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观无量寿佛经

净界法师  2021/12/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八讲)

请打开讲义第十六面,辛四、树观。

天台智者大师讲到我们修行的次第,他讲到有通、别两种:有些修行是可以融通的,比方说我们到底是先修小乘再学大乘?还是先学大乘再学小乘?这就很难讲了。有些人他先修小乘,然后他能够修大乘,回小向大;有些人是先把大乘的思想弄清楚,再用小乘的方法加以对治。这个就是良由众生根性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

所以佛陀在讲到很多自力的修行法门,佛陀的答案都是不确定的。对这个人这样讲、对那个人那样讲,这叫应机说法。在自力的圣道法门当中,佛陀用通的角度来宣说法门是融通的。到底是怎么样呢?没有标准答案,经常是这个样子。

但是一旦是属于他力门——本尊相应的法门,我们怎么跟本尊感应道交,规矩就很多了,佛陀是用别,一种次第的教授。在密宗和净土宗的观想当中,次第不能有任何差错,因为这个是属于事相──托彼依正,显我心性。我们是假借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来开显我内心的善根、来灭除我的重罪,这种次第就很清楚了。

蕅益大师说,这种属于他力门摄受的,肯定是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过来人只有一个──就是佛陀,没有人有资格宣说。所以我们在研究本经的时候,这个次第就很清楚了,跟你研究楞严经、研究其他的教理,那你可以把前后混着修都没关系。但是只要讲到本尊相应法的东西,这个就要一一观之!

你看佛陀在这个地方,你的次第要很清楚,先观什么,再观什么,再观什么,最后什么都很清楚。作是观者,名为正观,如果你不是如此观者叫邪观,把这个的次第强调出来。

我们看第四个树观。这个依报的观法,它是越观越复杂,由粗到细。前面落日观,取它的光明相,是最容易观的。然后再观大地,取琉璃地的清净,大地能够离一切相,表显菩萨的愿力是没有杂染的。光明表示智慧,大地表示悲愿,那么树观就讲到庄严了。

菩萨的功德、菩萨的波罗蜜就是:光明相、清净相、庄严相,在依报的主轴相状有三种相状。到这个庄严相,树观就表达无遗,把这个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它的互含互摄就有详细的描绘。我们先看前面的三段,看经文:

辛四、树观

(一)结前启后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

好,我们来说明,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你地观想以后,接下来观什么呢?观宝树。所以他那个观是由粗到细,由粗的光明清净到微细的庄严。它是一步一步的往里面观。那么这个树要怎么观呢?

(二)观相之法

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

观宝树者,一一观之。跟前面的道理一样,有次第的。这个地方的次第,是先观树的树干、再观它的小枝、再观叶、再观华果,枝杆花果是由粗到细观下去。怎么观呢?首先,你要取一个单位,因为极乐世界的树很多,有很多树,不是一点点树,所以它用七重来作一个小单位,叫七重行树。

七重行树我们解释一下:

它是一重的宝树,中间有一重的道路;再一重的宝树,一重的道路,如是到七,叫七重行树。当然极乐世界的树,不是七重而已。它这个地方是说,首先先作七重行树,因你取太大的单位你也观不来,所以一般是以七为一个极限,先取七重当一个小片段,观想成功之后,你再把它由此类推,再观想它遍满极乐世界,是这样子的。

以七重行数为一个小单位,那每一棵宝树,要观想多高呢?八千由旬。这个由旬有小、中、大,最小的是四十华里,中的是六十华里,大的八十华里,我们姑且用最小的是四十华里,四十华里就有八千由旬,三十二万华里,极乐世界一片叶片,就比台湾还大,所以它那个都是一个很广大的境界。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极乐世界的宝树,有很多七宝所成的华、七宝所成的叶,无不具足。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七宝不是娑婆世界的七宝,但是极乐世界那些宝,我们娑婆世界没有,所以只好用譬喻的方式,用我们已知的东西来譬喻未知的东西,是引用七宝来作譬喻。这个地方是讲到观相,必须要有次第、先观树干、再观枝叶华果,慢慢的观进去,无不具足。我们再看它华叶的相貌:

