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观无量寿佛经

净界法师  2021/12/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四讲)

我们讲到辛五、第十一 势至观。

我们其实在修学过程当中,有声闻道跟菩萨道。声闻法的修学是单一的,声闻人在修学过程当中,一路走来就是一个心态:他就是好好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续,直到自己了生脱死为止,他不管众生是怎么回事。

但是,菩萨道的心情就比较复杂了,你看看菩萨戒就知道,因为他要自利还要利他,而自利跟利他的心态是截然不同。菩萨道面对自己那是刚强──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不能断要他断,菩萨面对自己是没有商量余地的;但是他面对众生,他处处包容、广设方便、等待适当的时机,他要有无量无边的胸量和耐性,这完全不同。

所以,当你要行菩萨道的时候,你是两种心态:对外,现出观世音菩萨的千手千眼;对内,那是大势至菩萨的这种完全不讲人情,完全是一种刚强的一面。所以其实大势至菩萨多分来说,是比较偏重在大力、大势,就是一种自我调伏的威德力比较多,我们看看他的相貌表现出来的跟观世音菩萨是有一点不同。我们往下看会更清楚,我们看经文:

(六)天冠庄严

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

佛陀介绍大势至菩萨也是一样,从头乃至于手、脚,也是从上而下介绍的。说是这个菩萨的天冠,他的帽子有五百朵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座宝台;一一宝台,能够显现十方诸佛净妙国土、演说妙法的广长之相。都在这个花台当中显现。在花台当中,有十方诸佛演说佛法的相貌。

(七)肉髻宝瓶

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

那么头顶的肉髻,犹如红色的莲华;钵头摩华是指红色的莲华。在肉髻上面有一个宝瓶;宝瓶当中,盛诸光明─充满着光明,显现出菩萨自利利他的种种波罗蜜。

(八)余同观音

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那么其余的身相跟观世音菩萨等无有异。

观世音菩萨的头顶,是一尊阿弥陀佛他的本师;这个大势至菩萨是一个宝瓶。这个宝有古人解释说:这个宝瓶面放什么?说是大势至菩萨在因地的时候很孝顺,他虽然出了家修行,他父母早往生了,他就把他父母的这个骨灰,把他装在宝瓶挂在头上,表示对父母亲的一种孝养,有这么一说,在里面是放着这个他父母亲的这个舍利骨灰,表示孝养父母。前面是恭敬师长,这个是孝养父母。我们再往下,那么这个地方,以下就更能表现出大势至菩萨的特色,就是他的这个坐态跟他的动态,先看大势至菩萨动态的表现是怎么回事,我们看经文:

(九)地行妙用

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

我们看大势至菩萨在行动的时候,在动态是怎么回事?说这个菩萨在行走的时候,十方世界一切震动,表示菩萨的威德力,他能够突破一切障碍,菩萨的行力强;在震动的地方有五百亿宝华涌现;一一的宝华它的庄严大小,就跟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的莲华一样的庄严、这么样的高大。这是讲到菩萨在行动时,能够触动大地的震动。

(十)坐相妙用

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畟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第二个,菩萨坐的时候,即便菩萨是静静的在蒲团安坐,他所居住的七宝国土也会产生动摇,怎么动摇呢?他说从最下方的金刚佛刹,乃至最上方的光明王佛刹,最上和最下,那么在这中间的国土当中,有无量无数分身阿弥陀佛、分身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都云集到极乐国土,充满在虚空当中,各个坐的莲华座,演说妙法,来度脱苦恼的众生。

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得出大势至菩萨他的那个震动,走路的时候也是大地震动,安坐的时候也是大地震动。当然震动从修行的角度,震动表示一种突破的意思。

但是从佛法的角度来讲震动,它也表示变化,但是它往好的方向变;比方说佛陀八相成道,有四个相状是大地震动──佛陀出生的时候,大地六种震动,在黑暗当中,即将有光明出现,有人要出来说法——出生;第二个成道的时候,大地六种震动;第三个佛陀初转法轮的时候,大地六种震动;第四个佛陀入涅槃的时候,太阳要消失的时候,大地六种震动,有这四种情况。

