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观无量寿佛经

净界法师  2021/12/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六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三面:

壬二、上品中生

我想我们每一个学佛人,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够离开痛苦而成就安乐。离苦与得乐这当中,离苦又比得乐更加的急迫。当然从佛法的角度,离开痛苦,你要找到痛苦的根本是什么?从佛法的角度痛苦的根本来自于生死流转,也就是说:只要继续在三界投胎,你就不可能离开痛苦!只要在三界得一个果报,不管福报多大,只要你还没有办法离开三界之前,离开痛苦对你不可能。因为你每一次的受生,一定夹带了无量无边的痛苦,也就是说只要你色身还在,你就一定有痛苦,不管你福报多大。所以了生脱死变成是一个关键──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是每个人心中共同的目标。

当然涅槃有两种:一种是小乘的涅槃偏空涅槃。你经过三生或者六十小劫的修学,等自己的生命结束之,到一个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的涅槃,只能自受用。这个是比较简单。

大乘的涅槃就不一样了,它是真空妙有,它有生命现象。虽然是在涅槃当中,但是它有佛菩萨、有净土的庄严。所以大乘佛法的涅槃,它诉求的不是空性的涅槃,而是一种万德庄严的净土功德,只要你走大乘你肯定有依正庄严,一定要。那么我们要成就依正庄严,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依止你自力的力量:比方说你看《华严经》就会知道菩萨怎样发菩提心、怎么修六波罗蜜,怎样牺牲生命帮助众生当中去积功累德、成熟众生、庄严净土。那菩萨道是用血泪创造出来的,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菩萨道,但是你为了未来的目标,你还得不能忍要它忍走下去。这是第一个选择,选择自力成就的。

第二个、我们可以选择他力的摄受:比方说阿弥陀佛本愿的摄受──我们透过一心归命的心情,跟弥陀感应道交而到净土去。到净土去干什么呢?我们看经典的开示,有两个内涵:第一个是见到阿弥陀佛─成就无生法忍;第二个亲近十方诸佛─成就百千陀罗尼门,成就无量的善巧、无量的辩才,度化众生你要有善巧方便的假观。

从这样一个情况相对来说,净土法门的菩萨是比较有优势的,因为他很快就能够成就初地、成就百千陀罗尼门。当然那这样讲,是不是很不公平呢?走圣道门的人,他点点滴滴这样一路走上来,花了三大阿僧祇劫,充满了血泪,他成就了无生法忍,你也成就无生法忍,那有什么差别呢?你想想看有什么差别?福报力不一样!

悲增上的菩萨,他生生世世在三界流转,陪着众生成长,当然他要付出退转的代价,他可能进进、退退,可能第三生进步了,然后遇到恶因缘破戒了、结果又退回去;退回去他又起惭愧心再冲上来,慢慢慢慢、进进退退,后来也成功了。成功以后呢,走难行道的菩萨成就初地之后,他所结的人缘跟福报力啊,那不可思议。我们走智增上直接到净土的,的确是比不上他,这是事实,因果法尔如此,他结的善缘多、福报大。

所以求生净土的人,一般的人生规划是先成就圣道,然后再跟众生结缘,理由是什么?因为不容易退转,这是智增上菩萨。那么悲增上菩萨是先成就福报力,福报力很大,然后他慢慢再成就圣道。这个没有对错,是你自己选择,你要先成就福报、先结善缘,你就必须付出生死轮回的代价;那你认为说应该先成就圣道、成就不退转,这是比较急迫的,那你就应该先到净土去,先成就无生法忍、百千陀罗尼门,然后乘愿再来,广设方便,这时候再跟众生结缘,再来培植你的福德资粮。

