个时候耆婆并没有讲话,但是他跟月光大臣在一起,他也认同了月光大臣的劝谏,但讲话的是月光大臣。月光大臣他举这个毗陀论,就是吠陀经典,那在古印度婆罗门,最重要的经典,等同基督教的圣经。因为月光是做臣子的,阿阇世王是太子,他怎么好说劝谏呢?所以只好把这个他们所供奉的这个圣经,把它抬出来,这不是我说的,是我们婆罗门教所信仰的圣经─吠陀经典说的。

他说劫初已来,劫初是指自有人类以来,的确有很多很多的恶国王,为了贪求王位的缘故,有很多的王太子,这个王太子,太子做太久了,为了贪求王位的缘故,杀伤他的父亲,有一万八千人之多,在人类以来的确是有这个事情发生。但是我们未曾听闻过,有哪一个人恶到要杀害自己的母亲,这非常不合情理。因为母亲对于子女没有任何的得失心,完全是平等的关爱。所以大王你今天要杀害母亲,这种杀逆的事情,已经严重到怎么样呢?污刹利种,这句话就讲得很严重了。

在古代的印度有四种种性,他把世间分成四种人:

第一个是婆罗门,是最高的宗教师,负责祭祀、祈祷。

第二个是刹帝利,是王族、大臣,处理国家事务的。

第三个是吠舍,就是一般的农民劳工,还有商人。

第四个首陀罗,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奴隶,以及从事杀生工作的人。

阿阇世他们的种性就是刹帝利,是属于第二个贵族。月光对他说:你已经伤害到身为一个王族的最低的标准,你已经没有资格做王族,那么你杀害母亲这件事情,已经不见容于任何的刹帝利的种性。所以我身为臣子,我们不忍心见闻这件事情。换句话说,我不苟同你的行为,你这个行为,已经不是王族应该做的事,是一个最卑贱旃陀罗,旃陀罗就是奴隶,奴隶是从事杀生的事情,说你这个事情已经是像一个奴隶所做的事情一样。那么月光这样讲出这句话,是讲得非常的重,而且引出这个经典来证明这个道理的真实性,所以我等不宜复住于此!我已经不能跟你共住了。

在古时候印度这个种性是很严重的,各个种性大家不能住在一起,你是贱族,他是贵族,就不能往在一起。意思是说:你做这件事你已经不是贵族,你是变成一个贱族了!我已经不屑和你住在一起了。那么这两个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说完之后他要防备阿阇世王有杀害的举动,就按着剑就慢慢的退回去了。

那么,阿阇世王听到月光大臣的话,惊怖惶惧,因为他知道他失去了大臣的心,也就可能失去老百姓的民心,感到恐怖。但是,他还存一丝的希望,希望透过跟耆婆的兄弟关系,希望得到耆婆的支持,就对耆婆说:汝不为我耶?你是我的亲弟弟,难道你也不帮忙我吗?耆婆白告大王说:慎莫害母!我给你一句忠告的话,你一旦你害了母亲,你肯定会众叛亲离,上得不到百官的拥护,下失去广大的民心,你这个大王也做不久,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耆婆就提出劝谏,绝对不能杀害母亲。

王闻此语,忏悔求救,阿阇世王知道事情严重,连他亲弟弟都讲出这样的话来,就向他们忏悔,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把剑丢掉,不杀害他的母亲了。这个是讲到阿阇世王他一时生气要杀害母亲,造成了大臣的反弹。

我们看最后一段:

(3)敕幽闭:

敕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那么阿阇世王是不杀害他母亲,但是他怕他母亲又去帮助频婆娑罗王,所以就把她关起来,他命令内官(这是宫中专门管女眷的女官),就把这个王太夫人把她关在深宫当中,使令她不能够自由的出入。

这段经文我们要说明一下:前面阿阇世王把他父亲关起来,不送饮食,要活活的饿死频婆娑罗王。但是这段经文,他只是限制韦提希夫人的行动,他还是有定期的送饮食,因为他不敢杀害他的母亲。前面说过慎莫害母,他只是不让她自由行动而已,但是饮食的提供是正常的。