当然我们诸位如果你们受过戒,诸位你们还记得吗,你们在受戒的时候,是怎么得戒体的?第一个要观想,对不对?你肯定要观想,不能在那个地方打妄想,打妄想得不到戒体,要境相应。什么叫做境呢?观想一切有情无情,都是你持戒的对象;以前这些境界都是你造业的对象,现在变成你持戒修行的对象,十法界有情无情。那你用什么心态呢?用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这三种增上心来跟这个境相应。

当心境相应的时候,第一个观想什么?大地震动!你一念的发心,大地震动,涌出白色的云雾:第二个充满在头顶上方;第三个云雾从头顶灌进去,充满你的身心,过去的烦恼黑水就从脚掌排出来,跟大地结合变成堆肥。从今以后,你就是法王座下添新生,你的身、口、意充满了戒体,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对不对?受戒它也是六种震动,表示我的生命从今以后开始变化!

为什么在修行当中很强调震动、变化?当然,如果你是看天台宗,那就不觉得,因为天台宗讲到真如都是不生不灭的;但是你学唯识,你就会知道这个很重要。

《唯识学》他在解读人生,他认为人是有情识,这个识就是情感。这个情感是什么呢?就是第七意识的这种执着。你如果读唯识你会发觉人要改变很困难,非常困难──你前生喜欢喝咖啡,今生也一定喜欢喝咖啡;你前生喜欢喝茶,今生也一定喜欢喝茶,你没办法改变的。因为什么?因为唯识学讲种现相熏,说你因为阿赖耶识有种子,你为什么喜欢它呢?你有这个种子,有这个潜在的功能,所以这个种子起现行,你造作以后,现行又熏种子,就产生辗转相续恶性循环。你有这个倾向,你就会去做它;你做它的时候,又加强你的倾向。

所以《唯识学》说,我们一个人要改变几乎不可能,很难。因为有等流性──你有这种个性,你就容易生长在这种环境;有这种环境,你又很习惯造这种业;你造了这种业,使令你来世又投胎在这种环境;他这个是一种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第八识的种子,把你习惯性的第六意识思考创造出来,第六意识的造作,又回去加强第八识的种子。所以才为什么说这个人做蚂蚁,七佛住世犹为蚁子,没办法改变!

除非有一天你遇到《楞严经》,开始回光返照──用我空、法空的智慧,观察一念心─你从什么地方来?说我这个烦恼习气这么多的想法、这么多个性,是怎么有的?我们以前是心随妄转,你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有一天你开始回光返照,去你内心深处去找答案。我们现在已经忘却来时路,我从什么地方来,现在大家都忘得差不多了。都不知道家在哪里?因为离家太远。那么《楞严经》说:你从什么地方来?找到你生命的根源、找到生命最初的本来面目,这时候你才真实的开始改变,大地六种震动就是这个意思。

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自己愿意改变,谁拿你都没有办法。你不要以为说你念佛念了三十年,个性还是这样,很正常,因为你不想改变;佛陀可以进入到你的心中,他可以现出无量的相状,但是他不能帮你改变,没办法,没那么容易!一定是你自己要改变,佛陀才有办法帮助你。

所以你看念佛圆通章,他表示的是一种自我调伏。你看观世音菩萨他的相状,他是以手为主─利他是手,现出慈悲的光明,普遍的摄受众生,他是一种调柔相。但是大势至菩萨他是脚,他那个脚在走路的时候,十方世界一切震动;他的脚,双腿一盘的时候,七宝国土一时动摇,都是在调伏我们的妄想习气。诸位你看《念佛圆通章》它的结尾: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他是收摄六根。所以你看,他一旦坐的时候,那些分身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分身开始汇集。所以我们在利他的时候,是普门示现;但是你到了佛堂以后,你开始要都摄六根,把所有的分心全集中起来,这是自利和利他心态上的不同。