这是菩萨道所谓圣道门跟净土门的两种差别,看你是先成就圣道、再成就福报,还是先成就福报、再成就圣道,有这两种差别。

但是我们净土宗的思想是先成就圣道再成就福报,理由在哪里?因为我们现在是末法时代,环境恶劣、刺激太厉害了,有很多退转的危机存在。你要在正法时代,你不急着往生净土可能还乱不了,正法时代大家都很有章法、大家都讲道理,环境也比较清净。但是时至末法的时候,菩萨就必须要有危机意识,你必须考虑你来生要去哪里?因为你继续在娑婆世界打滚,末法时代的问题是比较复杂,它不像正法像法。所以这个地方说明了,虽然我们受了菩萨戒,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在实践上,有些人先实践上求佛道,有些人先实践下化众生,是有差别的。

接着看上品中生,我们先看因地的修学:

(一)标名

上品中生者。

(二)正示:

(1)正明生因

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那么上品中生者他的因地,当然前面讲具足三心这个不谈了,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就是说他不必广泛的受持所有的大乘经典,但是起码他必须要了解大乘经典的义趣。

义趣就是宗旨,大乘经典它有一个修学宗旨,就是真如实相。你起码要知道你的生命是从什么地方来,你一个人不了解自己的过去,就不可能掌握自己的未来!你不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就不知道你将往哪里而去。这两个是一个道理。你不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就活在妄想当中,就糊里糊涂的一天一天的过着,就这样子。

所以你在大乘佛法当中,即便你不能广泛的修学所有的经典,起码也要知道大乘佛法的宗旨在哪里,那么对于第一义,心不惊动,真如本性能够忍可随顺,这是大乘的善根──信心坚定。以深信真如为理观,那么他理观又不碍事修,对于世间的善恶的因果能够深信,而不毁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生极乐国土。

大乘佛法,你看小乘佛法很少人毁谤小乘法,也很少毁谤人天乘法,因为这两个很容易从逻辑上去思考,叫做思议境。你说:造善来生成就安乐的果报,造了罪业来生感得痛苦,这个很容易理解,这种逻辑一想就知道了。但是大乘佛法有很多不思议境,比方说:念一句佛号消除你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说个道理我听听看,说不出来,没办法说啊!阿弥陀佛这种不可思议的熏习,我们只能够说佛力不可思议,持大悲咒能够消除你多大的重罪,也是不可思议。

我有一句话勉励大家──修习大乘佛法的人,你对于你不懂的东西少开口。你读读菩萨戒就知道,因为你没办法解释你就相信,因为只好这样子。为什么这样子?因为你看《楞严经》你就知道,你不要太相信你自己,你活在六根。其实我们凡夫完全是用眼睛去解读色尘、用耳根去解读声蕴,是有障碍的。你不要以为人有多厉害,你现在一张纸就把你障住了!我们活在六根当中,我们很多的真理不了解,所以你读大乘佛法往往是仰信,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什么叫仰信?就是这些道理我不懂,但是我相信,这叫仰信;那你道理你懂了,这叫真信了,是吧。所以大乘佛法的善根很重要,这就是善根,你相信就是你有善根,所以他能够不谤大乘,这个人不简单,善根深厚。

(2)所感圣缘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行此行者,临命终时,这个人他对于空性的道理很深刻的理解,对因果也深信,对大乘佛法也能够随顺修学,不生毁谤、不生疑惑。那么这个人当然也包括了平常的忆佛念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共同的宗旨,这个就不提了。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无量大众眷属围绕,这个时候西方三圣现前,持紫金台,至行者前。前面是金刚台(上品上生者),这是紫金台(上品中生)。

我们看忏公师父画的佛像,观世音菩萨是拿甘露瓶,大势至菩萨是拿莲华,所以我们在回向的时候──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观音甘露洒我头,势至金台安我足。所一般来说,观世音菩萨是拿甘露水,来消我们的业障,大势至菩萨是拿莲华座给我们的,是这样的。所以这个时候应该是大势至菩萨拿紫金台在行者前面,那么赞叹说:法子!虽然你的智慧不是很高明,但是你能够依大乘法修学,叫法子。汝修学大乘佛法,而且通达我空法空的第一义谛,所以我今来迎接你。这个时候阿弥陀佛跟无数的光中化佛一时授手。

