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教故事
虚云法师
大安法师
净界法师
印光大师
梦参法师
佛经咒语
阿弥陀佛
观音菩萨
地藏菩萨
佛法入门
佛学问答
念佛
智慧
福报
放生
因果
修行
戒淫
忏悔
全站文章(第14页)
【随机推荐】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1讲 《净土十疑...
净界法师:菩提心修学述要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1讲 诸位法师慈...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1讲 这次学人受...
净界法师:闻法仪轨
(第一讲) 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今天是我们佛学...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应用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1讲 我们这次的...
梦参老和尚:占察善恶业报经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第9讲 ...
梦参老和尚:妙法莲华经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1讲 跟法华经有一定...
《观无量寿佛经》第九观:真身观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阿难当...
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身功德妙用是怎么来的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是名指的是...
蒙山施食仪白话解释
蒙山,在四川省雅州府名山县。这座山的前面,有一个最高的山峰,叫上清峰,产...
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
如何用《地藏经》来指导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地藏经》提出了指导人生、指导生活的具体修法。本来佛法就是指导人生、指导...
人生短暂须自警,放逸懈怠生死径
我年青的时候接触过一些老和尚,一说到修行他们常常会流泪,感慨人身难得,佛...
《观无量寿佛经》第八观:像观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
赵州禅的两个特色
赵州和尚,法号从谂,他生活在公元778年到公元897年,中国的中晚唐时期...
虚空藏菩萨如何观虚空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
云何念父母恩
【原文】 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
《阿弥陀经》与诸大乘经意义相通
复明通诸经者,与诸大乘经意义相通。如《净名》《法华》等,旁通如是。乃知此...
观世音圣号应何而得名
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这句俗语千百年来的广泛流传,可知观音信仰早已深入民...
不要觉得人生亏欠了我们
不是说我们观了无常观、观了因缘观就能够放下,但至少比较淡薄。一个人,只要...
打坐时出现幻境,该怎么办
打坐时如果有任何善恶境界现前,都不要执着。告诉自己,这是识心幻现,要坚住...
何谓「涅槃寂静」
我们修行无常无我以后,最后的结果很重要涅槃寂静,这是解脱道的一个很重要的...
历经尘世千般苦,才知一句阿弥陀佛的珍贵
信 相信阿弥陀佛 意味着相信智者的觉悟 常常与人感叹,暇满难得,快去净土...
人一忙起来就会糊涂,过去的习气种子就会起现行
前面第一段讲的是凡夫众生求取世间的声名,到最后声名显著,身已故矣没有意义...
中道实相是佛所要说的真实义
佛陀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那就是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今天就讲到中道...
堕胎对往生西方有否影响
问: 请问堕胎对往生西方有否影响?日常修持该怎样做?我是一个学佛居士,曾...
五逆谤法不能往生,是否意味佛的慈悲不够普遍
问: 五逆加上谤法,不能往生。这是否意味佛的慈悲不够普遍? 大安法师答:...
天底下最难的问题就出在自己身上
佛教的是非观 天底下,我们最不能正确面对的就是是与非这个问题。我们在生活...
一念佛名,能净身口意三业
念佛一法,切切不可看轻,乃是最简单、最圆妙之无上法门。可谓大陀罗尼(译大...
五常之戒,治世之善
已上所举话头工夫动静节次,与初机入道四众安顿手脚处一一具陈,向下正与学人...
参禅人在修行中会出现的种种境界
真实用功办道的人,首先要明了佛法的道理,尤其是参禅的人,应该清楚明白参禅...
名利,求之既不可得,却之亦不可免
【原文】 荣名厚利,世所同竞,而昔贤谓:求之既不可得,却之亦不可免。此却...
痛念生老病死苦,真发无上菩提心
大家都知道,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调难伏。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就是这个样子...
观音菩萨用功的方法
今日是两个七的第二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各位来参加的日益增多,可见上海地...
如果有功夫的话,哪还有个情色动
这用功,昏沉大的人,话头不得力,是没有用力参,没有在不明白上面来着手。心...
《观无量寿佛经》第七观:华座观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
曾修无量福,今得礼尊足
【我闻遍知海。真实德无边。度脱诸有情。心欢喜敬礼。曾修无量福。今得礼尊足...
看人家都没有德,其实是你自己没德
如果皈依三宝的弟子连坚定的信心都没有,对佛、对法没有信心,他又抱怨了,说...