诸位你如果去莲因寺,会发觉到有一个特色,你看忏公师父,他把大殿庄严得跟皇宫一样,法王住的地方,那是各式各样的庄严──有莲华的庄严、光明灯、幡盖,全部那是五花八门,非常多元化。但是如果有因缘到忏公师父的寮房,完全不一样的世界,非常的单调,忏公师父的寮房就是一张很古旧的桌子、然后几张椅子、然后旁边一个床铺,就这个样。所以你要是从大殿进入到忏公师父的寮房,就像进入到另一个世界,这两个好像兜不太起来。其实,这是忏公师父他老人家的精神,这就对了,摄受众生,那普门示现,大殿是给大家用的,大家要生起欢喜心、恭敬心;但是他自受用的时候,他的寮房很单纯。我们可以这样讲:老人家在设计佛堂的时候、大殿的时候,是取观世音菩萨的精神,但是他自己佛堂设计是取大势至菩萨的精神,修行越简单越好。你个人用功和利他那是两回事。好,我们看最后一段经文:

(十一)结示观名

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菩萨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

这一段做个总结,说:我们能够做前面的大势至菩萨观,这个是观察大势至菩萨的真实色身之相,这是第十一观。这样观有什么功德呢?

(十二)观成之益

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

第一个,从现世的安乐来说:我们过去生所造的种种五逆十恶的生死重罪,在观想菩萨的相状过程当中,能够灭除我们的生死重罪,这个是讲到今生的安乐。其次,讲到来生的功德:我们在做这个观的时候,我们来生不处胞胎。三界的轮回都是以胞胎为主,不处胞胎表示可以往生到极乐世界莲华化生,化身以后能够常游诸佛净妙国土,得到身心自在,(十三)总辨观成

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想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那么这个地方其实整个正报的观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其实是圆满了。这个观想它是怎么回事啊?在《楞严经》讲到观想的修行,它讲一个譬喻说,为什么我们要观佛菩萨的相状?这叫做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菩萨的一个相状的出现,那不是简单的,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菩萨的相状是一种功德所成就的。所以他的相状在我们身口意运转的时候,就像我们的身上没有香气,但是我们经常把佛菩萨的相状在心中转来转去,我们身上也有戒定慧的香气,他有一种所谓的净法熏习──功德熏习的意思。

在《楞严经》里面讲到,说我们心中经常出现什么相状,会影响我们来世的轮回。它讲很多,它讲到这个十二类生,我们讲畜生道就好了,这个人跟畜生,它说你一个人的相状,经常生起一种欲想的相状,你这个人很重感情、有情有欲,那你来生是胎生,因为有情有欲的相状是粗重相,所以你就会在地上活动。那为什么它做鸟呢?同样是畜生,为什么有些畜生是在地上跑,有些是在空中飞呢?《楞严经》说这个人他心中的相状,轻举躁动,他这个人做什么事没有定性,一个东西玩几天就没有兴趣,所以能够做鸟,就是他的相状是一种动相,动颠倒。他的相状是没什么定性的,你看那个鸟飞到地上,在地上叼两口,然后东看看西看看,又飞走了,鸟类的众生没什么耐性。而这当中的动态有两种:一种是天上的飞鸟,一种是水类的鱼,叫卵生。胎生是属于欲想颠倒,他是有情、有欲的;卵生是属于动颠倒,他的心躁动的。

那么湿生呢?说是为什么同样畜生,他会变成湿生。湿就是他遇到水、光明温暖它就会化生,从水里面化生。这种人的相状喜欢趋炎附势、唯利是图,他看谁有福报,就喜欢靠上去,那么这种人是属于趣,趣就趣向。他的心经常喜欢攀缘别人,以这个攀缘为相状,来生就容易变成湿生。什么叫化生呢?化就是假托,他喜欢假托A去伤害B;喜欢用假托的情况,就变成化生;像蝴蝶小时候是毛毛虫,长大之后变成蝴蝶,化身,它就是以假托为相。

这是讲到众生轮回的相状,是属于一种颠倒相,所以我们心中经常生起颠倒相,就是是心作众生,结果是心是众生。我们在生命的恶性循环当中,过去造了很多颠倒的罪业、生起颠倒的烦恼,所以我们很容易生起过去的等流习气、产生颠倒的相状。怎么办呢?怎么改变呢?佛菩萨有无量的功德方便,他设定了很多相状,然后进入到我们心中,让我们产生变化──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们开始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忆念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忆念大势至菩萨的功德,我们就身有香气,是这个意思。