这个讲到(上品中生者)临终的情况: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有清净海会众菩萨现前来安慰,应该也有光明来照他、消他的业障,一方面开导他,让这个人能够保持正念。好,我们看下一段

(3)舍报往生

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

这个菩萨行者,他自己就自觉坐在紫金台上,那么这个时候他坐上去以后就合掌,那么叉手就是把手抬高,表示恭敬,赞叹十方诸佛,所成就的这种甚深功德;在一念顷就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当中。

(4)华开迟疾

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

(5)华开得益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这个紫金台有多大呢?像大宝莲华,经宿则开。所以这个地方上品中生的人,莲华是先合起来,你在娑婆世界看到紫金台以后,你坐上去莲华是先合起来,到了极乐世界,是经过一个晚上,就是半天的时候才打开来。上品上生莲华完全没有合,(上品中生者)经宿则开,表示它有先合的过程。这时候行者的色身,现出紫磨金色,足下有七宝莲华,佛菩萨放光照行者的色身,使令他业障消除,心眼打开;由于过去的这种宿世的大乘善根,他也能够听闻到有情、无情说法的声音,演说甚深第一义谛的真如理,他就从莲华当中走下紫金台,拜佛、合掌赞叹弥陀世尊。那么他在极乐世界待了多久,经于七天,这个时候对于无上菩提,成就不退转。

这个不退转,古人解释说,这里的不退转是属于行不退,就是别教的七住──断见思烦恼,他不再退转于二乘的,他对于无上大乘的菩萨道永远不会退了。不是念不退,念不退是初地,是别教的七住行不退。所以他的果位比前面的稍微差一点,前面是直接证得无生法忍,这个是成就七住。好,我们看最后一段:

(6)他方得益

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

(三)总结

是名上品中生者。

那么他成就了这个七住以后,因为极乐世界的果报体他有五种神通,他五种神通不是修来的,因为他是本愿,弥陀本愿的摄受,所以他一去以后,他自然就有这五种神通;他就以他的神足通,遍至十方诸佛国土,亲近十方诸佛;在诸佛前,修诸三昧,跟十方诸佛广学无量三昧,因为每一尊佛在因地都有他的专长,跟某一个佛修《楞严三昧》、跟某一尊佛修《法华三昧》,乃至于华严经的《海印三昧》等等,经过一小劫时间的参学,他成就无生法忍,而蒙十方诸佛的授成佛之记。这个是上品中生,他要经过一小劫的时间成就无生法忍的。

这个上品上生跟上品中生,我们看经文的解读,这两个人不太一样。上品上生的人,他通达第一义谛,而且也通达诸法的缘起,因为他广学经论,所以他的假观强,空假中三观都具足。但是上品中生的人,他没有广泛的受持读诵方等经典,所以他的假观相对薄弱,但他对于空观的义趣,第一义谛,还是有坚定的信仰,但是假观相对薄弱。如果你今天是走小乘的声闻法,你就不用考虑所谓假观的善巧问题,但是菩萨的积功累德、你要走大乘佛法,肯定要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个资粮力很重要,那就需要善巧方便了。

我们看春秋时代,齐桓公时代的齐国当然很兴盛,但他老人家往生以后,齐国发生了内乱,一直传到齐景公,国家已经比较衰弱了。齐景公这个人非常重视享受,非常奢侈的一个人,所以他为了满足他的享受,他就把赋税订得很重,所以老百姓生活压力很大。

齐景公有一个宰相,很有名的名相,叫晏婴,他想这个可怎么好呢,他几次跟齐景公劝谏,齐景公都不采纳。后来晏婴就想出一个办法,因为当时老百姓民间有一个流传说田氏代齐。说这个在齐国的四大家族,田氏这一家族迟早会起来叛乱篡位,把齐国的江山夺走,取而代之。所以这个时候晏婴深知齐景公的个性,他就把田氏代齐这个谣言,就故意把它传开来,甚至于故意让齐景公知道。