(三)色光映饰

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一一华叶,作异宝色。

那么极乐世界的树叶和华朵,有不同的光和不同的颜色,比方说这以下讲出譬喻:在青色的琉璃当中,出金色的光明;在绀青的玻璃当中,出红色的光明;在红色的玛瑙色当中出砗磲,砗磲是白色的光明;在白色的砗磲当中,出绿色的真珠的光明;乃至珊瑚、琥珀等一切众宝,它的颜色光明,是互相参杂、互相照耀、互相装饰的。极乐世界的的五尘,前面说过是互含互摄的,为什么呢?你看诸天的宝物,诸天的宝物是单一的,光明就是光明、颜色就是颜色,因为诸天的光明是业感缘起。

所以一般慈善家在做善业的时候,第一个他没有我空、法空的正见,没有空正见。第二个他没有菩萨的愿力。所以他造善事,往往是怎么样?叫做一时兴起;他突然间跑到菜市场看到一个众生很可怜,启发了恻隐之心,就把它买下来放生,他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我一时的生起恻隐之心。所以慈善家做善业,他第一个善业和第二个善业,没有连贯性,他没有一以贯之,没有贯穿所有善业的愿力。他没有这种贯穿性。一般的慈善家,他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他生命没有一个智慧和愿力来贯穿他的身口意,没有说吾道一以贯之,没有这个东西。他完全是想啥就干啥去了,就这样子。所以他第一个善业跟第二个善业没有连带性。

菩萨修学善业就不是这样,菩萨修学善业有空正见、有菩提心,所以叫做什么?菩萨的善业叫做波罗蜜啊!人天乘没有波罗蜜,二乘也没有波罗蜜,一个阿罗汉去布施,也不能叫波罗蜜,叫善业。只有菩萨去布施、去持戒,后面加一个波罗蜜,因为他有道啊!吾道一以贯之!菩萨的所有善业,一定是跟般若智慧相应,一定跟他的菩萨本愿相应,他有光明有大地,大地能够摄持所有的树木华草,所以得果报时,他的功德就不可思议!互含互摄。

所以你看菩萨…在那个《摄大乘论》上说:菩萨行布施的时候,他是依止菩提心、空正见,他布施的心态也具足了持戒的心、忍辱的心、精进的心、禅定的心、智慧的心,六度都具足了。他布施时不是只有施舍的心,还包含了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因地的善行是互含互摄,得果报时,当然也是不可思议,互含互摄,叫做法界缘起,这个跟我们业感缘起、跟我们诸天的业感缘起,是不一样的!他的颜色光明是互含互摄的,这叫波罗蜜。

到前面三段都只是一种纲要的总说,其实真实的宝树观,是在下一段,它就解释得很详细,它的庄严相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样的功能呢?我们看华树的庄严,这个地方总共有四段,我们把它念一遍:

(四)华树庄严

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

我们解释一下,我们在观察宝树的庄严,分四段来观察:第一个先观宝树里面的宫殿,这讲到宫殿的问题,居住的环境。妙真珠网,弥覆树上。这个宝树当中,有很多真珠所串的真珠网,弥覆,满满的覆盖在七重树上。就是树上有很多的真珠网,在每一棵的宝树上,有七重的宝网,这个七重的宝网就好像是七重的宝塔,它是一重网、一重网、一重网,有七重,就像宝塔的高度一样,越来越高,有七重的真珠网。

这七重的真珠网是干什么的呢?每一个网当中,有五百亿个微妙的香华所成的宫殿,这宫殿就像大梵天王所住的宫殿一样,那么这个宫殿是干什么呢?极乐世界的诸天童子,自然在中。童子,是譬喻相貌庄严的天人,极乐世界的人民是住在地上,他那个楼阁是从地上盖上去的。但是极乐世界的天人,是住在树上的真珠网当中的这些宫殿,诸天童子自然在中。