这个观想当然你要信心具足,你要相信这个是十方诸佛、菩萨的化身,你用真实的信心去观想诸佛的相状,那真的是消除罪障,乃至于未来能够常游诸佛国土;就是以真实的相状,来破除我们过去的颠倒相,是这个意思,叫做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啊!好,我们看最后一段,辛六,第十二的普往生观:

辛六、第十二 普往生观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其实到这个地方,整个依报、正报的观已经结束了、圆满了,这以下两个观是做一个总结,做一个收尾。

这个普,我们解释一下,普就是普遍,普遍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从他所修行的内容来说:它是普遍的含摄一切依正庄严。前面的观想都是单一的依报,或者单一的正报,那么以下是一个综合式的,涵盖一切的依、正二报,所以叫普遍,这个是约着从修行的内涵来说。

第二个,约着他所加被的根机:就是这个比较简单,人人都可以修,所以他普被三根,叫做普遍。好,我们看经文:

(一)结前启后

见此事时。

(二)作自生想

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

见此事时,此包括前面的依报、正报,观想成就以后,我们接下来要做两个观想,这两个观想非常重要,古德说这两观想你要前面修不起来,你起码这两个要把它修起来:

第一个,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

就是你要观想你这一念心,你这一念明了的心跑到那里去了呢?他投生到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的莲华去了。这么莲华干什么呢?结跏趺坐,在那个地方双盘。你要经常观想你的心,是投生到莲华当中,而不是投生到胞胎当中。那么投生到莲华以后,结跏趺坐干什么呢?做有两件事:

第一个,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那么你到莲华的第一件事情,观想莲华是合起来,因为你这个时候,你莲华还在娑婆世界,是吧,所以合起来。然后一刹那间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观想这个莲华飞到极乐世界去,然后飞到以后莲华再把它打开。这第一件事情,观想自身在莲华当中端坐,这第一个。

第二个,莲华开了之后,你要看到佛菩萨现前,有五百色的光明来照耀我的色身。这个地方后面说到:我们到极乐世界华开见佛的时候,第一个佛菩萨不是马上说法,大部分是用光明来照我们,为什么呢?消业障。照了以后我们的心眼就打开了,心眼打开就是指业障消除、智慧开启。这个时候见到佛菩萨的正报,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充满虚空当中,正报庄严。那么旁边八功德水、鸟类、树林、还有各种的诸佛演说种种音声,来演说妙法跟大乘的十二部经合。

(三)定散常忆

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

这个地方就是说:首先我们观想在娑婆世界,因为我们一念的清净的信仰还有愿力,就出现一朵莲华,然后我们到了莲华以后,莲华合起来,然后莲华就飞到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打开。打开以后干什么呢?佛陀放光照我们、为我们说法。这个是在入观的时候是这样,但是你出观的时候,也要把这件事情经常的放在心中,忆持不失。好,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结示观名

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五)三圣来现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我们见到极乐世界依正二报以后,就是见到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或者讲普往生观。那么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就经常能够跟我们修修行人感应道交,因为你经常观想跟莲华感应,跟阿弥陀佛的光明感应,我们就是跟阿弥陀佛经常在交流的意思。

古德说,这个观法你最好每天晚上睡觉前观一次,这个观很重要!这个观对往生来说很重要!这个观法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熏修念死无常:

我们凡夫最可怕的执着就是常见,我们昨天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今天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样一天一天过了以后,我们产生一种什么错觉,我们就假设我们以后永远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觉。因为我们去年在这个世间上活着,然后我们今年也在这个世间上好好的活着,那么我们也会假设明年也会这样子,乃至后年也会这样子。然后我们就开始做一种无止境的布局,我们就无量无边的贪求。因为我们既然假设我们要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做很多的准备。等到死亡到来的时候,糟糕啦,没办法接受,手忙脚乱。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提醒告诉我们,死亡总有一天要到来,我们在娑婆世界是一个客人。

念死无常就是告诉我平常要慢慢慢慢放下;临终的放下,我跟大家讲那是慢慢放下的,你不是六祖大师,可以突然间放下,这种人太少;我们是今天放下一点、明天放下一点,我们一般人都是渐修的──理可顿悟、事要渐修。所以你每一天的观想你到莲华、到极乐世界去一次,你就会提醒自己,原来娑婆世界是一个过客,你会做暂时想。这是第一个熏修念死无常。