齐景公一知道以后就很害怕,大家都在传这个田氏代齐的这个传说,他就把晏婴叫过来说:这怎么办呢?因为在齐国的四大家族中,田氏一家果然是势力很大,他说我是不是现在赶快把田氏消灭掉?晏婴说:大王啊,现在消灭他已经太晚了!你现在把他消灭,你也不见得打得过他啊!齐景公说:那怎么办呢?他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你现在应该把赋税降低,让老百姓对你有好感,让老百性的心向在你这边,你就不用怕田氏了。齐景公说:好啊,那就赶紧把税降低!

那么齐景公他因为听到这句话以后,他有危机意识,就不敢放逸,就赶快把税降低。那么田氏一家族听到这句话,得到了鼓励,他也打开粮仓去救济老百姓,两个人都相安无事。

后来几年之后,晏婴临终的时候,他的一个好朋友问他说:你一生一直提到田氏代齐,把国君弄得非常紧张,你真的相信这句话吗?晏婴说:其实这句话我不相信,这个传说怎么可能!他说这个成事在人,你一个君王能够心存大众,能够深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你管这个传说做什么!他的好朋友说:既然你不相信,那你为什么先前一再的提这句话?他说:你想想看,我说这句话,让国君产生警惕、让田氏得到鼓励、让老百姓得到好处,我何乐而不为啊!由此可知,菩萨的善巧,他借一个假相,让齐景公生起爱护老百姓的心,不要只顾自己的享受,江山快要不保了就产生警惕。

我在读佛学院的时候,亲近很多老和尚,但在这么多老和尚,我觉得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忏公上人。忏公师父一生有三种善巧不可思议:

第一个,他在那个时候能够办大专斋戒学会,办了三十年,对台湾的佛教影响太大。大专生毕业以后都是社会的中坚份子,他能够看到这样的趋势,不容易,办大专斋戒学会,他老人家几乎是前面等于是带动这个风气的一个创办者。

第二个,以前我们在打佛七的时候,很少拜佛,忏公师父创造了一个拜佛的韵调─如子忆母的韵调,这种善巧也不可思议。你看一般打佛七没有礼拜,身口意不具足,只有口业称念、意业观想,没有身业礼拜,对阿弥陀佛身口意的皈依,缺少身业。所以忏公师父发明了拜佛的韵调,这功德不可思议。

第三个,忏公师父他所画的西方三圣的佛像,诸位可以比较看看,其他人画的比不上忏公师父,你们这是台湾,你去新加坡看看,美国看看,很多人都请忏公师父的佛像在拜,你一看到忏公师父的佛像,自然就生起道心、摄心。

那么他为什么有这种功德呢?这假观!你一个菩萨你自己自受用的时候,从假入空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把心带回家,一切法不生,这是你自受用的力量,对不对。但是你从空出假就不容易了,面对众生的因缘,怎么看到众生的根机、怎么施设方便来度化众生,那你就要广学多闻,没有其他的方法。

你要读读很多经典、看看菩萨戒这个事情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见好就收?这件事该做不做?那有很多的方便法都需要学习。所以你想要成就广大的资粮功德,那就需要菩萨的善巧,除了智慧,就是这个深心──乐即一切善法故!这个深心,深广之心。

那么这个上品中生的人,我们看这个人在因地的比较,跟上品就差了这一块:他没有广泛的学习大乘经典,假观相对薄弱,但是他的空观理观还是强,那么他的资粮力相对不足,所以他往生以后,他所要成佛的时间,成就无生法忍的时间,相对的就拉得长。好,我们看壬三的上品下生观,我们先看第一段,第一大段:

壬三、上品下生观

(一)标名

上品下生者。

(二)正示:

(1)正明生因

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好,我们看下品下生,基本上在上品的人,他的大乘善根都很强,善导大师说他是大乘的凡夫。那么他也能够相信善恶的因果,而且对大乘佛法也有基本的信心,决不毁谤,但发无上道心,对无上菩提心也能够生起,以此功德,回向愿生愿求极乐国,有这种往生的愿力。

(2)所感圣缘

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

那么这个人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前面的上品中生化佛有一千尊的化佛,所以这个菩萨的资粮力、福德力、智慧力,相对来说,跟上品中生又薄弱了。所以他看到的化佛只看到五百尊化佛,前面是一千尊化佛。那么五百尊化佛跟阿弥陀佛一时授手(接引他),那么赞叹说:法子啊!汝今清净,你身口意清净了,而且发无上道心,我来迎你!

这个上品下生我们看他的因地──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他的理观跟上品中生,上品中生虽然不能广泛的修习大乘经典,但是他善解义趣,于第一义谛心不惊动,可见得上品中生的理观─我空、法空的真如观很强。但是上品下生相对薄弱,上品下生就是主要靠事相,理观薄弱,事修强,就是修学事相波罗蜜这一类的。我们看下一段:

(3)舍报往生

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

(4)华开迟疾

一日一夜,莲华乃开。

那么见到这件事情以后,他见到临终的时候,西方三圣现前以后,他自觉自已坐在金莲华上面,坐好以后,华就合起来,在娑婆世界先合起来,追随弥陀世尊之后,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经过了一日一夜,莲华打开。前面的莲华是半天,一个昼一个晚上,这个是一个白天一个晚上,一整天莲华打开。前面的莲华是半天,一个昼一个晚上,这个是一个白天一个晚上,一整天莲华打开。

(5)华开得益

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

那么在极乐世界经历了七天当中,才见到阿弥陀佛。虽见佛身,但对于佛身的八万四千相、八万四行光明,不是很清楚的看见,一直要到三七日以后,才能够清楚分明的看到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而且听闻有情、无情的声音来来演说妙法,这个经过三七日以后,才见佛闻法。我们在看最后一段:

(6)他方得益

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三)总结

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那么这个人他到了极乐世界听闻佛法以后,听闻佛法以后证什么果位倒没有讲,那么他见佛闻法以后,当然他的果报体有五种神通,他就游历十方世界、供养十方诸佛;在十方诸佛前,听闻大乘的妙法,经过三小劫的时间,得百法明门。百法明门就是把一切的百法──无量的法门,会归到明─我空、法空的真理,叫做明。依止这个我空、法空的真理,而趋向涅槃之门,就是他能够从假入空,把一切百法的假相,会归到我空的真理而成就初地欢喜地,他经过三小劫的时间,是名上品下生。这前面三个叫做上辈往生。

我们可以从经文来了解,你是不是往生,跟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有直接关系。那么你往生以后,什么时候见佛?什么时候华开?华开以后成就什么果位?那就靠你的资粮力了,你在娑婆世界栽培的福德、智慧,两种资粮。

一般来说品位的差别,我们看看古德的注解,可以归纳成三种:

第一个、临终接引的不同。你临终的时候你看到的莲华座,你大概就知道是什么品位──上品上生当然是金刚台,然后是紫金台、金莲华等等,就是这个莲华有差别。

第二个、你到了极乐世界,华开的迟速也有不同。它什么时候开?有的是完全没有合起来,有的是半天、有的是一天。

第三个、悟道的早晚有不同。华开以后,你见到阿弥陀佛为你说法,你什么时候成就无生法忍、甚至于中品的是先成就阿罗汉果,这跟你宿世所栽培的善根,的确有所不同。我们看上品上生和上品中生的人,理观都比较强,对道理的体验很深刻。上品下生的比较偏事修,就是他愿力强─但发无上道心,他虽然理观弱,但是他的愿力很强、誓愿力,他当然也具足大乘善根,所以才能入上品。那么中品生以下,大乘善根相对薄弱了。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个地方,我们要回答一些问题:

[学员提问]:恭请法师慈悲开示,往生极乐世界的最佳时机是临终前的明利心,那是否也是可以仍以中阴身的时候来往生?