每一个天人、每一个童子,他的身上都有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释迦毗楞伽就是翻成如意,叫如意宝珠。挂在身上来做一个装饰,这种如意宝珠,它放的光明能照耀百由旬,就好像有一百亿个日月一样互相的照耀,是没有办法形容的。树上的众宝,也是互相的间隔、交错,它的颜色也是最为殊胜的。这是讲到极乐世界的宝树,有七重的真珠网,而每一个真珠网,都有宫殿,诸天童子就住在宫殿当中。讲到这个宝树的功德,再看它的华:

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

宝树是行行相当,它这个宝树的排列,每一排列有一定的次序。叶叶相次,树叶跟树叶之间的间隔也有一定的章法。在这众叶当中,有种种的华、开种种微妙的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七宝庄严的果实,所以极乐世界的华果是同时的。我们娑婆世界是先开华,等华谢了之后,果实才出现。极乐世界是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这是比喻菩萨修因、证果是同时的,因为他称性起修──因地的心性就有果地的功德,所以是因果同时。

这是讲到华,以下再讲到果。

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

每一片树叶,它的纵就是竖,广就是横,横竖有多大呢?二十五由旬,大概是一千华里左右,它一片树叶比台湾还大。树叶有千种颜色,有百种的画。所谓树叶上的画是指什么呢?就是树叶上有叶脉,它的脉络就好像是一幅很精美的画一样,很像画一样。

如天璎珞,就像天人所挂的璎珞,很有次序也非常庄严的样子。而这当中有很多的妙华,它是什么颜色呢?它是紫金磨色,就好像是一种光明的火轮,宛转的移动在树叶之间。在极乐世界的树叶,它的光明是会流动的,前面讲到的光明是静态的,琉璃色当中有金色的光明、玻璃色当中有红色的光明,前面的光明是静态的。这地方树叶上的华,会释放出光明,这个光明是跑来跑去的,就像旋转的火轮,在树叶华之间旋转,它这个光明是从下面跑到上面,从上面跑到下面。后文讲到池水,极乐世界的功德水,也是流动的,所以它的庄严有静态的庄严和动态的庄严,就是它的光明是跑来跑去的。

涌生诸果,如帝释瓶。极乐世界的华,华的这个地方,有这个果,有各种果实,这果实有什么功能呢?就像帝释的宝瓶。帝释有一种宝瓶,能够所求如愿,极乐世界的这个果,也是可以让我们所求如愿,你向极乐世界的水果祈求什么东西,它能够让你心想事成,如帝释瓶。帝释是指释提桓因,他有无量的上品善业,所以招感一个宝瓶。你到极乐世界你有无量无边的水果,都可以让你所求如愿!

我们再看这个水果有什么好处呢?

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

极乐世界的这些果,它是放大光明,在光明当中,能够变化成很多的幢幡,乃至无量的宝盖;在宝盖当中,能够现出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诸佛,弘法利生的事业。十方诸佛在哪一个地方行布施波罗蜜、弘法波罗蜜、各式各样的波罗蜜,种种的佛事,我们都可以在宝盖当中看到,在这个极乐世界华的果实当中,看到十方诸佛的弘法的事业,乃至于十方的国土的庄严亦于中现。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这什么意思呢?这个果实出现十方诸佛的国土,是什么意思?有人问蕅益大师说,十方世界这么多佛土,为什么偏赞西方净土?你看中国的佛教传承里面,几乎讲到净土,绝大部分都讲西方净土,少部份讲弥勒净土,极少部份。那么为什么十方诸佛的净土偏赞西方净土?乃至在《阿弥陀经》当中,释迦牟尼佛赞叹极乐净土以后,后面的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异口同声赞美阿弥陀佛净土的庄严?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蕅益大师说的——因为往生西方就等同生十方!

表面上我是很狭隘的锁定西方净土,表面上,我锁定一个目标,把求生西方当作我生命的唯一的目标,我因地锁定一个目标。但是果地上我往生西方净土以后,我等同往生十方国土。这地方的其中一个理由,就是说,为什么生西方就是生十方净土呢?因为你到了极乐世界,你可以受用十方诸佛说法的情况,你可以同时看到药师佛说法、你同时看到普光佛、普明佛说法,这是十方世界所没有的!