第二个熏习往生的愿力:

我们一个人会做很多的规划,但是更重要的是来生你要去哪里?你一定要规划好。很多净土宗的人念佛,但是他不一定有来生的规划,比方说他念佛,他遇到癌症的威胁,他还是恐惧,他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候他还是恐惧。可见得他对来生的规划没有明确。我们一般人的生命大概都规划到今生,你什么时候读书、什么时候工作、什么时候退休、然后怎么怎么的……那么今生死了以后,后半段死亡以后呢,就一片空白,这个不对啊。

当你想到死亡的时候你会恐惧,表示你来生没有规划。因为我们对一个不知的东西才会恐惧,你以为你会去一个陌生、一个不可测的世界,所以你恐惧;你看我们遇到黑暗为什么会恐惧,因为我们不知道黑暗前面是什么。所以一个临终的人,临终要做到生死无惧,你一定要把来生这一条路走得很熟,所以蕅益大师说:修净土宗的人,你要欲得熟处转生,先须生处转熟!

熟处就是说,什么是熟处呢?世间的这些尘劳事务、五欲境界都是熟处。就是说你要一个人放下世间的因缘,你先要把来生的因缘先提起来,就是生处──对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你要经常这条路要走得熟悉,说清楚一点就是:一定要做好来生的规划,才可能把今生的因缘放下。净土宗是用来生带动今生,我们是为了未来,所以净土宗是活在未来,禅宗是讲活在当下,那是禅宗讲的,活在当下我们没有意见,净土宗是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净土宗是为了未来而活的,活在未来,他随时准备走。

所以这个熏修,它本身的意思第一个告诉你:你今生一定要死亡,第二个你死亡以后你去哪里呢?你一定要到极乐世界,那么受到阿弥陀佛光明的摄受、受到阿弥陀佛说法的开导,每天都要把这些因缘走一趟,把它由生转熟,这个叫普往生观。

我们前面的熏习阿弥陀佛的相状、熏习观世音菩萨的相状、大势至菩萨的相状,并没有明确说要往生;只是说把这个相状来消我的业障、来启发我的善根而已,这个地方就实际的付诸行动了。我们看下一个:

辛七、第十三 杂明佛菩萨相观

这个杂就是参杂,它也是综合式的。那么前面是综合式,此观也是综合式,那这两个有什么差别呢?前面的普往生观是讲到临终的往生,这一观是指到往生以后你干什么事,往生以后的事情。

那么前面的普往生观,是提醒一个净土宗的人,要赶紧做好来生的规划,你要把来生的道路赶紧把它铺出来,不能等到临命终的时候,唉,你说我来生怎么去哪里都不知道?这就糟糕了!一定要在死亡到来之前,把来生的路先把它照出来,照出来以后,第二个我们要想说,我们到了极乐世界有什么样的相状出现。

(一)正告当机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

佛陀告诉阿难及韦提希:你真实要往生西方的人,除了普往生观以外,你要经常跟诸佛菩萨结缘,怎么结缘呢?

(二)先观小身

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我们看到前面的阿弥陀佛观那是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那八万四千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但是在这个地方讲丈六的像状,这个就容易观了,一丈三米三就比较容易观了。而阿弥陀佛就站在七宝池、八功德水的莲华台上,就是我们往生之后有阿弥陀佛站在那里,当然旁边还有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三)佛力得成

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

(四)比较显胜

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那么如先所说,无量寿佛他的身量无边,他的色身不是凡夫所能观想的;但是如来有宿愿力,他有四十八愿──有忆想者,必得成就,除了想象,我们可以去忆念他的功德,就可以感应道交。所以我们相像佛像,就能够得无量福德,何况能够观佛的种种的功德相呢!

