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观无量寿佛经

净界法师  2021/12/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五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面,甲二、正说分。

我们在研究世间的学问,跟研究佛法的教理,它的目的是有所不同。世间的学问是增长我们生活上的知识,佛法教理的学习,能够成就我们生命中的功德。

从大乘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成就三种功德:

一、安乐的功德

第一个最基本的,是安乐的功德。就是透过修持人天法门,比方说布施、持戒、忍辱,以善业力来创造一种来生安乐的果报,当然这个安乐果报,是不圆满,有障碍的。

在本经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韦提希夫人对于安乐的果报,她提出了两种障碍:第一个多不善聚。比如频婆娑罗王,身为一个国王,他能在五欲中得大自在,但是过去生跟他的儿子阿阇世王有恶逆的因缘,所以今生注定要被他儿子活活的饿死。所以在这种安乐果报在受用快乐的时候,他也是有诸多的忧愁苦恼,你看频婆罗王的下场是被饿死的,一个大国王。所以在安乐当中,第一个有忧愁苦恼的障碍叫多不善聚。着很多恶逆的因缘,这个快乐当中夹带很多恶逆的因缘。

第二个、三涂盈满。那么快乐的果报,我们一个凡夫众生是有所执着的,会产生颠倒想,就会产生放逸。所以在放逸当中,会造作很多的罪业,来生就可能堕入到三恶道去,所以快乐果报的本身,有三涂的危机,所以叫三涂盈满。佛陀在经典当中,我们看佛陀对人天的快乐,佛陀说人天的快乐是有过失的!

夹杂过失的快乐──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

所以我们看大乘经典里面,佛陀讲到人天乘的快乐,佛陀的口气是诃责的,并不是赞美的。所以这个安乐的果报是一种基本,道前基础,我们大乘佛法不把安乐的果报当作目标,当作一种基础,叫作持戒为本。

二、解脱的功德

安乐的果报,进一步就是解脱的功德。从安乐的果报进入到解脱的功德,这个根本心态,是从一种慈悲心转成出离心。你一定要有出离的道心,开始修学无常、无我的智慧。

你做慈善事业不太需要什么智慧,只要有信仰,你相信善业能够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你有这样的信仰就够了,不要智慧,慈善事业不太需要什么智慧,只要你有善心、有行动,就可以成就安乐的果报。

但是,出世间的解脱,那你就得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你能够如实的看到生命的真相,而不是看到假相,是看到假相的背后是有一种真理,生命是无常变化的。所以我们知道我们在快乐当中,其实是很没有安全感的,因为生命是动态的、变化的,你看你今天和昨天不一样,你也可以预知明天和今天不一样,所以从无常观,我们对来生充满了无数的变数。

所以每一个三界内的众生,他的心啊,都是没有安全感的,而且福报愈大的人,愈没有安全感,因为他知道总有一天,所有的一切都会失去,这种无常的感觉就是苦──无常故苦。因为你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你的心是不安稳的!所以从无常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生命的痛苦,而且我们对痛苦,我们没办法去改变,没有自主性──苦即无我。

所以从无常故苦、苦即无我当中,而证得我空之真理,从人天的安乐,提升到出世间的解脱;所以在大乘佛法当中我们从一种人天的善法,而提升到一种我空之真理,这就是所谓解脱的功德。

三、庄严的功德

第三个是本经所要诠释的,是一种庄严的功德,不但是从出世间空性的解脱,而且创造诸佛无量的功德庄严──种种的依报和正报的自在跟庄严。这是我们大乘佛法最高的境界,追求一种庄严的功德!