害怕恐怖是如何招感来的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恐怖是怎么招感来的?恐怖是业,贪求名利,贪求财富,患...
阿赖耶识的可怕,很多人都忽略了
阿赖耶识的可怕,就是你平常不知道它存在。你平常就是第六意识的思想去攀缘六...
怎样面对生病
有人问:怎样面对生病? 下面就这个话题谈谈我的一点认识,给大家作个参考。...
应切实布施于别人,扬弃沽名钓誉之心
当我们给人以好处,做有利于人的事情的时候,不要存在受人赞扬、得到回报的心...
《观无量寿佛经》第六观:总观想
【经文】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
东林高贤记——佛驮跋陀罗尊者
佛驮跋陀罗尊者,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其塔现存庐山东林寺。2018年7月,...
闭关念佛截住妄念流
这句佛号一定要如香象过河,要截得住意识流,截住它。如果截不住,有时候就是...
真正皈依三宝了,哪有这些魔难
我们一般的佛弟子,你得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说我自学看很多经论,你不...
众生轮回的三大根本原因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
修供养者,应忆念三宝体常遍满,无所不在
【修供养者。忆念一切佛法僧宝。体常遍满。无所不在。】 修完了供养,你要静...
人生要经营的是你的「内心」
楞严经把生命分成二个根本:一个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就是我们心中的妄想;一个...
如何判断自己能不能往生
到晚年的时候,有两个指标可以看得出你会不会往生: 第一个叫都摄六根,另一...
玉琳国师前生是个苦恼的和尚
玉琳国师的前生是个最苦恼的和尚,相貌长得相当丑,也没有人供养他,衣服破破...
唐密阿阇黎一行和尚的故事
释一行,俗姓张,为巨鹿人氏。本名张遂,于嵩山皈依剃度在普寂禅师门下。是传...
在日常生活起心动念中修行
不仅是天天在念佛就算修行了。因为修行就是用佛法的道理来修正我们的身、口、...
逞强好胜,终非道人资格
参禅人,只顾真参,只忙努力工夫,打失时,用头触柱,或用头碰地,眼泪挂脸上...
每一天都在增上,那你的生命就有意义
我们现在是活在无始的妄想中,那要怎么转成真如而趋向于大佛顶呢?这就是楞严...
念佛必须持戒
不管修什么法门,都必须持戒,当然念佛也不例外。 戒律对于我们学佛的人,不...
欲求长生,莫如净土
佛眼见无量劫事,故自古及今,无所不见,又戒人妄语,必不自妄语以诳人,又戒...
念佛就是开佛知见,恢复自己的本觉性
因为人心本来是觉悟的、光明的,其体周遍法界。只因无始暗动,被六尘所蔽,人...
不修功德、多有罪过
不修功德、多有罪过,看见天、看见云彩也忧愁,听见其他的声也烦恼。多念佛、...
发心和正见是所有修证的基础
我们把整个佛法分成四个主题: 发心,正见,修行,证果。 发心、正见这两科...
如何念诵准提神咒
若求智慧得大智慧,求男女者便得男女,凡有所求无不称遂,似如意珠一切随心。...
观世音菩萨的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
这个地方是讲到,观世音菩萨证得耳根圆通以后所成就的不可思议的这种无作的功...
在家人可以披袈裟吗
在佛门里,袈裟是代表佛陀的传承,佛法的正传。所以没有受过戒,是不能披袈裟...
学佛的失独老人很痛苦,应该如何面对
问: 弟子跟您学佛十年,并皈依,已60岁。最近独子不幸意外去世,我很伤心...
忏除三障诸烦恼,是哪三障呢?
第四行愿:忏悔业障愿。 这个忏,原来也叫忏摩,是梵文和中文结合,翻译中文...
《梁皇宝忏》十卷都说了些什么
礼拜《梁皇宝忏》是佛门中修忏悔的主要法门之一,流传千载,经久不衰,感应无...
阿难示现的是凡夫,还是初果的圣人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
人生路上,请远离这六种人或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路上,要多亲近佛法僧三宝,多亲近真正的师长益友,...
学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我们大家都在学佛,究竟学佛为什么?不少人对这问题认识模糊,不加重视,有的...
觉得唯识学很沉重,可以看看《楞严经》
我个人学《法华经》有一段因缘,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读佛学院的时候,其实我喜...
《观无量寿佛经》第五观:宝池观
【经文】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
这放不下,那丢不开,哪会相应啊
这人呐!在佛法中就怕没有一点染,没有一点信心,那就不好办。我们前生也可能...