这个地方我们说一下:前面的我们偏重在观想,观想当然就是偏重在一种实体的相状──于境取相。但事实上我们的心比较暗钝、比较羸弱,我们很少有人可以把阿弥陀佛的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观出来,所以实体的相状,对我们凡夫来说有一点强人所难,超出我们的负荷。所以佛菩萨要有一个方便,他说:你用忆念的方式,可以忆想,你可以把忆念的这个方式加进来。那么这个忆念的方式,本经这样子讲就有一点跟《念佛圆通章》有相融通的意思,因为《念佛圆通章》是讲忆念──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那么讲出一个譬喻说:诸法因缘生,人跟人之间,在这么浩大的宇宙当中,为什么你跟他会相遇呢?因为你前生忆念他的优点、忆念他的好处,他也忆念你的好处,两个人就相遇了。所以在这么多人群当中,你看到他起欢喜心、他看到你也起欢喜心,两个人就结合了。如果你单方面的忆念他,他早就把你忘掉了,你们来生在一起就产生不了感应,因为单方面的忆念没有用。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虽然我没办法观想阿弥陀佛的相状,但是起码我可以忆念他的功德!阿弥陀佛有无量的光明,他可以照耀,我们忆念他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阿弥陀佛光明可以照我,临终可以摄受我,我可以忆念他的德行啊,这个忆念德行这个事情是比较抽象的,你就容易做到。人跟人之间的感应,这个忆念是很重要。

过去在《读者文摘》讲一个实际的公案:他说在美国的高速公路,有一天发生重大的车祸,有一台轿车被撞成几乎是,那个轿车几乎撞烂了,那里面的驾驶者肯定要死掉了,那么这个时候,这个轿车被拖到路旁的时候,道路就畅通了,但是突然有一个开车的人,一个老太太她是基督徒,她往左边望了一眼那个车,她没有看到人只看到车而已,就起慈悲心为他祷告──愿主的光明能够照耀这个死者,让他的灵魂能够得到安息!她祷告以后就走了。

过了几天以后,有人来敲她的门,对她说:某某人啊,我跟你其实没有见过面,我也不认识你,但是你记得吗?在几天前你经过高速公路的时候,发生重大车祸,车子里的人就是我。其实我那个时候,我的神识已经被撞得跳到虚空中,我已经死掉了,我感到非常恐惧不安。但是我感受到有一个很温暖的光明,在为我祷告、为我祝福,我看到你为我祷告我很感激你,也因为你对我的祷告,我感受到身上一种光明,我又回到人世间来。我当时看到你的车牌,所以我找到了你,我来跟你感激,是你把我从死神中救回来!不是医生,是你。是你那份虔诚的祷告。

诸位想想看,这位祷告者,她可以把她的心念的功德传输给对方,她也不知道这个对方长得怎么样子,她只是去用忆念,我今天把我祷告的功德回向给某某人,结果他得到了。所以在这个地方,佛陀就是说当你觉得观想有困难的时候,你可以用忆想──观其像、忆其德,忆念佛菩萨的功德也可以。忆念是比较抽象,我们可以观想阿弥陀佛放光照我,光明当中有四十八愿可以救拔我,让我今生消业障、让我临终往生,就是透过忆念,把这个功德的这种相貌放进来,是这个意思。好,我们看最后一段:

(五)自在所现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阿弥陀佛祂有广大的自在力。什么自在力呢?他可以在十方的众生世界,做种种色身小大的变化自在,他可以现出大身,八万四千相在虚空中;他也可以变成小身,比方说现丈六相,或者八尺相。忏公师父的拜佛观想,他就说:佛陀八尺金身放金光,他就观想八尺相。但是所现的身相都是真金色,圆光化佛跟宝莲华,如上所说,只是身体小一点。

(六)菩萨助化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

那么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于一切处,身同众生。所以到这个地方已经把佛菩萨人性化了,不再是说是几万由旬、几千由旬了,就是用人的身高来拟同佛菩萨的身相,身同众生。那么我们观察菩萨的首相,知道是观世音、知道是大势至,因为观世音菩萨头顶上是一尊立佛——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的头顶是一个宝瓶,不太一样。此二菩萨帮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

(七)结示观名

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杂想观的目的,就是让你心中有佛,你心中存念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经常忆念他们的功德、经常忆念他跟你同在,是这个意思。你不一定要透过相状,你可以忆念他的一种无相的功德。