所以蕅益大师说:极乐世界的规划,特别对我们凡夫众生有很大的帮助!他说:十方凡圣同居土,没有人做出这样的规划。你到了极乐世界,你在凡圣同居土能够受用的,几乎是等同实报庄严土的互含互摄的功德,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十方的佛土,四土是清楚分明,你有什么功德,你就到哪里去;你是带业往生的凡夫,就到凡圣同居土去;你是法身菩萨,就到实报庄严土去。凡圣同居土绝对不可能说在一个果实当中,看到十方世界诸佛的显现,不可能的!这是什么境界啊!这是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法界缘起啊!那没有初地以上菩萨,你不可能有这种功德相。

但是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就有这种情况,不可思议啊!如果我们来比较各佛土的实报庄严土,那这个佛土没有好坏。药师佛的实报庄严土,到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土,我们很难分出,因为到了实报庄严土的时候,都是法界缘起。但是比较凡圣同居土,一个带业往生的凡夫,去受用凡圣同居土,那我们真的要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极乐世界是最为殊胜的!就着凡夫来说,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某种程度偏重在生死凡夫,对我们生死凡夫阿弥陀佛帮助最大,所以才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如果我们是生死凡夫,这句话是对的,的确是这样。因为他的四土是互含互摄,横具四土啊!一个凡圣同居土的众生,能够受用实报庄严土的功德,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宝盖当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这个是实报庄严土的境界!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五)观成之相

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

(六)总结观名

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这地方讲到功德相状,就是说我们在观树时,也应该次第观之,凡是观极乐世界的庄严,一定是有次第的,怎么观呢?先观它的树干,再看它的细的枝叶,最后是华果,然后再观成七重行树,再慢慢的扩大到整个的极乐世界。你必须要次第观之,而且是了了分明,不能有任何的模糊或含糊笼统,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宝树观的时候,在依报观可以说是把极乐世界的庄严,我们看是一览无遗,光明中有宝物、宝物中有光明,把光明相跟清净相整个表现出来。古人在讲这个宝树观,有一首偈颂,可以跟大家分享:

五百亿童华里住:这是说有五百亿天人,住在宝树华上,真珠网当中的宫殿里。说这个树是干啥的?是用来住的。

三千世界果中藏:那么你住在宫殿里面,你可以透过前面的华果,看到三千世界的十方诸佛,正在宣扬佛法的相貌,你等于是坐地参方,根本不用去亲近十方诸佛,广学无量法门。你就在极乐世界里面坐着,就能够亲近十方诸佛,这就是我们说的坐地参方。

自心种子栽培得:而这么多互含互摄的功德是怎么来的呢?其实,也是我们在因地的时候,忆佛念佛栽培所成的。

各各撑天柱地长:由于因地的庄严,成就果地的圆满;各各撑天柱地长,就是指果地的功德都圆满了。

我们要知道,在观想过程当中,当你起观,不管是观极乐世界的光明相、或者是清净相、或者是庄严相。你心中一旦出现一个相状的时候,你要知道你的心在你的生命当中,产生了两道力量:

第一个、弥陀的加持力。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是说:如果你能按照佛陀所教的次第而观,你等于是把佛的功德,引到你的身心世界,你把佛的光明功德、庄严功德都引进来了,所以说是佛力不可思议,你已经进入佛陀的功德庄严。

第二个、心力不可思议。

你能够从这个地方,慢慢启发自己的善根,这叫借相。我们现在自己要生起善根有困难。比方说,你为什么需要借这个相呢?你有本事自己就生起善根,有困难。凡夫要仰仗佛力,先借十方诸佛的功德相,但是重点是怎么样?借相修心!关键还是要把你的善根启发出来,透过光明相来启发我们智慧的观照力。做什么呢?不要老是跟着感觉走,要用光明来观照,透着清净的琉璃地启发菩萨的悲愿、透过这个庄严相来成就菩萨波罗蜜的功德,借这个相某种程度是来修我们的心。所以除了佛力之外,我们自己的心力也是很重要!