离开一切幻灭就是真实
【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在六道众生一切过程当中,不...
至心精进,何愿不得
【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譬如大海。...
往事不堪回首,这句话你要永远记住
我们看这个内观的思想。诸位!如果大家佛号都念得差不多,我们假设每一个人对...
出家看着简单,实际上不简单
(有一个姑娘失恋以后到庙里来要出家,师父和她说出家要考察一年以上,你能吃...
念佛的秘诀与方法
我们修念佛法门,有没有秘诀?印光大师这样告诉我们,如果有人说:我有一个念...
自律管好自己,慎独切莫放逸
我年轻时有一次前去看望一位老和尚,他房间的墙上贴着作息表和功课表,旁边写...
《观无量寿佛经》第四观:宝树观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
佛教放焰口的由来
饿鬼又称焰口、面燃等,属于三恶道众生之一, 其体枯瘦,咽细如针,口吐火焰...
学佛可以不求生极乐世界吗
我们经常说我们的业障重,其实我们的业障还不重,原因是什么呢?业障重了我们...
这些在家居士团体,易养成我慢之心
优婆塞与优婆夷是佛门四众弟子,译为近事男与近事女,即亲近奉事三宝和受持五...
从妄想转向真如,就靠这六个字
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过程当中,倓虚老和尚提出了六字真言:不迷、不取、不动。...
把地藏圣号念好了,这些法就都会了
我们中国汉地修的禅定,都是修的祖师禅,问念佛是谁,直接消灭我执,找真我。...
念诵《法华经》的六种功德利益
佛陀说,如果有人想要舍离懈怠心,应当用心听《妙法莲华经》。听闻此经后,再...
高谈玄妙拨无净土之失
世有专于参禅者云:唯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
修楞严三昧,开显智慧光明
二、佛,了了常知,不可昏昧。 佛者觉也,修持首楞严王三昧,你的智慧光明会...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
《观无量寿佛经》第三观:地观
【经文】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
从公子哥到吃苦的小和尚丨佛慧法师的出家经历
从初次接触佛法,到一步步走上出家的路,从高高在上的自傲和两指不沾阳春水的...
「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是什么意思
整部《楞严经》的修学重点,就在破妄显真。那么在整个过程当中,就是修学不迷...
三生石的故事
唐代有一个叫李源的,他的父亲是东都的一位地方官做官的。当安禄山造反的时候...
阿弥陀佛的因地|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经文】 法藏比丘,于其佛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①大众之中,发斯弘誓,建此...
丛林参学中的警策格言
自古以来,丛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过去中国大陆的四大名山、四大丛林、四...
佛法的修学,一定要靠你自己觉悟
二,真、妄。 当你把心拉回来的时候,就要处理真妄的问题。你不是心拉回来就...
想学《楞严经》,要先放下这些
你要想学《楞严经》,放下识心,放下一切执著。就像一张白纸,原来什么都没有...
《观无量寿佛经》第二观:水观
【经文】 次作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
凡夫的六根就是轮回的根源
人有六根,有六尘,有六识,这是我们身心的一种组合。六根就是我们有眼耳鼻舌...
业感缘起——业果
业果 业力万殊,招感果报亦各别。此果报不外有漏果和无漏果二种。有漏果是有...
佛陀是如何来统理大众的
处众能伏说,远离二杂染,无护无忘失,摄御众归礼。 这讲到佛陀调御众生的方...
《观无量寿佛经》第一观:日观
【经文】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
生命的十个阶段
再看人一生的情形,人有十时,就是把人的一生分为十个阶段。唐代的道世法师作...
何谓「一实相印」
一实相印是大乘不共之教理。《大智度论》云:三世诸佛,皆以诸法实相为师。《...
参禅人最重要是的细行
参禅人,最关重要是细行。缺细行,难入那伽。全细行,动行即定。我人由一念不...
真如本性的功德一切都在
总而言之,大白牛车的启动,我们讲过有三个次第:安住、观照、发愿。先安住一...
菩萨所行法门无量,以六度为其根本
大乘菩萨发菩提心是其根本,以大悲为基础,以方便为究竟。《华严经》云:发菩...
何谓「三法印」
印者,印定义。法相楷定不易之义。内外之分,真伪之辨,正邪之别,皆以法印印...
修悟兼顾莲品上上
在通途教理当中,靠自力在这个浊恶的秽土修行,别说一般修行功夫不得力的,就...