[师父回答]:中阴身,你明利心、昏昧心、然后闷绝,闷绝以后你要死亡才会变成中阴身,诸位要知道,中阴身他不是人的果报,他已经不是人了,这个果报已经结束了。不是人有什么缺点呢?第一个他的心比较暗钝,第二个他不能重新学习了,所有的六道里面,包括天在里面,人道的心最好!记忆力最强、学习能力最强,不是天,天是享受快乐。

所以这是为什么佛陀只在人世间出世,佛陀的八相成道,没有一尊佛是在天上示现八相成道,没有,因为没有用。天人一天到晚享受,内心又暗钝,你跟他说什么话一下子忘掉了。

那么中阴身的救度法在显教没有,没有这个传承,但是密宗有,印光大师他曾经对于中阴身超度法说出他的看法,他说临终的开示是一切凡夫都可行之的,这个临命终的时候,我跟他开示,你要放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苦的是无常的,你要忆念阿弥陀佛,跟他讲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让他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就可以给他开示,因为他是个人,他的心是有学习思维的能力。但是他死了以后,他已经不是一个人了,你跟他讲这些话他听不进去了。

所以中阴身超度,印光大师说,那个能超度的人不是一般的人,当然他也没有说一定是圣人,但是起码要有点修行,有点禅定的人,才有办法把中阴身找过来跟他开示,中阴身是飘来飘去的,他不见得听你招呼的,而且中阴身你跟他开示不见得有用。你本身心力不够强,他不听你的,所以当他还是个人的时候是最好时机,他还没有死亡,他平常所学的东西都还有记忆。他只是一时忘失正念,你赶紧用佛法的道理把他过去的功力把他启发起来,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所以临终开示跟中阴身的超度不一样!如果这个人死掉了,你跟他办法会那叫回向,让他走的过程当中好一点,但是你不太可能说你今天他往生以后你跟他办一个法会,能够把他超度到极乐世界,以印光大师的说法不太可能,几乎不太可能。因为他已经不是人了,不是人你很难超度他,他一旦进入中阴身,即使他还没有去得一个果报,他已经不是一个人了,所以你必须在他还是一个人的时候,还没有死亡的时候是大好时机,所以印光大师说,临终一关最为重要,就是讲还没有死的时候最为重要。死掉以后那就叫回向。把功德回向给他,让他到哪里去的时候活得好一点,一种资粮力。但是对总报的影响有限,有限,所以我们显教重视的是临终开示,不重视中阴身超度。因为中阴身超度困难度太高了。

[学员提问]:可否请法师开示,如何对往生数日的亡者开导求生西方?

[师父回答]:当然主要你要叫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关键在这里,关键是他要想往生,他要不往生你也不可能把他推上去的,你要让他真实的放下娑婆世界,真实的欣求极乐这才有用,你妈妈没有学佛,你不可能把她超度到极乐世界,不可能,你顶多是把功德回向给她,让她生命当中成就某种安乐,所以福报可以输送,善根不能输送!我把我的善根回向给你,不可能。

智慧的善根:对人生的觉悟,这个善根是不能回向的,福报可以回向,你可以把你的功课回向给你妈妈给你爸爸,他可以,有灾难有痛苦减轻一点,但是他心中的执着你没办法改变的,这个善根没办法改变他的。

[学员提问]:上一堂课我们谈到: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和尚开示净除业障不同于消灾免难,一心称名皆得解脱,即可消灾免难,净除业障不只于身口恶业,还需要意业的观想,所谓三密相应,请和尚开示:

[师父回答]:关于这段文,我们再解释一下,我们看看讲义的二十六页,讲到观世音菩萨观的身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不论是观白衣观音、滴水观音、乃至于千手观音,经常作这个观,有什么好处呢?不遇诸祸,净除业障。

所谓不遇诸祸,是说你本来有些灾难,因为你跟观世音菩萨感应道交──结果逢凶化吉,这个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净除业障,我提到说还包括心灵的觉悟──你要有忏悔心!