就是说我没办法带动我的心力,我是生死业力凡夫,要有人帮我拉一把,佛力来带动我。用果地相就是说:用已经成就的果地功德,来带动我因地的心。我们很难自己生起善根,很难!但是你慢慢慢慢的观想,把极乐世界观想久了以后,你发觉你的心态会改变──不思议熏不思议变!

我们讲一个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讲到释迦牟尼佛因地的修行,释迦牟尼佛过去在波罗奈国,发生一件事情。波罗奈国有一个国王,晚上作了一个梦,在梦中看到一只金光闪闪的金毛兽,这个大小像狮子一样的金毛兽。全身放大光明。国王看了起大欢喜,他想:要是能把这个金毛兽抓过来,把它杀了,毛剥下来放在我的宝座上坐着,那可是非常荣耀的事情。所以当他从梦中醒来之后,他就重赏说:哪一个猎人帮我抓到这只金毛兽,我有重重的财富和官爵的赏赐,当然很多人 就到深山去找这个金毛兽,找了几年,都没有看到金毛兽的踪影。

这其中有一个猎人,在几年以后,他要去找金毛兽的时候,不小心从山上滑落到山谷去,跌倒受伤,身上流血。这时候白天过去了,晚上即将到来,他又饥又渴,身上又流血,引来很多的虫来咬他的身体。就在他绝望之余,突然间眼睛一打开,看到了金光闪闪的金毛兽,就在他的面前出现。金毛兽看到猎人受了重伤,即将死亡,就对他起了慈悲之心,金毛兽把他叼起来,把他送到浅水的地方让他喝水,然后又找了很多水果让他充饥,吃完之后他就睡了一个好觉。

第二天起来的时候,他看到金毛兽在他旁边,一个晚上照顾他,他是又感动又矛盾,心中就现出忧愁的样子。金毛兽看到他的表情,问说:你为什么闷闷不乐,有忧愁之相呢?猎人回答说:说实在的,我为了找你,可以说是倾家荡产,几年来就是为了要找你。现在终于让我找到你。但是要是把你杀了,我就是忘恩负义的人,因为你救了我一命;要是不杀你,多年的愿望又不能达成,所以我非常矛盾!

这个时候金毛兽就思惟,他就看着这个苦恼的猎人以及他心中的期待,又看到满地的虫为了咬猎人身上的血,在那个地方充满了饥渴。金毛兽就如是思惟说:我生生世世就是为了贪恋这个身体,我也不能做出什么功德,现在好不容易有这个机会满众生的愿。于是金毛兽就说:这样好了,我去撞树,把我的血肉,布施给地上的这些众生,等到众生吃完之后,再把我身上的皮剥下来送给国王,就能够满足你的愿望,也满足地上虫子的愿望。

金毛兽说完话之后,就开始作愿:第一个、它发愿吃到它血肉的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第二个、凡是吃到它血肉的众生,未来都能成就无上菩提。它的善业还有这个咒愿力。他作愿以后就自杀了,自杀以后就生天了,因为这样而死亡,它发了善愿,升到天上去了。那么这个想要皮的国王是谁呢?就是提婆达多的前生。咬它肉的这些八万的众生,就是释迦牟尼佛成道,最初度的八万天人,发了菩提心的这些天人。

所以释迦牟尼佛修布施的时候,他说过: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个地方不是他舍生命处。当然,我们除了看到释迦牟尼佛的善业,更重要的是看到他的本愿,这个地方很重要!一个宗教师跟慈善家最大的差别,他有愿力的支持──本愿功德。如果你在修善业的时候,没有生起菩提心、空正见,你就不可能产生果地上互含互摄的庄严。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啊?