我们看经文的序分当中,其实韦提希夫人受到她儿子的刺激,她刚开始对佛陀祈求是: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无忧恼处。感觉上,她的祈请偏重在离开痛苦、偏重在解脱的功德。但是佛陀看她是大乘种性,佛陀是开显庄严的功德,不但无有众苦,而且是但受诸乐。她祈求一种解脱之法,佛陀是给她一种大乘的庄严之法。

前面的序分我们已经说过了,韦提希夫人她提出了两大请求:第一个、希望佛陀为她宣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是从果地的功德来祈求;第二个、她希望佛陀教我观于清净业处,我因地应该如何来修学。她等于是祈求了整个净土的因果内容:净土的果地功德,应该怎么选择?净土的因地修学,应该如何来修学?提出了两个问题。我们从正说分以后,佛陀都是在回答这两个问题。

甲二、正说分。分二:乙一、酬二问。乙二、明利益。

乙一、酬二问。分二:丙一、酬前生处。丙二、酬前净业。

丙一、酬前生处

我们看甲二的正说分,分成两科,第一科酬二问,酬答韦提希夫人的两个问题;第二个说明意义。

酬二问是主要的经文的结构,都在酬二问,酬二问当中分成两段,第一个酬前生处,第二个酬前净业。

生处,就是我要往生到无忧恼处,这地方是偏重在选择净土的功德,这个地方有三小段,我们先看第一段,放光现刹,请合掌。

(一)放光现刹: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玻璃镜。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这地方,佛陀先酬答韦提希夫人第一个问题,说希望佛陀能为我广泛的解说、为我介绍在这个世界当中,有没有真正能够没有忧愁、没有苦恼的处所呢?这时候,尔时世尊,就在夫人请法以后,佛陀在眉间就放出金色的光明,这个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之后又回到佛陀的头顶。先放光出去然后再回来到头顶上。就在头顶当中这个光明,就化成一座金色的莲华台,这个台又高大又光明,就像须弥山一样高大庄严。在这个莲华台上面,佛陀就次第的显现,十方诸佛清净微妙国土的种种庄严,在这莲华台当中次第的显现。

以下,佛陀现出了四种佛国土:

一、或有国土,七宝所成。整个世界是七宝所成的。

二、复有国土,纯是莲华。这个国土到处充满了清净庄严的莲华。

三、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这个国土的人民的特点是心想事成,你心中怎么样的转想,它就出现什么相貌,自在安乐的天宫。

四、复有国土,如玻璃镜。它整个依报环境像清净透明的水晶所成。

乃至于有种种的清净庄严的国土,都在莲华当中显现。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而且它显现得非常的清楚、非常的明显,使令韦提希夫人以她的肉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段经文值得我们说明的是放光这块。佛陀说法的时候,很多时候,特别是宣说不思议境之法,佛陀会放光,而且放光都是表法。

比方说,本经当中佛陀是从眉间放光,眉间当然是白毫。白毫放出去的时候,它是一丈五尺,但是收回来的时候,它像一个圆珠,圆球的珠。你看我们现在雕佛像,白毫的地方就直接放一个圆珠在上面,这个是白毫的光明。那么这个光明,可遍照十方世界国土以后又回到佛顶。这表示什么意思呢?

佛顶,佛陀最尊贵的就是他的头顶。在楞严经上说,佛陀的头顶,表示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清净心,也就是我们的清净本性。当然,我们现在迷失了,因为我们向外攀缘,跟妄想打成一片,所以我们是离家出走,我们没有回家。但是佛陀已经把心带回家,佛陀把心性开显出来。那么为什么在显国土之前,要先表显清净的本性呢?这地方我们说明一下:

《楞严经》把我们的心,分成了心性和心识。心性是离相的,是跟我空、法空智慧相应的。凡夫的心,不是安住在心性,我们凡夫的心叫心识。这个识,是有情感、有执着、有爱取的。这是说明:十方诸佛,只要开始庄严国土,一定要先成就心性,才能够庄严国土。比方说,我们凡位菩萨,你现在去作布施、持戒,我们没有资格去庄严国土,我们叫做积功累德,我们现在正在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我们现在还在修学果报,只有初地以上的菩萨,他的心性开显出来之后,才有资格叫做成熟众生、庄严国土。

