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观无量寿佛经

净界法师  2021/12/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五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一面,庚三、后三观明三辈往生。

佛法对人生的解释,是从因缘的角度来解读人生的,说诸法因缘生。当然,这个观念世间慈善家也提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但是世间人在提出因缘观的时候,它的内涵只有今生──今生造善成就安乐的果报、今生造恶成就痛苦的果报。佛法的因缘观不是这个意思,佛法的因缘观是三世两重因果,所以佛法的因缘观是隔代受报。是你前世造业今生得果报、今生造业来生得果报,它要经过一个时代的成熟,先有种子慢慢去成熟,最后才得果报。所以这个思想就变成一种生命相续的思想。

佛陀曾经用流水来比喻我们人生,说人生就像无止尽的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它也一定会从现在流到未来。那么这个地方比较重要的是,过去是怎么回事我们就不谈,佛法很少谈过去,因为过去不能改变,往者已矣,佛法所重视的人生观是:你未来要去哪里?你将往哪里而去?这一部分是比较重要的──来生的规划。

我们生命的水流有两种力量在引导着我们,每一个人,不是每一个人,修行人有两种力量:

第一个力量,是过去业力所变现的相状。这个地方特别是指五欲的相状──财、色、名、食、睡。这些有漏的相状在刺激我们内心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感受、一种乐受,这个乐受就会对我们产生一种牵引的作用。我们一般人没有经过佛法的修学,没有经过佛法的训练,都是活在自己的感觉里──诶,你为什么这样?因为我感觉很好就去做了。所以我们一般人很难跳脱过去的业力,因为你太重视你的感觉,所由感觉产生的思想,这个是趋向于生死轮回,这是一个很强大的力量、生死轮回的力量。

你看《楞严经》破妄显真,它破的妄是什么呢?就是感觉引生的思想,全部是虚妄的。连阿难尊者出家,是缘佛的相好──佛陀问他说:你为什么出家?我是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很欢喜而出家的。佛陀说:这样的发心是属于生死业力,即便是善,也是生死的有漏果报,因为你是感觉嘛,感觉很好就出家了。这种力量在我们生命当中,是一个很强大的一种引导。

另外一个力量是佛陀出世之后,佛陀也创造一个相状来引导我们,就是种种的波罗蜜的相状。比方说佛陀施设布施的相状,来引导我们行布施;比方说佛陀施设很多持戒的相状、忍辱的相状,来引导我们,乃至于从净土宗的感应道交,创造了──南无阿弥陀佛的音声,来引导我们;或者是本经所说的莲华观、宝树观、楼阁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依正庄严的相状来引导我们。

那么,佛陀出世以后他为什么要用相状来引导我们?而不是用他自己的功德来直接传送给我们?这一部分,在《法华经》佛陀有说明,佛陀说: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佛陀说:我把我的功德,我把我布施的这种智慧送给你,你没办法接受,因为你有着,凡夫的心不能直接趋向真理,不能趋向无相的真理。他要有一个相状来引导,他要有所住。说我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我一念不生、阿弥陀佛也一念不生;阿弥陀佛的心是如、我的心也要是如;感应道交我们做不到,我们要有一个相状来攀缘,攀缘音声、攀缘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才能构成感应道交,这就是本经修行的主要观念,叫做借相修心,或者说借假修真。

刚开始我们在攀缘莲华的时候,它是一个假相,它不是极乐世界的莲华。但是这个假相你不要忘了,它是佛陀施设的假相。大智慧的佛陀──为实施权,施设的假相,这种假想能够引导我们趋向真实的功德。

在东晋时代有一位大学者叫刘宜民,这个人大家可能都听过,在当时很有名。他自中年以后,就不想做官,不想跟那些贪污的官吏同流合污,就罢官返乡,然后参加慧远大师东林寺的白莲社,这是专门在念佛的。不过慧远大师跟善导大师不太一样,慧远大师的念佛是修止观,持名跟观想配合,所以他在寺里造了很多的莲华池。