诸位可以想一个问题:如果你以一种狭隘的自私心去忆佛、念佛,阿弥陀佛是菩提心,你的心是狭隘自私的,这两个能够心心相应吗?对不对!昙鸾大师在《往生论》的注解上说:如果你不发菩提心来忆佛念佛,没有广大的胸量──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没有愿作佛心、愿度众生的心,以这种心态来念佛,你就是看到极乐世界很漂亮,为了乐故而欲求往生,我看到极乐世界很快乐,所以我也愿意去,结果你不能往生!因为你为了追求快乐,刚好跟诸天相应,诸天就是提供你快乐,所以你不发菩提心,你把忆佛的功德,本来是一颗摩尼宝珠变成糖果。

印光大师说:因为你不发菩提心,本来是无量功德庄严的东西,变成一种狭隘的业果,那就变成什么?变成受用诸天有漏的快乐果报,带着满身的贪欲烦恼升到天上去,你这样享受快乐后遗症很严重,因为贪欲特别重,乐报受完之后来到娑婆世界,很可能会堕到三恶道去,因为你透支了,福报透支太厉害了。

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阿弥陀佛的圣号,都是无量的功德庄严,佛力不可思议,但是进入到你的心中之后,到底是一种无量庄严的法界缘起?还是一种狭隘的有漏业感缘起,你的心态就很重要!所以我们讲借相修心,你本身的心态很重要,这一点在阿弥陀经讲得不多。我们看《阿弥陀经》,蕅益大师虽然把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会归到三力不可思议,某种程度偏重在佛力不可思议。他最后的会归是:因为有佛力的加被、名号功德的加被,所以才有这种功德庄严,鼓励的性质多。

但是你看观经就不一样,智者大师说啊: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某种程度就是说:借佛的功德庄严,来启发你的菩提心!你菩提心还得生起,只是说借佛的功德庄严,来启动你的菩提心。如果你看到这些庄严相,没有启动菩提心,还是贪爱的心、自私自利的心,那这些庄严相以后变成天界的有漏果报;如果你看到这些庄严相,果然发起你的菩提心,那你就是念念在成就你未来的净土。

本经在忆佛、念佛的时候,讲到两种力量:第一个是佛的力量,第二个是心灵的力量。但是本经是偏重于心力不可思议,是用佛力来启动你的心力,叫做借相修心。这些庄严相如果不回归到你的心性、如果还启动不了你的心,那就没办法。你必须把这种光明相、清净相、庄严相,用来启发你的菩提心、启发你愿作佛心、愿度众生心。如果这些相能够启发你的菩提心,那这些庄严相跟你的菩提心一接触的时候,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那就是你未来的净土庄严!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借相要修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

好,我们看池观,我们先把这个第一段跟第二段念一遍: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 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

这个观,我看我们下次再说好了。我们回答两个问题:

【学员提问】:请示法师,愿力跟八识是否有关?愿力是否为第八识的种子之一?临终的时候,乱心位起,以愿力以何种生起大作用?

【师父回答】:当然跟我们的八识有关,因为我们活在八识。我们现在是带业修行,或者说带着烦恼在修行。那肯定跟八识有关,识,这个识有两层意思,第一个跟业力有关,我们是业力凡夫,这个识它跟心,心就是清净的,这理论上我们是追求心,但是实际上我们活在识。

第一个,我们摆脱不了过去的业力。虽然我们尽量要脱离过去,我们规划未来,但是你很难离开你的过去,太难了。我们过去所造的善恶业,我们要无条件地概括承受。当然,你业力轻你今生修行可能比较顺利。你业障重你今生障碍重重,但是这个业力不足以决定好话,因为顺逆皆方便,有些人业障重,他启发他的道心,也可能。

所以业障轻重,不表示你的成败得失,不一定,但是你要有善根很重要。你要没有善根那就很难修行了。佛法不怕你业障重、也不怕你烦恼重,但是你没有善根,就没办法了。因为佛陀没办法启动你的善根,没办法,因为这个修行不能替代的。

修行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主动要修行。我真的要改变了,什么东西都可以被动,你看你上班哦,你不上班,你没有真的上班也没有人知道了,反正你到时间打卡下班就走了,你有没有在上班没有人知道,但是修行你不想修行,谁拿你都没有办法,所以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你自己愿意改变。你看做母亲的说:唉呀你要去拜几拜,这是方便。他不想拜,通通没有用。