忏公师父每次教蒙山施食,都会教很多咒语,当然忏公师父的咒语发音很标准,他是用梵音的。但是他不管怎么,教完他一定会讲一个公案,这个公案我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他说有一个上师,带了几位徒弟在行走的时候,在高山上看到有一个茅蓬上面大放光明,出现了大白伞盖。他心想这个茅蓬一定有大修行者,所以他就去拜访。这位大修行者很谦卑,就跟上师顶礼,上师问说:你是修什么法门?修得这么好。他回答说:没有了,我只会每天修:我就念嗡嘛呢呗咪牛。这位上师说:你念得不错,但是不是这样念的,要念:嗡嘛呢呗咪吽才对!喔,修行者听了很感谢上师,就跟他顶礼。讲完之后,这位上师就离开了。

离开以后他再往后一看,唉,这个茅蓬的光明消失了!宝盖也没有了!上师就很紧张,赶紧走回去跟修行者说:对不起啊,我刚刚教你教错了,嗡嘛呢呗咪吽不对,你还是念嗡嘛呢呗咪牛好了,等这个上师走了之后,回头一看,茅蓬上面的光明、大白伞盖又再出现了!

当然这个地方说明什么事情?心态比相状更重要啊!就是说:我们没有能力很清楚把佛菩萨的相状观出来;但是我们真的想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我们不喜欢继续活在过去的妄想中,那么现在有两个选择:第一个,跟着过去的妄想走,继续流转,这个就比较容易,这个是熟境界;第二个,我从今以后选择跟着阿弥陀佛的光明走,灭恶生善、求生净土。

但是这个地方有个问题,就是说,我们没有太大的力量把阿弥陀佛的相状观出来,但是我们可以用忆念──忆念他的功德,生起强大的信仰、产生坚定的愿力,我们照样可以往生。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的法身有无量的自在力!这个有讲,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阿弥陀佛的法身有自在力,他可以用任何的方式,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个地方主要是讲这个理念──佛菩萨是有善巧变化的,他不是一个固态固定死的东西。

好,到这里,等于是整个《观经》的因地修学,所谓的十三观全部圆满了,那么以后呢就讲到果地的功德,讲到三辈九品。

0:00 / 0:00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2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3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4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5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6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7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8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9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0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1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2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3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4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5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6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7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8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9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20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下劣凡夫罪业深重,如何容易得生安养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

示法源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

会性法师:赞佛偈略说

赞佛偈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门槛高吗

问: 尊敬的大安法师!阿弥陀佛!两个月前,念佛越念...

修净土法门勿废金刚经

勿废金刚经。 就是《金刚经》的诵持不可废止,意思是,...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

【原文】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此唯心之义,...

我们要对佛号生起决定的信愿

念佛之说,何自来乎?非金口所宣,明载简册,今日众生...

大安法师: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修学

问: 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大...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修习净土法门是最上的福报

念佛人称之谓净土行人,净土行人必须要把我们净土这一...

心无分别时,敬僧功德就圆满了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 我们这会儿呢,从山下爬到佛顶山...

佛经中有关职业与财富问题的开示

佛陀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财富,应当学会一门技艺,作...

净土法门具体怎么修法

净土本可无修,修是因为众生迷失真心才不得不有种种法...

【佛教词典】布萨

梵语 posadha, upavasatha, uposadha, upavāsa, 巴利...

【佛教词典】鱼施饿鬼

指供养鱼族之施食会。渔夫对平日之杀生,为日后生菩提...

用慈悲忍辱的精神来对待谩骂

通常被人骂者,少有不起烦恼,乃至瞋恚心,佛在世时,...

宏海法师:信解行证

好各位,我们尊敬的上果下道和尚慈悲,各位在座的法师...

如野马一样的妄想心怎样调伏

祖师们确确实实了不起,想了很多办法,写了很多文章,...

欲得成就一心应当存诚念佛

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见诸相非相」应如何理解

问: 佛于《金刚经》中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星云大师《律学修持法门》

我今天讲的律学修持法门,第一点,要跟各位讲的是持戒...

如何富过三代?德过三代?

财富和财富能力如何传递下去,是个世界级难题,英文对...

这样的「陷阱」反而成为我们的「加持力」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自己身边总是小人很多,常常被人...

多欲的过失

《大智度论》当中,有一个小故事,说明多欲的过失。 这...

何谓「供养」

供养,又称供施、供给、供,是对佛、法、僧三宝进行心...

主导六道轮回的亲因缘、增上缘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的涵义

问: 请解说《观经》中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