佛学之宇宙论——四劫
佛典分世界之成坏为成住坏空四期,或称四劫。劫者,译云时分、大时、长时,此...
佛学之宇宙论——欲界
欲者贪欲,淫食二欲强盛之有情所居住之世界为欲界。此界有地狱、饿鬼、畜生、...
佛教徒可以吃「香菜」吗
是否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对香菜这一词有些忌讳?尤其是在佛教徒之间,大家往往...
往生西方可以自己预知时间吗
问: 人往生西方能预知自己临终年、月、日、时吗?在同修居士佛友中,女性人...
唯识学里的二种色法
在《唯识学》上,色法有二种:一个叫业果色,一个叫定果色。 一、业果色。 ...
国土有哪三种
我们要知道,极乐国土不是业力所感,我们再三强调──这是阿弥陀佛的法身所变...
理观智慧所带动的六个阶段
这个理观的智慧所带动的有六个阶段。 一、理即佛。一切众生但有性德佛乘。 ...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古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此之谓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在一些细...
如何诵《地藏经》
诵经他有一个规矩的,按照这个诵经的规定呢,上来一般就是唱《炉香赞》就行了...
佛并没有涅槃
圆教和禅宗是一致的,佛说的法是对机不同,目的都是明心见性,不管是学禅、学...
存什么心太重要了,这是保持人身的条件
有人曾经问过一位僧人:人的身体为什么是直的,站着走路,而这些畜生的身体为...
助念他人,启示自己
张奶奶老人家舍报了,家属不同意为她助念,即便是免除助念场所的租金也不行,...
一个人的个性脾气很重要
一个人的个性、脾气很重要,个性好的,到哪里都会跟人家和合,能随顺人家。不...
已生的恶法令断,未生的恶法令不生
当我们修习四念处之后,接下来应该要修助行四正勤。四正勤有四个法门,能使我...
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
凡夫之所以遭受痛苦,归根结底是因为贪图欲望,正如一位大德所言:众生欲除苦...
三界之中,无非牢狱;暂时快乐,终归无常
三界之中,无非牢狱。暂时快乐,终归无常。众生燕雀处堂,罕思出离,惟逆境当...
九品往生之中品下生
中品下生者,这是世善上福凡夫人也。世善,就是他不是修出世间的善法,只是修...
修净土的重点,就是要对极乐生起真实的信心
修习净土第一个重点,就是你要对极乐世界生起真实、而不可破坏的信心。这个信...
如是等辈,常得百千鬼神日夜卫护
【复次。普广。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对菩萨像前。作诸伎乐及歌咏。赞叹。香...
我今恳切念佛,佛必转更念我矣
【原文】 今且知佛以大慈大悲,于念念中忆念摄化于我,则我今者深感佛恩,故...
极乐的五尘境界,就是弥陀的三身四德
关于积集智慧的资粮,本经讲到有二种因缘:第一个是有情的声音,是指有明了性...
造了很多的罪,临终闻到佛的名号能解脱吗
【长者。未来现在诸众生等。临命终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一辟支佛名。不...
行住坐卧把持一句佛号
我们打的是佛七。就是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佛号,行、住、坐、卧、睡觉、乃至于...
【图】佛教常用法器的持用姿势
在早晚功课和日常佛事当中,有几样法器比较常用,其持用的姿势可概括为:对口...
慧远大师《三报论》之大略
《三报论》: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本经的修行重点在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它是一种本尊相应的法门。谁代表...
在医院往生没有道友助念怎么办
前面那品,我们讲过,人临命终的时候,不问他有罪无罪,如果在他临命终最后那...
83岁的老母很怕死,如何帮她进入信愿念佛的正轨
问: 我母亲八十三岁了,精神不是很好,时而抑郁,时而焦虑,总怕自己死掉。...
彼佛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我们修净土...
净土修行为何也需要明师、看经教
【原文】 或曰:参禅须近明师,若无明师,须看经教。念佛只贵深信力行,既能...
极乐世界的鸟是怎么来的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
《阿弥陀经》三种注疏的特点
第三个结构段是谈《阿弥陀经》三种注疏的特点。 古圣先贤,都有慈悲心,都深...
对名号不了解,真的能够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吗
如果我们对名号不了解,你敢说临命终时,这句佛号你能提起来?你真的能够一心...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罗蜜多...