一个人修行,什么叫修行上路?就是我真的要改变了,那种众生的愿力发起来了。你就有希望,你生命真实的变化是从那个时候,当然所有的善根就是以菩提心为根本,你真实要做改变了,我从今以后不想做凡夫了,我要愿作佛心,我要作佛要度化众生,我要为佛教干一点实事,为众生做点事情。你这个愿力发起来你就有救了。你才可以从过去的烦恼业力里面,看到一处前面的光明,从过去跳脱出来。

所以你要超越过去一定要发愿,一个人要摆脱过去有两种智慧,第一个智慧,一个愿力,但智慧很难,空正见真的很难。菩萨修行没有几个靠空正见,都是靠愿力的。不能拜要他拜,不能专要他专!就是那份坚持!哪几个把烦恼空掉了,没有嘛。我们还是觉得说,生病那种感觉,痛苦的感觉,还是真实的是吧。

空正见我们凡夫只是在寂静中相应,在动中很难相应,那菩萨的空性薄弱,靠什么?靠的是绝不放弃、愿力!那份的坚持!那如果你的愿力也没有,那就完了,那就变成善业,善业不足以庄严净土,你们要知道,极乐世界是出世间的功德。只要是超越三界的,都要有善根,善业不行。善业是成就人天的安乐的果报,要有善根才能构成出世间的功德庄严,我们佛法的善根有慈悲、智慧跟愿力,当然你慈悲跟智慧,这个我就不知道修得怎么样,但愿力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菩提愿力。

当然我们的成佛的愿力是跟净土结合,我们是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有些人说你们净土宗的人很自私啊,也不来娑婆世界流转,先到净土去。其实你话不能这样讲了,我们是为了成佛而到净土去,充实自己再回入娑婆,这个也是佛陀的规划,这叫做智增上菩萨。

但是即便到净土去,也是有成佛的愿力。这个地方是讲出什么事情呢?就是说心在持法、法在持心,当我们开始修行的时候,你那一念心去操纵佛陀的功德的时候,佛力的加被没问题,这个佛已经准备好了,你的心态准备很重要,你准备好了没有?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不断的熏习,但是你本身的善根要够,才带动起来借相修心。如果你善根不够,这个相也修不起来。相在熏习你,你的善根迟钝也带不起来。到最后这个相变成成就安乐果报。

所以你本身的准备很重要,尤其是菩提的愿力,愿作佛心,愿度众生心,所以你看后面的果地功德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所有的修行回归到三心,这个三心就是菩提心嘛。

你可以暂时不产生行动、你也可以什么事都不做,你说我没有能力做善事,没关系。但是你不可以没有这种心态,你没有能力做慈善事情佛陀不怪你,因为菩提心本来就有愿菩提心,有行菩提心,菩萨本来刚开始先修意乐,先从功德回向,先随喜嘛。没有人说一开始发菩提心就付出行动的,没有。你今生可以因为因缘不具足,做的很少很少的慈善事业,这不是问题。但是你连这种心态都没有,那就完了,你连这种希望都没有,那就完了,那就什么都不用谈了,那就谈不上什么所谓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就没有这件事情,那就是人天福报了,不是功德庄严。

所以,你的菩提心是一种心态的准备,这个是修净土的根本。你有这种愿力,你可以暂时不产生行动,但是你必须有这样的愿力。这样子,你有这个愿力的种子,在透过名号的加持,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启动,那就是托彼依正显我心性。

你只要有这个愿力、有求生净土的愿力,有愿作佛的愿力、有度众生的愿力,阿弥陀佛就有办法救你。你不一定要做很多事情,但是如果你连这个愿力也没有,那没办法了。因为你根本不想改变,你不想成佛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有自觉,那么佛力才可以加持进来,这是第一点。就这个愿力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我们的心力的代表。

【学员提问】:请问师父要怎么修行才能够达到预知时至?