古德说阿阇世王之所以不敢伤害母亲,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他不敢违背婆罗门的宗教信仰:因为婆罗门教是当时贵族的宗教,婆罗门教里对于杀害母亲,有很严重的谴责,说无道害母。你这个人是完全没有道德观念,所以他一旦是违背了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他肯定失去广大的婆罗门跟刹帝利两大贵族的支持,所以他不敢这样做,这第一个。

第二个、他不敢违背社会的道德标准:因为在过去的父权时代,没有一个人去伤害母亲的。因为母亲没有过错,母亲对子女是平等的慈爱,所以他也不敢触动社会的最低标准而失去广大的民心,所以就暂时把韦提希夫人关起来,但是正常提供饮食。这是阿阇世王杀害母亲后来忏悔了,把他母亲关起来,好,我们看下一段:

(二)因禁请佛: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

韦提希夫人被关闭在深宫当中,她的内心是愁忧的、她的色身是憔悴的。这个地方古人注解说:韦提希夫人她得到正常的饮食,为什么愁忧呢?她是愁忧她一旦没有送食,老王必死,这个时候她知道频婆娑王必死无疑。因为她不能再送饭菜,她是为老王死亡的到来感到愁忧。这个时候心情不好,就面向灵鹫山向佛陀礼拜,礼拜的时候心中向佛陀祷告说:如来世尊!过去我心情不好的时候,你老人家就常常派阿难尊者来慰问我。现在我被儿子关起来了,我感到非常愁忧不安。但世尊威德深重,无由得见,我也不敢惊动世尊您亲自来为我说法,但是我希望世尊慈悲,能够派遣目犍连尊者和阿难尊者,来跟我相见、来开导我,把我心中的结解开。这时候,作是语已,很悲痛的掉下眼泪,而且遥遥的向灵鹫山向佛陀礼拜。

这是韦提希夫人被关起来之后,她内心的愁忧,起而引发对佛陀、对尊者、对法的一种皈依乞求之心。我们看下一段:

(三)佛慈往赴:

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勅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 阿难侍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这个韦提希夫人向佛陀启请以后,佛陀就有感应了──未举头顷,韦提希夫人拜下去,还来不及把头抬起来的时候,大慈悲的世尊在灵鹫山,就知道韦提希夫人心中所忆念所启请的事情,马上教敕目犍连尊者、阿难尊者,从空而来。佛陀就从灵鹫山隐没,从王宫出。这地方的两种神通力,我们先解释一下:

阿罗汉的神通是一对一,叫从空而来;阿罗汉从这个地方,飞到另外一个地方,他是用身体直接飞过去的,你说你看到虚空中有一个人在飞,那么虚空中飞,当然这个还是受业力的影响,还是有障碍。比方说在飞行途中遇到树,他就要闪开,他还是要受到业力的影响。所以阿罗汉的神通是从空而来,他从虚空中飞过来,如鸟飞虚空。佛陀的神通是一对多,他可以在一个地方消失,在很多地方现前,他不用经过飞的过程,他可以此方没、彼方出,这是不可思议的意生身──心念到哪里他同时可以在很多地方同时出现。所以这可以看出来佛陀的神通力跟尊者的神通力的确不同。尊者是从空而来,佛陀是此方没彼方出。

我们看经文,韦提希夫人很谦卑的想着: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我只是一个卑贱的众生,你老人家特别地威重,我不敢惊动您老人家,所以当时韦提希夫人并没有启请佛陀。但是佛陀是不请而来,表示佛陀是有说法的因缘,佛陀的出现肯定有因缘,所以佛陀亲自来到王宫,当然也带了目犍连尊者、阿难尊者而来。

那么这个时候,韦提希夫人拜下去以后,抬起头来看到了慈悲的世尊。这个时候世尊有三种庄严相,她看到三种庄严:

第一个正报庄严,身紫金色。看见佛陀在虚空中,端然安坐放大光明,现出紫金光身。

第二个依报庄严,坐宝莲华。佛陀坐在七宝所成的莲华上。

第三个眷属庄严,左边是目犍连尊者,右边是阿难尊者在,还有看见释提桓因(欲界的天王)、大梵天王(三界的天王)、护世诸天(就是四大天王)以为眷属。

这时候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虚空中之天人,降下了天华,夫人就持天华来供养佛陀、以及两位尊者、还有诸天等等。这是讲到佛陀的出现,现出三种庄严来安慰、鼓励韦提希夫人。我们看最后一段伤叹请法:

(四)伤叹请法:

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在序分当中,真正发起本经因缘,就是这一段。

韦提希夫人在感伤之余,请佛陀说法,请佛说法有两段,先看第一小段:正当佛陀以三种庄严出现在虚空当中的时候,韦提希夫人本来是拜下去的,当她抬起头来,看到佛陀、二位尊者,旁边还有诸天,放大光明。她内心非常感动,她就站起来,做出三件事情:

第一个、自绝璎珞:这个绝字,古人解释说,她是用手把这些璎络扯断,不是把它拿起来,而是用手把它扯断。这样的动作,是想表达她内心的一种真实出离,对于世间的荣华富贵,产生厌恶之想,把璎珞都扯断了,这个荣华富贵会带来障碍、带来过失。

第二个、举身投地:她本来已经站起来了又再拜下去。

第三个、更重要的是号泣向佛。

我们知道这个韦提希夫人,她在启请佛陀的时候,你看第九面,第九面的因禁请佛倒数第四行,我们看下半段: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陀。悲泣雨泪,她哭得也很厉害,但并没有出声,她还可以控制自己的感情。但是这个时候,因为佛陀亲自出现,她太感动了。所以这段经文古人说因为佛陀的出现,让韦提希夫人深为感动,有感恩的意思。所以她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就号啕大哭。号泣向佛就是说她前面的情感还是可以控制,看到佛陀之后,她控制不了。整个人的那种心中的痛苦情绪,整个发泄出来,她就向佛陀请示两件事情:第一个请问过去的因缘;第二个请问未来的因缘。

我们先看过去的因缘:过去因缘有两段,第一段: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我到底过去生造了什么罪业,而生此忤逆之子,竟然杀害父亲,又把母亲关起来。第二个,世尊您老人家过去生又是什么恶因缘,竟跟提婆达多共为眷属?我们都知道提婆达多生生世世害佛,连佛陀成佛之后都不肯放过。这是问到过去的两个因缘。

再看未来的因缘:唯愿世尊,这是讲到未来,为我广说无忧恼处,这个时候她希望追求一个无忧恼的处所。

忧跟恼不一样,恼是苦恼,当痛苦的事情出现时,跟痛苦的事情接触叫做恼;忧,是痛苦还没有出现,但是我害怕它出现,心中的挂碍叫做忧。所以我们一般人不是忧就是恼。因为你的福报很大,但是你不知道福报什么时候会失掉?这叫忧。当福报果然失掉了,就叫做恼。这两种心态,都会破坏我的安乐,福报再大有什么用呢?虽然吃得好、住得好,但是心中有忧、心中有恼,这两个东西会破坏我的快乐,所以我觉得关键不在快不快乐,关键是我心中不能有忧、有恼。

所以她就说:我希望能够往生到一个没有忧恼的地方去,我当往生,我一定要到那个地方去,不再好乐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为什么呢?因为五浊恶世有地狱、饿鬼、畜生,大部分人到三恶道去了。不小心造了罪业,临命终的时候罪业起现行,就堕到三恶道去了。就算你有布施、持戒有种种福德力,你往生到人天善处,也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多不善聚,有很多恶因缘不断地刺激你,会破坏你的快乐,譬如美食夹杂毒药。

所以我现在对娑婆世界完全不生好乐,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远离种种恶逆的音声,这个邪恶之人。这是讲到她对未来果报的一种祈请,我希望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忧恼、没有恶声、没有恶人、没有种种的三恶道、不善聚的恶因缘,这是第一个对果报的祈请。

第二个对因地的祈请,当然你要要往生到一个好的地方,你得要种因,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她先求忏悔,然后说: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这叫因地。我应该怎样去观想这种种的庄严的处所,我才能够往生到这个无忧恼的处所去。这是讲到因地的修学。

前面的阿阇世王一开始杀害父亲,后来被韦提希夫人救了以后,他又要去杀害母亲,所以引生了韦提希夫人请法。但韦提希夫人,我们看她跟佛陀请法的时候,是两段,一段是问过去,一段是问未来。

但是我们看经文,佛陀的回答,佛陀对于过去的因缘,在本经当中只字不提。说我为什么会生这个恶逆的儿子?世尊您又为什么会跟提婆达多为眷属?这两个问题佛陀在经文当中一个字都没有回答,佛陀只重视未来,这个地方很重要!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是由两种力量决定的:

第一个,唯识讲阿赖耶识,它是一个大仓库,我们叫它业识,阿赖耶识管着我们的业力,它不断把我们善恶业力的种子释放出来,让我们去受用。这一部分我们叫做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的生命当中,只要跟结果有关系的,你都作不了主。

比方说:谁作你的子女、你今生能够身体健康与否、你有多大的福报,这一部份你都做不了主,因为这跟过去的业力有关系。你看身为佛陀万德庄严,但是他的应化身,还是有很多的恶逆的因缘,比方说提婆达多常常伤害衪、毁谤祂,佛陀也没有办法,佛陀改变自己的心态──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佛陀自己很自在,但是众生的共业,他也是没办法。你生命当中跟结果有关系的,这个部份你大概就做不了主,就是阿赖耶识说了算。是由过去的业力来决定的!只要跟过程有关系就是思想,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生命,这就很重要!决定你的未来。

同样是恶逆的环境,你用自暴自弃来面对,你就没有未来;你用菩提心,布施、持戒、忍辱的心来面对,你是在积集美好的未来。

总之,生命当中有两个相貌:一个是结果,结果是还债,我们叫宿债:偿还过去的旧业。第二个是过程,你的心态又再创造未来。

所以你看佛陀对于韦提希夫人启请过去的因缘,佛陀后面只字不提,问过去干什么?虽然我们现在很想知道自己前生怎么样,其实过去就不要问了,你现在要知道你未来怎么样、未来才重要!因为未来你可以去开创──操之在我,你问你前生怎么样又怎么样,你要问你来生会去哪里,我们从什么地方来,这个已经不重要了,你将往哪里而去比较重要,未来比较重要。

所以我们看佛陀后面的经文是广泛的为未来的结果,还有未来的因地,作出回答──你要往生的无忧恼处有哪些、然后修行的方法有哪些,佛陀是在这个地方作出回答,这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从发起序的序分当中,看出了一点消息。一部经的序分,大概就知道这部经的修学定位是什么。你看《佛说阿弥陀经》所讲的功德庄严,跟本经有很多类似的地方,诸位如果有空,可以把《观经》跟《佛说阿弥陀经》同参。

《佛说阿弥陀经》讲依报庄严,它也有讲大地庄严,黄金为地;讲到宝树庄严,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讲到池水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最重要的是莲华庄严;四种庄严。本经讲的四种庄严,《佛说阿弥陀经》都有,但是我们看到《佛说阿弥陀经》在发明四种庄严的时候,它的思想导向不太一样。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解释这四种庄严时:舍利佛,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如是,那么这个如是功德庄严,蕅益大师提出了三力:心力、佛力、法力。但是他老人家是偏重…他认为《佛说阿弥陀经》在发明功德的时候,他偏重在佛力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就是因为你持名,所以有如是的功德庄严。

《佛说阿弥陀经》最后佛陀解释名号阿弥陀为──无量光、无量寿,是以名号来成就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所以《佛说阿弥陀经》发明极乐世界庄严,会归到一句佛号的音声去了,它强调佛力不可思议,培养我们对阿弥陀佛的一种信仰、名号的信仰。

本经不同,本经的缘起,是因为韦提希夫人遇到了痛苦的刺激,她追求无忧恼处,所以古人说本经是欣、厌二门而带动的,就是厌离痛苦,欣求安乐而带动本经。本经的会归处在于心力不可思议,在于一种愿力。所以在极乐世界庄严当中,本经讲这么多的庄严,主要目的,就是启发你对极乐世界的往生愿力,这是最重要的!

《佛说阿弥陀经》是强调佛力,你念佛你就有这种庄严;本经是说你要生命改变,必须先改变你的心态。这两个不一样。

本经认为我们来娑婆世界,是我们自己要来的,是因为贪恋娑婆,如果你心态不改变,念佛也没有用!