某些事情是佛菩萨可以做的,我们现在虽然修他力法门─本尊相应法,你要先分清楚,只要跟福德力有关的,比方说消除灾障、增长福报,你这个跟福报有关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他都可以帮你包办。

但是只要跟善根有关的,比方说智慧的觉悟、比方说烦恼罪业的消除,这个就不是他(单方面)能做的。他要可以帮你消业障,那这样子的话业障是,业障是,什么叫业障呢?业障是你心中有,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业障是你心中有妄想才有业障,他帮你消业障,意思就是他帮你消除妄想,那怎么可能呢?你要打妄想,谁也拦不住你!所以消除一时的灾障有可能,但是要把你的生死业障都消掉,不可能。除非你自己产生惭愧心、发愿永不再造作,内因外缘,你自己觉悟的心、再跟本尊功德的相应,那真实可以消业障!

即便是本尊相应法,有些功德也是你自己去准备的。只要跟解脱有关系的不是快乐。阿弥陀佛会给你一些快乐、安乐,可以啊,但是你要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从业障中解脱出来、从报障生老病死中解脱出来,那就不简单!你自身的善根发心、你自己的觉悟这个就有关系。所以我们知道善根不能输送,也不能回向的。还有两个问题:

[学员提问]:请教和尚,学习十六观经修法是修止或修观,与持名念佛的止观,此是所缘境不同吗?

[师父回答]:持名念佛它是止,没有观,因为持名念佛的所观境是音声──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所以念佛的时候是听佛号的声音,心中不能有分别心,它没有观──心于所缘无分别住。但是本经它是观想念佛,它要想象、要动名言分别,像落日观、水观、琉璃地、宝树、楼阁、莲华等等,它是要观的。我们一般来说,以持名为主、以持名为正,但是观想可以帮助我们对佛号的功德的皈依。我们最后一个问题跟这个也有关系:

[学员提问]:修净土宗的人,观想是很重要,但不好观。

[师父回答]:的确不好观!

[学员提问]:但是看到很多往生极乐世界老菩萨,他们都只知道念佛,相信他们没有修观想,这样要往生极乐世界是否一定要修观想?请师父慈悲开示。

[师父回答]:如果你修观修不来,你就诵经也可以。因为诵经本身也是一种随文入观,你诵《阿弥陀经》、《观经》、《无量寿经》都可以。如果你没有观想也没有诵经,只有念佛,可能会有问题。因为你对极乐世界太生疏了,这句佛号代表什么,你能够做功德的联想吗?你念这句佛号的时候,你马上想到极乐世界的安乐道解脱道吗?如果你完全都不熏习净土的语言文字,你就活在娑婆世界,你接触到的都是人世间的这种尘劳的境界,就一句佛号摄心,这句佛号它能够总持阿弥陀佛的功德吗?对你来说真的可以吗?

我们不熏习极乐世界的功德,我们就是熏习娑婆世界的这种因缘。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力,在蕅益大师判教是判作智慧门。他说一个人愿意求生净土,是一种智慧的抉择,不是只是持名而已,持名念佛跟愿力不太一样,而智慧门一定要从闻、思而来!

当然,你也可能听到某一个善知识说极乐世界不错了、你应该往生,那么你从一种模糊的认知当中,你也可能生起某一部分的仰信,但是这种信心如果你没有建立在胜解的基础上,这个信心可能会有问题。

所以我常常说:你想要往生,跟你一定要往生,是两码事!你偶尔听闻人家讲极乐世界不错、你也感觉娑婆世界痛苦,厌离娑婆你不用看经典,因为日常生活就是一部经典,因为厌离娑婆日常生活都有人给你上课的。但是欣求极乐你不一定有因缘,因为极乐世界没有人去过,如果你不看净土的经典、经常不熏习,你可能会厌离娑婆,但是你不见得欣求极乐!不见得,因为我们太生疏了,我们不可能对一个生疏的东西而欣求,不合乎人性不合理不可能!我对美国完全不了解,我很想要去美国,不可能有这种事情。你不可能对一个陌生的东西产生欣求,这个不合理。

一个愿望的生起,是来自于背后的胜解,有胜解力才有坚定力!