【师父回答】:预知时至可遇不可求了,要有念佛三昧。当然我不知道诸位善根怎么样,可能你前生修得很不错,只是临终一时的颠倒,现在变这个样子,那就有可能,你前生修的差不多了,只是临终的时候被某一种因缘牵绊了。

但是一般来说,我建议大家,你不要做这种想法,不要有这个求预知时至的念头,我说个道理你听听看,印光大师说修净土宗的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要老是去设定某一个目标。因为这个会形成障碍,我曾经在过去在北斋上课,有一个居士跟我讲说,师父我一定要站着往生,我说你不要发这个愿,你求临终正念就好了,你站着往生,你万一站不起来怎么办?你就讲说,哎,你把我扶起来,那你不是勉强是啥呢,是吧。

修行你自然功力到了,水到渠成。不要设定那种你看不到,就是说你相信你有这个因地就有这个结果,你只要检讨你的方向对不对?你走的道路对不对?然后保持进步,让生命保持活水,我今天比昨天进步,明天比今天进步,然后绝不放弃的往前走,只问耕耘,你自然会有收获,不要设计一个太高的目标,反而变成挂碍了。

我们应该以求生净土为目标,至于用什么方式求生,不要设定太多了。反正我要求临终无障碍正念分明往生净土,至于你是站着走,坐着走,躺着走,都没关系了,是不是,预知时至都没关系。因为这个东西都可遇不可求了。生命是无常的,我们要面对无量的过去的业力,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只能够把握:我今生对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绝不放弃!我请求佛力加被,我也祈求我自己的善根,尽量表现出来。

所以你不要设定一些,太多一些事项的目标,我们凡夫只能够定一个方向性的引导,无障碍、保持正念往生净土。至于太多的结果,很多东西不是你说的算啊,不是你说的算。

0:00 / 0:00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2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3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4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5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6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7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8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9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0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1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2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3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4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5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6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7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8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9
观无量寿佛经导读20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下劣凡夫罪业深重,如何容易得生安养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

示法源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

会性法师:赞佛偈略说

赞佛偈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门槛高吗

问: 尊敬的大安法师!阿弥陀佛!两个月前,念佛越念...

修净土法门勿废金刚经

勿废金刚经。 就是《金刚经》的诵持不可废止,意思是,...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

【原文】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此唯心之义,...

我们要对佛号生起决定的信愿

念佛之说,何自来乎?非金口所宣,明载简册,今日众生...

大安法师: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修学

问: 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大...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修习净土法门是最上的福报

念佛人称之谓净土行人,净土行人必须要把我们净土这一...

心无分别时,敬僧功德就圆满了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 我们这会儿呢,从山下爬到佛顶山...

佛经中有关职业与财富问题的开示

佛陀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财富,应当学会一门技艺,作...

净土法门具体怎么修法

净土本可无修,修是因为众生迷失真心才不得不有种种法...

【佛教词典】布萨

梵语 posadha, upavasatha, uposadha, upavāsa, 巴利...

【佛教词典】鱼施饿鬼

指供养鱼族之施食会。渔夫对平日之杀生,为日后生菩提...

用慈悲忍辱的精神来对待谩骂

通常被人骂者,少有不起烦恼,乃至瞋恚心,佛在世时,...

宏海法师:信解行证

好各位,我们尊敬的上果下道和尚慈悲,各位在座的法师...

如野马一样的妄想心怎样调伏

祖师们确确实实了不起,想了很多办法,写了很多文章,...

欲得成就一心应当存诚念佛

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见诸相非相」应如何理解

问: 佛于《金刚经》中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星云大师《律学修持法门》

我今天讲的律学修持法门,第一点,要跟各位讲的是持戒...

如何富过三代?德过三代?

财富和财富能力如何传递下去,是个世界级难题,英文对...

这样的「陷阱」反而成为我们的「加持力」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自己身边总是小人很多,常常被人...

多欲的过失

《大智度论》当中,有一个小故事,说明多欲的过失。 这...

何谓「供养」

供养,又称供施、供给、供,是对佛、法、僧三宝进行心...

主导六道轮回的亲因缘、增上缘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的涵义

问: 请解说《观经》中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