这位刘宜民居士,他一生当中见过阿弥陀佛三次:第一次看到阿弥陀佛放光;第二次在修止观的时候,看到阿弥陀佛摸他的头;第三次的时候,看到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的莲华现前,这个时候,虚空中就有一个音声告诉他说:你可以喝喝看!他果然拿这个水起来喝,特别的甘美,而且全身的毛细孔放出香气来,他就知道他的净业成熟了,所以他隔天就召集大众,跟大众告假说:我要往生净土了,我的净土的业成熟了。他就拿了三炷香:第一炷香供养本师释迦牟尼佛,第二炷香供养阿弥陀佛,第三炷香供养十方诸佛跟《妙法莲华经》,供养完以后,拜下去就往生了。

关于这个公案,在《净土圣贤录》里有记载。这公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刚开始他只是人的果报体,也没接触过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对不对?他是依止佛陀所开演的相状──佛陀告诉我们怎样观七宝池、八功德水……用语言文字的相状,让心中显出一个影像来。这个影像是什么?当然是假相,它不是极乐世界的相状,但是借假而修真──这个假相能引导我们,慢慢的因缘成熟了这叫做不思议的熏习,结果有一天,八功德水果然出现了,他真的是可以喝到这个水。

佛法的修学,基本上都叫借假修真,不是只有止观而已。我们没有佛的功德,我们只有凡夫的烦恼跟罪业,但是我们接触佛法之后,慢慢的学习、慢慢去改造自己,靠佛法的布施相状,慢慢引导我们,唉,我们也出现佛的功德,这个也叫借假修真。所以叫: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佛陀必须要安住我们,用可以接受的相状来引导我们。

本经亦复如此。我们没有一个人去过极乐世界,也没有一个人看过极乐世界,没关系,大智慧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在本经当中,安立了很多语言文字,我们照这个文字相去观想,就能够把极乐世界的真实功德创造出来,是这个意思。

庚三、后三观明三辈往生(分三:辛一、第十四上品生观。辛二、第十五名中品生观。辛三、第十六下品生观。)那么前面的十三观,都是属于偏重在因地的止观,这以下讲到果地的差别。后三观,是指第十四、十五、十六三观,说明三辈往生的差别相状。三辈包括上辈、中辈、下辈三辈。这当中有三科:第十四上品生观、第十五名中品生观、第十六下品生观。辛一的上品生观又分成三小科:一、上品上生;二、上品中生;三、上品下生。

辛一、第十四 上品生观(分三:壬一、上品上生。壬二、上品中生。壬三、上品下生。)我们看上品上生的因果相貌,我们先看他的因地─这个人为什么能够上品上生?他在做人的时候修了那些功德?我们先看他的因相:

壬一、上品上生

(一)标名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

(二)正示:

(1)正明生因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所谓上品上生者,上品上生以下有三段,先看第一段最为重要,因为它是往生的正因。

说有一类众生,他心中有一个愿望,来生希望能够到净土去,到阿弥陀佛净土去,怎么办呢?心中你一定要发起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个即便很重要,即便就是当下就能够往生,也就是说你具足了三心,你就已经成就往生的条件。

这个《观经》的九品跟《无量寿经》的三辈,它是有相通的。莲池大师说:《观经》的九品跟《无量寿经》的三辈,关键在这个相通的地方在这个,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相通的。当然修行有差别,因为《无量寿经》的三辈,它的上辈、中辈、下辈全部是修善业,但是《观经》的下品,是造恶凡夫啊,所以修行上有优劣的差别,但是根本功德──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部分是相通的。

我们先看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有三种心合起来才叫菩提心: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这三种心态是往生的主要条件,也就是你想要往生,你没有具足这种心态,你就不可能往生!

这三种心,古德的批注有很多种,最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智者大师的注解,一个是善导大师的注解:

一、智者大师:他是从一种广义的成佛之道来解释三心,因为智者大师的想法是认为:为什么要往生净土呢?因为你要成佛,你不是到净土受快乐而已,所以他是从长远的成佛之道角度,来解释三心。

二、善导大师:他是从一个比较狭隘的求生净土求往生的角度,来解释三心。

这两种解释,我们都加以说明,它有相辅相成的观念。

首先,看智者大师广义的三心:

一、至诚心

这个至诚心是指真实的心。真实的意思是说:你做任何事情,心中不能夹杂任何的颠倒妄想,很真实,没有任何的妄想。那怎么做到呢?智者大师解释真实的心,他以正念真如来解释。我们的心一般是活在妄想中,由感觉的刺激而产生一种想象,然后就跟着感觉所带动的想象而转,叫做心随妄转。但智者大师说,我们现在慢慢训练自己─回光返照,观察我们内心深处,你从什么地方来?找到我们最初的本来面目──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正念真如,它其实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来无所从:我们的生命从什么地方来?事实上生命没有所谓的开始。我们的色身、思想怎么有的呢?是从空性来的。生命是无中生有的,本来是清净本然,后来打了某种妄想,这个妄想就带动了业力,这个业力熏习真如,慢慢慢慢就把你现在的色心诸法创造出来,就这么回事。

第二个、去无所至:你是从无中而生有的,所以我们是从空性而来。说那我死了以后,我到哪里去了呢?我们也回到空性去。所以人生在《楞严经》讲到从真如的角度来看,人生是没头没尾,我们没有一个人有结果的!你做得很成功,到最后也没有结果,我们只留下业力这个东西,其他通通没有,其他只要跟果报有关系的全部都没有了,只留下人生的过程;留下点点滴滴,你面对人生的心态,你面对人生的业力,人生只有留下过程,结果通通没有!因为你也往空性而去了。然后来生又创造另外一个新的环境新的相貌出来。

所以正念真如它的思想是空观,让我们离一切相。因为这所有的相状都是暂时的──我们从空性而来,我们将往空性而去,所以真实心是一种空观的智慧,让我们远离妄想,这叫真实。

二、深心

这个深心是属于假观。智者大师解释什么叫深心呢?就是:佛果深高,发愿祈求成就,就是深心。你看到佛陀有无量的功德,你内心产生一种愿望,要能够成就这种功德。那么有古德解释就更简单一点说,什么是深心呢?就是乐集一切善法!我们对于种种波罗蜜生起欢喜心、积集善法,那么这个深心,其实就是一种善巧方便、积功累德的一种假观,叫深心。

三、回向发愿心

回身发愿心就是大悲心,心中发愿救拔一切众生的痛苦。

这个就是智慧的心、善巧的心和慈悲的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当然还要配合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以上是智者大师解释三心,他是从智慧跟慈悲的角度来发明三心的内涵。

我们再看看善导大师,他是怎么解释三心:

善导大师解释三心,他不谈长远的成佛之道,他先谈谈说,你现在是一个生死凡夫,你如何能够往生净土?先谈这一块。所以他的三心的主要思想,已经不是建立在智慧跟慈悲,而是建立在顺从本愿这四个字,他以顺从本愿来贯穿三心。

首先,他说什么是至诚心呢?这种真实的心怎么做到呢?

他说:阿弥陀佛因地行菩萨道的时候,他每一个念头所起的三业,都是从真实心去造作的──以真实心来上求佛道、以真实心来下化众生。所以我们身为阿弥陀佛的弟子,我们也应该随顺阿弥陀佛的本愿。因为随顺弥陀的本愿的关系,我们依止真实的心,愿离娑婆一切杂染的因缘,我们也依止真实的心来欣求极乐世界的功德,乃至于以真实的心来身业礼拜、以真实的心口业称赞、以真实的心来意业赞叹彼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

智者大师他引导我们真实的心,是从智慧跟慈悲这两个角度切入,他是比较属于智慧型的;那么善导大师这个真实心,说我凭什么能够远离妄想呢?我凭的就是我要听阿弥陀佛的话、我要跟阿弥陀佛学习──阿弥陀佛的因地,依止真实心修习种种功德,所以我也应该如此的去做,他是这样讲的。

二、深心

智者大师解释深心,是乐于修习一切善法,但是善导大师解释深心,是一种信仰的心,对阿弥陀佛功德的一种真实信心,叫做深心。这个真实信心有两个内涵:

第一个,你身为阿弥陀佛的弟子─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我是生死凡夫,从现在开始每天用功不吃饭、不睡觉,以我自己的力量,我决定不可以往生,不可能。那怎么办呢?