菩萨为什么他在修行的时候,遇到逆境的刺激,能够坚持下去,因为他对佛菩萨功德产生胜解力,他有愿力的支持。所以你常常不熏习极乐世界的功德,他是会退转会慢慢生疏,然后你可能会厌离娑婆,但是你不见得欣求极乐。你不见得欣求极乐你那个佛号念起来力量就薄弱了,然后再有烦恼妄想干扰你,可能你就对佛号的专注力、意志力就相对薄弱了。

所以我们熏习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很重要,每天都要熏习啊!

我再讲一次,我们没有人看过极乐世界!我们也不可能凭空去想象一个极乐世界,不可能,这个是要有传承的!那么我们极乐世界的讯息只有从佛陀的开导里面得到。你不可能从日常生活里面看看而欣求极乐,不可能,生命的经验不可能给你极乐世界的功德,所以我们必须靠经典的开示,你要嘛修观要嘛诵经选择一个,你每一次的诵经,你对极乐世界的庄严就更加的清楚,你往生的愿力也就更加强,这叫净法熏习─借假修真,那么总有一天这个假相就变成真实的功德了,是这样的来的。

0:00 / 0:00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2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3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4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5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6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7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8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9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0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1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2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3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4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5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6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7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8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9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20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下劣凡夫罪业深重,如何容易得生安养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

示法源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

会性法师:赞佛偈略说

赞佛偈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门槛高吗

问: 尊敬的大安法师!阿弥陀佛!两个月前,念佛越念...

修净土法门勿废金刚经

勿废金刚经。 就是《金刚经》的诵持不可废止,意思是,...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

【原文】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此唯心之义,...

我们要对佛号生起决定的信愿

念佛之说,何自来乎?非金口所宣,明载简册,今日众生...

大安法师: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修学

问: 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大...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修习净土法门是最上的福报

念佛人称之谓净土行人,净土行人必须要把我们净土这一...

心无分别时,敬僧功德就圆满了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 我们这会儿呢,从山下爬到佛顶山...

佛经中有关职业与财富问题的开示

佛陀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财富,应当学会一门技艺,作...

净土法门具体怎么修法

净土本可无修,修是因为众生迷失真心才不得不有种种法...

【佛教词典】布萨

梵语 posadha, upavasatha, uposadha, upavāsa, 巴利...

【佛教词典】鱼施饿鬼

指供养鱼族之施食会。渔夫对平日之杀生,为日后生菩提...

用慈悲忍辱的精神来对待谩骂

通常被人骂者,少有不起烦恼,乃至瞋恚心,佛在世时,...

宏海法师:信解行证

好各位,我们尊敬的上果下道和尚慈悲,各位在座的法师...

如野马一样的妄想心怎样调伏

祖师们确确实实了不起,想了很多办法,写了很多文章,...

欲得成就一心应当存诚念佛

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见诸相非相」应如何理解

问: 佛于《金刚经》中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星云大师《律学修持法门》

我今天讲的律学修持法门,第一点,要跟各位讲的是持戒...

如何富过三代?德过三代?

财富和财富能力如何传递下去,是个世界级难题,英文对...

这样的「陷阱」反而成为我们的「加持力」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自己身边总是小人很多,常常被人...

多欲的过失

《大智度论》当中,有一个小故事,说明多欲的过失。 这...

何谓「供养」

供养,又称供施、供给、供,是对佛、法、僧三宝进行心...

主导六道轮回的亲因缘、增上缘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的涵义

问: 请解说《观经》中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