所以这个地方它所表显的就是:十方诸佛的国土,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是诸佛在因地的时候,因为一念心性的开显,用六波罗蜜,称性起修,才有这样的国土。所以佛从眉间放光,然后再回到佛顶上,这个地方是表法的,表示十方国土都是称性起修,不是凡夫的攀缘心所能成就的。

当然,有人就会问说:既然清净国土,是十方诸佛清净修学所成就的,凡夫的心是有妄想的,凡夫怎么看得到呢?韦提希怎么看得到呢?后面会解释,是因为佛陀神通力加持才看到的。

这段是佛陀先将十方国土的清净相貌,都从佛顶上的莲华台中,显现给韦提希夫人看。韦提希夫人看了之后,她要做出选择。因为佛法是先有目标,才有修行过程──以愿导行,先有目标才有过程,我们看下一段:

(二)专求极乐: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韦提希夫人看了很多很多的清净国土之后,她就白告佛陀说:这些国土当然都是清净的、光明的、庄严的,但是我个人的选择,我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在《观经》当中,韦提希夫人并没有解释她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她没有做解释,她是看了之后,直接把答案讲出来。

但是我们看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他有解释说:十方世界有很多的清净国土,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偏赞极乐,乃至讲完阿弥陀经之后,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异口同声,都赞美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为什么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佛第一呢?有那么多国土,为什么十方诸佛却教他们国土的众生,要求生极乐世界,理由在哪里呢?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提出了两个理由:

第一个,从果地功德殊胜来说:因为极乐世界它的整个国土,特别是在凡圣同居土的庄严,每一个国土都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方便有余土以上的这三土,都是摄受圣人,这一块我们就不谈。极乐世界的特点就是摄受带业往生的──凡圣同居土,这块特别的最重要!蕅益大师说:阿弥陀佛国土,尤其是凡圣同居土,它有胜妙五尘,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五尘,特别的殊胜而且微妙。

为什么叫胜妙五尘呢?就是你一个凡夫众生,即便你是带业往生,乃至于你是五逆十恶的众生,你到极乐国土,你的心跟这个胜妙五尘接触的时候,圆证三不退。

圆证三不退以判教来说,最少是初地以上,因为你要念不退,严格来说,要八地菩萨才有办法念不退。所以蕅益大师说: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这些凡夫,是没办法判教的,说:十方国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因为你说他是凡夫,他身口意所表现的功德,等同八地以上菩萨;你说他是一个圣人,烦恼没有断。所以说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众生,怎么判教呢?没办法判教啊!他也不是凡夫,也不是圣人。从他的表现来说,等同圣人;但是他的内心深处,烦恼种子没有断。

所以蕅益大师只好赞叹说:十方国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所以极乐世界的殊胜,是针对凡夫来说的。如果你是初地菩萨,去哪个国土都差不多,没有说什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佛第一!如果你是初地菩萨这句话你就不适用。但是如果你是一个生死业障凡夫,那就差很多了!你到药师佛的国土,到普光佛、普明佛、到阿弥陀佛的国土,你选择适合的国土,就差别很大了!因为你是凡夫,对你成佛的速度那就千差万别。

因为凡夫特别需要环境的摄受,圣人的心是无住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他什么环境,对他影响都不大。但是身为一个凡夫,你到不同的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摄受就差很多。所以身为凡夫众生,我们的确要慎重选择一个国土,这是蕅益大师说的。因为我们的心,还是有所住,我们选择一个胜妙五尘的佛土,能令我们圆证三不退,对我们的成佛,有加持的效果,这第一个从果地的功德来说。

第二个,从因地的修学来说:他说为什么十方诸佛偏赞极乐净土呢?因为阿弥陀佛和一般的凡夫众生,偏有缘故──跟我们的缘特别深。因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绝大部分是为凡夫而发的,不像有些佛陀所发的愿,他有些愿是摄受圣位的菩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为凡夫而发的,既然是这样,既然他的愿特别照顾到凡夫,使令我们容易跟他感应道交。