第二个,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必得往生。我相信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有足够的力量救拔我,所以我对阿弥陀佛通身靠倒,产生真实的信仰,这叫深心。深心不是去广修波罗蜜广修功德,就是说:我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已经够了,他救拔我已经够了,我只要相信他、依靠他就可以了,这叫深心。

三、回向发愿心。

所谓回向发愿心,就是把前面种种真实的心跟深心的功德,至心回向发愿,把所修一切的善根,回向──愿生彼国,这个叫三心。

善导大师的三心,完全扣着弥陀的本愿来发的,就是顺从本愿,你不要有个人的想法,这个就是三心具足。

这两个都不错,这两个都可以有需要。因为你为什么说一定要善导大师呢?因为你不依善导大师的心,你临终的时候,你那个皈依的心不够,所以善导大师的三心,是以一心归命、感应道交,先求感应道交。但是那为什么要发智者大师的三心呢?你到极乐世界你干什么呢?你还是要成就佛道,所以你必须把菩提心的种子,先把它成就。所以一个是短期目标皈依的心,一个是长远规划成佛之道的菩提心,这两个三心都很重要。这是往生的必要条件,所以具三心者必生彼国,这个地方再加上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必生彼国了。

第二个,因地修诸功德,这个修诸功德就不是必要性,因为你的功德优劣、好坏,就影响到品位高低。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这个三种指的是三种差别,三种的功德,而可以而得往生,所以这个当得跟即便往生就不一样,即便往生就是说它是一个必要的主要因素,当得往生就是次要因素。

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

慈心不杀,前面说过: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是人天的善业;具诸戒行,是受持三皈、具足戒行,这是属于二乘的善业。

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依止大乘经典而发起菩提心、成就菩提善根,这是属于大乘的善业。

前面这三个就是净业三福。

三者、修行六念

这个六念,古人解释说只有上品才有。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我们简单解释一下:

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但是在菩萨戒里面说,我们在佛的三身当中跟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哪一身?对了,应化身。你看我们拜的都是本师的应化身,很少人早晚课会拜佛的法身和报身,很少。为什么?虽然佛的法身、报身功德甚深广大,但是真正对我们很大恩惠的是在两千五百年前他示现出生,陪着我们成长、为我们修行成道说法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是这一期的应化。对我们恩惠深重的是应化身,因为他陪伴着我们成长。

所以在念佛当中,我们忆念佛陀有说法之恩。假设没有释迦牟尼佛从大悲的涅槃当中,示现八相成道、来到我们人世间来说法,没有一个人会知道真理,那就完全活在自己的感觉跟妄想中,就跟着感觉走,那就不知道该往那里去了?就不知道!我们没有一个光明的引导,所以忆念佛陀有说法之恩。那么法呢?这个法,主要是佛陀宣说的语言文字的大小乘经典,法有开慧之恩,开启智慧。僧有住持之恩,这些剃发染衣的僧宝,佛陀灭度以后,佛法之所以不会断灭,就是靠僧宝住持正法、续佛慧命。

念佛、念法、念僧,这个是忆念他力的加持。那么忆念自力是忆念自己布施、持戒的功德。念天,这里的天是指真理,真如的道理,真如本性,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一个人修行六念,就算这个人不出家,如果你一个人经常忆念六念,你的心大概也不会在世间名利上打转,也是很淡泊。

所以古人在把三辈九品配合起来的时候,他发现有一个问题:说《无量寿经》的上辈是出家的,佛陀亲口说出家才可以上辈往生,但是《观经》的九品,没有提到出家,而且它的当机众还是居士韦提希夫人。但是你注意看,他想修行六念,他就是说,他的重点不在于你的外表现在家相、出家相,但是你一个人能够修行六念,六念是出家比丘、声闻人每天要忆念的,所以这个你一个人能够修行六念的人,大概你的心已经不在世俗上打转,那种出世的情操,已经生起来了。

那么你把前面的三种功德──回向发愿,愿生彼国。这个很重要!因为这三种功德,不是往生的正因,所以要透过回向,你还要多一个回向。前面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不用回向,因为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它本来就是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的主要因素,但是修诸功德,就要透过──回向发愿。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这是讲修学的时间。你发菩提心、修学三种功德,最少是一天乃至七天,就能够往生净土。