信佛力的同时,也要注重信自力
前面从大乘通途佛法的角度阐述了信心的内涵及其功能作用,具体到净土法门,信...
佛知见与众生知见
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也就是在法华会上才把他实际的事情说出来,其他的经也说了...
禅宗五家七宗——沩仰宗
沩仰宗是中国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唐代沩山灵祐禅师(771-853)和仰山...
只隔了一世见面,就彼此不知不识
佛在过去生行菩萨道时,曾经是帝释天,虽居崇高显荣之位,而恒常作苦、空、无...
禅宗五家七宗——曹洞宗
曹洞宗宗名之由来 曹洞宗创始人良价(807-869)及其弟子本寂(840...
阿赖耶识把种子转成果报时,有哪三种差异
前面的一科是讲到阿赖耶识的因相。阿赖耶识的因地,主要是分别自性缘起,就是...
阿赖耶识的种子有六义
刹那灭俱有,恒随转应知,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 大乘佛法一再强调,宇宙...
病苦是对治我们贪欲的良药
对于自身的健康方面,不要总是希望永远没有病苦。 身体的四大不调就会有病,...
佛门孝子通琇国师度化母亲
清朝玉琳通琇国师,俗姓杨,是江苏延陵望族。明朝万历四十二年(1614),...
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只是暂时的拥有
我们这种身体存在的现象,是由什么来组成的呢?地、水、火、风四大组成。 每...
普劝为人必修净土
天如《净土或问》云:今禅者见修净土,鄙之为愚夫愚妇。此非鄙愚夫愚妇也,乃...
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唐石头希迁) 进步非近...
白衣居士可以说法吗
一、僧人和白衣的本分 (白衣,指俗人、在家人、居士。) 僧人的本分:依法...
心很散乱,念圣号是最好的方法
地藏菩萨能令我们的善根不坏。如果我们现在已经种下种子,有了善根;或者来生...
这四种行业的罪业无量无边
【善男子。譬如有人压油为业。一一麻粒皆有虫生。以轮压之。油便流出。汝当观...
太虚大师:三种般若
般若古读波那,义虽可翻,但难恰当,故存其梵语而用音译。如近译哲学为斐罗梭...
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就在念佛的时候念念成就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是最后一段结示。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
我们在修学菩萨道的过程当中,我们第一个工作就是要发起菩提心。换句话说,我...
无量劫造的罪很多,有没有销罪方便法
第九品《称佛名号品》,我略说一下这一品的题目。前面我们分析了六道,也分析...
你所选择的环境,对你善根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你研究唯识,就知道众生的悲哀在哪里──种现相熏。 我们过去打了一个妄...
丈夫天天喝酒玩乐,是否还要给他回向
问: 我的家庭不和睦,丈夫天天出去喝酒、玩乐,劝说也不听。我以前放生、印...
出了三途的众生为何又回来了
修行必须有善知识护导我们。地藏王菩萨就护导我们,他把我们拔出恶道,提携接...
度尽阿鼻苦众生的地藏王菩萨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是幽冥教主地藏菩萨所发出的弘誓...
【荐】
送别公公——我所亲见的死亡过程及思考
今年二月二十六日,久病于榻的公公病逝于长沙。最后的四天,我一直在病房守着...
造佛像的功德有多大
造像的功德,有一个《造像功德经》,只说是一般的世间因果、得到的好处。《法...
以道念为家庭,以参禅为事业
参禅人,最要放得下,才有禅参,有心可用。世间事放得下,任我在俗存款,被人...
地藏菩萨的化身百千万亿
第二品是地藏菩萨在各个世界所有化身,前头是说所教者,这是说能教化者。教化...
不喜不忧,善调自心至清凉
也许我是那种不是闲人闲不得的人。七月是最忙的时候,最忙的一件事,就是为寺...
无念、无相、无住
彻底觉醒不空过此生 在禅堂里面七天,可能每个人都能有一股勇气,都能打起精...
什么是真正的平静呢
为了找到平静,我们已下定决心成为佛教中的比丘和沙弥。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平...
为什么第八识不能造业
坚无记可熏,与能熏相应。 所熏非异此,是为熏习相。 前面讲到,种子是一切...
极乐世界的水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水功德: 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 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阿弥陀佛因...
佛寺造得再大,不如护持佛法的功德大
奉施佛及僧,彼所获福聚,不如护佛法。 物质供应是有限的,也有断的时候,要...
怀玉禅师上品上生的故事
这里我举一个公案,大家看看。把这位法师求到上品上生的这种行业跟我们自己做...