当然,每一个佛菩萨因地所发的愿不同,但是弥陀的愿,跟凡夫众生偏有缘故,使令我们在忆念弥陀功德时,容易产生灭恶生善的效果,这是从因地的殊胜来说。那么基于这两个理由,所以韦提希夫人在十方净土中,因为韦提希夫人她是一个凡夫众生,她受到儿子的刺激,心中还是有忧愁、还是有苦恼,心随境转,这是标准的凡夫众生,所以她选择了极乐世界,的确是正确的。选择以后,我们看下一段,正式的启请修行的方法,看经文:

(三)乞请净行:

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本经的修行,在整个净土的感应道交,它提出了两个方法来感应道交:第一个教我思惟;第二个教我正受。思惟,是一种比较散乱心的一种思惟;正受,是一种寂静的正念。所以善导大师把思惟判作散善,把正受看作定善,禅定相应的善。这个思惟,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净业三福,它是属于助行;正受,就是这个地方所说的十六观,它是属于正修。以十六观为正修,以净业三福来当助行。这段就是佛陀酬答往生的处所。这以下详细说明:应该如何来修学这个净业,才能够成就往生。我们看丙二的酬前净业:

丙二、酬前净业。分二:丁一、三种净业答思惟。丁二、明十六妙观答正受。

丁一、三种净业答思惟

这个地方分成两段,第一段是三种净业答思惟,第二段是明十六观答正受,这个科判是智者大师所判的科判。

智者大师认为思惟是一种散乱心的修学,是以净业三福为主的,是日常生活中,历缘对境的一种修学。十六观是必须在佛堂当中,息诸缘务的一种正念的、寂静的修学;这两个不一样,一个是历缘对境修,一个是坐中修。

先回答三种净业,来相应于如理思惟。我们先看第一段:

(一)正明净业

(1)光照频婆得道: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尔时就是指韦提希夫人选择了西方净土,当作来世往生的目标,这个时候,世尊并没有马上回答净土的修学,而是露出微笑。我们看佛陀在经典中不随便笑,笑当然是有特殊原因的。古德解释说,佛陀的笑,主要是针对频婆娑罗王来说的,因为他了知频婆娑罗王的善恶因缘,频婆娑罗王因为过去生跟阿阇世王结下生死的业缘,今生来酬偿业报,本来是一个痛苦的果报,但是频婆娑罗王有善根,有善根的人在痛苦当中能启发道心,反而激发他修八关斋戒、修无常无我观,使令他今生能够成就三果,所以这个逆增上缘,就是说看到频婆娑罗王当中的身心世界善恶夹杂,而且善能破恶,以善根超越痛苦。所以佛陀露出微笑,古德是这样解释的,这个微笑是针对频婆娑罗王的宿世的因缘而微笑的。

这个时候他从口中放出青、黄、赤、白、紫五种光明,从佛口而出。这个光明干什么呢?照到频婆娑罗王的头顶,为频婆娑罗王加持。我们知道世尊这时候是在哪里?他这个时候是在韦提希夫人的寮房当中,他带了目犍连尊者、还有阿难尊者,飞到韦提希夫人的房间,来为她说法、为她显现佛土。这个时候,佛陀并没有马上回答韦提希夫人的问题,而反倒是佛口放光,先照了离她好几个房间的频婆娑罗王。频婆娑罗王虽处幽闭,跟韦提希夫人之间有重重墙壁的障碍,但是这个时候频婆娑罗王得到佛陀的光明加持之后,心眼无障,遥见世尊。他内心当中的心眼和天眼都打开了,能够遥遥的见到韦提希夫人房间里的世尊,而且头面作礼。当他拜下去的时候,就任运成就了三果。当然这个地方应该有佛力的加持。