所以在上品上生的因地,讲到两个重点:第一个是菩提心的强弱,第二个是修学功德的优劣;一个是菩提心,一个是所修功德,积功累德的这个资粮的优劣;这是讲到因地的修学。

我们看上品上生它果地的功德,看经文:

(2)所感圣缘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

我们看这个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回向发愿,愿生彼国的菩萨,他在临命终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他,因为平时特别的精进勇猛,对于菩提心、积功累德,特别的勇悍、无所畏惧,那么临命终的时候,招感阿弥陀佛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有光中的化佛、阿弥陀佛光中化佛,还有旁边的大比丘僧众,还有无量诸天,这个极乐世界的天人众,乃至极乐世界的七宝宫殿,这个时候在临终的时候,皆悉现前。这个时候现前以后,观世音菩萨就执金刚莲华台,上品上生是金刚台,上品中生是这个紫金台,金刚台是最高级的,大势至菩萨到行者面前,就是这个观世音菩萨拿金刚台在行者的面前,这个时候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

我们看上品往生的人,阿弥陀佛一到的时候,第一件事情不是先说法,都是放光照耀你。这一点,在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说:为什么阿弥陀佛要先放光照耀我们呢?因为临命终的人,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所畏惧,所以必须要阿弥陀佛光明的安慰、引导,才能够生起正念。所以阿弥陀佛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就是来消除我们这种忧虑的心情。

光明照了之后,阿弥陀佛与诸菩萨授手迎接,阿弥陀佛就伸出了右手。阿弥陀佛的接引相,左手是拿莲华,右手是伸下来,来接引这个修行者。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无数菩萨,这个时候都来赞叹这个修行者─劝进其心,赞叹他平时修习很多的功德、发菩提心,也劝他万缘放下而求生净土。这个地方所发生的时候是在什么时间?是在临命终还没有死亡的时候。

我们解释一下:净土的往生是没有经过死亡的,所以你往生是在今生成就的,今天生没有经过死亡的阶段。我们在临命终的时候,有三个阶段,一个人即将死亡的时候:

第一个是明利心。明就是明白的明,利就是利益的利。明利心就是他死亡到来的时候,他的头脑清楚的时候,头脑很清楚。你看一个人他生病很久,他突然间清楚了,这个人准备要往生了,这是一种回光返照,你看那个蜡烛,快烧完的时候,会特别亮起来。所以你看这个人平常都不太讲话,突然间醒过来清楚了,这个人差不多要往生了,就是明利心现前,而你要往生是这个时候,这个是大好时机。你将死未死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头脑很清楚,就是明利心的时候,你这个时候要赶紧忆佛、念佛。如果明利心这个时间过去了,可能是几个小时,或者几天的时间过去了。

第二个昏昧心就现前了,你开始昏昧了,内心开始暗钝,那心就提不起来,往生的机会就慢慢的降低了,几乎不太可能。因为你明利心的时光错过以后,到了昏昧心的时候就很难提起佛号。

第三个,到最后阶段闷绝,第六意识完全不活动,你明了心没有了,只剩下第八识一种微细的心识在活动。这时候,你就不可能往生了,不可能,因为你的心没办法感应道交,只能随业流转!

反正你临命终的时候,你不是用心力来引导,就是由业力来引导,两种情况而已。你心力强─正念分明,就以心力来转业力;你心力薄弱,那就由业力来带你走,那就随业流转,看你造什么业就到哪里去。所以在这个时候,这个往生的人前面所发生的事情──阿弥陀佛现前、观世音菩萨用手执金刚台、阿弥陀佛放光授手等等,都是在临命终、头脑清楚的时候,就必须要现前。所以往生的人没有经过死亡。因为死亡的定义是从闷绝开始──第六意识不活动,乃至于第八识离开身体就叫死亡。所以你没有经过死亡的阶段,你是今生的最后一个刹那往生净土,还是一个人的果报往生净土。这个地方是讲到临终的状态。我们看往生以后的状态:

(3)舍报往生

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行者见已,就是这个修行者在临终的时候,见到前面的种种庄严胜相,内心非常欢喜。然后自见其身,这个见不是用眼见,是内心自觉,自己感觉自己,因为你自己的愿力信愿去跟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或者第十九愿感应道交,所以你自己就感觉到自己安坐在金刚台上,随从佛后,在一弹指那么短暂的时间,就往生彼安乐国了。