读《华严经》为何我们只有「随喜赞叹」的份
《摄大乘论》把六度分成两块:一个叫圣人的六度,一个叫做凡夫的六度。因为我...
做点好事有点功德,但被这个吃掉了
在《正心地观经》中说,我们的心就是夜叉。为什么说心是夜叉?它能把你一切的...
劝人受五戒要承担他持不了戒的恶业吗
问: 我有一位师兄,学佛半年就能背《无量寿经》。看他那么精进,几次劝他受...
人生就是一场戏
电视的荧光幕什么都没有,电视一开,什么都有;电影的银幕上白白的,电视荧光...
到底怎样才算是正见
有一次,尊者迦旃延问佛陀说:世尊!您所说的正见,到底怎样才是正见呢? 迦...
净土简易早课
修持法门一 【原文】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有一愿云:我作佛时,十方众生,至...
把禅的理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佛性。但是,大家并不懂得如何才能达到成佛的目的。...
吃素念佛之人为什么也会遭受苦难
问: 今有一疑问,请求老法师慈悲开示。弟子吃素念佛,已经多年。因为信佛之...
不论是否已经明心见性,都可以体验这四句话
不论是否已经明心见性,都可以体验以下的四句话:一切都是现成的,一切都是完...
究竟是谁在烦恼
我常说: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没有事。这是说,如果我们用佛法的观念,向...
在净土中还有身体的显示吗
问: 在净土中还有身体的显示吗? 宏海法师答: 这是个知识性的问题,不是...
每日的功课都应回向法界众生
【原文】 每日功课回向,一一当与法界众生。若此功课为此,彼功课为彼,亦非...
如何控制自己的傲慢
问: 我慢高山,不留法水。面对傲慢我总是无法控制,傲慢总在不知不觉中显现...
执滞之著不可有,执持之著不可无
【原文】 人恒病执著,然亦不可概论。良由学以好成,好之极名著。羿著射,辽...
观苦空无常而修净土
【原文】 此世界中,人生皆如水泡,生灭不常。或一岁二岁,或一十二十,幸而...
善用其心,清净行为
巧愿防非,离过成德,名为清净。 巧愿,是善巧的愿。这个很重要,对于十信位...
锻炼身体是执着自己的色身吗
问: 弟子深信净土,誓死不退,现在也很少运动了,觉得锻炼身体就是执着自己...
因忘自性弥陀佛,异念纷驰总是魔
解脱生死,念佛怎么解脱生死?平常研究佛法,知道一切都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
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要这样明因果
今天我们讲讲名词,第一明因果,相信因果。 简单地说谁都懂因果,但是我们都...
一念十念可往生,为何还要三万五万
问: 一念、十念可决定往生,为何要一日三万、五万? 大安法师答: 好,这...
净土一法,胜异方便,速疾解脱
释尊一代时教,应机随缘宣说权实渐顿种种法门,众生随修一法,皆可入道,法法...
三位高僧的自在往生事迹
在古来高僧大德之中,有很多去留自在的情况,《高僧传》中就有许多这样的公案...
念了好几十年的佛,临终动了一念怀疑就去不了
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不要想得很遥远了,不要生很多妄想,这不是很难的事。你能...
静坐时出现境界该注意什么
问: 在静坐时有各种境界出现,还可以继续再坐吗?如果可以,那应该注意些什...
上一页
第14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第47页
第48页
第49页
第50页
第51页
第52页
第53页
第54页
第55页
第56页
第57页
第58页
第59页
第60页
第61页
第62页
第63页
第64页
第65页
第66页
第67页
第68页
第69页
第70页
第71页
第72页
第73页
第74页
第75页
第76页
第77页
第78页
第79页
第80页
第81页
第82页
第83页
第84页
第85页
第86页
第87页
第88页
第89页
第90页
第91页
第92页
第93页
第94页
第95页
第96页
第97页
第98页
第99页
第100页
第101页
第102页
第103页
第104页
第105页
第106页
下一页
随机推荐
忏悔法门
改造命运
治病
佛教戒律
释迦牟尼佛
施食
孝顺父母
人生感悟
工作事业
佛教故事
减少欲望
圣严法师
净界法师
大安法师
道证法师
净慧法师
印光大师
弘一大师
李炳南老居士
佛弟子文库 http://m.fjbk.org/
文库首页
佛经原文
全部栏目
网站邮箱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