从唯识学的判教来说,正常人一般应该先成就初果,但是有一种人例外,他听闻佛法直接跳跃到三果,这种人要有两种功德:第一个他的智慧善根强;第二个他要有初禅以上的禅定才有可能;如果他只是微弱的未到地定,他应该先证得初果。定力强、善根深,频婆娑罗王就是这种根机的人,他是马上证得三果。三果叫不还果,已经不来了,所谓不来不是不来人间,因为他还有三惑,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他往生到四禅里面的五不还天,在五不还天修学。断最后的微细的上二界(色界、无色界)的思惑,然后直接从五不还天跳脱出去,他再也不来三界受生死了,在五不还天直接证入四果,叫阿罗汉果。

这段经文古德解释说:韦提希夫人启求佛陀,开示思惟、开示正受,佛陀却先加持频婆娑罗王,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频婆娑罗王本身善根已经成熟。因为他透过前面的受戒、闻法他善根成熟,所以佛陀先加持他,使他成就。

第二个,他消除夫人心中的挂碍。因为韦提希夫人被关起来以后,她对大王心中有所挂碍,她害怕大王得不到饮食,而受到痛苦乃至死亡,所以佛陀先把频婆娑罗王先度化了,消除夫人的挂碍,使令她能够专心修学以下的十六观,是这个意思。

这以下才是佛陀正式的对韦提希夫人开示:

(2)举果以劝修因: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否?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这地方,我先把因果说明一下。我们先看极乐世界的果,汝今知否?阿弥陀佛,去此不远。说极乐世界是我们的目标,那么极乐世界在哪里呢?离娑婆世界并不遥远,去此不远,古德有诸多说明。

你说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差了十万亿佛土,从事相来说,不应该说去此不远,因为十万亿佛土是很遥远的!一个佛土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去此不远应该是从理观说的。就是说,我们今天修学的目的,是要往生极乐世界,那么你今天在踏出第一步,我们设定的目标是: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那我先要知道极乐世界到底在哪里?你连极乐世界在哪里都不知道,你要从哪里下手呢?

极乐世界它存在于两个地方:第一个从事相来说:它存在于十万亿佛土之外。第二个从理观上:它存在我们一念心中,我们内心本来具足。修行一定是用理观来带动事修!因为你没有理观只有事修,你心向外攀缘,你的心是散乱的,不可能一心不乱,你的心散掉了。

所以你一个修行人你不要老是眼睛打开说,阿弥陀佛什么时候来?我什么时候能梦到阿弥陀佛?这个不对了!因为你心向外攀缘了!你内心当中只要向内安住,好好地修学,极乐世界自会然显现,你根本不用去求,因为它本来就存在心中啊!

所以佛陀在修行之前,先确定我们修行的处所、道场在哪里──阿弥陀佛去此不远,修行是修心地法门,就在我们心中!

好,那么我们确定了修行的处所以后,应该怎么修呢?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就,谛观就是你要很专心的去观想。本经是以观想为主修,你要如实地去观想极乐世界清净的依正庄严,这是我们的修行处,这是总说。

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为什么佛陀要譬喻呢?这里解释一下:佛陀在讲解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时候,是用譬喻的方式,因为我们没有一个人到过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长得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所以佛陀必须用我们生活当中,已经存在的东西来作譬喻。

比方说,佛陀用七宝,极乐世界的宫殿是七宝所成,难道极乐世界的宫殿,跟我们娑婆世界的黄金、白银一模一样吗?不可能!但是如果佛陀不引用我们现实生活所知道的,我们怎么下手去用功?怎么踏出第一步呢?所以佛陀必须先教导我们,用我们所认知的东西,来引导我们去认识一个我们从来没有接触的东西,这叫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先用譬喻来引导我们,也令未来世一切凡夫众生,欲修净业者,透过这个譬喻的思惟,而能够成就净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刚开始是先思惟佛陀的方便门,慢慢慢慢善根成熟了,极乐世界的真实相,自然会显现出来,是这个意思。