(4)生后利益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

往生之后,见佛色身,众相具足。所以上品上生的莲华是没有关起来。正常情况,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手拿莲华来接你的时候,在娑婆世界莲华是先合起来,到了极乐世界,可能是七天、可能是几劫才打开来。上品上生的人,他的莲华没有合,直接的,没有所谓的华开见佛,就是华本来就没有合,直接就到极乐世界,然后见到佛陀的身相庄严,也见到菩萨的色相庄严。因为这个人菩提心强,而且他修的资粮也殊胜,所以可以直接见佛、见菩萨。

具足光明宝林,种种的光明、七宝树林,这个有情无情,有情的鸟类、无情的树木,乃至于八功德水等等,演说大乘妙法。那么这个人就在见到佛菩萨的庄严、听到有情无情演说妙法的当下,证得无生法忍,证得我空法空的真如,到了初地菩萨。就是这个人一到极乐世界,当下证得初地,证得初地以后做什么事呢?

(5)他方得益

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过了须臾间,古人解释说,大概是一顿饭的时间,很短,稍作休息他就离开了极乐世界而供养十方诸佛,到十方诸佛面前干什么呢?次第受记。这个授记有两种,佛陀的口业是这样子,佛陀要嘛这件事情因缘还不决定、还有变数,佛陀就保持默然;佛陀一旦说出口,这件事情就不能改变了。比方说,你看琉璃王灭了释迦族,佛陀说琉璃王七日后必死无疑,琉璃王还不相信,他造了一艘船,佛陀说琉璃王是被火烧死的,那琉璃王就造了一个船,把船开到大海去,但是他也是一样,到第七天的时候,莫名其妙这个船自然就生起业力大火,就把他烧死,跑不掉。

所以佛陀一旦是授记,授记是对未来事情的一种预测,那么佛陀授记有两种:

第一个是授有余的授记:就是这个人寿命还在、有漏的生命还在,那么一般来说,是授灭恶生善、离苦得乐。说你做了这个布施,你会生到那一天去受乐、经几劫的时间等等,是针对凡夫这种成熟的果报,做有余的授记。

第二个是无余的授记。无余的授记要初地菩萨以上才授成佛之记。是说:你什么时候应当成佛、你的国号是什么、你的眷属有哪些等等,当然这地方是指成佛之记,因为他已经成就无生法忍。

那么你次第亲近十方诸佛,得到授记以后,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你亲近了十方诸佛,当然就成就种种陀罗尼。陀罗尼叫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陀罗尼是很难成就的,我们一般凡夫到初地,花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修空观,从假入空以自利为主。所以菩萨在初地之前,修行波罗蜜是以自利为主──我假借布施的因缘来启发自心我布施的功德、我假借持戒的因缘来启发我持戒的功德。

菩萨真正利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是从初地到等觉这一块,要花两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开始广设方便,所谓的成熟众生、庄严净土,开始庄严他的净土,利用众生开始广设方便─普门示现。这个时候在利益众生,一个很重要功德叫陀罗尼,说法无碍。陀罗尼要等到九地才圆满,到善慧地陀罗尼才圆满。在经典上说,一个人成就陀罗尼以后,这个人看经典,第一个一闻千悟;他:义陀罗尼,他一看到经典,就懂里面讲什么。第二个过目不忘,他就不会忘掉了,一辈子也不会忘掉;这个大悲咒,他念过一遍,一遍就够了,就全部记起来,他陀罗尼这种力量心力特别强。

你看智者大师他在修止观的时候,他得到旋陀罗尼,无量百千陀罗尼,第一个陀罗尼叫旋陀罗尼,最低的陀罗尼,第一个而已。智者大师得到陀罗尼,从三昧出来以后,辩才无碍,九旬谈妙;他解释《妙法莲华经》经题那个妙字,他老人家可以讲九十天,九旬谈妙;这个妙是什么意思讲九十天,那不是用背的,完全是陀罗尼。