所以《佛说阿弥陀经》偏重佛力不可思议,《观经》偏重心力不可思议。

说:韦提希夫人你今天之所以受生在这个地方,是我们心态对娑婆世界有所贪恋,唯有你透过修观、会归心性,改变我们心中的愿望,把对娑婆世界的贪爱,转成对极乐世界的欣求,你来生就不会再来娑婆世界了。

我们从序分当中,古德说可以看出这一点消息。它偏重在对净土的一种欣厌二门——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偏重在这一块。那么《佛说阿弥陀经》是偏重在对名号的信仰、皈依。反正你就是,不能念让他念,好好的执持名号。你就有极乐世界如此的功德庄严出现,强调佛力不可思议,这个地方有所不同。

好,我们今天刚好把序分讲完,我们今天就上到这个地方。到正宗分我们下一堂课再正式说明。

我建议大家,诸位在读《观经》的时候,如果你也有受持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你可以对比一下,合参。总而言之,我们临命终时有两种力量要现前:第一个是能念的心:能念的心不可思议,你自己皈依的心;第二个,当然佛力也要现前。心力跟佛力都要现前。

《佛说阿弥陀经》主要是强调佛力不可思议,但是本经告诉我们:你心力不改变,佛力也救不了你!他是认为以心力带动佛力。这两个之间的关系,大家要去参透一下。

总而言之,我们生命要改变,要仰仗两种力量:第一个你本身的一种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力;第二个弥陀本愿的摄受,所以临命终──能念的心、所念的佛,两个力量都要现前。

但是本经对于心力有很多的发挥,你透过如理的观想—事观、理观,慢慢的调整我们的心态,成就一种往生的愿望,着眼在这个地方。

而《佛说阿弥陀经》是偏重在他力的加被:我是苦恼的众生,阿弥陀佛你来救我。完全从信仰下手。《观经》是从智慧的观照下手,就是你要改变你自己的想法,你不是只有信仰,你心中的智慧的抉择、心中的光明要打开。一个是以信仰为本,一个是以智慧的抉择为本,这两部经典,大家可以同时合参!

0:00 / 0:00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2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3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4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5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6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7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8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9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0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1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2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3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4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5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6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7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8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9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20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下载手机APP客户端

可以更方便的学佛法...

下劣凡夫罪业深重,如何容易得生安养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

示法源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

会性法师:赞佛偈略说

赞佛偈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门槛高吗

问: 尊敬的大安法师!阿弥陀佛!两个月前,念佛越念...

修净土法门勿废金刚经

勿废金刚经。 就是《金刚经》的诵持不可废止,意思是,...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

【原文】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此唯心之义,...

我们要对佛号生起决定的信愿

念佛之说,何自来乎?非金口所宣,明载简册,今日众生...

大安法师: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修学

问: 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大...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修习净土法门是最上的福报

念佛人称之谓净土行人,净土行人必须要把我们净土这一...

心无分别时,敬僧功德就圆满了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 我们这会儿呢,从山下爬到佛顶山...

佛经中有关职业与财富问题的开示

佛陀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财富,应当学会一门技艺,作...

净土法门具体怎么修法

净土本可无修,修是因为众生迷失真心才不得不有种种法...

【佛教词典】布萨

梵语 posadha, upavasatha, uposadha, upavāsa, 巴利...

【佛教词典】鱼施饿鬼

指供养鱼族之施食会。渔夫对平日之杀生,为日后生菩提...

【视频】慧律法师《入胎的情形》

慧律法师《入胎的情形》

【视频】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

【视频】大安法师《行门--念佛的方法》

大安法师《行门--念佛的方法》

用慈悲忍辱的精神来对待谩骂

通常被人骂者,少有不起烦恼,乃至瞋恚心,佛在世时,...

宏海法师:信解行证

好各位,我们尊敬的上果下道和尚慈悲,各位在座的法师...

如野马一样的妄想心怎样调伏

祖师们确确实实了不起,想了很多办法,写了很多文章,...

欲得成就一心应当存诚念佛

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见诸相非相」应如何理解

问: 佛于《金刚经》中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星云大师《律学修持法门》

我今天讲的律学修持法门,第一点,要跟各位讲的是持戒...

如何富过三代?德过三代?

财富和财富能力如何传递下去,是个世界级难题,英文对...

这样的「陷阱」反而成为我们的「加持力」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自己身边总是小人很多,常常被人...

多欲的过失

《大智度论》当中,有一个小故事,说明多欲的过失。 这...

何谓「供养」

供养,又称供施、供给、供,是对佛、法、僧三宝进行心...

主导六道轮回的亲因缘、增上缘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的涵义

问: 请解说《观经》中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