我们再看下一段,这段正式说明整个净土宗的道前基础:

(3)净业三福: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否,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这一段正式回答教我思惟。这是在修净土之前,应该有的基础的工作,就是净业三福。佛陀说:欲生彼国者,应当先修三种福业以为基础。

一、净业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第一个是讲到人天之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人天之福,佛陀提出了三个主题:第一个是孝顺心,第二个是恭敬心,第三个是慈悲心。

那么孝顺心当然主要的对象是父母,广泛来说是一切众生。因为父母对我们有生育、养育之恩,所以我们应该以孝顺心来回报父母。以孝顺心来孝养父母,古德解释,由浅入深有三种差别:

第一种是下品的孝养父母。下品就是指四事的孝养。我们对于父母亲,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四事供养,让父母亲衣食无缺,这是第一种四事孝养。

第二种是光宗耀祖:我们自己立身行道,不辱所生,在社会上做一个有用的人,得到别人的赞美,使令我们的祖先因此而得到别人的赞美,这是光宗耀祖的孝养,属于中品的孝顺。

第三种孝顺是上品的谕亲于道:就是我们用善巧方法,引导父母亲能够信奉三宝、修学佛法,而了生脱死,这是上品的孝养,这种孝养是以法供养。

我们再看第二段的奉事师长:师长有教导启蒙之恩,所以古德说:如果没有世间的师长,则不知礼法;没有出世间的师长,则不知佛法。师长有方便力,能够开导佛法,启发我们心中的智慧,所以我们应该要尊重师长。

第三个慈心不杀:这个就是广泛一切众生。慈心不杀除了修慈悲心,《楞严经》提出两点说明,尤其是修净土的,你最好第一个不要杀生、第二个你最好吃素。

我解释这个道理给你听听:《楞严经》说,你杀生有两个过失:

第一个、欠众生的命债,你杀他一命,肯定要还他一命,临命终他绝对不会放过你的。

第二个、你说我没有杀生,我是吃三净肉。好,那你没有欠命债,你欠众生肉债,他的肉也没有说要给你吃,是你强迫把它拿去吃的,所以你吃它半斤,你要还它八两。所以你吃众生肉,虽然你没有直接杀生,但是你欠它的肉债,因为它心中对这个肉身有执着,就有业缘在那个地方。

这个事情是这样,我们修净土宗的人,要做两件事情:

第一个、要加强你跟弥陀的感应,比方说忆念弥陀、执持名号。

第二个、要减少跟娑婆世界的业缘,你跟众生的生死业缘结得愈深,临终就愈难离开,问题在这,因为他不放过你!平常你感觉不出来,临命终的时候,那是算总帐的时候,腊月三十算总帐。所以你不要以为带业往生,带业往生你必须在临终的时候,要先冲过你自己的障碍,然后再去接触到弥陀的光明;所以你本身障碍太深的话,可能会有问题。

在净土宗我们要拜忏,甚至于如果过去曾经有堕过胎,放蒙山也不可少,有些方便门都不能少。总而言之,一个方向,你必须要在临终的时候──愿我临终无障碍,这是一个方向,拜忏、放蒙山、吃素,尽量不要再跟众生结恶缘。

严格来说,以《楞严经》的高标准,你连牛奶也不能喝啊,因为这个也是众生身体上的一部分,你都不能再喝!严格来说,你看看《楞严经》,什么叫做不跟众生结恶缘?连牛奶都不能喝,连众生皮毛制成的衣服都不能穿,这个叫做愿我临终无障碍,要慈心不杀。

修十善业:身三、口四、意三,这是修十善业。当然人天乘主要是以十善业为主,开展出来有三个主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这是十善业的三个主轴思想。

二、净业三福: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所谓三皈依,是学佛法的一个基础。为什么要修三归?因为佛有说法之恩,法有开慧之恩,僧有住持之恩;我们整个修学,必须仰仗三宝的加持。