(三)总结

是名上品上生者。

这个菩萨,他亲近十方诸佛以后,他就成就广大的辩才,是名上品上生者。

我们看上品上生者到了极乐世界,他的修行有两个内涵:第一个,他先去见阿弥陀佛,我们华开第一件事情先见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以后,阿弥陀佛为你说法,就成就无生法忍,先成就空观;成就空观以后,这个时候可能是我们自己的志愿、也可能得到阿弥陀佛的鼓励,开始亲近十方诸佛,到药师佛的国土、普光佛、普明佛的国土去亲近十方诸佛,跟十方诸佛广学无量法门,成就假观,就是陀罗尼。

那么,在四十八愿里面有提到一个观念:当你往生极乐世界,华开见佛成就无生法忍以后,乃至亲近十方诸佛,成就种种的善巧陀罗尼以后,你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你的大悲心特别重。你在做人的时候,你有很强烈的悲愿──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你可以把极乐世界无量的寿命,把它放弃掉──除其本愿,游化自在,你可以把寿命放弃掉,我不要在极乐世界待了。这个时候直接回入娑婆度有情,以初地之身、以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之身,而回入娑婆。这是第一种选择,这种人大都属于悲增上。

第二个、他不放弃极乐世界的寿命,当然就继续亲近十方诸佛,当然他也可能跟娑婆世界有缘众生作感应道交,像观世音菩萨说的: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你可能忆念他的时候,那些跟你有缘、忆念你的名号、忆念你的身相,你可以跟他作一时的感应道交,但是你不可能来到娑婆世界陪他成长,没办法;因为你的寿命还在极乐世界。

所以,在四十八愿里面提到:虽然阿弥陀佛给你无量无边的寿命,但是你可以选择。你成就初地、成就百千陀罗尼门以后,你可以放弃极乐世界的寿命而回入娑婆度有情,陪着众生成长,做他的家人、做他的朋友──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继续待在极乐世界,一直修到等觉菩萨为止,这个两种选择,这是上品上生。

0:00 / 0:00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2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3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4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5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6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7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8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9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0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1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2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3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4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5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6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7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8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9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20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下劣凡夫罪业深重,如何容易得生安养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

示法源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

会性法师:赞佛偈略说

赞佛偈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门槛高吗

问: 尊敬的大安法师!阿弥陀佛!两个月前,念佛越念...

修净土法门勿废金刚经

勿废金刚经。 就是《金刚经》的诵持不可废止,意思是,...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

【原文】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此唯心之义,...

我们要对佛号生起决定的信愿

念佛之说,何自来乎?非金口所宣,明载简册,今日众生...

大安法师: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修学

问: 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大...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修习净土法门是最上的福报

念佛人称之谓净土行人,净土行人必须要把我们净土这一...

心无分别时,敬僧功德就圆满了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 我们这会儿呢,从山下爬到佛顶山...

佛经中有关职业与财富问题的开示

佛陀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财富,应当学会一门技艺,作...

净土法门具体怎么修法

净土本可无修,修是因为众生迷失真心才不得不有种种法...

【佛教词典】布萨

梵语 posadha, upavasatha, uposadha, upavāsa, 巴利...

【佛教词典】鱼施饿鬼

指供养鱼族之施食会。渔夫对平日之杀生,为日后生菩提...

用慈悲忍辱的精神来对待谩骂

通常被人骂者,少有不起烦恼,乃至瞋恚心,佛在世时,...

宏海法师:信解行证

好各位,我们尊敬的上果下道和尚慈悲,各位在座的法师...

如野马一样的妄想心怎样调伏

祖师们确确实实了不起,想了很多办法,写了很多文章,...

欲得成就一心应当存诚念佛

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见诸相非相」应如何理解

问: 佛于《金刚经》中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星云大师《律学修持法门》

我今天讲的律学修持法门,第一点,要跟各位讲的是持戒...

如何富过三代?德过三代?

财富和财富能力如何传递下去,是个世界级难题,英文对...

这样的「陷阱」反而成为我们的「加持力」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自己身边总是小人很多,常常被人...

多欲的过失

《大智度论》当中,有一个小故事,说明多欲的过失。 这...

何谓「供养」

供养,又称供施、供给、供,是对佛、法、僧三宝进行心...

主导六道轮回的亲因缘、增上缘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的涵义

问: 请解说《观经》中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