具足众戒,包括了居士五戒、八关斋戒,以及出家比丘、比丘尼戒。然后最后身口意尽量能够威仪具足。人天的福业是十善业,二乘人的福业是持戒。持戒跟修善的差别,因为持戒有戒体,所以他的心力强。戒体就是一种愿望,有愿力来引导的善行,第一个他所缘境广,能普遍含盖一切众生。

前面的十善业,他是有对象,他的对象是针对父母师长,有一定的对象,持戒没有对象。比方说持不杀生戒,一切的有情,上至天上的飞鸟,下至地上的蚂蚁,都不能有杀生的行为,所以持戒第一个他所缘境广。

第二个他的心力强,所以他的功德超过十善,人天的福业是慈善家,二乘的福业是宗教家,宗教跟慈善最大的差别,就是有愿力。世间的善人,不见得有愿力,他到菜市场,临时看到有众生很可怜,一时生起恻隐之心,把它救回来放生,那种是一时的善念,由于境界的触动才启发他的善心。持戒的人,没有所谓一时的善,而是白天、晚上他经常考虑到:自己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他的愿力是超越时空的,愿力所带动的善法,功德是强大的!我希望大家要知道:

宗教的修学跟慈善的修学,最大的差别就是:一个是有愿力,一个是没有愿力;一个是一时的善心,一个是恒常的善心,功德就千差万别。

所以一个是人天的福业,一个是二乘的福业,不一样。当然,大乘的福业他的心胸就更广大了,我们休息一下再说明。

0:00 / 0:00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2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3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4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5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6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7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8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9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0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1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2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3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4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5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6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7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8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9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20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下劣凡夫罪业深重,如何容易得生安养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

示法源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

会性法师:赞佛偈略说

赞佛偈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门槛高吗

问: 尊敬的大安法师!阿弥陀佛!两个月前,念佛越念...

修净土法门勿废金刚经

勿废金刚经。 就是《金刚经》的诵持不可废止,意思是,...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

【原文】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此唯心之义,...

我们要对佛号生起决定的信愿

念佛之说,何自来乎?非金口所宣,明载简册,今日众生...

大安法师: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修学

问: 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大...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修习净土法门是最上的福报

念佛人称之谓净土行人,净土行人必须要把我们净土这一...

心无分别时,敬僧功德就圆满了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 我们这会儿呢,从山下爬到佛顶山...

佛经中有关职业与财富问题的开示

佛陀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财富,应当学会一门技艺,作...

净土法门具体怎么修法

净土本可无修,修是因为众生迷失真心才不得不有种种法...

【佛教词典】布萨

梵语 posadha, upavasatha, uposadha, upavāsa, 巴利...

【佛教词典】鱼施饿鬼

指供养鱼族之施食会。渔夫对平日之杀生,为日后生菩提...

用慈悲忍辱的精神来对待谩骂

通常被人骂者,少有不起烦恼,乃至瞋恚心,佛在世时,...

宏海法师:信解行证

好各位,我们尊敬的上果下道和尚慈悲,各位在座的法师...

如野马一样的妄想心怎样调伏

祖师们确确实实了不起,想了很多办法,写了很多文章,...

欲得成就一心应当存诚念佛

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见诸相非相」应如何理解

问: 佛于《金刚经》中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星云大师《律学修持法门》

我今天讲的律学修持法门,第一点,要跟各位讲的是持戒...

如何富过三代?德过三代?

财富和财富能力如何传递下去,是个世界级难题,英文对...

这样的「陷阱」反而成为我们的「加持力」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自己身边总是小人很多,常常被人...

多欲的过失

《大智度论》当中,有一个小故事,说明多欲的过失。 这...

何谓「供养」

供养,又称供施、供给、供,是对佛、法、僧三宝进行心...

主导六道轮回的亲因缘、增上缘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的涵义

问: 请解说《观经》中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